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昭暗道:“北漢國主已經投降,怎麽還會有大將抵抗?”重鞭拍馬,急往城南趕去。


    來到近處,隻見一人虎背熊腰,銅鈴大眼,虎須倒張,手持大刀,正自來迴奔殺。


    轉瞬之間,七八名宋軍已倒在那人刀下。


    朱明喊道:“勇將高姓大名,可否賜告?”


    那人頓了一頓,並不答話,兀自提刀衝殺。


    朱明尚未發令,眾將士紛紛圍上,槍指刀向,將那人圍在陣心。


    那人喝道:“來得正好!”不容分說,舉掩月大刀便砍。


    那人實在勇猛,被宋軍團團圍住,銳氣絲毫不減,左衝右突,所到之處,手中大刀或劈或斬,便有宋兵倒下,一時無人能攖其鋒。


    朱明細細一看手中的大刀,喊道:“勇將可是姓楊?”


    那人手中大刀不停,又向一名宋兵頭上劈落,口中卻道:“識得你楊爺爺便好!”話音剛落,那名宋兵跟著倒地。


    朱明道:“楊業將軍威名遠播,這把掩月大刀,誰人不識。你看那人是誰?”說著朱明便將手指向趙德昭一行人處。


    楊業手中大刀去勢陡變,又向左邊一名宋兵肩頭削去,同時斜眼向趙德昭身旁瞧去。那名宋兵見刃上帶血的大刀朝自己肩頭而來,嚇得氣血全無,手中長矛掉落在地,忙不迭閉上了眼睛。


    楊業手中大刀的刀刃抵著那名宋兵的肩膀,就此收勢,驚道:“陛下,您……”


    原來,趙德昭身旁之人,正是劉繼元。


    隻聽劉繼元歎息道:“楊將軍,快放下武器!不要做無畏的抵抗了!”


    楊業收起大刀,不再言語,隻是跪地痛哭起來。周圍的宋兵麵麵相覷,無人敢動。


    卻在這時,猛聽得一聲長聲馬嘶,跟著傳來“咯噔咯噔”的馬蹄之聲。


    楊業突然站起,自言道:“我的‘逐鷹’終究舍不下我。”


    過不多時,一匹確黑的馬疾馳而來,圍住楊業的宋兵不自覺地分開,讓出道而來。


    黑馬每踏地一下,眾人的心就跟著跳躍一下。將到近處,黑馬仍自疾奔,眾人已看得明白,黑馬身形瘦削,四腿修長,雄偉高昂,此時並無馬鞍馬鐙,奔行之際,似乎尤見自如。


    那黑馬奔到楊業身前,倏然而止,穩穩停住,趙德昭、朱明都不自禁地喝彩“好馬!”


    俗話說:“寶刀贈英雄,才子配佳人。”良駒自然也該歸名將。朱明身為久戰沙場的老將,所見名駒固然不在少數,此刻見到這匹黑馬,也情不自禁地高聲喝彩。行伍出身的朱明,兩隻眼隻是盯著黑馬,早忘了身邊人事。


    就見黑馬在楊業手臂上挨挨擦擦,神態極盡親昵。


    楊業輕撫著馬脖,柔聲道:“‘逐鷹’啊‘逐鷹’,我既已取下你身上的鞍鐙,讓你自覓安全之處,你又怎地去而複返呢?”


    “逐鷹”搖一搖頭,雙耳扇了一扇,打了一個響鼻,仍是在楊業手臂上挨擦不休。


    原來,三天前,大水衝進太原城中的時候,楊業便取下了“逐鷹”身上的鞍鐙,讓它自行逃生,不期大水剛退,“逐鷹”便跑迴來尋找主人來了。


    朱明翻身下赤露馬,說道:“這樣一匹好馬,正該配楊將軍這樣一位英雄。”說著取下自己坐騎的馬鞍馬鐙,繼道:“若楊將軍不棄,請收下!”


    楊業走到朱明身前看著朱明的坐騎說道:“赤露馬,莫非將軍是朱明。”


    “正是在下!”朱明說著,將楊業引致趙德昭之前說:“這是武功郡王!”


    楊業單膝跪地,轉朝劉繼元拜了三拜,雖不說話,意思卻是歸降宋朝了。


    自此,北漢一共十州土地,三萬兵卒,三萬五千多戶人口歸入宋朝,當然,還有這位“楊家將”也一並成為宋將了。


    話說宋太宗趙光義對劉繼元還是很仁慈的,封他為“右衛上將軍”,“彭城郡公”。趙光義曾聽太祖提起過北漢名將楊業之名,對楊業也是青睞有加,官授楊業鄭州防禦使。


    有一段小插曲說:太宗聽人說“太原自古乃龍興之地”,太宗好書,對曆史當然熟悉。他也知道唐高祖李淵自太原起兵,最終主定天下,建立起大唐,直自五代,太原又數度出現割據政權,對此,太宗心中頗有介懷。為了消除太原的“王氣”,也就是“斷龍脈”,下令將州治遷到“榆次”,同時頒令在汾河東麵修築新城,起名“晉城”。


    新城尚未完全建好,太宗便頒布詔令,命太原城中的百姓全部遷入新城。城中百姓剛剛遷出,太宗便命火燒太原城。霎時間,火光衝天,濃煙滾滾,太原百姓迴望故居,默然落淚。


    還是那句話,如果曆史可也假設,那麽假設太宗沒有火燒太原城,而是好生治理,憑太原之堅,再以能將鎮守,會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恥”呢?可惜,曆史不容假設,那麽太宗在平毀太原城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自毀長城”呢?


    北漢一平定,宋朝統一了中原,隻是過去時常令太祖憂心的“幽雲十六州”尚在契丹手裏,太宗建功之心還是很迫切,就在班師迴朝,抵達鎮州的時候,太宗突然決定轉兵北上,要以剛剛取得勝利的軍隊收複幽薊之地。


    太宗做出這一決定,趙德昭、朱明等都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平定太原,三軍未賞,軍心不安,不該貿然北伐。再則,諸般戰略物資,糧草等全沒準備,對軍隊作戰極為不利,都勸太宗取消計劃。


    殿前都虞侯崔翰讚一來看懂了太宗的心思,二來也想借機立功,便說:“聖上,如今我大宋兵力強壯,士氣恢弘,應該乘此時勢揮兵北上,必能勢如破竹,奪迴失地,易如反掌。”


    “還是殿前都虞侯,懂朕的心思啊!”趙光義高興地說道。


    “皇上。老臣認為萬萬不可啊!”朱明極力勸阻道


    殿前都虞侯崔翰讚不以為然地說:“皇上,潘大人,畢竟是年近甲子的人,早已沒了豪情壯誌!臣願替聖上衝鋒陷陣!”


    “皇上啊!老臣年齡歲老,可是壯誌未泯。老臣認為當前不宜出兵啊!”


    “好了。好了。潘愛卿,朕意義決,你退下吧!”趙光義喝斷朱明的說話,說道。


    朱明無奈的走出了趙光義的行營。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大宋做農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鏡裏采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鏡裏采花並收藏迴到大宋做農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