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是要讓士兵們明白他們是為什麽而戰!”


    “當兵是為了有口飯吃、為了養家糊口麽?有這種想法的人上了戰場,當需要犧牲的時候,他可能會猶豫。因為一旦失去生命,又有誰來養他的家人?”


    “當兵是為了升官兒發財麽?有這種想法的人上了戰場,當需要犧牲的時候,他肯定會猶豫。因為一旦失去生命,官位和財富又有什麽意義?”


    “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麽?那麽如果戰場在異國他鄉,這仗還要不要打?”


    “當兵是為了開疆拓土麽?可如果自己戰死疆場,那麽那些拋頭顱灑熱血打下來的土地對自己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呢?”


    自長毛之亂以來,各地為各種各樣的需求,都開始編練‘練軍’,為區別於八旗和綠營,練軍又統稱為‘勇營’。這些練軍的兵員都是地方大員或者士紳在當地招募,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太平軍,保衛自己的家園。等到戰事結束,通常等待士兵們的命運就是‘解甲歸田’,迴家該幹嘛幹嘛。


    這裏麵朝廷也是犯傻,居然認為這樣做節省銀子,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用常年養兵,多好。卻沒看到這樣一來造成了兩個惡果——兵為將有,地方練軍最終成為支撐當地豪紳升官發財的基礎,如湘係、淮係,都是這樣,最著名的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而這也為將來的軍閥割據打下了基礎。


    另一個就是士兵拿錢幹活,戰鬥力和軍紀不可能提升——你能指望你公司裏掙工資的雇員為了每個月三千塊錢為你上戰場打生打死麽?


    所以劉少卿所說的前兩點,載湉是理解的。士兵是為了掙錢打仗,將軍是為了升官發財打仗,這樣的軍隊也許會在特定的情況下鬥誌高昂,能打勝仗,但絕不可能放之四海皆準。


    但是劉少卿所說的後麵兩點,載湉就聽不明白了。“軍人不是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民族強大昌盛而戰,還能為了什麽?”


    “榮譽!”劉少卿斬釘截鐵的道:“隻有榮譽,才是一支軍隊強大無敵核心支柱!”


    “兩千年前,匈奴單於郅支以武力兼並唿偈、堅昆、丁令三國,日益強盛。不但囚禁了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使者穀吉。在漢朝三次派出使者到康居的情況下,郅支還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當時的漢朝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率大軍遠征康居,殺郅支單於和他的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事後,陳湯將郅支單於的頭顱送到都城,懸掛於槀街‘蠻夷邸’,並上書說: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匈奴唿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就是榮譽!是軍人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你以為‘強漢不能臣’,那我就率兵打敗你,割下你的頭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千年前,唐太宗三征高麗。李世民作用大唐億萬百姓、無數財富,難道是貪圖朝鮮的土地和美女麽?當然不是,他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這天下,隻能有一個帝國,那就是大唐帝國!萬國來朝,這就是榮譽,是國家的榮譽,也是軍人的榮譽!”


    萬國來朝!


    是啊,想當初,聖祖、高宗皇帝時,大清何嚐不是萬國來朝?那時候,呂宋和蘇祿還沒有被西班牙占去,暹羅也是大清的屬國。哪怕是在五十年前,中華尚有廊爾喀、不丹、哲孟雄、緬甸、安南、南掌、朝鮮、琉球、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而現在,暹羅、呂宋和蘇祿早已不向大清進貢了,西域的那些汗國都已經成為了俄國人的領地,廊爾喀和緬甸被英國人占領,安南的大部分地區也成為了法國的勢力範圍。就連蕞爾小國的rb也趁機吞並了琉球。中華幾十個屬國,現在僅剩不丹、哲孟雄、朝鮮、蘭芳寥寥幾個,即使這樣,這幾個屬國也已然是朝不保夕,岌岌可危。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大清兵力不強,國家積弱?


    “愛卿說得好。朕也希望重現中華盛世,所以才要強國、強軍。剛才愛卿隻說了一條,那麽還有一條是什麽?”


    劉少卿最擔心的就是載湉根本不認可自己的想法,所以引經據典,想要激起皇上的好勝之心,現在看到顧慮消除,哪能不趁熱打鐵?隨即道:“這第二條,就是要消除官兵們的後顧之憂。”


    載湉立刻追問道:“此話怎講?”


    “迴皇上,適才臣也說過,黑旗軍之所以舍生忘死,不過是為了‘保家’而已。而有些士兵貪生怕死,其實也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已。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當士兵們即將走上戰場的時候,心中難免會有牽掛。就像我軍中一個深得臣看中的士兵所說,‘我可以上戰場,但是在我走之前,能不能讓我看一看我娘?’因為這句話,就在大年初一的那天,臣去了他的家中去看望他的母親。他家中的清貧讓臣痛心,當時臣就在想,如果這名士兵在戰場上犧牲了,那麽他的母親可能就會在家中凍餓而死。還有的士兵,家裏老少四口人就靠他一個人養活。如果他死了,那麽這一家人會變成什麽樣可想而知。試問,有哪一個士兵會在這種情況下甘願赴死的呢?”


    “所以臣以為,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機製,可以讓士兵們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讓他們無論是傷殘還是犧牲,他們自己乃至他們的親人都能繼續有很好的生活。那麽臣相信,到時候慷慨赴死的士兵肯定數不勝數。而陛下當您擁有一支由完全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士兵組成的軍隊的時候,您還擔心有什麽敵人是征服不了的麽?”


    在劉少卿敘述的時候,載湉一直在點頭。他聽明白了劉少卿所說的全部。之前他也曾想過自己要的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但是因為畢竟接觸這方麵較少,所以他一直沒想明白。今日和劉少卿的一番交流,徹底打開了載湉的思路,讓他有了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


    “你今天說的,朕需要好好想想。你也再捋一捋思路,將這兩點細化一下,最好能列出明確的操作辦法和流程出來。過幾天朕會再找你。”


    說著,也不管劉少卿和其他人,直接吩咐擺駕迴宮。他需要趁熱打鐵,盡快將腦中閃現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


    隨著皇帝的離開,喧囂一時的南苑軍營重新恢複了往日的寧靜。士兵們依然在日複一日的訓練,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訓練量加大了,並且開始接觸真正的槍支。


    訓練量同樣加大了的還有隔壁的武備學堂。為了培養學員真正的軍人素養,新年開學後武備學堂的體能訓練和隊列訓練的訓練量都大大增加。由此一來,一些養尊處優的學員因為吃不了苦,開始打退堂庫。再加上春節過後因為沒有按時到校而被辭退的學員,武備學堂的人數從二百多人銳減到一百八十餘人,減員了三分之一。


    不過武備學堂學員的變動相對波濤洶湧官場來說,那就根本不叫事兒了。二月初三,桂祥、色楞額等五人因為‘君前失儀’、‘舉止不當’被摘去頂戴花翎,在宗人府麵壁思過。隨後,陸續有十幾個滿洲都統、將軍因為‘官評不佳’、‘舉止不當’而被調用、降級甚至免職。與此同時,一批年級隻有二、三十歲的滿洲子弟被安排在了這些空出來的位置上。而細心的人會發現,這些被簡拔出來的人多是在武備學堂表現較好的宗室子弟。


    而相對的劉少卿則因為督辦武備學堂、整訓京營有功,被光緒皇帝特旨‘禦前行走’。


    劉少卿地位的穩固自然觸動了一些人的心思,這一日,正在武備學堂聽課的劉少卿被告知,營外有人找。


    劉少卿在京城根本沒有什麽朋友,親屬就更加不可能了。突然有人會來武備學堂找他,倒是讓劉少卿大為奇怪。會是誰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