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過了多久,楚寒淵悠悠轉醒,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陌生的地方。他緩緩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
他試圖起身,卻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腦海中一片空白,隻記得自己好像姓楚。
“你醒啦?”一個清脆的聲音傳來,楚寒淵轉頭看去,隻見一個麵容清秀的女子站在門口,手裏端著一碗藥。
“這是哪裏?我......我是誰?”楚寒淵迷茫地問道。
女子走到床邊,放下藥碗,說道:“這裏是桃花村,我爹在河邊捕魚的時候發現了你,把你救了迴來。你好像受了很重的傷,一直在昏迷。”
楚寒淵皺著眉頭,努力迴憶著,卻什麽也想不起來。
“我隻記得我姓楚,其他的都不記得了。”楚寒淵痛苦地說道。
女子安慰道:“別著急,也許慢慢就會想起來的。我叫阿桃,這是我爹,我們父女倆相依為命。既然你無處可去,就先在我們這住下吧。”
楚寒淵感激地點點頭:“多謝姑娘和大叔的救命之恩。”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楚寒淵慢慢適應了桃花村的生活。他跟著阿桃的父親學習捕魚,幫忙幹農活,雖然記憶沒有恢複,但他的身體逐漸康複,陶老漁翁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子魚,因為他是從子魚江邊撿來的。
桃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村民們都很淳樸善良。楚寒淵的到來,給這個小村子增添了一些新鮮的氣息。
阿桃經常帶著楚寒淵在村子裏轉悠,給他介紹村裏的人和事。楚寒淵也漸漸和村民們熟悉起來,大家對他都很友好。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楚子魚總會坐在窗前,望著夜空,努力想要想起自己的過去。
一天,阿桃帶著楚子魚去山上采藥。山上風景秀麗,鳥語花香。
“楚大哥,你看,那邊的花開得多漂亮!”阿桃歡快地跑過去。
陶老漁翁打魚歸來,楚子魚幫忙收魚和漁具,陶老翁笑道:“子魚啊,你提著魚迴家,今晚讓桃子燉那條大的,你也不用迴來了,多看書三個月後就是縣試了。”
“唉,老爹,您小心呐。”楚寒淵囑咐道。
楚子魚提著魚,與阿桃一同往家走去。
“楚大哥,你說這魚燉了能有多香呀?”阿桃眨著大眼睛,笑嘻嘻地問道。
“肯定香得很,準能讓你多吃幾碗飯。”楚子魚笑著迴答。
迴到家中,阿桃熟練地開始處理魚,楚子魚則在一旁幫忙添柴燒火。不多時,屋子裏就彌漫著魚的鮮香。
這段日子以來,雖然生活簡單,但也充滿了溫馨。隻是家中貧寒,日子過得頗為拮據。
一天,楚子魚在幹活時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他的記憶裏好像要做一麵鏡子,他知道做法,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要做這鏡子,但這鏡子一定能賣個好價錢,而且這裏還正巧有朱砂礦,憑借著自己模糊的記憶和聰明才智,竟然做出了玻璃鏡子。
這天,他帶著鏡子與阿桃一同前往縣城。縣城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他們來到了一家雜貨鋪前。
雜貨鋪的女掌櫃正坐在櫃台後打著算盤,看到他們進來,抬起頭,眼中透著一絲疑惑。
“掌櫃的,我們有好東西給您瞧瞧。”阿桃興奮地說道。
女掌櫃放下算盤,說道:“哦?什麽好東西?”
楚子魚小心翼翼地從包裹裏拿出鏡子,遞給女掌櫃。
女掌櫃接過鏡子,目光瞬間被吸引。她拿起鏡子,對著自己照了照,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
“這……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我竟然能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麵容。”女掌櫃愛不釋手,反複照著。
阿桃見狀,趕忙說道:“掌櫃的,這可是稀罕物件,我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做出來的。”
女掌櫃看了看他們,說道:“這鏡子確實不錯,你們開個價吧。”
阿桃伸出一隻手,比劃了個“五”的手勢,說道:“一塊鏡子五兩銀子。”
女掌櫃皺了皺眉,說道:“小姑娘,這價格太高了,三兩銀子一塊。”
阿桃著急地說道:“掌櫃的,您看看這鏡子的做工,這清晰度,五兩銀子一點都不貴。而且這在整個縣城可都是獨一份的。”
女掌櫃猶豫了一下,說道:“四兩銀子,不能再多了。”
阿桃拉著楚子魚的胳膊,說道:“楚大哥,這可不行,咱們的鏡子絕對值五兩銀子。”
楚子魚微笑著對女掌櫃說:“掌櫃的,您想想,這鏡子要是擺在您店裏,得吸引多少客人啊。那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們,肯定都搶著要。五兩銀子真的不算貴。”
女掌櫃咬了咬牙,說道:“好吧,五兩就五兩,不過你們可得保證,以後再有這樣的好東西,先拿來我這兒。”
阿桃高興地說道:“那是當然,掌櫃的,您就放心吧!”
拿到銀子後,楚子魚和阿桃滿心歡喜地走出雜貨鋪。
“楚大哥,這下咱們能給家裏添好多東西啦。”阿桃笑著說。
楚子魚點了點頭,“是啊,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他們用這筆錢買了新的布料,給陶老漁翁做了新衣裳,還買了一些農具和糧食。家裏的生活漸漸有了改善。
然而,製作鏡子的材料越來越難獲取,楚子魚不得不四處尋找。有時候要走很遠的路,翻山越嶺,才能找到合適的材料。
阿桃也跟著一起奔波,從不抱怨。
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他們在山裏迷路了。
“楚大哥,這可怎麽辦呀?”阿桃有些害怕。
楚子魚安慰她道:“別怕,阿桃,我一定會帶你走出去的。”
他們在雨中艱難地前行,楚寒淵不小心滑倒,摔破了膝蓋,但他強忍著疼痛,繼續尋找出路。
終於,在天黑之前,他們走出了山林。
迴到家時,陶老漁翁焦急地等在門口。
“你們這兩個孩子,可把我擔心壞了。”陶老漁翁說道。
“老爹,我們沒事,就是遇到點小麻煩。”楚子魚笑著說道。
他試圖起身,卻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腦海中一片空白,隻記得自己好像姓楚。
“你醒啦?”一個清脆的聲音傳來,楚寒淵轉頭看去,隻見一個麵容清秀的女子站在門口,手裏端著一碗藥。
“這是哪裏?我......我是誰?”楚寒淵迷茫地問道。
女子走到床邊,放下藥碗,說道:“這裏是桃花村,我爹在河邊捕魚的時候發現了你,把你救了迴來。你好像受了很重的傷,一直在昏迷。”
楚寒淵皺著眉頭,努力迴憶著,卻什麽也想不起來。
“我隻記得我姓楚,其他的都不記得了。”楚寒淵痛苦地說道。
女子安慰道:“別著急,也許慢慢就會想起來的。我叫阿桃,這是我爹,我們父女倆相依為命。既然你無處可去,就先在我們這住下吧。”
楚寒淵感激地點點頭:“多謝姑娘和大叔的救命之恩。”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楚寒淵慢慢適應了桃花村的生活。他跟著阿桃的父親學習捕魚,幫忙幹農活,雖然記憶沒有恢複,但他的身體逐漸康複,陶老漁翁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子魚,因為他是從子魚江邊撿來的。
桃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村民們都很淳樸善良。楚寒淵的到來,給這個小村子增添了一些新鮮的氣息。
阿桃經常帶著楚寒淵在村子裏轉悠,給他介紹村裏的人和事。楚寒淵也漸漸和村民們熟悉起來,大家對他都很友好。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楚子魚總會坐在窗前,望著夜空,努力想要想起自己的過去。
一天,阿桃帶著楚子魚去山上采藥。山上風景秀麗,鳥語花香。
“楚大哥,你看,那邊的花開得多漂亮!”阿桃歡快地跑過去。
陶老漁翁打魚歸來,楚子魚幫忙收魚和漁具,陶老翁笑道:“子魚啊,你提著魚迴家,今晚讓桃子燉那條大的,你也不用迴來了,多看書三個月後就是縣試了。”
“唉,老爹,您小心呐。”楚寒淵囑咐道。
楚子魚提著魚,與阿桃一同往家走去。
“楚大哥,你說這魚燉了能有多香呀?”阿桃眨著大眼睛,笑嘻嘻地問道。
“肯定香得很,準能讓你多吃幾碗飯。”楚子魚笑著迴答。
迴到家中,阿桃熟練地開始處理魚,楚子魚則在一旁幫忙添柴燒火。不多時,屋子裏就彌漫著魚的鮮香。
這段日子以來,雖然生活簡單,但也充滿了溫馨。隻是家中貧寒,日子過得頗為拮據。
一天,楚子魚在幹活時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他的記憶裏好像要做一麵鏡子,他知道做法,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要做這鏡子,但這鏡子一定能賣個好價錢,而且這裏還正巧有朱砂礦,憑借著自己模糊的記憶和聰明才智,竟然做出了玻璃鏡子。
這天,他帶著鏡子與阿桃一同前往縣城。縣城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他們來到了一家雜貨鋪前。
雜貨鋪的女掌櫃正坐在櫃台後打著算盤,看到他們進來,抬起頭,眼中透著一絲疑惑。
“掌櫃的,我們有好東西給您瞧瞧。”阿桃興奮地說道。
女掌櫃放下算盤,說道:“哦?什麽好東西?”
楚子魚小心翼翼地從包裹裏拿出鏡子,遞給女掌櫃。
女掌櫃接過鏡子,目光瞬間被吸引。她拿起鏡子,對著自己照了照,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
“這……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我竟然能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麵容。”女掌櫃愛不釋手,反複照著。
阿桃見狀,趕忙說道:“掌櫃的,這可是稀罕物件,我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做出來的。”
女掌櫃看了看他們,說道:“這鏡子確實不錯,你們開個價吧。”
阿桃伸出一隻手,比劃了個“五”的手勢,說道:“一塊鏡子五兩銀子。”
女掌櫃皺了皺眉,說道:“小姑娘,這價格太高了,三兩銀子一塊。”
阿桃著急地說道:“掌櫃的,您看看這鏡子的做工,這清晰度,五兩銀子一點都不貴。而且這在整個縣城可都是獨一份的。”
女掌櫃猶豫了一下,說道:“四兩銀子,不能再多了。”
阿桃拉著楚子魚的胳膊,說道:“楚大哥,這可不行,咱們的鏡子絕對值五兩銀子。”
楚子魚微笑著對女掌櫃說:“掌櫃的,您想想,這鏡子要是擺在您店裏,得吸引多少客人啊。那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們,肯定都搶著要。五兩銀子真的不算貴。”
女掌櫃咬了咬牙,說道:“好吧,五兩就五兩,不過你們可得保證,以後再有這樣的好東西,先拿來我這兒。”
阿桃高興地說道:“那是當然,掌櫃的,您就放心吧!”
拿到銀子後,楚子魚和阿桃滿心歡喜地走出雜貨鋪。
“楚大哥,這下咱們能給家裏添好多東西啦。”阿桃笑著說。
楚子魚點了點頭,“是啊,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他們用這筆錢買了新的布料,給陶老漁翁做了新衣裳,還買了一些農具和糧食。家裏的生活漸漸有了改善。
然而,製作鏡子的材料越來越難獲取,楚子魚不得不四處尋找。有時候要走很遠的路,翻山越嶺,才能找到合適的材料。
阿桃也跟著一起奔波,從不抱怨。
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他們在山裏迷路了。
“楚大哥,這可怎麽辦呀?”阿桃有些害怕。
楚子魚安慰她道:“別怕,阿桃,我一定會帶你走出去的。”
他們在雨中艱難地前行,楚寒淵不小心滑倒,摔破了膝蓋,但他強忍著疼痛,繼續尋找出路。
終於,在天黑之前,他們走出了山林。
迴到家時,陶老漁翁焦急地等在門口。
“你們這兩個孩子,可把我擔心壞了。”陶老漁翁說道。
“老爹,我們沒事,就是遇到點小麻煩。”楚子魚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