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狄危機中,俄國所處的地位比它的對手更有利,危機結束時,平狄依然在俄國手裏。
而受到此次‘平狄危機’的影響,英國開始對他的中近東戰略及海峽政策進行調整。
首先,平狄危機以後,英國進入黑海的欲望更加強烈,在無法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支持的情況下,英國政府試圖以埃及問題的讓步換取土耳其開放海峽的承諾。
同時,‘平狄危機’也證實了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索爾茲伯裏的擔心,即‘俄國對英印帝國的威脅不僅在近東和地中海,而且在中亞——英印帝國與俄國之間的中間地帶’。
索爾茲伯裏從‘平狄危機’中進一步得出結論——在印度防禦問題上,“依賴於俄國的保證是不明智的,當我們自身在哪裏的力量不足的時候,必須找到一個強有力的盟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在巨文島問題上做出了有條件的讓步。
而載湉看到這裏麵有可以利用的空間,於是和李鴻章、奕譞、閻敬銘等人商議,拿出了一整套的中英合作建議來解決巨文島問題。其中包括:1、巨文島交還朝鮮,但由大清協助共同管理。2、大清租借英國新式鐵甲快艦兩艘作為訓練所用,以便盡快幫助海軍形成戰鬥力。3、英國在未來十年時間內陸續接受300名海軍學員赴英國海軍學習;4、英國政府協助招募海軍退役人員赴中國任教,協助培養海軍人員;5、清政府協助英商在武漢設立造船廠、鋼鐵廠;6、英國商人在上海建設的船廠,今後清政府保證海軍訂單的三分之一交由英商造船廠建造。
這一係列的條款,從現在的政治角度來看,除了後麵兩條外,都是暗地裏為了應對俄國的海上攻勢的。李鴻章得了載湉的授意,暗示英國人以大清目前的海軍力量,根本不足以牽製俄國人,所以才尋求英國人的幫助,在這一點上,中、英兩國是利益一致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已經和俄國的軍事對峙有所緩和,但深知俄國人的貪婪的英國人不可能在遠東對俄國放任不管,一定程度上的扶植清政府也符合英國的利益,更何況後麵兩條對英國商人的吸引是致命的,所以兩國一拍即合。
這件事情雖然辦的漂亮,但是李鴻章的心裏卻沒有半點喜悅。因為在這件事的共同過程中,光緒皇帝不單隻是利用李鴻章,他還同時征求了另外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就是奕訢。
和李鴻章一樣,奕訢同樣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而且在外交領域,奕訢可謂是宗室第一人。雖然他因為甲申之變下台,但依然在朝廷保持一定的影響力,此次對英國的重大政策決定,光緒皇帝征求他的意見,這明顯是傳遞一個信號。
李鴻章現在已經將北洋海軍逐漸交出,陸軍方麵皇上搞的這個新式陸軍學堂活動明顯是不希望看到淮軍獨大,如果外交這方麵也會失去,那自己可就剩直隸總督這個頭銜了。至於盛宣懷、鄭觀應這些北洋新秀,李鴻章還沒有自大到要和皇上掙人心的地步。
作為一代權臣,看著自己手中的權力被一點兒一點兒剝奪,自然是心有不甘。但皇上這幾步棋走的實在精妙,讓自己不得不接受。你說皇上將辦實業這樣的美差交到北洋新秀們的手中,自己能攔麽?攔能攔得住麽?北洋既得了實惠,自然招人嫉妒打擊,為了平衡,交出兵權自然是水到渠成。
海軍的整合是大勢所趨,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海軍的問題所在,可有左宗棠在,海軍不可能交給北洋,就算左宗棠剛死,你也不能一口把南洋吞了啊,人家屍骨未寒,你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所以隻能由宗室出人來管。
現在又出來個‘鬼子六’,起分走李鴻章一半兒的外交權,不服都不行。
對於載湉來說,巨文島事件間接的將大清綁在了英國的戰車上。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大英帝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一個封建的待發展國家,能夠抱上大英帝國的粗腿,對於加快清帝國的工業化建設和軍事現代化建設是有很大幫助的。更何況麵對北方大熊的貪婪,僅僅依靠自身的實力是毫無勝算可言的,而這次達成的中英密約,使大清在英國的扶植下對抗俄國成為一種可能。至於扶植了之後能扶植成什麽樣子,就要看清政府自己的本事了。
宮裏麵聊的是興高采烈,宮外麵的公子少爺們可是苦不堪言。
雖然登錄的過程十分混亂,但畢竟人數不多,而且也就是錄個姓名拿個號,也不費事,所以很快就完事兒了。那幾個小太監登記完後,扭頭進了宮裏,剩下十幾個侍衛和一大堆公子少爺在外麵大眼瞪小眼,這一瞪就是半個時辰。
這些都是在家裏養尊處優的主兒,平常都是嬌生慣養著的,那受過這份兒罪,再加上還有些抽大煙的,時間一長,這煙癮可就頂不住了,在那兒直犯困。連凍帶累再犯上大煙癮,你就看吧,這東便門外就是醜態百出了。
倒是有幾個宗室選出來的子弟表現還算不錯。一方麵他們基本沒有抽煙的,再一個經常跑馬打圍,身體素質還算過得去。
再有表現不錯的就是京師神機營、步軍統領衙門和都統衙門選出來的人。
神機營之前在京師,那就是爛瘡一個,裏頭的八旗子弟別說打仗了,騎馬都能自己摔斷腿,點卯操練那都是雇人來的。但醇親王接手後,尤其是小皇帝親政後,下大力氣整改,所謂‘上陣父子兵’,之前之所以神機營會是這個樣子,無非是八旗官官相護,吃空餉、不訓練,奈何誰都知道這個事兒,可誰都不想得罪人,沒人管。現在好了,大清國最拔尖兒兩個人親自下了力氣,誰也擋不住,誰也不敢在不當迴事兒了。
現在的大清朝,還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皇朝,這皇上想要辦的事兒,還有辦不成的?短短一年時間,神機營改頭換麵,徹底拔了這個爛瘡。
不但如此,上行下效,滿朝文武都知道皇上的心在這兒,誰不想在皇上麵前掙份兒臉麵,於是連帶著步軍衙門、都統衙門都大有改觀。雖說跟軍隊還差得遠,跟洋人更是沾邊兒就完,但畢竟看上去已經不是之前的流氓團夥的樣子了。就連李鴻章的直隸練軍、漢軍綠營,隻要是在京城周邊的,也都加強了操練。
皇上搞這個武備學堂的事兒,從籌備到現在,小半年過去了,一些有正經心思的,都通過這半年做了一些準備,起碼鍛煉一下身體,多讀幾本兵書,這些個準備工作現在就顯出作用來了。
一個時辰之後,上下差別立現。
多數的少爺公子已經七扭八歪的或躺或坐在地上了,至於地上鋪的狗皮褥子,是讓下人現拿來的,還有的帶了炭火爐烤火,甚至連熱茶都喝上了,分明一副茶話會的場景。
有些煙癮大的,已經迴去過癮去了,煙癮小的就現場燒兩個泡子頂著,精神頭還算足。
那些身份顯貴的,還坐在馬紮上巋然不動。懷裏同樣揣著暖爐,時不時的有奴才端來熱茶參湯暖胃。雖然神色也有些不耐煩,但好歹身板兒還算坐得直挺。
那些神機營、前鋒營、護軍營什麽的衙門選出來的,也站不住坐在了地上,好歹歇歇,但畢竟來前專門訓練過,還算有點兒紀律,沒跟著一起開茶話會。
不大的廣場上,東倒西歪的一片狼藉,這時候,就顯出五個人的不同來。
這是現在為止還站在廣場上,並且始終未挪動一下的五個人——劉少卿、黃成勇、楊勇、吳法憲、連戰。
溫都蘇的視線從半個時辰前就始終放在這幾人身上。要說南方人怕冷,他們應該先扛不住才是,可是自始至終,這五人一前四後的站的溜直,一動不動。
要是時間短也就罷了,可這一個時辰都過去了,還能保持這個樣子,不能不讓驚訝。要知道,就算是宮裏執勤站卯的侍衛,也是半個時辰一換班的。一動不動站一個時辰,溫都蘇自問自己是做不到。
劉少卿幾人的樣子自然是眾人議論的對向,至少茶話會員們都斷不了指指點點、冷嘲熱諷“幾個土匪崽子,就是大頭兵的命,站那麽直,等著挨刀子啊!”
其實對於劉少卿他們來說,站一個時辰不動還真不是什麽大事兒,從小在山裏長大,哪次上山打獵不是一蹲就是半天時間?就是伏擊法國人,趴在那兒不動一待待半天都是常有的事兒,沒這個耐性,能當好獵手?
廣場上的人不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藏在暗處的幾個太監記錄在案。幾號幾號什麽表現,都有專門的表格來評分。這些個小太監也不認識外麵的公子哥兒們誰是誰,自然沒有你偏我向的,把這些人的表現全都記錄了下來。
這時候一個小太監匆匆過來,對領頭的總管行禮道:“裏麵傳話,可以放人了。”
總管點點頭,幾個侍衛跑過去開了宮門。
在外麵的少爺們看見宮門開了,立刻精神一振,都爬了起來,隻見宮裏出來一位中年太監,有認識的連忙打招唿,“蘇公公,這得啥時候召見啊,哥幾個在外麵快凍死了。”
蘇姓太監微微一笑,衝他點了點頭卻沒應聲,衝後麵招了招手。一個小太監上前,高聲道:“諸位聽好了,凡是念到號碼的,請站到前麵來。三號!七號!八號……”
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一個一個被念到名號的站了出來很快,兩百多人就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兩個隊伍。
蘇姓太監依然是笑眯眯的,對著眾人道:“好了,被念到名號的,跟咱家進宮,其他人就可以迴去了。”說完,也不等眾人說話,轉身就走。
那些被念到號碼的自然心中竊喜,規規矩矩的排隊跟著進了宮,而被篩下來的人雖然心有不甘,但誰也沒膽量在皇宮外麵鬧事,嘴上嘟囔兩句有的沒得,陸續也就散了。
進宮的百來號人被帶到一間大房子裏,看屋裏的擺設,應該是宮裏的布庫平時訓練用的。有侍衛過來給眾人再次分了組,這一次,一百來人被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或多或少,但基本都是二十來人的樣子。劉少卿這一組除了自己身邊的幾個人,還有來自八旗都統衙門的幾個滿人和幾個外省武官保送的,恰好溫都蘇也被分在了這一組。
大家都是一組的了,自然要認識認識。相互寒暄之後,溫都蘇問道:“少卿,之前在外麵就看你們幾個站的直,一站站那麽久,不累麽?”
劉少卿被問得一愣,“還行,我們幾個都是出身軍營的,站習慣了。”
一旁的公子哥們聽了都是心中暗笑,什麽軍營長大,土匪窩罷了。隻有溫都蘇若有所思。
眾人被分好組之後,有太監拿來了布庫武士的服裝,所有人都換了統一的衣服,然後一組組的陸續被帶出房間。
每一組出去間隔的時間不長,劉少卿算了算,也就是一盞茶的時間,就換一組出去,有的隻是幾分鍾就來人帶新的一組出去了。至於這些人出去後去了哪兒做什麽,屋裏的人都不知道,因為隻有人出去,沒見人迴來。
而受到此次‘平狄危機’的影響,英國開始對他的中近東戰略及海峽政策進行調整。
首先,平狄危機以後,英國進入黑海的欲望更加強烈,在無法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支持的情況下,英國政府試圖以埃及問題的讓步換取土耳其開放海峽的承諾。
同時,‘平狄危機’也證實了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索爾茲伯裏的擔心,即‘俄國對英印帝國的威脅不僅在近東和地中海,而且在中亞——英印帝國與俄國之間的中間地帶’。
索爾茲伯裏從‘平狄危機’中進一步得出結論——在印度防禦問題上,“依賴於俄國的保證是不明智的,當我們自身在哪裏的力量不足的時候,必須找到一個強有力的盟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在巨文島問題上做出了有條件的讓步。
而載湉看到這裏麵有可以利用的空間,於是和李鴻章、奕譞、閻敬銘等人商議,拿出了一整套的中英合作建議來解決巨文島問題。其中包括:1、巨文島交還朝鮮,但由大清協助共同管理。2、大清租借英國新式鐵甲快艦兩艘作為訓練所用,以便盡快幫助海軍形成戰鬥力。3、英國在未來十年時間內陸續接受300名海軍學員赴英國海軍學習;4、英國政府協助招募海軍退役人員赴中國任教,協助培養海軍人員;5、清政府協助英商在武漢設立造船廠、鋼鐵廠;6、英國商人在上海建設的船廠,今後清政府保證海軍訂單的三分之一交由英商造船廠建造。
這一係列的條款,從現在的政治角度來看,除了後麵兩條外,都是暗地裏為了應對俄國的海上攻勢的。李鴻章得了載湉的授意,暗示英國人以大清目前的海軍力量,根本不足以牽製俄國人,所以才尋求英國人的幫助,在這一點上,中、英兩國是利益一致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已經和俄國的軍事對峙有所緩和,但深知俄國人的貪婪的英國人不可能在遠東對俄國放任不管,一定程度上的扶植清政府也符合英國的利益,更何況後麵兩條對英國商人的吸引是致命的,所以兩國一拍即合。
這件事情雖然辦的漂亮,但是李鴻章的心裏卻沒有半點喜悅。因為在這件事的共同過程中,光緒皇帝不單隻是利用李鴻章,他還同時征求了另外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就是奕訢。
和李鴻章一樣,奕訢同樣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而且在外交領域,奕訢可謂是宗室第一人。雖然他因為甲申之變下台,但依然在朝廷保持一定的影響力,此次對英國的重大政策決定,光緒皇帝征求他的意見,這明顯是傳遞一個信號。
李鴻章現在已經將北洋海軍逐漸交出,陸軍方麵皇上搞的這個新式陸軍學堂活動明顯是不希望看到淮軍獨大,如果外交這方麵也會失去,那自己可就剩直隸總督這個頭銜了。至於盛宣懷、鄭觀應這些北洋新秀,李鴻章還沒有自大到要和皇上掙人心的地步。
作為一代權臣,看著自己手中的權力被一點兒一點兒剝奪,自然是心有不甘。但皇上這幾步棋走的實在精妙,讓自己不得不接受。你說皇上將辦實業這樣的美差交到北洋新秀們的手中,自己能攔麽?攔能攔得住麽?北洋既得了實惠,自然招人嫉妒打擊,為了平衡,交出兵權自然是水到渠成。
海軍的整合是大勢所趨,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海軍的問題所在,可有左宗棠在,海軍不可能交給北洋,就算左宗棠剛死,你也不能一口把南洋吞了啊,人家屍骨未寒,你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所以隻能由宗室出人來管。
現在又出來個‘鬼子六’,起分走李鴻章一半兒的外交權,不服都不行。
對於載湉來說,巨文島事件間接的將大清綁在了英國的戰車上。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大英帝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一個封建的待發展國家,能夠抱上大英帝國的粗腿,對於加快清帝國的工業化建設和軍事現代化建設是有很大幫助的。更何況麵對北方大熊的貪婪,僅僅依靠自身的實力是毫無勝算可言的,而這次達成的中英密約,使大清在英國的扶植下對抗俄國成為一種可能。至於扶植了之後能扶植成什麽樣子,就要看清政府自己的本事了。
宮裏麵聊的是興高采烈,宮外麵的公子少爺們可是苦不堪言。
雖然登錄的過程十分混亂,但畢竟人數不多,而且也就是錄個姓名拿個號,也不費事,所以很快就完事兒了。那幾個小太監登記完後,扭頭進了宮裏,剩下十幾個侍衛和一大堆公子少爺在外麵大眼瞪小眼,這一瞪就是半個時辰。
這些都是在家裏養尊處優的主兒,平常都是嬌生慣養著的,那受過這份兒罪,再加上還有些抽大煙的,時間一長,這煙癮可就頂不住了,在那兒直犯困。連凍帶累再犯上大煙癮,你就看吧,這東便門外就是醜態百出了。
倒是有幾個宗室選出來的子弟表現還算不錯。一方麵他們基本沒有抽煙的,再一個經常跑馬打圍,身體素質還算過得去。
再有表現不錯的就是京師神機營、步軍統領衙門和都統衙門選出來的人。
神機營之前在京師,那就是爛瘡一個,裏頭的八旗子弟別說打仗了,騎馬都能自己摔斷腿,點卯操練那都是雇人來的。但醇親王接手後,尤其是小皇帝親政後,下大力氣整改,所謂‘上陣父子兵’,之前之所以神機營會是這個樣子,無非是八旗官官相護,吃空餉、不訓練,奈何誰都知道這個事兒,可誰都不想得罪人,沒人管。現在好了,大清國最拔尖兒兩個人親自下了力氣,誰也擋不住,誰也不敢在不當迴事兒了。
現在的大清朝,還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皇朝,這皇上想要辦的事兒,還有辦不成的?短短一年時間,神機營改頭換麵,徹底拔了這個爛瘡。
不但如此,上行下效,滿朝文武都知道皇上的心在這兒,誰不想在皇上麵前掙份兒臉麵,於是連帶著步軍衙門、都統衙門都大有改觀。雖說跟軍隊還差得遠,跟洋人更是沾邊兒就完,但畢竟看上去已經不是之前的流氓團夥的樣子了。就連李鴻章的直隸練軍、漢軍綠營,隻要是在京城周邊的,也都加強了操練。
皇上搞這個武備學堂的事兒,從籌備到現在,小半年過去了,一些有正經心思的,都通過這半年做了一些準備,起碼鍛煉一下身體,多讀幾本兵書,這些個準備工作現在就顯出作用來了。
一個時辰之後,上下差別立現。
多數的少爺公子已經七扭八歪的或躺或坐在地上了,至於地上鋪的狗皮褥子,是讓下人現拿來的,還有的帶了炭火爐烤火,甚至連熱茶都喝上了,分明一副茶話會的場景。
有些煙癮大的,已經迴去過癮去了,煙癮小的就現場燒兩個泡子頂著,精神頭還算足。
那些身份顯貴的,還坐在馬紮上巋然不動。懷裏同樣揣著暖爐,時不時的有奴才端來熱茶參湯暖胃。雖然神色也有些不耐煩,但好歹身板兒還算坐得直挺。
那些神機營、前鋒營、護軍營什麽的衙門選出來的,也站不住坐在了地上,好歹歇歇,但畢竟來前專門訓練過,還算有點兒紀律,沒跟著一起開茶話會。
不大的廣場上,東倒西歪的一片狼藉,這時候,就顯出五個人的不同來。
這是現在為止還站在廣場上,並且始終未挪動一下的五個人——劉少卿、黃成勇、楊勇、吳法憲、連戰。
溫都蘇的視線從半個時辰前就始終放在這幾人身上。要說南方人怕冷,他們應該先扛不住才是,可是自始至終,這五人一前四後的站的溜直,一動不動。
要是時間短也就罷了,可這一個時辰都過去了,還能保持這個樣子,不能不讓驚訝。要知道,就算是宮裏執勤站卯的侍衛,也是半個時辰一換班的。一動不動站一個時辰,溫都蘇自問自己是做不到。
劉少卿幾人的樣子自然是眾人議論的對向,至少茶話會員們都斷不了指指點點、冷嘲熱諷“幾個土匪崽子,就是大頭兵的命,站那麽直,等著挨刀子啊!”
其實對於劉少卿他們來說,站一個時辰不動還真不是什麽大事兒,從小在山裏長大,哪次上山打獵不是一蹲就是半天時間?就是伏擊法國人,趴在那兒不動一待待半天都是常有的事兒,沒這個耐性,能當好獵手?
廣場上的人不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藏在暗處的幾個太監記錄在案。幾號幾號什麽表現,都有專門的表格來評分。這些個小太監也不認識外麵的公子哥兒們誰是誰,自然沒有你偏我向的,把這些人的表現全都記錄了下來。
這時候一個小太監匆匆過來,對領頭的總管行禮道:“裏麵傳話,可以放人了。”
總管點點頭,幾個侍衛跑過去開了宮門。
在外麵的少爺們看見宮門開了,立刻精神一振,都爬了起來,隻見宮裏出來一位中年太監,有認識的連忙打招唿,“蘇公公,這得啥時候召見啊,哥幾個在外麵快凍死了。”
蘇姓太監微微一笑,衝他點了點頭卻沒應聲,衝後麵招了招手。一個小太監上前,高聲道:“諸位聽好了,凡是念到號碼的,請站到前麵來。三號!七號!八號……”
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一個一個被念到名號的站了出來很快,兩百多人就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兩個隊伍。
蘇姓太監依然是笑眯眯的,對著眾人道:“好了,被念到名號的,跟咱家進宮,其他人就可以迴去了。”說完,也不等眾人說話,轉身就走。
那些被念到號碼的自然心中竊喜,規規矩矩的排隊跟著進了宮,而被篩下來的人雖然心有不甘,但誰也沒膽量在皇宮外麵鬧事,嘴上嘟囔兩句有的沒得,陸續也就散了。
進宮的百來號人被帶到一間大房子裏,看屋裏的擺設,應該是宮裏的布庫平時訓練用的。有侍衛過來給眾人再次分了組,這一次,一百來人被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或多或少,但基本都是二十來人的樣子。劉少卿這一組除了自己身邊的幾個人,還有來自八旗都統衙門的幾個滿人和幾個外省武官保送的,恰好溫都蘇也被分在了這一組。
大家都是一組的了,自然要認識認識。相互寒暄之後,溫都蘇問道:“少卿,之前在外麵就看你們幾個站的直,一站站那麽久,不累麽?”
劉少卿被問得一愣,“還行,我們幾個都是出身軍營的,站習慣了。”
一旁的公子哥們聽了都是心中暗笑,什麽軍營長大,土匪窩罷了。隻有溫都蘇若有所思。
眾人被分好組之後,有太監拿來了布庫武士的服裝,所有人都換了統一的衣服,然後一組組的陸續被帶出房間。
每一組出去間隔的時間不長,劉少卿算了算,也就是一盞茶的時間,就換一組出去,有的隻是幾分鍾就來人帶新的一組出去了。至於這些人出去後去了哪兒做什麽,屋裏的人都不知道,因為隻有人出去,沒見人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