碼頭上,海軍副總參謀長琅威理、‘晉文公’號艦長薩鎮冰等海軍官兵在碼頭上已經列隊等待多時。


    薩鎮冰於同治十一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鄧世昌就是他的同學)。光緒二年,他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複等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出國,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臨行前其父題聯“家有健兒馳海上;國禦頑夷賴棟梁”,送子赴英。


    在英國,他和嚴複、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林永升等五人通過了英國的入學考試並順利畢業。迴國後,他和嚴複一同在水師學堂教學。


    中日戰爭爆發後,薩鎮冰和何心川兩人被光緒欽點,跟隨琅威理一同前往英國接收兩艘戰列艦。之後,兩人分別被任命為‘晉文公’號和‘齊桓公’號的艦長。


    何心川也是一個猛人,在留英的一幫學員中,此人不但是第一批留英學員中通過了考試的幾人之一,而且他還跟隨過英國艦隊參加過南非的祖魯戰爭。


    至於其它的留學生,除林泰曾、方伯謙、江懋祉三人戰死外,劉步蟾仍統領‘定遠’艦,林永升統領新近入役的裝甲巡洋艦‘霍去病’號,葉祖珪統領快速巡洋艦‘王翦’號,他的副手就是林穎啟。


    有傳聞說當第三艘裝巡入役後,葉祖珪將被任命為管帶,‘王翦’號交給林穎啟。蔣超英、黃建勳二人則分別管帶第三艘快速巡洋艦‘蒙恬’號和第一艘‘白起’號。


    在載湉登上‘晉文公’號後,水師編隊便離開了天津碼頭,一個時辰後,來到了渤海海域。


    秋天的渤海,海麵上風平浪靜,天高雲淡,海麵上能見度極高。兩艘等待檢驗的軍艦‘張衡‘號和‘祖衝之’號已經整裝待命,隨時可以開始檢驗。


    “‘張衡’號排水量三千一百噸,作為發動機試驗艦,該艦隻是盡量增加了配重,而沒有加裝其它的武器裝備。設計采用四台新式鍋爐、兩軸推進,一萬四千五百馬力,航速預計二十二到二十三節。


    ‘祖衝之’號為計劃裝備的新一代防護巡洋艦。該艦光緒二十年開工,二十一年秋下水,月前完工。造價一百八十萬兩白銀。全長344英尺1英寸,寬六十英尺,吃水24英尺,排水量七千六百公噸。動力使用的是兩套立式三脹機組,馬力一萬七千匹,航速二十二節;武備包括4門35倍徑8英寸炮塔炮,每門炮戰時備彈八十發。10門40倍徑5英寸炮,每門炮戰時備彈二百發。另有五十七毫米炮十門和四個18英寸的魚雷發射管。使用唐山特種鋼裝甲,水線六寸,穹甲平均兩寸,主指揮塔六寸。”


    琅威理在身旁詳細的將兩艘即將展示的艦艇各項參數一一匯報。


    ‘張衡’號是一艘純試驗艦,主要測試的就是發動機,所謂的航速僅僅是按照同類的三脹機的功率做的預估。


    至於‘祖衝之’號,這艘艦是大清首次獨立建造的五千噸級以上的戰艦,這艘戰艦的成功與否,關係到今後大清是否能夠獨立建造萬噸級的戰列艦,因此,這艘艦可以說是極大清十年來學習、積累下來的造船工藝之大成。


    所以光緒要來看一看,看看大清到底能不能行。


    ‘張衡’號僅僅是檢驗航速一項,所以先來。


    渤海的近海海麵很適合幹這個。在皇帝及諸位海軍大臣的眼前,‘張衡’號的速度開到了二十三節,而且據帕森斯說,鍋爐並沒有進行強壓通風,那麽如果進行強壓通風的情況下,應該能夠跑出二十五節的速度。


    “如果戰艦的噸位下降到兩千五百噸,能跑多少?”載湉問道。


    “按比例測算,能到三十節左右,不過,戰艦的噸位越小,受到海況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實際的速度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海況情況來分析。不過,一艘兩千餘噸的戰艦,通常都不會在距離海岸過遠的水域作戰,問題不大。”


    帕森斯想了想,答道。


    “能不能製造出提供兩萬馬力或者更高馬力的蒸汽輪機?”載湉再問。


    “理論上沒問題,隻需要增加葉片和鍋爐就可以,事實上,如果噸位足夠,就可以容納下更多的鍋爐和葉片,那麽,十萬馬力也行!”說到自己的機器,帕森斯的信心明顯比剛才足。


    載湉微微一笑:“多大的噸位足夠?”


    帕森斯看了看四周:“起碼比這個大。”


    “多久能造出來?”


    “十萬馬力?”


    “兩萬馬力。”


    帕森斯想了想:“三年!”


    “嗬嗬嗬……好,那麽我就給你三年。這期間,我還需要一些剛才試驗的機組,用來裝備我的快速艦隊。嗯,讓我想想,五十台。五年的時間。有問題麽?”


    五年的時間建造這麽多台大功率蒸汽輪機,緊靠一家工廠和一個團隊是不可能完成的,載湉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工廠和工程師掌握這一技術,直到將其吃透,好為將來自行建造大型蒸汽輪機艦艇打下基礎。


    帕森斯自然也清楚這一點,但是現在他身在異國,而且還有那五十萬英鎊,於是咬咬牙:“行!”


    “很好,那麽接下來就請您和我一起驗收下一條戰艦吧。”


    ‘祖衝之’號的驗收分三個部分,一是發動機和航速,二是適航性、操作性,三是火炮性能;因為當天海況的問題,第二項沒法驗收,隻能大概的體驗一下操作性——比如轉彎啊什麽的——就算過了。主要的驗收方向是第一和第三項。


    大清海軍的大型三膨脹式發動機技術,主要來自意大利。


    大清海軍發動機技術雖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了,但是直到十年前才算取得了第一個突破,那一次,我們自己建造了一艘一千七百噸的全鋼鐵甲艦‘平遠’號,自此之後,中國的工程師們基本掌握了三千噸以下戰艦的建造技術,這才有了後幾年的驅逐艦、護衛艦的爆發期。


    在此之後,工程師們借著對外采購四千多噸的快巡和八千多噸的裝巡,開始接觸大功率發動機技術。光緒二十年,就在中日戰爭剛剛結束之後,意大利政府開始和李鴻章接觸。


    在當時的海軍世界排名中,意大利海軍的排名甚至和俄國不相上下,絕對遠超美國甚至德國。但是,讓意大利人想不通的是,清政府的艦船采購先是選擇了德國——定、鎮、來、致四艦,後又選擇了美國——衛青、霍去病兩艦,完全不把這世界第四放在眼裏。


    而看到這每年上百萬甚至數百萬英鎊的財富就這麽從眼前溜走,意大利的各大造船廠實在是心有不甘。於是意大利政府就出麵,正式和清政府接洽。


    意大利選擇的這個時機也非常好。


    中日戰爭雖然以中國方麵的完勝告終,而且日本已經被徹底打殘廢,但是遠東地區真正的競爭者在這次戰爭中正式登場,那就是俄國。可以預見,要想和俄國這個級別的拳手同台競技,中國人所需要的軍艦絕對不可能是幾艘快巡就能打發的。他們必然需要更多的裝甲巡洋艦甚至戰列艦。


    我的上帝啊,意大利人想想的肝兒顫。這得是多少艘軍艦,多少萬英鎊的生意啊。


    經過一翻討價還價,最終李鴻章以七十五萬英鎊一艘的代價,向意大利人訂購了大清海軍的第三艘裝甲巡洋艦——也就是即將交付入役的‘班超’號。


    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後麵的事情就好談了。


    李鴻章向意大利人暗示,大清不可能一輩子靠采購戰艦活著,必然會開發自己的軍艦。在此之前,各國能搶到的戰艦是有數的,就看誰肯合作了。


    而意大利人也認為,如果無法滿足中國人的要求,那麽意大利的船廠不可能競爭得過和清政府保持著良好合作關係的德國和美國人。


    最終,意大利人選擇了妥協,兩國在‘班超’號開工建造的當天,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大型三脹式蒸汽機及其相關鍋爐設備的協議。同時簽署的,還有後繼三艘裝甲巡洋艦的采購意向合同。


    這個時間段意大利人的技術雖然不一定趕得上英、法,但絕對不會比俄、德、美差。‘祖衝之’號最終跑出了強壓通風二十三節,正常通風二十節的好成績。


    相信在此基礎上如果進一步完善工藝,將來在大清真正的裝甲巡洋艦上,中國人自己的發動機必然會大放異彩。


    之後的火炮測試也比較完美。大清早已掌握六英寸速射炮的技術,而且八英寸的速射炮技術也已經初步掌握,這一次的測試,一方麵是檢驗八英寸速射炮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另一個也是磨合炮塔技術。


    大口徑火炮要實現速射,其炮彈的供給方式是影響射速的一個重要環節。


    可以想象,一枚七十五毫米火炮的炮彈有多重?一枚一五二毫米的火炮炮彈有多重?而一枚二零三毫米火炮的炮彈又有多重?


    很明顯,不同於小口徑火炮,大口徑火炮的炮彈不可能由人力進行供彈,隻能依靠機械係統供彈,這就是炮塔的意義所在。


    兩艘試驗艦檢驗完畢,海軍艦隊完美收兵。不過,艦隊並沒有返迴天津新港碼頭,而是沿海岸線南下。因為載湉還需要去青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