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逃迴艦上的水兵並沒有安生,他們再次糾結同伴前往警署繼續鬧事。路上,有士兵順便買了一把日本刀。水兵們到了警署自然又是一番爭執,這時候,那名買了刀的水兵順手一刀,將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
日本警察見中國水兵竟敢行兇,登時一擁而上,寡不敵眾的肇事水兵在搏鬥中受了輕傷並被逮捕,其他水兵再次逃迴軍艦。
軍艦上,丁汝昌正在發飆:“一群混蛋,搞出這樣的事情,讓本官迴去怎麽交代!若是釀成兩國爭端,本官看了你們的腦袋!”
有手下獻策:“大人,為今之計,一是將此事通報領事館,請他們協助調停,另外,最好還是發一封電報迴去,看看中堂大人的意見。”
“也隻能如此了,你立即去發電報。”
軍艦上正在焦急的等待國內的迴電,長崎城內卻暗流湧動。日本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吃了虧,斷然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在丁汝昌等待迴電的時候,長崎的日本浪人、警察已經開始秘密串聯,尋機報複中國人。
14日,嚴格約束水兵不許上岸的丁汝昌終於接到了來自國內的電報,電報是李鴻章發的,然而內容卻是丁汝昌萬萬沒想到的。
劉步嬋奇怪道:“中堂大人為什麽會讓咱們不要約束士兵,繼續給他們放假?”
丁汝昌沒好氣的道:“你問我,我怎麽知道!中堂大人一貫謹慎,這次卻一反常態,難道就不怕釀成事端麽?”
“正是如此,此事才蹊蹺啊。大人請想,中堂大人一貫謹慎,為何偏偏這次一反常態,莫不是……?”
丁汝昌一愣,頓時思索了起來。“你的意思是,中堂大人是有意挑起事端?”
“不敢,下官隻是猜測而已。但不管怎麽說,咱們執行命令,總是沒錯的。”
丁汝昌敲著扶手,沉默片刻,這才道:“好,傳令,明日繼續放假,士兵們可以隨意離艦,但每條艦上必須留下充足的人手以應不測,同時,離艦的水兵必須集體活動,不得單獨行動。”
“喳!”
15日,北洋艦隊再次放假,這一次,水兵們有組織的上岸,一共出去了四百多人。傍晚時分,早有預謀的上千名日本警察、浪人手持武器,將各華人街的街道兩頭堵住,突然持刀追殺那些在街上遊逛的北洋水兵。混亂當中,一些當地的日本人也從樓上澆沸水、擲石塊,有的甚至也拿著刀棍參與混戰。
由於猝不及防,加上沒有攜帶武器,北洋水兵們這次吃了大虧。事後統計,在這次衝突中,北洋水兵當場死亡5名(事後因重傷又死亡兩名),40多人受傷;日本警察也被打死1名,受傷者30名,另外當地日本人也有多名負傷。事後根據日方製作的《長崎港清艦水兵喧鬥事件》的驗傷報告,北洋水兵受刀傷的37人,日方為14名,而雙方撞傷與打傷的數字基本接近,前者分別為6人,後者北洋水兵7名,日方9民。北洋水兵的刀傷,大多集中在背後,可見當日被追殺的情形。
被追殺的士兵們狼狽的逃迴了軍艦,得知消息的丁汝昌立即召集各艦將領開會。
“大人,現在事情鬧大了,若是咱們不管,恐怕軍心士氣有影響啊。”
“是啊大人,士兵們吃了虧,現在士兵們都叫囂要報複,有士兵將炮衣都退了,您看這……”
琅威理、劉步嬋認為,應該順應軍心,報複日本人。琅威理甚至道:“這是最好的借口,我們應該立即對日本開戰,爭取賠償!”
但是丁汝昌還是有些猶豫,這畢竟是國家大事,如果真的戰端一起,會死人的啊。
這時林泰曾道:“大人,之前中堂大人的電報上不是說‘不要約束士兵’麽,不如讓士兵們打上兩炮出出氣,一方麵平定了軍心,同時也可以看看日本人的態度。”
丁汝昌想了想,終於下定決心:“好,凱仕,這件事就交給你,記住,就是嚐試一下,千萬不要讓士兵有著性子來,隻準打兩炮!”
“是,大人。”林泰曾領命而去,隨即,定遠艦將褪去炮衣的12寸巨炮調轉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
‘轟~’‘轟~’!
連續兩發炮彈,落在了長崎市區。海軍的十二寸艦炮可不是陸軍的那些小玩具,一枚炮彈的重量就幾乎相當於一門57毫米行營炮了,這兩炮下去,整個長崎市都能感覺到爆炸所帶來的震動,至於炮彈落點附近,更是成為一片廢墟,雞犬不留。
看到大清國竟然真的敢開炮,這下日本可沒脾氣了。麵對堅船利炮,隻能乖乖的放人,還要道歉賠償。《長崎快報》對此作了報道,英國駐長崎領事也將事件寫進報告。
原本日本人以為將人放了,按照滿清的官場,這件事兒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想到清政府這一次卻不依不饒,在天津的李鴻章16日立即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直接威脅道:“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在收到李鴻章的威脅後,波多野立刻將此信息發往東京,日方隨即對衝繩和對馬的戰備情況進行調查。十七日,李鴻章秉承光緒的意思,向長崎地方領事館發報,命令丁汝昌隨時準備南下琉球。日本政府立即知曉了這一電報內容,馬上命令衝繩縣知事立刻帶領幾十名警察踏上歸途。
為防止事件升級,日本外務省在22日成立了新聞檢查科,命令長崎、大阪、兵庫和其他府縣的各家報刊在報道長崎事件時,必須事先交新聞檢查科審稿,以禁止刊登辱罵中國的言辭與涉及機密的報道。
現在最興奮的就是載湉了,正向琅威理說的,這是最好的借口,小皇帝片刻不敢耽擱,立即召集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和諸王商議對日宣戰。
然而,讓小皇帝所料未及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大臣支持對日宣戰,相反,連中立的都沒有,一致反對。
“皇上請三思,中法戰爭剛結束還不到一年,國家又在建設海軍,黃河決口,大量流民需要安置,東北開墾也需要投入,現在國家財政困難,一下也拿不出那麽多錢來動員軍隊。而且如果因為“長崎事件”而向日本宣戰,勢必引發更大的國際衝突。北麵俄羅斯人正在盯著朝鮮,南麵英國人剛剛占了緬甸,中日兩國畢竟一衣帶水,一旦開戰,於人於己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奕?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國內的先不說,英國人暫時也被緬北的‘遊擊隊’絆住了腳,但是俄國人載湉卻不能無視。
因為就在兩天前,朝鮮剛剛傳迴消息,朝鮮內務總理大臣沈舜澤可能已經和俄國俄國駐朝公使韋貝達成了秘密協定,朝鮮要求俄國出兵保護,而韋貝則一口答應。即‘第二次俄韓密約事件’。
消息是袁世凱送迴來的,經由李鴻章轉交總理衙門。提供消息給袁世凱的朝鮮右營使閔永翎當時言之鑿鑿,甚至出具了沈舜澤給俄國公使的密函的抄件。對於這樣的大事,李鴻章在致電奕?的同時,也迫不及待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是當下應該以整軍備俄為主,立即調遣兵艦返迴朝鮮沿海巡邏,以防萬一。而李鴻章的意見無疑得到了絕大多數朝廷重臣的認可。
“日本人還占著我們的琉球未還,難道你們就不想收迴麽!”載湉仍想爭取一下,畢竟,現在這個契機太好了。而且俄韓密約一事並未得到證實,甚至載湉懷疑這會不會是日本人搞出來的緩兵之計。
“迴皇上,琉球的歸屬,可以通過和談來向日方索迴,現在我朝海軍遠較日本強大,前日李大人向北洋水師發報,命其準備南下琉球,據悉,日人立即從琉球撤離,這說明日人已經屈服,隻要我們略加威逼,則合約可定,不需大開戰釁。”
奕訢分析的頭頭是道,眾臣一起道:“請皇上三思。”甚至就連自己的親老子奕譞也不支持光緒全麵宣戰的決定。
現在的朝廷上下,包括民間,還沒有對日本充滿仇恨。相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日這兩個亞洲國家應該攜起手來,一致對抗歐洲列強,現在想讓這些大臣接受自己的觀點,真的是很難。
教訓教訓可以,真要開戰,皇上,您老人家還是省省吧。
載湉雖然是皇上,但也不能真正的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意孤行,隻得道:“朕反複的跟你們說過,日本狼子野心,必欲除我而後快,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你們不趁著現在我強彼弱,一戰而勝,非要等他們強大了之後來打我們的時候,才能醒悟。朕現在拗不過你們,但總有一天,你們會看到結果!”
說完,一甩袖子,扭頭走了。
皇上使了性子,剩下諸位大臣你看我我看你,全都對著奕訢道:“王爺,接下來該怎麽辦?”
奕訢道:“皇上的話,咱們記在心裏就是,當前的事情,一方麵請醇親王電告李中堂約束士兵,不要進一步擴大世態,另一方麵,也要通過外交施加壓力,爭取一個有利的賠償,不過的確可以借此機會確定琉球的事,也算是對皇上有個交代。”
眾人道:“那就仰仗王爺了。”
清廷這邊爭論有了結果,日本那邊卻更加熱鬧。
定遠艦開了炮,雖然隻有兩發,但長崎是海濱重鎮,人口繁多,這兩炮下去,再加上爆炸引發的火災,十幾條人命就進去了。再加上大清在琉球問題上的明確軍事壓力,讓日本軍隊立刻起了反應。中下層官兵要求請戰報複,甚至有浪人串聯,要奪取港口的炮台,和清軍開戰。
然而日本的高層現在卻很清醒,日本雖說已經開始變法維新,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十來年間便完全改變,何況日本還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盡管日本人對“頑固保守”的中國報以蔑視,但中國畢竟是一個古老而龐大的帝國,這種曆史的陰影並不是那麽容易抹去的。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的國力及軍力都是日本難以企及的,僅就海軍而言,日本隻有3艘3000噸級的鐵甲艦,而北洋艦隊光7000噸級的鐵甲艦就有兩艘,其他巡洋艦、炮艦、運輸艦等,其數量和質量也遠在日本之上。現在開戰,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麽?所以,日本高層強力壓製,決不允許將事態擴大化。
二十二日,日本天皇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暫時退出琉球的議案。隨後日本人驚訝的發現,原本前往琉球的大清艦隊掉頭走了,迴到了朝鮮近海。
日本警察見中國水兵竟敢行兇,登時一擁而上,寡不敵眾的肇事水兵在搏鬥中受了輕傷並被逮捕,其他水兵再次逃迴軍艦。
軍艦上,丁汝昌正在發飆:“一群混蛋,搞出這樣的事情,讓本官迴去怎麽交代!若是釀成兩國爭端,本官看了你們的腦袋!”
有手下獻策:“大人,為今之計,一是將此事通報領事館,請他們協助調停,另外,最好還是發一封電報迴去,看看中堂大人的意見。”
“也隻能如此了,你立即去發電報。”
軍艦上正在焦急的等待國內的迴電,長崎城內卻暗流湧動。日本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吃了虧,斷然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在丁汝昌等待迴電的時候,長崎的日本浪人、警察已經開始秘密串聯,尋機報複中國人。
14日,嚴格約束水兵不許上岸的丁汝昌終於接到了來自國內的電報,電報是李鴻章發的,然而內容卻是丁汝昌萬萬沒想到的。
劉步嬋奇怪道:“中堂大人為什麽會讓咱們不要約束士兵,繼續給他們放假?”
丁汝昌沒好氣的道:“你問我,我怎麽知道!中堂大人一貫謹慎,這次卻一反常態,難道就不怕釀成事端麽?”
“正是如此,此事才蹊蹺啊。大人請想,中堂大人一貫謹慎,為何偏偏這次一反常態,莫不是……?”
丁汝昌一愣,頓時思索了起來。“你的意思是,中堂大人是有意挑起事端?”
“不敢,下官隻是猜測而已。但不管怎麽說,咱們執行命令,總是沒錯的。”
丁汝昌敲著扶手,沉默片刻,這才道:“好,傳令,明日繼續放假,士兵們可以隨意離艦,但每條艦上必須留下充足的人手以應不測,同時,離艦的水兵必須集體活動,不得單獨行動。”
“喳!”
15日,北洋艦隊再次放假,這一次,水兵們有組織的上岸,一共出去了四百多人。傍晚時分,早有預謀的上千名日本警察、浪人手持武器,將各華人街的街道兩頭堵住,突然持刀追殺那些在街上遊逛的北洋水兵。混亂當中,一些當地的日本人也從樓上澆沸水、擲石塊,有的甚至也拿著刀棍參與混戰。
由於猝不及防,加上沒有攜帶武器,北洋水兵們這次吃了大虧。事後統計,在這次衝突中,北洋水兵當場死亡5名(事後因重傷又死亡兩名),40多人受傷;日本警察也被打死1名,受傷者30名,另外當地日本人也有多名負傷。事後根據日方製作的《長崎港清艦水兵喧鬥事件》的驗傷報告,北洋水兵受刀傷的37人,日方為14名,而雙方撞傷與打傷的數字基本接近,前者分別為6人,後者北洋水兵7名,日方9民。北洋水兵的刀傷,大多集中在背後,可見當日被追殺的情形。
被追殺的士兵們狼狽的逃迴了軍艦,得知消息的丁汝昌立即召集各艦將領開會。
“大人,現在事情鬧大了,若是咱們不管,恐怕軍心士氣有影響啊。”
“是啊大人,士兵們吃了虧,現在士兵們都叫囂要報複,有士兵將炮衣都退了,您看這……”
琅威理、劉步嬋認為,應該順應軍心,報複日本人。琅威理甚至道:“這是最好的借口,我們應該立即對日本開戰,爭取賠償!”
但是丁汝昌還是有些猶豫,這畢竟是國家大事,如果真的戰端一起,會死人的啊。
這時林泰曾道:“大人,之前中堂大人的電報上不是說‘不要約束士兵’麽,不如讓士兵們打上兩炮出出氣,一方麵平定了軍心,同時也可以看看日本人的態度。”
丁汝昌想了想,終於下定決心:“好,凱仕,這件事就交給你,記住,就是嚐試一下,千萬不要讓士兵有著性子來,隻準打兩炮!”
“是,大人。”林泰曾領命而去,隨即,定遠艦將褪去炮衣的12寸巨炮調轉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
‘轟~’‘轟~’!
連續兩發炮彈,落在了長崎市區。海軍的十二寸艦炮可不是陸軍的那些小玩具,一枚炮彈的重量就幾乎相當於一門57毫米行營炮了,這兩炮下去,整個長崎市都能感覺到爆炸所帶來的震動,至於炮彈落點附近,更是成為一片廢墟,雞犬不留。
看到大清國竟然真的敢開炮,這下日本可沒脾氣了。麵對堅船利炮,隻能乖乖的放人,還要道歉賠償。《長崎快報》對此作了報道,英國駐長崎領事也將事件寫進報告。
原本日本人以為將人放了,按照滿清的官場,這件事兒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想到清政府這一次卻不依不饒,在天津的李鴻章16日立即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直接威脅道:“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在收到李鴻章的威脅後,波多野立刻將此信息發往東京,日方隨即對衝繩和對馬的戰備情況進行調查。十七日,李鴻章秉承光緒的意思,向長崎地方領事館發報,命令丁汝昌隨時準備南下琉球。日本政府立即知曉了這一電報內容,馬上命令衝繩縣知事立刻帶領幾十名警察踏上歸途。
為防止事件升級,日本外務省在22日成立了新聞檢查科,命令長崎、大阪、兵庫和其他府縣的各家報刊在報道長崎事件時,必須事先交新聞檢查科審稿,以禁止刊登辱罵中國的言辭與涉及機密的報道。
現在最興奮的就是載湉了,正向琅威理說的,這是最好的借口,小皇帝片刻不敢耽擱,立即召集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和諸王商議對日宣戰。
然而,讓小皇帝所料未及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大臣支持對日宣戰,相反,連中立的都沒有,一致反對。
“皇上請三思,中法戰爭剛結束還不到一年,國家又在建設海軍,黃河決口,大量流民需要安置,東北開墾也需要投入,現在國家財政困難,一下也拿不出那麽多錢來動員軍隊。而且如果因為“長崎事件”而向日本宣戰,勢必引發更大的國際衝突。北麵俄羅斯人正在盯著朝鮮,南麵英國人剛剛占了緬甸,中日兩國畢竟一衣帶水,一旦開戰,於人於己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奕?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國內的先不說,英國人暫時也被緬北的‘遊擊隊’絆住了腳,但是俄國人載湉卻不能無視。
因為就在兩天前,朝鮮剛剛傳迴消息,朝鮮內務總理大臣沈舜澤可能已經和俄國俄國駐朝公使韋貝達成了秘密協定,朝鮮要求俄國出兵保護,而韋貝則一口答應。即‘第二次俄韓密約事件’。
消息是袁世凱送迴來的,經由李鴻章轉交總理衙門。提供消息給袁世凱的朝鮮右營使閔永翎當時言之鑿鑿,甚至出具了沈舜澤給俄國公使的密函的抄件。對於這樣的大事,李鴻章在致電奕?的同時,也迫不及待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是當下應該以整軍備俄為主,立即調遣兵艦返迴朝鮮沿海巡邏,以防萬一。而李鴻章的意見無疑得到了絕大多數朝廷重臣的認可。
“日本人還占著我們的琉球未還,難道你們就不想收迴麽!”載湉仍想爭取一下,畢竟,現在這個契機太好了。而且俄韓密約一事並未得到證實,甚至載湉懷疑這會不會是日本人搞出來的緩兵之計。
“迴皇上,琉球的歸屬,可以通過和談來向日方索迴,現在我朝海軍遠較日本強大,前日李大人向北洋水師發報,命其準備南下琉球,據悉,日人立即從琉球撤離,這說明日人已經屈服,隻要我們略加威逼,則合約可定,不需大開戰釁。”
奕訢分析的頭頭是道,眾臣一起道:“請皇上三思。”甚至就連自己的親老子奕譞也不支持光緒全麵宣戰的決定。
現在的朝廷上下,包括民間,還沒有對日本充滿仇恨。相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日這兩個亞洲國家應該攜起手來,一致對抗歐洲列強,現在想讓這些大臣接受自己的觀點,真的是很難。
教訓教訓可以,真要開戰,皇上,您老人家還是省省吧。
載湉雖然是皇上,但也不能真正的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意孤行,隻得道:“朕反複的跟你們說過,日本狼子野心,必欲除我而後快,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你們不趁著現在我強彼弱,一戰而勝,非要等他們強大了之後來打我們的時候,才能醒悟。朕現在拗不過你們,但總有一天,你們會看到結果!”
說完,一甩袖子,扭頭走了。
皇上使了性子,剩下諸位大臣你看我我看你,全都對著奕訢道:“王爺,接下來該怎麽辦?”
奕訢道:“皇上的話,咱們記在心裏就是,當前的事情,一方麵請醇親王電告李中堂約束士兵,不要進一步擴大世態,另一方麵,也要通過外交施加壓力,爭取一個有利的賠償,不過的確可以借此機會確定琉球的事,也算是對皇上有個交代。”
眾人道:“那就仰仗王爺了。”
清廷這邊爭論有了結果,日本那邊卻更加熱鬧。
定遠艦開了炮,雖然隻有兩發,但長崎是海濱重鎮,人口繁多,這兩炮下去,再加上爆炸引發的火災,十幾條人命就進去了。再加上大清在琉球問題上的明確軍事壓力,讓日本軍隊立刻起了反應。中下層官兵要求請戰報複,甚至有浪人串聯,要奪取港口的炮台,和清軍開戰。
然而日本的高層現在卻很清醒,日本雖說已經開始變法維新,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十來年間便完全改變,何況日本還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盡管日本人對“頑固保守”的中國報以蔑視,但中國畢竟是一個古老而龐大的帝國,這種曆史的陰影並不是那麽容易抹去的。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的國力及軍力都是日本難以企及的,僅就海軍而言,日本隻有3艘3000噸級的鐵甲艦,而北洋艦隊光7000噸級的鐵甲艦就有兩艘,其他巡洋艦、炮艦、運輸艦等,其數量和質量也遠在日本之上。現在開戰,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麽?所以,日本高層強力壓製,決不允許將事態擴大化。
二十二日,日本天皇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暫時退出琉球的議案。隨後日本人驚訝的發現,原本前往琉球的大清艦隊掉頭走了,迴到了朝鮮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