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的玄甲騎不可能像攤餅一樣平均分配給各方麵,聯軍也不可能是每一路都平均分配戰力。
在幾路圍攻隊伍中,人數最少戰鬥力最弱的,無疑是恆安甲騎。
曾經坐鎮雲中硬抗突厥,常年擔任抵抗外侮尖兵任務的恆安甲騎,乃是連草原各位汗王提起都皺眉的存在。
劉武周這個名字,在草原上提起來,也是能讓不少人咬牙切齒或是心裏忌憚的存在。
現如今居然淪落到各部聯軍墊底的位置,說出來難免讓人傷心,但是形式如此沒有辦法。
在劉武周歸順突厥之後,地盤、兵力、錢糧迅速擴充的同時,人心也在飛速離散。
尉遲恭降唐,更是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要知道恆安甲騎本來就是那種以兄弟義氣為手段聚攏人心,內部抱團一致對外的小團體。
這種團體不講什麽大是大非,但是一定要講個手足情分,也要有個說出去好聽的名分用來裝點。
過去恆安甲騎的裝點就是抗擊胡虜為國殺賊。
不管自己做多少混帳事,都可以用這個名分當作盾牌護身。
殺人放火搶掠財物,都可以說是為了對抗異族沒辦法。
你不讓我搶不讓我殺,等到突厥人來了一樣要被殺被搶。
橫豎都是死,死在自己人手裏是不是該高興一些?
可是現在歸順了突厥,等於是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了,你還能說服誰?
雖然可以靠強權鎮壓以及錢糧收買,讓一部分人繼續為自己賣命。
但是核心骨幹的小團體在信念瓦解後自然不複當年的凝聚力。
人沒了心氣支持就是個沒骨頭的皮囊。
曾經的恆安甲騎很快就變成了烏合之眾,繼續跟劉武周幹的當然還有不少,但是也有一些人當了逃兵,或是出工不出力,應付差事混日子,過一天算一天沒有什麽目的。
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有強大戰鬥力的,所以這次挑選的甲騎,那部分人一個都不用。
所選擇的乃是那些真正的鐵杆嫡係。
屬於不管劉武周做什麽都甘願為他赴湯蹈火,刀斧加身不皺眉頭的死忠。
這種人戰鬥力是有的,可是對於劉武周來說太寶貴了。
他們等於是劉武周的核心力量,而且是無法補充的那種。
死一個就少一個,如果在這都葬送了,日後就得用數年時間一點點培養,能不能培養起來還都兩說。
是以開戰之前這支部隊就已經被要求保存實力,不要和玄甲騎去換命,更不能把老本賠光。
沒開戰就是這個心態,戰場表現自然不會太好。
加上他們的人數也確實不多,充其量就是千把人,在幾路聯軍中隻能敬陪末座。
不過別看士兵戰鬥力最遜,領兵的主將卻是諸軍中最強的一個。
帶領這支甲騎的正是劉武周的妹婿,也是帶著突厥人掃蕩河東,接連擊敗李唐多路兵馬的大帥:宋金剛!此番兵進河東如此順利,自然是有著多方麵的原因,不過宋金剛的手段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如果說剛開始對付李元吉的時候有很多機緣巧合的因素,後續的幾路唐軍可就沒那麽好對付。
李淵也不是無能之輩,不會派沒本事的軍將前來送命。
就算裴寂這種沒有實際帶兵經驗的主帥,身旁也配備了薑寶誼這種經驗豐富手段高明的宿將輔佐。
不能因為唐軍吃了敗仗,就認為之前的安排一無是處。
事實上河東是李淵根基之地,李淵自己也是武功勳貴出身,又怎麽可能胡亂排兵布陣?
他的安排從道理上看,其實都是無可挑剔。
一個忠心耿耿的好友掛帥掌兵,可以保證不至於亂上加亂,而且資望也能壓的住各方勢力,還能得到河東本土豪族支持。
至於行軍打仗具體操作,薑寶誼這種宿將足以勝任。
裴寂不需要和手下搶功,薑寶誼也不敢仗著勇武不賣裴寂麵子。
這種將帥搭配以及相關人員配置兵器甲杖都是盡善盡美,其實挑不出什麽毛病。
之所以打了敗仗還輸的那麽慘,原因隻有一個:技不如人。
唐軍的戰鬥力趕不上突厥金狼騎,薑寶誼的用兵水平不如宋金剛。
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和對手比拚,然後輸得一敗塗地。
這個事實太殘酷,說出來會讓很多人感到絕望乃至氣憤到想要罵娘。
其實事實就是這麽迴事,打不過就是打不過,不如人就是不如人。
隻是不敢承認宋金剛強大,就隻好把自己這邊說得愚蠢軟弱,或者書生不能領兵之類。
之後的李建成也是一樣,能夠保全軍隊撤退就已經是僥幸。
真講用兵,他也比宋金剛差了一大截。
劉武周把他派出來帶兵,就是因為這是自己的老本,除了宋金剛給誰都不放心。
幾路領兵主將裏麵,薛舉武功蓋世神勇無敵。
執必落落作為執必部阿賢設名聲在外,領兵手段也是草原皆知。
金狼騎更不用說,強兵猛將天下聞名。
但是要真說到運籌指揮戰場調度,這幾方人馬誰也比不上宋金剛!哪怕是以用兵手段聞名的執必落落,也得承認在戰場調度以及軍略上,自己比宋金剛遜色三分。
隻不過恆安甲騎的根基太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宋金剛就算有通天手段,就手底下這點蝦兵蟹將也是翻不起水花。
是以隻能是因陋就簡,阿史那結社率也不會懷疑他。
優秀的統帥帶著一支戰鬥意誌並不高的騎兵,對上了頂尖的甲騎,導致這一路的戰鬥一開始就很是詭異。
宋金剛出征的時候,特意對於甲騎裝備做了要求。
總共一千騎兵裏麵半甲輕騎占六成,真正的重甲騎兵隻有四成。
以恆安甲騎如今的家底來說,一千名具裝騎也拿得出手。
光是從河東得到的戰利品,就能武裝出數千具裝來。
而且玄甲騎也是具裝騎,按說把自己裝備的越完整越好,可是宋金剛偏偏反其道而行,非要用輕騎兵對抗具裝騎,自然就是打定主意以速度取勝不硬拚。
他也知道所謂騎馬射箭邊打邊跑的戰法,對上正規甲騎和送死差不多。
你這種打法自己先就亂了陣型,對方以完整軍陣發起衝擊,你不可能一千人在動動射擊同時還能保持距離優勢,遲早會被人追上,然後就是單方麵屠宰。
所以他的戰法就不是邊打邊跑,而是隻跑不打。
在戰鬥開始之初,就是半甲輕騎兵遠程放箭,用最快的速度拋射箭矢,然後轉身就跑。
自己親自統帥這支輕騎,和唐軍經行遊鬥。
至於四百重騎兵根本就沒讓他們投入戰場,而是列陣守候準備接應,如果輕騎兵快要被追上的時候,這些重騎兵就要負責殺出來接應一下,然後拚著犧牲掉一批人斷尾殿後,其他人繼續逃跑。
從戰鬥爆發之初,宋金剛就給自己的部隊做出了定位:遲滯拖延,不奢求破陣立功。
殲滅玄甲騎的戰功留給其他幾路兵馬,恆安甲騎和玄甲騎沒有仇,算起來還有點香火情分。
固然現在各為其主,這種所謂情分已經談不到,但是也沒必要搞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那樣對誰都沒好處。
自己這一千人隻要能拖住比自己更多的玄甲騎,就算自己成功了。
戰爭有些時候確實是要考慮數算之能,在這種戰場上,一千人的差距可能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反正恆安甲騎跑動起來也是征塵遮天蔽日,而且自己特意下令虛張聲勢多樹旌旗,哪怕是老軍伍都無法判斷自己是一千人還是三千人。
恆安甲騎威名在外,唐軍也不敢掉以輕心。
隻要拖住他們的人,讓他們無法參加戰鬥,等到其他方向有所突破後,再收拾這一路就容易多了。
用輕騎兵和具裝騎賽跑,用重騎兵做後備以防不測,就是宋金剛想出的應對之道。
他甚至已經做好準備,把自己這麵的騎兵帶出戰場,帶的越遠越好。
相對於玄甲騎這個整體來說,自己四路聯軍的最大優勢,就是每一路都能獨立做主對戰爭做出判斷處置。
玄甲騎這一路隻要不是徐樂坐鎮,那就沒法自己說了算。
等他們離開主戰場之後,得不到自家主帥軍令指揮,下麵的軍士肯定心慌意亂。
再怎麽強悍的部隊,沒有了主將指揮都不足為懼。
玄甲騎百戰百勝軍心必驕,自己就由著他們猖狂一陣,到了收網的時候還不是隨著自己拿捏?
心裏如是想,自然也就是同樣的操作。
和其他幾方麵大軍浴血廝殺的慘烈情況相比,宋金剛這一路戰場表現得最平和,沒有什麽殘酷廝殺,而是單純的奔跑與追逐。
一切發展都如同宋金剛預料的一樣,兩輪箭雨射出隨後轉身就跑,玄甲騎在後麵銜尾追擊。
領兵的軍將顯然不是徐樂,也不是什麽帶兵的老手。
更像是個勇猛有餘謀略不足的武人,隻顧著追擊,甚至都沒注意到自己這一路人馬已經脫離大部隊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宋金剛迴身觀望了一下局勢,隨後一聲冷哼繼續組織撤退,仗著輕甲快馬,總歸是比玄甲騎逃得快。
也就是少數落後的兵士不幸死在玄甲騎手裏,不過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眼看著距離主戰場越來越遠,宋金剛心頭略略安定,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沒有任何疏漏。
看來這就是天意,老天要讓李家覆滅,也該輪到其他人出頭了!
在幾路圍攻隊伍中,人數最少戰鬥力最弱的,無疑是恆安甲騎。
曾經坐鎮雲中硬抗突厥,常年擔任抵抗外侮尖兵任務的恆安甲騎,乃是連草原各位汗王提起都皺眉的存在。
劉武周這個名字,在草原上提起來,也是能讓不少人咬牙切齒或是心裏忌憚的存在。
現如今居然淪落到各部聯軍墊底的位置,說出來難免讓人傷心,但是形式如此沒有辦法。
在劉武周歸順突厥之後,地盤、兵力、錢糧迅速擴充的同時,人心也在飛速離散。
尉遲恭降唐,更是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要知道恆安甲騎本來就是那種以兄弟義氣為手段聚攏人心,內部抱團一致對外的小團體。
這種團體不講什麽大是大非,但是一定要講個手足情分,也要有個說出去好聽的名分用來裝點。
過去恆安甲騎的裝點就是抗擊胡虜為國殺賊。
不管自己做多少混帳事,都可以用這個名分當作盾牌護身。
殺人放火搶掠財物,都可以說是為了對抗異族沒辦法。
你不讓我搶不讓我殺,等到突厥人來了一樣要被殺被搶。
橫豎都是死,死在自己人手裏是不是該高興一些?
可是現在歸順了突厥,等於是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了,你還能說服誰?
雖然可以靠強權鎮壓以及錢糧收買,讓一部分人繼續為自己賣命。
但是核心骨幹的小團體在信念瓦解後自然不複當年的凝聚力。
人沒了心氣支持就是個沒骨頭的皮囊。
曾經的恆安甲騎很快就變成了烏合之眾,繼續跟劉武周幹的當然還有不少,但是也有一些人當了逃兵,或是出工不出力,應付差事混日子,過一天算一天沒有什麽目的。
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有強大戰鬥力的,所以這次挑選的甲騎,那部分人一個都不用。
所選擇的乃是那些真正的鐵杆嫡係。
屬於不管劉武周做什麽都甘願為他赴湯蹈火,刀斧加身不皺眉頭的死忠。
這種人戰鬥力是有的,可是對於劉武周來說太寶貴了。
他們等於是劉武周的核心力量,而且是無法補充的那種。
死一個就少一個,如果在這都葬送了,日後就得用數年時間一點點培養,能不能培養起來還都兩說。
是以開戰之前這支部隊就已經被要求保存實力,不要和玄甲騎去換命,更不能把老本賠光。
沒開戰就是這個心態,戰場表現自然不會太好。
加上他們的人數也確實不多,充其量就是千把人,在幾路聯軍中隻能敬陪末座。
不過別看士兵戰鬥力最遜,領兵的主將卻是諸軍中最強的一個。
帶領這支甲騎的正是劉武周的妹婿,也是帶著突厥人掃蕩河東,接連擊敗李唐多路兵馬的大帥:宋金剛!此番兵進河東如此順利,自然是有著多方麵的原因,不過宋金剛的手段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如果說剛開始對付李元吉的時候有很多機緣巧合的因素,後續的幾路唐軍可就沒那麽好對付。
李淵也不是無能之輩,不會派沒本事的軍將前來送命。
就算裴寂這種沒有實際帶兵經驗的主帥,身旁也配備了薑寶誼這種經驗豐富手段高明的宿將輔佐。
不能因為唐軍吃了敗仗,就認為之前的安排一無是處。
事實上河東是李淵根基之地,李淵自己也是武功勳貴出身,又怎麽可能胡亂排兵布陣?
他的安排從道理上看,其實都是無可挑剔。
一個忠心耿耿的好友掛帥掌兵,可以保證不至於亂上加亂,而且資望也能壓的住各方勢力,還能得到河東本土豪族支持。
至於行軍打仗具體操作,薑寶誼這種宿將足以勝任。
裴寂不需要和手下搶功,薑寶誼也不敢仗著勇武不賣裴寂麵子。
這種將帥搭配以及相關人員配置兵器甲杖都是盡善盡美,其實挑不出什麽毛病。
之所以打了敗仗還輸的那麽慘,原因隻有一個:技不如人。
唐軍的戰鬥力趕不上突厥金狼騎,薑寶誼的用兵水平不如宋金剛。
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和對手比拚,然後輸得一敗塗地。
這個事實太殘酷,說出來會讓很多人感到絕望乃至氣憤到想要罵娘。
其實事實就是這麽迴事,打不過就是打不過,不如人就是不如人。
隻是不敢承認宋金剛強大,就隻好把自己這邊說得愚蠢軟弱,或者書生不能領兵之類。
之後的李建成也是一樣,能夠保全軍隊撤退就已經是僥幸。
真講用兵,他也比宋金剛差了一大截。
劉武周把他派出來帶兵,就是因為這是自己的老本,除了宋金剛給誰都不放心。
幾路領兵主將裏麵,薛舉武功蓋世神勇無敵。
執必落落作為執必部阿賢設名聲在外,領兵手段也是草原皆知。
金狼騎更不用說,強兵猛將天下聞名。
但是要真說到運籌指揮戰場調度,這幾方人馬誰也比不上宋金剛!哪怕是以用兵手段聞名的執必落落,也得承認在戰場調度以及軍略上,自己比宋金剛遜色三分。
隻不過恆安甲騎的根基太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宋金剛就算有通天手段,就手底下這點蝦兵蟹將也是翻不起水花。
是以隻能是因陋就簡,阿史那結社率也不會懷疑他。
優秀的統帥帶著一支戰鬥意誌並不高的騎兵,對上了頂尖的甲騎,導致這一路的戰鬥一開始就很是詭異。
宋金剛出征的時候,特意對於甲騎裝備做了要求。
總共一千騎兵裏麵半甲輕騎占六成,真正的重甲騎兵隻有四成。
以恆安甲騎如今的家底來說,一千名具裝騎也拿得出手。
光是從河東得到的戰利品,就能武裝出數千具裝來。
而且玄甲騎也是具裝騎,按說把自己裝備的越完整越好,可是宋金剛偏偏反其道而行,非要用輕騎兵對抗具裝騎,自然就是打定主意以速度取勝不硬拚。
他也知道所謂騎馬射箭邊打邊跑的戰法,對上正規甲騎和送死差不多。
你這種打法自己先就亂了陣型,對方以完整軍陣發起衝擊,你不可能一千人在動動射擊同時還能保持距離優勢,遲早會被人追上,然後就是單方麵屠宰。
所以他的戰法就不是邊打邊跑,而是隻跑不打。
在戰鬥開始之初,就是半甲輕騎兵遠程放箭,用最快的速度拋射箭矢,然後轉身就跑。
自己親自統帥這支輕騎,和唐軍經行遊鬥。
至於四百重騎兵根本就沒讓他們投入戰場,而是列陣守候準備接應,如果輕騎兵快要被追上的時候,這些重騎兵就要負責殺出來接應一下,然後拚著犧牲掉一批人斷尾殿後,其他人繼續逃跑。
從戰鬥爆發之初,宋金剛就給自己的部隊做出了定位:遲滯拖延,不奢求破陣立功。
殲滅玄甲騎的戰功留給其他幾路兵馬,恆安甲騎和玄甲騎沒有仇,算起來還有點香火情分。
固然現在各為其主,這種所謂情分已經談不到,但是也沒必要搞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那樣對誰都沒好處。
自己這一千人隻要能拖住比自己更多的玄甲騎,就算自己成功了。
戰爭有些時候確實是要考慮數算之能,在這種戰場上,一千人的差距可能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反正恆安甲騎跑動起來也是征塵遮天蔽日,而且自己特意下令虛張聲勢多樹旌旗,哪怕是老軍伍都無法判斷自己是一千人還是三千人。
恆安甲騎威名在外,唐軍也不敢掉以輕心。
隻要拖住他們的人,讓他們無法參加戰鬥,等到其他方向有所突破後,再收拾這一路就容易多了。
用輕騎兵和具裝騎賽跑,用重騎兵做後備以防不測,就是宋金剛想出的應對之道。
他甚至已經做好準備,把自己這麵的騎兵帶出戰場,帶的越遠越好。
相對於玄甲騎這個整體來說,自己四路聯軍的最大優勢,就是每一路都能獨立做主對戰爭做出判斷處置。
玄甲騎這一路隻要不是徐樂坐鎮,那就沒法自己說了算。
等他們離開主戰場之後,得不到自家主帥軍令指揮,下麵的軍士肯定心慌意亂。
再怎麽強悍的部隊,沒有了主將指揮都不足為懼。
玄甲騎百戰百勝軍心必驕,自己就由著他們猖狂一陣,到了收網的時候還不是隨著自己拿捏?
心裏如是想,自然也就是同樣的操作。
和其他幾方麵大軍浴血廝殺的慘烈情況相比,宋金剛這一路戰場表現得最平和,沒有什麽殘酷廝殺,而是單純的奔跑與追逐。
一切發展都如同宋金剛預料的一樣,兩輪箭雨射出隨後轉身就跑,玄甲騎在後麵銜尾追擊。
領兵的軍將顯然不是徐樂,也不是什麽帶兵的老手。
更像是個勇猛有餘謀略不足的武人,隻顧著追擊,甚至都沒注意到自己這一路人馬已經脫離大部隊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宋金剛迴身觀望了一下局勢,隨後一聲冷哼繼續組織撤退,仗著輕甲快馬,總歸是比玄甲騎逃得快。
也就是少數落後的兵士不幸死在玄甲騎手裏,不過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眼看著距離主戰場越來越遠,宋金剛心頭略略安定,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沒有任何疏漏。
看來這就是天意,老天要讓李家覆滅,也該輪到其他人出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