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隆隆,煙霧騰空,黑色的煙柱伴隨著激揚的金鼓聲、震天動地的喊殺聲直衝雲霄。
寬闊的平原上,兩支步兵方陣互相廝殺。
他們都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陣型、朝向以求得盡可能多的優勢。
不同於鐵騎對衝那種一往無前的決絕,這兩支步兵打得都比較保守。
雙方都盡力避免無效的衝鋒,更不會追求同歸於盡式的廝殺,而是以保全自身為第一要務。
其實這也是這個時代大多數軍隊正常模樣,隻要是人就會趨利避害,先求生再求勝,也是最正常不過的兵法。
除非是極為特殊的情況,在主將嚴令之下,才會出現不顧一切地進攻,以近乎瘋狂的方式也要打開局麵這種現象。
眼下的戰鬥,顯然不屬於那種極端情況。
兩支步軍都試圖消滅對方保全自己,隻不過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一方為進攻一方為防禦。
進攻方不斷調整方向,想要找到防守方的破綻切入隨後擴大戰果。
而防守方則也在及時調整,不讓對手找到可乘之機。
單純從人數看,防守方的兵力遠在進攻方之上,起碼也是五倍以上的差距。
兵法有雲,倍而擊之。
哪怕是帶兵軍將手段高低有差,坐擁五倍兵力怎麽也是放手進攻才對。
可是從場麵上看,反倒是人數多的一方處於劣勢,不光氣勢被壓製,場麵上也是全麵被動,被進攻方壓著打。
進攻一方的步卒呐喊著,向著人數遠多於己的對手發起進攻,前排的士兵一手盾牌一手直刀,以盾牌為遮護,向著對手靠近。
第二排的士兵手持長矛,緊隨第一排士兵的腳步前進,將手中的矛朝對手刺過去。
防禦方的步兵也是同樣的布置,第一排部署刀盾手,第二排為長矛手,第三排的射士手持八鬥弓,將弓拉至半圓,隨時準備撒手放箭。
按說不管步兵還是騎兵,道理都是一樣,在裝備、訓練差不多的前提下,永遠是人多贏人少。
不管有何等勇氣,又或者受了怎麽樣的鼓舞,人總歸是血肉之軀。
氣力就那麽多,身體也就是那麽個情況,被武器打中就會受傷或者喪命,體力消耗過度就會失去戰力。
尤其是第一排的士兵,承受著最多的攻擊,還要負責破陣,體力消耗的就更快。
人多的一方可以排擺出更有利於自己的戰陣,可以把兵種配合發揮到極致,可以迅速填補陣線上的缺口。
怎麽看也是該處於先手地位,之所以打得這麽被動,完全是因為另一支軍伍的存在。
這支隊伍數量不多總共不過百人,而這支處於守禦地位的步兵隊伍,人數接近兩千。
二十比一的兵力足以稱為懸殊,可事實就是因為這百十騎兵的存在,兩千人的步兵就變得異常被動。
主將不停變陣,就是擔心一個不留神被騎兵撞陣而入,把自己和部下踩成肉泥。
雖說步騎戰鬥力懸殊,但是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這些步兵如此緊張,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那些騎兵身上的甲胄。
皂袍、玄甲、長槊、密集的陣列。
這套組合已經成了戰場噩夢一般的存在,一些步兵看到他們,就忍不住兩腿打顫恨不得逃跑。
更別說這支隊伍的最前方,領兵主將那一身造型獨特的純黑劄甲配上怒目金剛麵覆以及那如龍寶駒外加那條寶槊,這一套兵裝隻屬於一個人,一個足以被看作的存在:神武徐樂!此刻雖然未直接投入戰陣,卻時刻影響著戰場的,正是徐樂和他麾下的玄甲騎。
而領著步兵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正是小門神韓約。
他的本事本就是按著步戰鬥將操練,統率步兵正是他的拿手好戲。
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追溯徐樂,以他的本事早已經能成為自領一支步軍的大將,取得的武勳未必就比徐樂差多少。
而在他身後的,則是兩眼通紅的曹符臣,這位昔日逃兵,此刻如同兇神附體,口內唿喝聲不停,主動用鐵盾去撞對手的長矛,尋找著突破的機會。
沒錯,這支步兵和徐樂的騎兵一樣,都是玄甲騎的士卒。
隻不過這些步兵來源並不是徐樂從長安帶出來的那些精銳軍將,而是洛陽城中吃過玄甲騎所放米糧的青壯,再有就是王世充新近補充的江淮援兵。
曹符臣之前向徐樂表態求戰,並沒有得到允許。
這並非徐樂婦人之仁,而是認為沒有那個必要,再說也不認為這些人能夠真的發揮作用。
畢竟玄甲騎的打法和常規騎兵不一樣,就是那個牆陣,也不是馬上就能練出來的。
那些洛陽子弟也不都是曹符臣這種打過仗有根基的老兵,大多數其實就是老百姓,而且還是腹裏地區百姓,並非勇悍邊民。
不管武藝還是膽色,都差了一大塊。
對於玄甲騎這種精銳來說,單純堆人頭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不能達到玄甲標準勉強充數,隻會拖慢全軍的動作,最後就是自亂陣腳,不能幫忙隻會添亂。
這種頻繁的戰局,又沒時間訓練他們騎馬結陣往複廝殺,所以就讓他們當當輔兵夫子也就是了。
導致徐樂改變主意的,則是王世充的調度。
原本王世充對於玄甲騎的態度就是不聞不問,幾乎就是擺明立場要借瓦崗軍把玄甲騎消耗掉。
可是就在不久之前,他忽然改變態度,不但派了援兵還送來了一批輜重軍糧。
雖然這些物資總量很是有限,但終歸是有勝於無。
而且比起那些物資錢糧,更為重要的還是援兵。
原本徐樂以為王世充就算派兵也是老弱病殘虛應故事,可是等到援兵到來之後,才發現自己這次居然猜錯了。
這支派來的援兵,居然是一支正經八百的經製步兵。
其兵力雖然隻有一千人,不足以逆轉戰場局麵,但是考慮到當下洛陽的處境以及前線兵力對比,有這麽一支兵馬前來已經是難能可貴。
這是一支來自江淮的人馬,和王世充麾下最為精銳的楚兵還是鄉黨,而且裝備齊全,鎧甲兵器應有盡有,不像是臨時抓來湊數的。
徐樂開始的時候,也搞不明白為什麽王世充會發善心,把這麽一支精銳部隊派給自己,直到一番交談,才知道其中原委。
王世充當然是沒有這麽好心,也不是突然意識到唇亡齒寒,為了保全洛陽而支持徐樂。
這支人馬根本就不是援兵,而是王世充自己解決不了的燙手饅首,丟給徐樂純屬是為了圖個眼前清淨也是避免壞了自己大事。
王世充之所以能從江淮獲得錢糧物資以及援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所擁立的皇泰主。
依舊忠心於大隋的官吏,把他看作延續大隋國祚的忠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願意出錢出糧輸送兵員。
這裏麵固然有一些人可能和王世充心思相近,以忠君為名,實際存著自己的心思。
但是大隋有終結南北亂世再造華夏之功,世上還是有人真心為其效忠。
是以安排的兵馬裏麵,心思也比較複雜。
王世充打發來的這支兵馬,便是這麽個異數。
他們是一支真正的大隋軍隊,從心裏擁護楊家父子。
這些輸送來的物資,其實大半就是這支人馬帶來的。
其主要來源是幾位帶兵將主傾家蕩產毀家紓難所得,自帶錢糧輜重趕來洛陽就為了忠君報國保護皇泰主。
這支軍隊曾經追隨過來整,雖然沒能入選驍果,卻也是南方的鷹揚兵裏有數的勁旅。
和杜伏威、李子通等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見過血拚過命,也知道怎麽打仗。
可越是這種精銳,王世充就越不敢用。
畢竟他扶持皇泰主,不過是當作傀儡。
把這麽一支忠於楊家的軍伍養在身邊,怕是連睡覺都要睜一隻眼。
把他們派給徐樂,便是王世充的手腕。
不光是免去自己的麻煩,也給徐樂出了難題。
按照王世充所想,這支隊伍既心向隋氏,必然和徐樂這個李家鬥將不對。
江淮勁旅玄甲鐵騎,勢必內部要先分個高下。
不管這場較量的結果如何,自己都不會是輸家。
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饒是王世充想破了頭都不會猜到,結果居然和他預料的完全相反。
非但沒有發生內訌,倒是憑空讓徐樂多了一支勁旅。
寬闊的平原上,兩支步兵方陣互相廝殺。
他們都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陣型、朝向以求得盡可能多的優勢。
不同於鐵騎對衝那種一往無前的決絕,這兩支步兵打得都比較保守。
雙方都盡力避免無效的衝鋒,更不會追求同歸於盡式的廝殺,而是以保全自身為第一要務。
其實這也是這個時代大多數軍隊正常模樣,隻要是人就會趨利避害,先求生再求勝,也是最正常不過的兵法。
除非是極為特殊的情況,在主將嚴令之下,才會出現不顧一切地進攻,以近乎瘋狂的方式也要打開局麵這種現象。
眼下的戰鬥,顯然不屬於那種極端情況。
兩支步軍都試圖消滅對方保全自己,隻不過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一方為進攻一方為防禦。
進攻方不斷調整方向,想要找到防守方的破綻切入隨後擴大戰果。
而防守方則也在及時調整,不讓對手找到可乘之機。
單純從人數看,防守方的兵力遠在進攻方之上,起碼也是五倍以上的差距。
兵法有雲,倍而擊之。
哪怕是帶兵軍將手段高低有差,坐擁五倍兵力怎麽也是放手進攻才對。
可是從場麵上看,反倒是人數多的一方處於劣勢,不光氣勢被壓製,場麵上也是全麵被動,被進攻方壓著打。
進攻一方的步卒呐喊著,向著人數遠多於己的對手發起進攻,前排的士兵一手盾牌一手直刀,以盾牌為遮護,向著對手靠近。
第二排的士兵手持長矛,緊隨第一排士兵的腳步前進,將手中的矛朝對手刺過去。
防禦方的步兵也是同樣的布置,第一排部署刀盾手,第二排為長矛手,第三排的射士手持八鬥弓,將弓拉至半圓,隨時準備撒手放箭。
按說不管步兵還是騎兵,道理都是一樣,在裝備、訓練差不多的前提下,永遠是人多贏人少。
不管有何等勇氣,又或者受了怎麽樣的鼓舞,人總歸是血肉之軀。
氣力就那麽多,身體也就是那麽個情況,被武器打中就會受傷或者喪命,體力消耗過度就會失去戰力。
尤其是第一排的士兵,承受著最多的攻擊,還要負責破陣,體力消耗的就更快。
人多的一方可以排擺出更有利於自己的戰陣,可以把兵種配合發揮到極致,可以迅速填補陣線上的缺口。
怎麽看也是該處於先手地位,之所以打得這麽被動,完全是因為另一支軍伍的存在。
這支隊伍數量不多總共不過百人,而這支處於守禦地位的步兵隊伍,人數接近兩千。
二十比一的兵力足以稱為懸殊,可事實就是因為這百十騎兵的存在,兩千人的步兵就變得異常被動。
主將不停變陣,就是擔心一個不留神被騎兵撞陣而入,把自己和部下踩成肉泥。
雖說步騎戰鬥力懸殊,但是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這些步兵如此緊張,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那些騎兵身上的甲胄。
皂袍、玄甲、長槊、密集的陣列。
這套組合已經成了戰場噩夢一般的存在,一些步兵看到他們,就忍不住兩腿打顫恨不得逃跑。
更別說這支隊伍的最前方,領兵主將那一身造型獨特的純黑劄甲配上怒目金剛麵覆以及那如龍寶駒外加那條寶槊,這一套兵裝隻屬於一個人,一個足以被看作的存在:神武徐樂!此刻雖然未直接投入戰陣,卻時刻影響著戰場的,正是徐樂和他麾下的玄甲騎。
而領著步兵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正是小門神韓約。
他的本事本就是按著步戰鬥將操練,統率步兵正是他的拿手好戲。
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追溯徐樂,以他的本事早已經能成為自領一支步軍的大將,取得的武勳未必就比徐樂差多少。
而在他身後的,則是兩眼通紅的曹符臣,這位昔日逃兵,此刻如同兇神附體,口內唿喝聲不停,主動用鐵盾去撞對手的長矛,尋找著突破的機會。
沒錯,這支步兵和徐樂的騎兵一樣,都是玄甲騎的士卒。
隻不過這些步兵來源並不是徐樂從長安帶出來的那些精銳軍將,而是洛陽城中吃過玄甲騎所放米糧的青壯,再有就是王世充新近補充的江淮援兵。
曹符臣之前向徐樂表態求戰,並沒有得到允許。
這並非徐樂婦人之仁,而是認為沒有那個必要,再說也不認為這些人能夠真的發揮作用。
畢竟玄甲騎的打法和常規騎兵不一樣,就是那個牆陣,也不是馬上就能練出來的。
那些洛陽子弟也不都是曹符臣這種打過仗有根基的老兵,大多數其實就是老百姓,而且還是腹裏地區百姓,並非勇悍邊民。
不管武藝還是膽色,都差了一大塊。
對於玄甲騎這種精銳來說,單純堆人頭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不能達到玄甲標準勉強充數,隻會拖慢全軍的動作,最後就是自亂陣腳,不能幫忙隻會添亂。
這種頻繁的戰局,又沒時間訓練他們騎馬結陣往複廝殺,所以就讓他們當當輔兵夫子也就是了。
導致徐樂改變主意的,則是王世充的調度。
原本王世充對於玄甲騎的態度就是不聞不問,幾乎就是擺明立場要借瓦崗軍把玄甲騎消耗掉。
可是就在不久之前,他忽然改變態度,不但派了援兵還送來了一批輜重軍糧。
雖然這些物資總量很是有限,但終歸是有勝於無。
而且比起那些物資錢糧,更為重要的還是援兵。
原本徐樂以為王世充就算派兵也是老弱病殘虛應故事,可是等到援兵到來之後,才發現自己這次居然猜錯了。
這支派來的援兵,居然是一支正經八百的經製步兵。
其兵力雖然隻有一千人,不足以逆轉戰場局麵,但是考慮到當下洛陽的處境以及前線兵力對比,有這麽一支兵馬前來已經是難能可貴。
這是一支來自江淮的人馬,和王世充麾下最為精銳的楚兵還是鄉黨,而且裝備齊全,鎧甲兵器應有盡有,不像是臨時抓來湊數的。
徐樂開始的時候,也搞不明白為什麽王世充會發善心,把這麽一支精銳部隊派給自己,直到一番交談,才知道其中原委。
王世充當然是沒有這麽好心,也不是突然意識到唇亡齒寒,為了保全洛陽而支持徐樂。
這支人馬根本就不是援兵,而是王世充自己解決不了的燙手饅首,丟給徐樂純屬是為了圖個眼前清淨也是避免壞了自己大事。
王世充之所以能從江淮獲得錢糧物資以及援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所擁立的皇泰主。
依舊忠心於大隋的官吏,把他看作延續大隋國祚的忠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願意出錢出糧輸送兵員。
這裏麵固然有一些人可能和王世充心思相近,以忠君為名,實際存著自己的心思。
但是大隋有終結南北亂世再造華夏之功,世上還是有人真心為其效忠。
是以安排的兵馬裏麵,心思也比較複雜。
王世充打發來的這支兵馬,便是這麽個異數。
他們是一支真正的大隋軍隊,從心裏擁護楊家父子。
這些輸送來的物資,其實大半就是這支人馬帶來的。
其主要來源是幾位帶兵將主傾家蕩產毀家紓難所得,自帶錢糧輜重趕來洛陽就為了忠君報國保護皇泰主。
這支軍隊曾經追隨過來整,雖然沒能入選驍果,卻也是南方的鷹揚兵裏有數的勁旅。
和杜伏威、李子通等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見過血拚過命,也知道怎麽打仗。
可越是這種精銳,王世充就越不敢用。
畢竟他扶持皇泰主,不過是當作傀儡。
把這麽一支忠於楊家的軍伍養在身邊,怕是連睡覺都要睜一隻眼。
把他們派給徐樂,便是王世充的手腕。
不光是免去自己的麻煩,也給徐樂出了難題。
按照王世充所想,這支隊伍既心向隋氏,必然和徐樂這個李家鬥將不對。
江淮勁旅玄甲鐵騎,勢必內部要先分個高下。
不管這場較量的結果如何,自己都不會是輸家。
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饒是王世充想破了頭都不會猜到,結果居然和他預料的完全相反。
非但沒有發生內訌,倒是憑空讓徐樂多了一支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