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馳騁,大槊盤旋,徐樂和薛舉的廝殺依舊在繼續。
兩人都沒顧得上計算,自己到底交戰了多少迴合,或者說算也算不清楚。
徐樂已經顧不上計算這些沒用的東西,也不在考慮自己出了多少招或者對手出了多少招,全部精神注意力,都集中在打鬥本身上。
外間的一切已經不再計入算路,隻專心致誌應對麵前的敵人。
由於薛舉之前名聲不彰,充其量就是個金城土豪,大家對他都沒怎麽重視。
就算是徐樂知道他勇名在外,也是覺得這就是個善戰武夫,充其量就是瓦崗五虎將那種人物。
自己應付起來可能會吃力,萬萬沒想到,金城之地居然誕生了這麽一位蓋世兇人!他的膂力已經在承基之上,招數、技法、經驗乃至修為,都和自己、承基在一個級別上。
自己不能說他這些方麵都強過宇文承基,但是至少不會弱於承基。
三人可以看作是一個級別,某一方麵這個人強一些,另一個方麵則是另一個人更出色。
還有就是臨場發揮的問題,如果有人因為特殊因素發揮不好迴輸掉,但是這不代表他真的不行。
下次如果調整過來,說不定又會贏迴來,不好說誰一定強過誰。
武道修為確實有境界可言,不是尋常軍將認為的,所謂境界都是虛妄,能殺人就是王道。
這純粹是沒摸到門檻的人自以為是,自己沒接觸過高明武道,就認為所謂的武道不存在。
或者說對於自己不能理解也無法觸及的領域,就一律當作虛妄視之。
當然,真正的武道也不是說那些玄而又玄的東西。
簡單來說就是各方麵的提升以及短板的彌補。
以徐樂為例,他的武道修為就體現在他各方麵技藝沒有明顯缺陷短板,在應對各種對手的時候,都能做到心清如水靈台清明,讓自己可以始終保持理智,也能隨機應變,根據對手的不同情況做出調整,用不同的戰術對付不同的對手,不是拿一套東西應對所有人。
薛舉、宇文承基的表現形式和自己不一樣,但是他們確實是和自己在一個級別上的人。
宇文承基強大在於不屈己從人,而是使人從己。
他不會根據對手的不同去搞那麽多戰術,而是堅持用自己的打法打,打到對手必須配合自己為止。
是對手變不是自己變,如果對手不變,那就等著被自己打死。
這也是一種強大,和徐樂的方向不同但是沒有高低之分。
薛舉則又是一種不一樣。
外界傳說他是個火爆性子,按說這種人的武藝應該和他性格一樣,走得也是大開大合一快打三慢的風格。
也是如同宇文承基一樣,按照自己的方法打,逼迫對手跟著自己變。
可是實際操作起來,他竟然和自己是一樣的路數,都是隨機應變,屈己從人。
兩人從交手到現在,都已經更換了數種套路戰法。
都是試圖找出一個最適合對付眼前敵人的方式,隨後又發現對手變招,自己就也得跟著變。
這種經曆是徐樂從未有過的,眼前的薛舉就像是若幹年後的自己。
謀略、見識、修為積累一樣不差。
體力氣血也並為因為年紀而衰敗,相反正處在一個武人的巔峰狀態。
薛舉今年應該還不到四十歲,參考這個時代人的壽命,他其實應該是體能逐漸衰退,技法成熟的同時因為氣血不足,不得不從猛將轉入智將或者巧將之路。
如果轉型不成功,人可能也就廢了,至少要淡出戰場。
不過萬事總有例外,薛舉無疑就是這個例外。
他天賦異稟神力過人,身體狀況不能按照常人去考慮。
再加上武道修行對於身體的錘煉,也讓他的衰老速度大幅度減慢。
歲月對於他的摧折遠不如對普通人那麽強烈,因此他雖然已是中年,氣血依舊旺盛,不管氣力、反應還是靈活程度,都處在一個人的巔峰狀態無可挑剔。
自己所有的試探他都能一一化解並且做出針對調整,就說明這個人的頭腦和自己一樣清醒。
平日裏的性格和現在簡直是判若兩人,如果不是苑君瑋、尉遲恭提供的消息有誤,就是此人修行的功法特殊,和自己修行的一樣,都有讓人保持理智的作用。
如此看來,兩家確實是同源異流,往上數估計都是出自一個傳承。
徐樂不由得開始為尉遲恭和李世民感到慶幸,夏縣之戰的時候,戰場環境應該遠比這個複雜混亂,導致薛舉沒法專門盯著一個人殺。
否則這兩人就不是受傷的問題,現在多半命都沒了。
即便是自己和薛舉廝殺,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高手相爭隻差一線,兩人誰有一點失誤,或者某一方麵的短板暴露出來,都可能決定今天這場爭鬥的結果。
但是這個結果也隻是對今天而言,改日再戰估計就是另一種樣子。
自己看得出來,薛舉在拖延時間。
他是希望自己離開隊伍的時間越長越好,方便其他部隊對玄甲騎展開殺戮。
自己也知道在這和他打並不是明智選擇,但是又有什麽辦法?
你現在不管他,他殺到軍陣裏,帶來的損失會更大,折損的部下會更多。
還不如自己在這和他廝殺,至少其他人不用遭遇危險,至於三軍指揮方麵自己倒是可以省點力氣。
其實最先發現徐樂離開軍陣的並不是薛舉,而是正麵承受徐樂衝擊的執必落落。
從開戰到現在,無疑還是執必部損失最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也不敢保證徐樂所在的位置,也不知道誰必然承受玄甲騎主力突擊,隻能說是趕上誰是誰。
再說執必落落已經抱定必死之心,隻想要拖著徐樂同歸於盡,別的也就不那麽在意。
不過不在意不等於沒感覺,而且執必落落主要針對的就是徐樂,對於他的動向自然最為敏感。
徐樂這邊離開戰場,他就有所察覺。
隻不過此時執必部的青狼騎已經和玄甲騎絞殺一處,看見也無法進行影響。
已經被玄甲騎的牆陣收拾過,執必落落此番還要和玄甲軍對陣,自然要考慮應對之策。
他雖然不知道牆陣的具體布置方法以及變化,但是作為草原梟雄,憑借多年沙場經驗,他還是考慮到了屬於自己的應對手法。
不和玄甲騎打對攻,也不想著戰勝對方,隻是同歸於盡!他之所以用三千青狼騎做敢死隊,目的也在於此。
玄甲騎的密集陣型,讓青狼騎的手段難以施展。
那就從四麵八方圍攻他,和對方換命。
不再考慮單方麵屠殺漢軍,而是追求和漢軍一個換一個。
這對於人口匱乏的草原民族來說,原本是最大的下策。
但是麵對玄甲騎這種對手,這個下策反倒是成了最好用的手段。
這些士兵已經得到了命令,是以從衝鋒開始,就沒想著生存,而是想著怎麽同歸於盡。
不管玄甲騎的兵器刺擊,隻管把自己的兵器往玄甲軍士身上戳。
就算自己被刺穿身體,也要緊緊抓住玄甲騎兵士的兵器將對方拖下馬,或者繳械!這種打法顯然也讓玄甲騎有點不知所措,再怎麽精銳的隊伍,最多是遇到一部分這樣的亡命徒。
這種全軍亡命徒,出手就想要一起死的,還是第一次碰上,肯定需要個適應過程。
按說這個時候主帥離開,對於前方士兵的影響不問可知。
哪怕執必落落已經抱定必死之心,麵對這種變化,心中還是難免泛起一絲波瀾:“難道今日可以用一場大捷終結玄甲騎而不是同歸於盡?”
此時徐樂已去,這些士兵雖然有軍將帶領的,但是臨機應變能力必然不足,那麽隻要自己指揮得當可就在執必落落想到這一步的時候,玄甲軍中忽然胡笳聲大作,隨後就見玄甲軍陣的陣型陡然一變!自從玄甲騎使用牆式衝鋒以來,基本的陣法變化都是基於牆陣施展最多就是轉向。
可是隨著這幾聲胡笳聲,執必落落隻見麵前的玄甲騎忽然從一個五列的牆陣變成了兩列陣!本就單薄的陣型這下變得更薄,似乎很容易就會被捅穿。
可是隨著陣型變薄的同時,其控製的戰場寬度卻翻了一倍。
原本位於兩翼側玄甲騎的青狼騎,突然之間就發現需要正麵直對玄甲騎,同時身旁兩側也都出現了玄甲騎的身影。
其實單純這種變陣本身還說明不了什麽,真正讓執必落落動容的是,這麽複雜的變陣可不是那些中層軍將可以完成的。
他們既沒有這個本事更沒有這個權柄。
徐樂已去,有權力下這個命令,又能把部隊如此調度的究竟是誰?
兩人都沒顧得上計算,自己到底交戰了多少迴合,或者說算也算不清楚。
徐樂已經顧不上計算這些沒用的東西,也不在考慮自己出了多少招或者對手出了多少招,全部精神注意力,都集中在打鬥本身上。
外間的一切已經不再計入算路,隻專心致誌應對麵前的敵人。
由於薛舉之前名聲不彰,充其量就是個金城土豪,大家對他都沒怎麽重視。
就算是徐樂知道他勇名在外,也是覺得這就是個善戰武夫,充其量就是瓦崗五虎將那種人物。
自己應付起來可能會吃力,萬萬沒想到,金城之地居然誕生了這麽一位蓋世兇人!他的膂力已經在承基之上,招數、技法、經驗乃至修為,都和自己、承基在一個級別上。
自己不能說他這些方麵都強過宇文承基,但是至少不會弱於承基。
三人可以看作是一個級別,某一方麵這個人強一些,另一個方麵則是另一個人更出色。
還有就是臨場發揮的問題,如果有人因為特殊因素發揮不好迴輸掉,但是這不代表他真的不行。
下次如果調整過來,說不定又會贏迴來,不好說誰一定強過誰。
武道修為確實有境界可言,不是尋常軍將認為的,所謂境界都是虛妄,能殺人就是王道。
這純粹是沒摸到門檻的人自以為是,自己沒接觸過高明武道,就認為所謂的武道不存在。
或者說對於自己不能理解也無法觸及的領域,就一律當作虛妄視之。
當然,真正的武道也不是說那些玄而又玄的東西。
簡單來說就是各方麵的提升以及短板的彌補。
以徐樂為例,他的武道修為就體現在他各方麵技藝沒有明顯缺陷短板,在應對各種對手的時候,都能做到心清如水靈台清明,讓自己可以始終保持理智,也能隨機應變,根據對手的不同情況做出調整,用不同的戰術對付不同的對手,不是拿一套東西應對所有人。
薛舉、宇文承基的表現形式和自己不一樣,但是他們確實是和自己在一個級別上的人。
宇文承基強大在於不屈己從人,而是使人從己。
他不會根據對手的不同去搞那麽多戰術,而是堅持用自己的打法打,打到對手必須配合自己為止。
是對手變不是自己變,如果對手不變,那就等著被自己打死。
這也是一種強大,和徐樂的方向不同但是沒有高低之分。
薛舉則又是一種不一樣。
外界傳說他是個火爆性子,按說這種人的武藝應該和他性格一樣,走得也是大開大合一快打三慢的風格。
也是如同宇文承基一樣,按照自己的方法打,逼迫對手跟著自己變。
可是實際操作起來,他竟然和自己是一樣的路數,都是隨機應變,屈己從人。
兩人從交手到現在,都已經更換了數種套路戰法。
都是試圖找出一個最適合對付眼前敵人的方式,隨後又發現對手變招,自己就也得跟著變。
這種經曆是徐樂從未有過的,眼前的薛舉就像是若幹年後的自己。
謀略、見識、修為積累一樣不差。
體力氣血也並為因為年紀而衰敗,相反正處在一個武人的巔峰狀態。
薛舉今年應該還不到四十歲,參考這個時代人的壽命,他其實應該是體能逐漸衰退,技法成熟的同時因為氣血不足,不得不從猛將轉入智將或者巧將之路。
如果轉型不成功,人可能也就廢了,至少要淡出戰場。
不過萬事總有例外,薛舉無疑就是這個例外。
他天賦異稟神力過人,身體狀況不能按照常人去考慮。
再加上武道修行對於身體的錘煉,也讓他的衰老速度大幅度減慢。
歲月對於他的摧折遠不如對普通人那麽強烈,因此他雖然已是中年,氣血依舊旺盛,不管氣力、反應還是靈活程度,都處在一個人的巔峰狀態無可挑剔。
自己所有的試探他都能一一化解並且做出針對調整,就說明這個人的頭腦和自己一樣清醒。
平日裏的性格和現在簡直是判若兩人,如果不是苑君瑋、尉遲恭提供的消息有誤,就是此人修行的功法特殊,和自己修行的一樣,都有讓人保持理智的作用。
如此看來,兩家確實是同源異流,往上數估計都是出自一個傳承。
徐樂不由得開始為尉遲恭和李世民感到慶幸,夏縣之戰的時候,戰場環境應該遠比這個複雜混亂,導致薛舉沒法專門盯著一個人殺。
否則這兩人就不是受傷的問題,現在多半命都沒了。
即便是自己和薛舉廝殺,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高手相爭隻差一線,兩人誰有一點失誤,或者某一方麵的短板暴露出來,都可能決定今天這場爭鬥的結果。
但是這個結果也隻是對今天而言,改日再戰估計就是另一種樣子。
自己看得出來,薛舉在拖延時間。
他是希望自己離開隊伍的時間越長越好,方便其他部隊對玄甲騎展開殺戮。
自己也知道在這和他打並不是明智選擇,但是又有什麽辦法?
你現在不管他,他殺到軍陣裏,帶來的損失會更大,折損的部下會更多。
還不如自己在這和他廝殺,至少其他人不用遭遇危險,至於三軍指揮方麵自己倒是可以省點力氣。
其實最先發現徐樂離開軍陣的並不是薛舉,而是正麵承受徐樂衝擊的執必落落。
從開戰到現在,無疑還是執必部損失最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也不敢保證徐樂所在的位置,也不知道誰必然承受玄甲騎主力突擊,隻能說是趕上誰是誰。
再說執必落落已經抱定必死之心,隻想要拖著徐樂同歸於盡,別的也就不那麽在意。
不過不在意不等於沒感覺,而且執必落落主要針對的就是徐樂,對於他的動向自然最為敏感。
徐樂這邊離開戰場,他就有所察覺。
隻不過此時執必部的青狼騎已經和玄甲騎絞殺一處,看見也無法進行影響。
已經被玄甲騎的牆陣收拾過,執必落落此番還要和玄甲軍對陣,自然要考慮應對之策。
他雖然不知道牆陣的具體布置方法以及變化,但是作為草原梟雄,憑借多年沙場經驗,他還是考慮到了屬於自己的應對手法。
不和玄甲騎打對攻,也不想著戰勝對方,隻是同歸於盡!他之所以用三千青狼騎做敢死隊,目的也在於此。
玄甲騎的密集陣型,讓青狼騎的手段難以施展。
那就從四麵八方圍攻他,和對方換命。
不再考慮單方麵屠殺漢軍,而是追求和漢軍一個換一個。
這對於人口匱乏的草原民族來說,原本是最大的下策。
但是麵對玄甲騎這種對手,這個下策反倒是成了最好用的手段。
這些士兵已經得到了命令,是以從衝鋒開始,就沒想著生存,而是想著怎麽同歸於盡。
不管玄甲騎的兵器刺擊,隻管把自己的兵器往玄甲軍士身上戳。
就算自己被刺穿身體,也要緊緊抓住玄甲騎兵士的兵器將對方拖下馬,或者繳械!這種打法顯然也讓玄甲騎有點不知所措,再怎麽精銳的隊伍,最多是遇到一部分這樣的亡命徒。
這種全軍亡命徒,出手就想要一起死的,還是第一次碰上,肯定需要個適應過程。
按說這個時候主帥離開,對於前方士兵的影響不問可知。
哪怕執必落落已經抱定必死之心,麵對這種變化,心中還是難免泛起一絲波瀾:“難道今日可以用一場大捷終結玄甲騎而不是同歸於盡?”
此時徐樂已去,這些士兵雖然有軍將帶領的,但是臨機應變能力必然不足,那麽隻要自己指揮得當可就在執必落落想到這一步的時候,玄甲軍中忽然胡笳聲大作,隨後就見玄甲軍陣的陣型陡然一變!自從玄甲騎使用牆式衝鋒以來,基本的陣法變化都是基於牆陣施展最多就是轉向。
可是隨著這幾聲胡笳聲,執必落落隻見麵前的玄甲騎忽然從一個五列的牆陣變成了兩列陣!本就單薄的陣型這下變得更薄,似乎很容易就會被捅穿。
可是隨著陣型變薄的同時,其控製的戰場寬度卻翻了一倍。
原本位於兩翼側玄甲騎的青狼騎,突然之間就發現需要正麵直對玄甲騎,同時身旁兩側也都出現了玄甲騎的身影。
其實單純這種變陣本身還說明不了什麽,真正讓執必落落動容的是,這麽複雜的變陣可不是那些中層軍將可以完成的。
他們既沒有這個本事更沒有這個權柄。
徐樂已去,有權力下這個命令,又能把部隊如此調度的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