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沙俄駐華公使喀西尼奉命向清政府提出談判帕米爾劃界問題。


    “關於帕米爾地域之邊界,據本王所知,在之前早有定論。且我朝皇帝陛下和大英帝國女王陛下有約在先,因帕米爾涉關英國利益,所以尊使提出之勘界問題,我朝以為應當待和英國大使商議之後,共同確認為好。”


    因為已經知道蘇滿掌握在自己手裏,所以奕訢根本不尿喀希尼。而且奕訢也知道,如果俄國人不是丟了蘇滿、阿克塔什等地,根本不會這麽著急的來和大清談什麽‘劃界’。


    柏米爾共分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裏帕米爾、阿爾楚爾柏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1864年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中俄兩國邊界,‘行至蔥嶺,靠浩罕界為界’,帕米爾在中國境內。1881年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也規定,中俄兩國在帕米爾的邊界線‘照兩國現管之界勘定’。


    雖然1884年《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時,把中俄兩國在帕米爾地區分界線的起點從帕米爾北部的阿賴嶺移到了東北部的烏孜別裏山口,規定中國領土從烏孜別裏山口往南,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使中間形成一塊三角形‘待議區’,但奕訢有信心在現在這樣的中亞局勢下,可以通過英國人的支持重新獲取這一領土。所以,對喀希尼所謂的‘劃界’自然就不怎麽上心。


    喀希尼似乎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究,轉而道:“另外還有一事。俄羅斯帝國有一隊士兵前一段時間在帕米爾地區不慎走失……”


    “等會兒,”奕訢攔了一句:“之前總署曾專門向貴國質詢過貴國士兵進入我國新疆境內一事,你們不是說絕無此事麽?”


    喀希尼道:“是啊,所以剛才我說的是‘走失’嘛。”


    奕訢做恍然大悟狀:“哦~,看來貴國士兵們應該去檢查一下視力了,那麽多人,竟然集體‘走失’,真是讓本王欽佩。”


    喀希尼就當沒聽見,自顧自的道:“所以我國政府委托我向王爺詢問一下,是否曾見過我們這些士兵?”


    奕訢心想這洋人臉皮真是不一般,這樣的話都說的出口。既然你初一,那就別怪我十五了。“啊呀,這個嘛,我國軍民倒也未曾見過。”


    喀希尼心想,剛才還說我國軍隊入侵新疆呢,現在就沒見過了?看來不嚇唬嚇唬他這老頭是不會就範啊。“既然這樣,那麽我國政府恐怕要派出人員在我們認為必要的地區進行檢查,來搜尋我國失蹤人員了。”


    奕訢立刻道:“可以,不過貴國人員必須在我國士兵的陪同下進行搜尋工作,而且不得攜帶任何武器。”


    喀希尼道:“如果我國堅持搜尋人員攜帶武器以自衛呢?”


    奕訢道:“哦,那麽恐怕他們也有可能突然‘走失’!”


    喀希尼幹笑兩聲,道:“看來王爺似乎很有信心啊,好吧,作為大使,我隻是傳達兩國政府的決定,我會將王爺今天這番話告知國內,至於國內會有什麽樣的反映,我就不能保證了。”


    奕訢笑笑道:“我相信貴國會做出理智的反映的。”


    “既然這樣,那我就先告辭了。”


    “不送。”


    向西三千裏。


    從九月末開始,俄軍在布魯特(塔吉克斯坦)的指揮部就在沒有收到來自揚諾夫的消息了。但是俄軍指揮官別利亞耶夫中將並沒有在意。蘇滿地區距離布魯特十分遙遠,信息溝通不便,而且很有可能揚諾夫會一路跑到中國去,用俄軍將領的話說,‘孩子們玩兒瘋了’,所以一段時間的‘失聯’很正常。但是到了十一月,當從蘇滿潰逃的俄軍將前線的消息帶迴布魯特時,別利亞耶夫便知道揚諾夫很可能已經被中國軍隊擊敗甚至俘虜了。


    別利亞耶夫在作出這一判斷後,一方麵向國內發電報,同時再次安排軍隊,準備重新奪迴蘇滿。十一月初,俄軍一個步兵團及兩個槍騎兵中隊共兩千人渡過噴赤河,向阿爾楚爾帕米爾進發。


    “先生們,很抱歉我來晚了。”


    威廉.格萊斯頓走進會議室,第一句話就是表示歉意,然而他臉上的表情卻絲毫看不出來內疚。


    “看來您似乎遇見了什麽好事?”杜蘭道。


    “哦,”老威廉揚了揚手中的一封電報,“看來是。”


    “那麽,為什麽不讓我們也分享一下您的喜悅呢。”


    “我正有此意,親愛的杜蘭。”走到桌前的格萊斯頓道。“這封電報是剛剛從印度發迴來的,蘭斯頓勳爵提到,他們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俄國人和中國人發生了不止一次的軍事衝突,俄國人至少損失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而中國人的損失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遠遠低於俄國人。”


    杜蘭驚奇的道:“之前不是說俄國人占領了蘇滿和阿克塔什等地麽?難道說中國軍隊將這些地方又重新奪迴了?”


    “看上去正是這樣。看起來我們的老對手遇到麻煩了。”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威廉表現的有些洋洋得意。


    不同於索爾茲伯裏,克萊斯頓在英國政府中屬於相對溫和派。自由派也沒有保守派那麽明顯的帝國主義傾向,所以,克萊斯頓在上台後便針對索爾茲伯裏之前的一係列外交政策進行調整,其中就包括對華政策。而和清政府共立坎巨提酋長,就是在這一政治背景下出爐的外交政策。現在,清政府的軍隊在帕米爾地區挫敗了俄國人的進攻,這件事在克萊斯頓看來恰恰證明了自己之前的外交政策是正確的。


    在21世紀,我們已經很難想象19世紀的大不列顛是怎樣懼怕擴張中的沙皇俄國侵襲印度了。但作為英國財富的源泉,擁有眾多資源的印度無時無刻不讓其歐洲的競爭對手眼紅。那時的英國人已經控製了大洋,他們不擔心其它歐洲列強的軍隊如何遊到印度。放眼歐洲,隻剩在北歐振翅翱翔,竭力伸展羽翼的雙頭鷹沙皇俄國有能力南下至恆河河穀。


    可供俄羅斯人選擇的南下線路十分清晰。他們要麽通過喀布爾經開伯爾山口直衝印度,要麽就走赫拉特-坎大哈-波倫山口這條線路。不管選擇哪條道路,俄國人的進犯的前提是,俄國人必須下定決心和英屬印度,阿富汗人,伊朗人,甚至還要和中國人開戰。這看上去很困難,然而,沙皇俄國攜19世紀前20年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伊朗王國一係列勝仗的餘威而來,在六十年的時間裏,陸續征服了浩罕、布魯特、哈薩克和布哈爾人,南下的腳步似是不可阻擋。現在對英國人來說,他們已經做好了和俄國血戰的準備。就算敗了,也不過是讓繼承了彼得一世遺誌的沙皇俄國暴戾恣睢,君臨天下。


    中國人現在已經是他們唯一可以聯合和依靠的力量了。而清政府的軍隊在這半年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似乎也表明了他們是值得拉攏的。


    陸軍大臣厄克特道:“您似乎再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我的首相大人。”


    “不錯,”克萊斯頓道:“而且我想要提醒諸位的是,在中亞,現在除了中國人,我們再也找不到其它可以牽製俄國人南下腳步的力量了。”


    厄克特道:“中國人有多少軍隊?”


    “從我們收到的情報看,在新疆地區大約有二十個步兵團,不過,其中至少一半兒是裝備和訓練極差的地方保安。隻有不到十個步兵團具備戰鬥力,大約可以牽製俄國人兩個步兵師。這樣一來,俄國人現在部署在我們北方的軍事力量就有三分之一要轉向東部,這無疑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壓力。”


    “可是俄國人遠遠不止六個步兵師。他們還可以動員更多的軍隊投入到中亞!”


    “當然,可是中國人也不止二十個步兵團。我親愛的厄克特。請相信我,中國擁有俄羅斯三倍的人口,他們能動員的軍事力量絕不會亞於俄國人的。隻要我們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比如槍支和子彈,他們就能夠拖住俄國人的軍靴,讓他們永遠無法穿過興都庫是山。”


    一陣沉默。大臣們需要消化這一消息,以便做出最終決斷。


    “看上去,這是最好的選擇了。”終於有人開口了。


    克萊斯頓一拍手:“那麽就這麽決定了。請相信我,亞洲的未來,在於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


    當英國人為自己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利用的夥伴而歡唿的時候,俄國沙皇卻為平白無故的損失了一個步兵團而大發雷霆。


    “我之前說的不夠清楚麽?親愛的伊萬?還是您根本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我們在帕米爾需要的有限的武力以展示存在,而不是莫名其妙的發動一場戰爭而樹立一個敵人。”


    “非常抱歉,我的陛下。也許前方的士兵積累了太多的激情而找不到釋放點,所以搞砸了一切。”萬諾夫斯基道。“不過請您放心,前方的失敗隻是暫時的,隻要我們再次投入兵力,仍然會把中國人像鴨子一樣攆迴喀什噶爾。”


    “即使我們將中國人攆迴了喀什噶爾又怎麽樣呢?”諾萬諾夫一如既往的唱反調。“然後再等中國人投入新的兵力,重新奪迴他們失去的地盤兒。就這樣反反複複,直到將俄國的血流盡,讓英國人在一旁看笑話?”


    “我承認,俄國的軍人,特別是邊防部隊的基層軍官需要戰爭。和躲在土耳其斯坦草原上潮濕狹小要塞裏整天空虛無聊相比,戰鬥中隱匿著的死亡和升職這兩種生命中最嗜血的利器充滿著誘惑。可是別忘了,英軍駐印部隊的士兵或許也這麽想。如果我們將有限的精力消耗到中國人身上,蓄勢待發的英國人隨時可能猛撲上來咬斷我們的喉嚨。”


    萬諾夫斯基仍然在爭取:“我們可以征召更多的軍隊,讓英國人無機可乘!”


    “哦,我的元帥。請不要忘了,中國人可能擁有更多的軍隊,畢竟,這個老大帝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


    “中國人根本不足為懼,偉大的俄羅斯士兵必將取得勝利!”


    “當然,我毫不猶豫的讚同您的這一觀點,尊敬的元帥。但是如果為此流失過多的鮮血,是否真的必要?如果我們有更好的機會,可以付出更小的代價而獲得更多的利益,為什麽我們不去爭取呢?”


    “你想說什麽?”


    “哦。相信您已經知道,清政府在東方的鄰居現在十分的焦躁,他們在處心積慮的想要謀求在中國大陸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支持日本人來發動一場對大清的戰爭,不但可以不用我們自己的士兵流血,說不定我們還能因此獲得在東北的土地呢。難道這樣的誘惑,不比在帕米爾爭奪那屁大點兒的一塊不毛之地要好得多?”


    事實上,萬諾夫斯基清楚的知道為什麽諾萬諾夫不遺餘力的阻止亞曆山大三世在中亞用兵,因為哪裏是陸軍的天下,而諾萬諾夫家族在波羅的海和黑海至少擁有三個造船廠。他們和海軍的聯係之深使他們必須支持海軍的發展。但是,即使這樣,他也無法反駁諾萬諾夫所提出的方案。


    “好吧。”亞曆山大三世最終道:“我同意諾萬的意見,暫時放緩在帕米爾的軍事行動,將目光投向遠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