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諸公哪個不是人精?
論謀略或許有高低,但是哪怕是拙於謀劃者,也是能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誰又真的不會算計或者說聽不懂利害關係?
徐樂這一說,眾人自然就能想通,也得承認徐樂這話沒錯,反倒是自己把他想差了。
他想要和突厥決戰並非一時意氣,而是從長遠角度考慮。
或者說正是為了給大唐征戰四方爭取足夠的時間空間,才非要在現在和突厥決戰。
否則此番突厥糧盡退兵,過段時間卷土重來,河東的問題還是一樣存在。
經過此番戰陣後,大家也意識到河東並不像前朝那麽安全。
那時候河東太平,主要是因為劉武周和他的恆安甲騎在前麵扛著。
依賴那股不懼生死的血勇,生生嚇住了突厥。
現在劉武周反水歸順,河東失去屏障,就得直麵突厥兵鋒。
他們都是騎兵來去自由,河東要想單純靠防禦擋住突厥怕是難如登天。
未來還是要麵對昔日大隋邊關的難題,是把主力部隊留下來防禦突厥,還是把百姓舍出去任突厥人殘害自己守住關鍵城池要地。
這兩條路其實哪條都走不通。
主力部隊防範突厥,那就還是掉到泥潭裏,沒辦法去爭奪天下。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自己的後方殘破民心盡失不說,更失去了軍糧來源。
到時候依舊是個敗亡局麵。
反倒是徐樂提出的辦法,才是唯一解決之道。
先用一場大捷打殘突厥,再威逼他們和自己和談,這比求人和談不是強多了?
至於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遲早都要付的。
比較而言的話,還是現在付代價損失小。
否則一旦形成拉鋸戰,那代價更加難以估量。
眾人都沒了言語,侯君集更是不敢抬頭。
還是屈突通琢磨良久說道:“就算要戰,也得從長計議。
敵軍雖然受了些許挫動,依舊是一支難敵勁旅。
貿然開戰隻怕勝負難料。
況且我軍如今士氣未複並不是決戰的最好時機。”
李世民這時突然開口:“孤倒以為現在是最好的決戰時機!樂郎君兩次擊敗突厥,敵兵人心已亂,士氣大不如前。
再者說來,我軍士氣早已經恢複。
隻要樂郎君在,全軍上下便有必勝之心,不管對手是誰都能與他大戰三百迴合。
有此精兵何人不可破?
反觀突厥,才是真正的疲兵!他們一路孤軍遠征人困馬乏,況且水土不服人馬皆遭疫病。
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今有了財貨,心中便有了牽掛,否則前者火燒軍營也不會收到如此奇效。
我輩隻要抱定必死之心,何愁突厥不破?”
徐樂冷眼旁觀,心知屈突通倒也不是怕死,而是還想著保存實力。
這不光是從軍略角度出發,也有著為李世民著想的意思。
畢竟亂世中軍隊就是最大本錢,李世民手上控製的精銳部隊越多,在朝堂上就越有分量,說出的話也就越容易讓人服從。
從這一點看,屈突通的態度也很值得玩味,他已經從一個純粹的武人,變成了李世民派係的“私人”。
這也可以看出二郎手段高明,屈突通這種老將八麵玲瓏,輕易不會態度鮮明的站隊某一方麵。
能夠讓他不顧一切入局,足以證明李世民的本事。
不過他這說法,還是未免太保守了。
這也可以看出屈突通確實年事已高,不複少年時的銳氣。
打仗總是想要求穩,而不想要搏命一擊。
這種打法不能說錯,但是行軍打仗哪能四平八穩?
戰場是變數最大的地方,想得越周全,就越可能因為變數而手忙腳亂。
真正該做的是設想一個大方向,再為各種變數留出應對空間,其他的就要靠自己的本事為自己拚出一條活路!李世民作為三軍主將,他的態度一擺出來,其他人還有什麽可說?
長孫無忌沉吟片刻說道:“即便如此,也不能就這麽貿貿然出去開打,總得想個辦法。
這畢竟是軍國大事,不能兒戲”他說話緝間看了一眼徐樂,有些話沒好意思說出來。
在你來之前二郎可不是這樣,哪次打仗不是謀定後動?
哪次不是算計明白才動手?
怎麽你一露麵,二郎就也變成了個莽夫,隻會悶頭開打?
千軍萬馬交戰,又不是個人比武,難道真能帶著兵上門罵陣,把人罵出來就廝殺?
徐樂道:“自然是不能兒戲,不過要想著謀劃太久怕也是不能。
這倒不是我逼著大家出陣,而是突厥人恐怕不會給我們那麽多時間。”
“此言怎講?”
“諸公以為隻有我們想著和突厥人打?
我看突厥人多半會主動上門,先向我們邀戰。
畢竟目前看缺糧的是他們,而且接連吃了兩個悶虧,突厥人肯定想要把場麵找迴來。
他們釋放百姓之後為何不把人再抓迴來?
難道是顧及我們扣在手裏的那個突厥軍將?
他們可沒有這個好心腸。
之所以不抓人,就是顧及著咱們。
這也是我說不能閉門死守的原因,我們若是死守,等於把主動權又交了出去,突厥人就可以肆無忌憚抓人,咱們好不容易爭取的民心又要失去。
是以我們現在不是不該謀定後動,而是根本沒辦法想,隻能放開手腳打。
打到突厥人不敢叫陣,打到突厥人想要防守,那時候才有空暇謀定後動!”
軍帳內又沉默下來。
眾人未必滿意徐樂的行事風格,也不一定認同他的觀點。
但是有一點卻是不得不承認,就是自己確實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
不知不覺中,就認為對手該按著自己的想法走,卻沒想過如果對方不是如此,自己又該怎樣。
自己想謀劃,人家不願也是枉然,最後還是得迴到自己最不願意麵對,卻又不得不麵對的情況,硬碰硬分輸贏。
李世民點點頭:“樂郎君所言甚是,諸公都是武人,也都明白樂郎君的意思。
咱們武人想事情,還是要按照武人的方法,不要想那麽多彎彎繞繞。
突厥人若是來,咱們就手下見真章。
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
他這句話一說,其他人就沒了話講,隻能按照主帥吩咐,準備應對突厥人的挑戰。
由於李世民迴護的態度鮮明,其他人這時候誰也不敢硬頂著去抗辯,其實心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嘴上不說心裏並不服氣,都覺得李世民和徐樂也有點自以為是。
不能認為對手都按照自己想法走是對的,但是你們那麽想,不也是認為突厥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事麽?
何以認定突厥一定會來挑戰?
他們為何就不能撤兵退走,或者形成長期對峙?
現在爭論這個沒用,等到幾天之後突厥沒有人來,到時候再說話也不晚。
我們承認你徐樂騎戰無敵,但是總不能說你兵法韜略也是天下無雙。
若是那樣,還有別人走的路麽?
等到時候沒有人前來挑戰,我們看你如何收場?
眾人存著這樣的心思,心照不宣各自去準備。
不管怎麽說,眾人都是類似想法,手中有了糧草心裏就不慌,長期對峙下去並沒有壞處。
是以該準備交戰準備交戰,心裏卻還是想著要以守代攻。
隻不過天不遂人願,這邊糧草還沒有完全入庫,一名斥候已經飛也似衝入營中,將一個壞消息帶入營中:夏縣城外五十裏處“揚武堡”為金城軍所襲,敵方總帥為金城霸王薛舉,率領麾下大將宗羅睺、梁胡狼、羅可督並力攻城,守軍抵擋不住,已經燃起烽火求救。
是否發兵,請主公定奪!
論謀略或許有高低,但是哪怕是拙於謀劃者,也是能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誰又真的不會算計或者說聽不懂利害關係?
徐樂這一說,眾人自然就能想通,也得承認徐樂這話沒錯,反倒是自己把他想差了。
他想要和突厥決戰並非一時意氣,而是從長遠角度考慮。
或者說正是為了給大唐征戰四方爭取足夠的時間空間,才非要在現在和突厥決戰。
否則此番突厥糧盡退兵,過段時間卷土重來,河東的問題還是一樣存在。
經過此番戰陣後,大家也意識到河東並不像前朝那麽安全。
那時候河東太平,主要是因為劉武周和他的恆安甲騎在前麵扛著。
依賴那股不懼生死的血勇,生生嚇住了突厥。
現在劉武周反水歸順,河東失去屏障,就得直麵突厥兵鋒。
他們都是騎兵來去自由,河東要想單純靠防禦擋住突厥怕是難如登天。
未來還是要麵對昔日大隋邊關的難題,是把主力部隊留下來防禦突厥,還是把百姓舍出去任突厥人殘害自己守住關鍵城池要地。
這兩條路其實哪條都走不通。
主力部隊防範突厥,那就還是掉到泥潭裏,沒辦法去爭奪天下。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自己的後方殘破民心盡失不說,更失去了軍糧來源。
到時候依舊是個敗亡局麵。
反倒是徐樂提出的辦法,才是唯一解決之道。
先用一場大捷打殘突厥,再威逼他們和自己和談,這比求人和談不是強多了?
至於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遲早都要付的。
比較而言的話,還是現在付代價損失小。
否則一旦形成拉鋸戰,那代價更加難以估量。
眾人都沒了言語,侯君集更是不敢抬頭。
還是屈突通琢磨良久說道:“就算要戰,也得從長計議。
敵軍雖然受了些許挫動,依舊是一支難敵勁旅。
貿然開戰隻怕勝負難料。
況且我軍如今士氣未複並不是決戰的最好時機。”
李世民這時突然開口:“孤倒以為現在是最好的決戰時機!樂郎君兩次擊敗突厥,敵兵人心已亂,士氣大不如前。
再者說來,我軍士氣早已經恢複。
隻要樂郎君在,全軍上下便有必勝之心,不管對手是誰都能與他大戰三百迴合。
有此精兵何人不可破?
反觀突厥,才是真正的疲兵!他們一路孤軍遠征人困馬乏,況且水土不服人馬皆遭疫病。
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今有了財貨,心中便有了牽掛,否則前者火燒軍營也不會收到如此奇效。
我輩隻要抱定必死之心,何愁突厥不破?”
徐樂冷眼旁觀,心知屈突通倒也不是怕死,而是還想著保存實力。
這不光是從軍略角度出發,也有著為李世民著想的意思。
畢竟亂世中軍隊就是最大本錢,李世民手上控製的精銳部隊越多,在朝堂上就越有分量,說出的話也就越容易讓人服從。
從這一點看,屈突通的態度也很值得玩味,他已經從一個純粹的武人,變成了李世民派係的“私人”。
這也可以看出二郎手段高明,屈突通這種老將八麵玲瓏,輕易不會態度鮮明的站隊某一方麵。
能夠讓他不顧一切入局,足以證明李世民的本事。
不過他這說法,還是未免太保守了。
這也可以看出屈突通確實年事已高,不複少年時的銳氣。
打仗總是想要求穩,而不想要搏命一擊。
這種打法不能說錯,但是行軍打仗哪能四平八穩?
戰場是變數最大的地方,想得越周全,就越可能因為變數而手忙腳亂。
真正該做的是設想一個大方向,再為各種變數留出應對空間,其他的就要靠自己的本事為自己拚出一條活路!李世民作為三軍主將,他的態度一擺出來,其他人還有什麽可說?
長孫無忌沉吟片刻說道:“即便如此,也不能就這麽貿貿然出去開打,總得想個辦法。
這畢竟是軍國大事,不能兒戲”他說話緝間看了一眼徐樂,有些話沒好意思說出來。
在你來之前二郎可不是這樣,哪次打仗不是謀定後動?
哪次不是算計明白才動手?
怎麽你一露麵,二郎就也變成了個莽夫,隻會悶頭開打?
千軍萬馬交戰,又不是個人比武,難道真能帶著兵上門罵陣,把人罵出來就廝殺?
徐樂道:“自然是不能兒戲,不過要想著謀劃太久怕也是不能。
這倒不是我逼著大家出陣,而是突厥人恐怕不會給我們那麽多時間。”
“此言怎講?”
“諸公以為隻有我們想著和突厥人打?
我看突厥人多半會主動上門,先向我們邀戰。
畢竟目前看缺糧的是他們,而且接連吃了兩個悶虧,突厥人肯定想要把場麵找迴來。
他們釋放百姓之後為何不把人再抓迴來?
難道是顧及我們扣在手裏的那個突厥軍將?
他們可沒有這個好心腸。
之所以不抓人,就是顧及著咱們。
這也是我說不能閉門死守的原因,我們若是死守,等於把主動權又交了出去,突厥人就可以肆無忌憚抓人,咱們好不容易爭取的民心又要失去。
是以我們現在不是不該謀定後動,而是根本沒辦法想,隻能放開手腳打。
打到突厥人不敢叫陣,打到突厥人想要防守,那時候才有空暇謀定後動!”
軍帳內又沉默下來。
眾人未必滿意徐樂的行事風格,也不一定認同他的觀點。
但是有一點卻是不得不承認,就是自己確實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
不知不覺中,就認為對手該按著自己的想法走,卻沒想過如果對方不是如此,自己又該怎樣。
自己想謀劃,人家不願也是枉然,最後還是得迴到自己最不願意麵對,卻又不得不麵對的情況,硬碰硬分輸贏。
李世民點點頭:“樂郎君所言甚是,諸公都是武人,也都明白樂郎君的意思。
咱們武人想事情,還是要按照武人的方法,不要想那麽多彎彎繞繞。
突厥人若是來,咱們就手下見真章。
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
他這句話一說,其他人就沒了話講,隻能按照主帥吩咐,準備應對突厥人的挑戰。
由於李世民迴護的態度鮮明,其他人這時候誰也不敢硬頂著去抗辯,其實心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嘴上不說心裏並不服氣,都覺得李世民和徐樂也有點自以為是。
不能認為對手都按照自己想法走是對的,但是你們那麽想,不也是認為突厥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事麽?
何以認定突厥一定會來挑戰?
他們為何就不能撤兵退走,或者形成長期對峙?
現在爭論這個沒用,等到幾天之後突厥沒有人來,到時候再說話也不晚。
我們承認你徐樂騎戰無敵,但是總不能說你兵法韜略也是天下無雙。
若是那樣,還有別人走的路麽?
等到時候沒有人前來挑戰,我們看你如何收場?
眾人存著這樣的心思,心照不宣各自去準備。
不管怎麽說,眾人都是類似想法,手中有了糧草心裏就不慌,長期對峙下去並沒有壞處。
是以該準備交戰準備交戰,心裏卻還是想著要以守代攻。
隻不過天不遂人願,這邊糧草還沒有完全入庫,一名斥候已經飛也似衝入營中,將一個壞消息帶入營中:夏縣城外五十裏處“揚武堡”為金城軍所襲,敵方總帥為金城霸王薛舉,率領麾下大將宗羅睺、梁胡狼、羅可督並力攻城,守軍抵擋不住,已經燃起烽火求救。
是否發兵,請主公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