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不可!”
瓦崗軍陣內,徐世勣單膝下跪語聲哽咽,聲音中既有焦急又帶著幾分責難,朝著李密大喊大叫。
和程咬金、翟讓那些粗豪耿直的漢子不同,徐世勣為人素來精細,不但在用兵上謹慎,做人上也恪守本分,不曾放浪形骸。
也正因為這一點,他才和那些率性而為,把任性當作豪爽的江湖漢子合不來。
他早就看出來李密心懷大誌,遲早要立國稱帝。
不管出身如何,一旦當了帝王就要有體麵威儀,要建立自己的規矩。
如果還仗著往日交情不把天子放在眼裏,結果多半不妙。
為了避免這一點,徐世勣在這個時候就注意分寸的把握,對李密素來恭敬有加。
在軍議的時候自然該說就說該駁就駁,但是隻要李密下了決斷,徐世勣就會乖乖服從,絕不會開口頂撞或是爭論。
像此刻這種大庭廣眾麵前要求李密收迴成命的情況,更是第一遭。
李密此刻正站在擂鼓台後,手中高持鼓槌,麵上不見喜怒,隻是將手中的鼓槌朝牛皮鼓麵用力捶去。
對於徐世勣的話就像是沒聽到,也根本不加以理會。
既不同意也不反對。
在他身旁左右,放有二十四麵大鼓,每一麵鼓後都有侍立鼓手一名以及持刀軍漢兩名。
這些便是瓦崗軍的指揮中樞,也是全軍戰場調度的腹心所在。
當下軍中傳達命令主要依賴鼓號旗語,是以這些鼓手別看地位卑賤,於全軍而言卻是極為要緊。
換句話說,一旦開戰,這些鼓吏便可影響大軍進退,近而可能左右勝負。
軍中既要防著他們被地方奸細擄去,打探出來自家鼓號機密。
也要防備這些人立場變化,臨陣之時故意敲錯鼓點坑害自己。
所以每一名鼓吏身後,都必須有軍漢看守,稍有訛錯,便是一刀砍去當奸細殺了,絕沒有任何轉圜餘地。
這些鼓手傳達軍令的依據,就是李密所在位置的鼓手。
這個位置的鼓吏乃是諸吏之首,他的鼓點就代表軍中命令,前進後退左右馳騁,全聽其鼓聲判斷,其他人有樣學樣,將此人的鼓號傳遞下去調度三軍。
作為三軍主將,按說應該待在指揮位置調度三軍,隨時應對戰場上的情形。
再者這也是維係士氣的必要手段,說到底當兵的難免心虛,總怕被主將隨便丟棄。
是以大多數時候,纛旗所在以及主將位置,能夠直接影響前線軍士的士氣鬥誌。
如果主將在,那麽大家舍命搏殺還有個盼頭,好歹當官的在那,情況也糟糕不到哪裏去。
反過來如果看不到主將,那麽士兵很可能就會失去信心甚至一哄而散。
所以很多時候,身為主帥可以無能不可以無膽,最低要求也是要站在前線士兵可以看到的地方,給自家兵馬以信心士氣。
李密身為武功世家子弟,又追隨楊玄感起兵叛亂,熟知韜略見過戰陣,自然知道這裏麵的輕重。
自從他加入瓦崗之後,廝殺時基本都會親臨一線,甚至親冒矢石帶頭衝鋒。
也正是靠這份膽魄以及對戰場變化的正確掌握,他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收服綠林群雄坐穩瓦崗君主的寶座。
在打仗的時候他跑去擂鼓這種事,之發生過兩次。
上一次他這樣做,還是在大戰驍果軍的時候。
之前瓦崗軍靠著騷擾戰術,把驍果軍搞得疲憊不堪,最終一場決戰時,李密親自擂鼓激勵士氣,結果一戰成功讓驍果軍從世上除名。
今日舊事重演,可是敲響的卻是退兵鼓。
自古來進兵難,退兵更難。
兩軍交戰不是比武擂台,一方想退另一方願意不願意卻是兩說。
很多時候所謂的退兵,實際就意味著拋棄與犧牲。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舍棄一部分部隊,換取大部隊的撤退,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是以李密這時候的退兵鼓,不是退兵那麽簡單,而是意味著舍棄掉之前出戰的人馬,讓他們自生自滅,這誰又能忍?
“誰敢!”
“哪個鳥人敢擊鼓!”
徐世勣身旁,秦瓊、單雄信、裴行儼全都怒目而視破口叫罵,還有幾個性子粗魯的瓦崗軍將已經衝向那些鼓吏。
他們不敢直接招惹李密,但是對這些鼓吏還是有辦法的。
不過他們的身形還沒等衝過去,那些負責監督鼓吏的軍士已經拔刀出鞘,對這些軍將怒目而視。
“爾等莫非要抗軍令?”
李密頭也不迴,背對著眾人開口。
他手中的鼓槌停止了敲擊,但是依舊緊握不曾放鬆:“我知道你們顧念袍澤性命,難道我就不念手足之義?
但是現在咱們得為瓦崗全軍著想,得為這十幾萬將士的性命著想!難道隻有程咬金、孫長樂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命便不是?
你們若是一心想要護著他周全不顧一切,便先殺了孤,再由著你們折騰!”
話一出口,李密便不再多言,而是揮動鼓槌第二次發出撤退命令。
那些將領不敢再動,都把眼睛看向徐世勣、秦瓊等人。
李密這話說出來,實際就是表達了底線所在。
大家平日怎麽相處都沒關係,但是戰場上不容胡鬧,軍令就是軍令。
不管下麵人是否認可,隻要命令下來就得服從,這就是軍中的規矩。
如果這時候再上前阻攔,實際就是和李密反目成仇,甚至可以算作謀反。
這幫綠林人平日無法無天,也是仗著人多勢眾而且不涉及到底線所在,最多就是挨些懲戒,絕不會掉腦袋。
正是心裏有這個把握,他們才敢去惹是生非胡作非為。
現在到了生死關頭,誰都得掂量一下分量。
至少就自己而言,不具備和李密抗衡的能力,如果是徐世勣或者秦瓊出來挑頭,或許還有一說。
但是這幾個人也沒說話,隻是看著李密敲鼓的背影沉默不語。
其實說起來,這件事也不能單純怪李密,實在是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就在徐樂等人廝殺的時候,整個邙山戰場的形勢,又出現了新的變數。
先是徐樂、韓約與程咬金、孫長樂交戰,導致交戰的兩支部隊都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指揮。
這其實很是不正常,畢竟部隊是要依靠指揮才能發揮戰鬥力,主將跑去跟人打架,這怎麽看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時候就是軍將之間的比拚,看哪一方的軍將水平高應變能力強,誰就有可能取勝。
在這方麵,玄甲騎具有先天優勢。
他們這些兵士,本來就是由玄甲軍將組成,換句話說他們是玄甲軍官團,任意一人手下都管著數量不等的士兵,論起臨敵變化以及指揮調度,肯定比普通士兵出色。
是以在混戰環節,內軍其實是吃虧的一方。
內軍軍將雖然拚死抵抗指揮,但是彼此之間難以協調,隻能各自為戰,發揮不出軍陣的優勢,反倒是被玄甲鐵騎輕鬆碾碎。
如果單純是這一點,也不至於對李密構成太大威脅。
可是就在這時,另一個壞消息傳來,王世充不知從哪裏已經得到援兵到來消息,帶了一支精銳出營偷襲。
這些人乃是背水一戰悍不畏死,交戰之下內軍竟然抵擋不住,已經被他們突破了兩道預設防線。
緊接著又是一個壞消息傳來,斥候發現遠方煙塵遮天,似乎有大隊人馬行動。
其行動方向並不是北邙山,而是試圖過河襲金墉城,這才是李密如此驚慌的原因所在。
金墉城乃是瓦崗根基所在,大軍的財貨、家眷全都在此。
而且金墉、黎陽互為犄角,一旦兩城失守洛口倉也難以保全。
瓦崗軍賴以在亂世中稱雄的資本,除了這支虎狼之師,便是洛口、黎陽的糧食。
如果軍糧有失,李密就成了昔日官渡的袁本初,不戰而自潰。
王世充的殘兵、玄甲騎的精銳,李密都可以不在乎。
但是李淵那六萬大軍,他卻不能不在乎。
從玄甲騎投入戰場開始,李密就在擔心那六萬人在哪。
越是找不到蹤跡,就越是心中不安,生怕他們從哪突然殺出給自己致命一擊。
這支隊伍的出現,給了李密致命一擊。
顯然他認定,這支人馬就是李淵主力所在,是以急著退兵固守根本,暫時放棄北邙。
倒不是說他這種考慮沒有道理,畢竟糧為軍中根本,何況金墉城裏住著的乃是全軍將領的家眷,其中李密本人的家屬倒是沒多少,主要是在場諸將的親人。
他領兵迴去保全大家家小口糧,這怎麽看也沒有錯處。
但問題就在於,現在戰場上還有程咬金、孫長樂以及兩千內軍。
他們的死活,總得有個說法!徐世勣身形保持跪姿不變,口內大聲疾唿:“魏公三思!軍情不確,如今退兵操之過急!李淵父子與王世充貌合神離,斷不能傾力相助。
所謂大軍必為疑兵,魏公一聲令下,我全軍衝上,定可將王世充、徐樂一並誅殺!”
李密並沒作答,依舊用力擂鼓。
他的鼓聲不止是傳給前方的內軍,也是傳給整個瓦崗軍。
隨著鼓聲擂動,瓦崗全軍都開始動作,準備撤出戰場向金墉城退卻。
鼓聲震天,但是徐世勣的聲音卻還是穿破這隆隆鼓聲,送入李密耳中。
聲聲血,字字淚。
言語如箭,直刺心窩,李密隻覺得手中鼓槌竟是這般沉重,每一次敲擊都會耗盡自己全部精力,偏又無從選擇不能也不敢停頓。
生怕軍令下得遲了,昔日的噩夢便會重演。
瓦崗軍陣內,徐世勣單膝下跪語聲哽咽,聲音中既有焦急又帶著幾分責難,朝著李密大喊大叫。
和程咬金、翟讓那些粗豪耿直的漢子不同,徐世勣為人素來精細,不但在用兵上謹慎,做人上也恪守本分,不曾放浪形骸。
也正因為這一點,他才和那些率性而為,把任性當作豪爽的江湖漢子合不來。
他早就看出來李密心懷大誌,遲早要立國稱帝。
不管出身如何,一旦當了帝王就要有體麵威儀,要建立自己的規矩。
如果還仗著往日交情不把天子放在眼裏,結果多半不妙。
為了避免這一點,徐世勣在這個時候就注意分寸的把握,對李密素來恭敬有加。
在軍議的時候自然該說就說該駁就駁,但是隻要李密下了決斷,徐世勣就會乖乖服從,絕不會開口頂撞或是爭論。
像此刻這種大庭廣眾麵前要求李密收迴成命的情況,更是第一遭。
李密此刻正站在擂鼓台後,手中高持鼓槌,麵上不見喜怒,隻是將手中的鼓槌朝牛皮鼓麵用力捶去。
對於徐世勣的話就像是沒聽到,也根本不加以理會。
既不同意也不反對。
在他身旁左右,放有二十四麵大鼓,每一麵鼓後都有侍立鼓手一名以及持刀軍漢兩名。
這些便是瓦崗軍的指揮中樞,也是全軍戰場調度的腹心所在。
當下軍中傳達命令主要依賴鼓號旗語,是以這些鼓手別看地位卑賤,於全軍而言卻是極為要緊。
換句話說,一旦開戰,這些鼓吏便可影響大軍進退,近而可能左右勝負。
軍中既要防著他們被地方奸細擄去,打探出來自家鼓號機密。
也要防備這些人立場變化,臨陣之時故意敲錯鼓點坑害自己。
所以每一名鼓吏身後,都必須有軍漢看守,稍有訛錯,便是一刀砍去當奸細殺了,絕沒有任何轉圜餘地。
這些鼓手傳達軍令的依據,就是李密所在位置的鼓手。
這個位置的鼓吏乃是諸吏之首,他的鼓點就代表軍中命令,前進後退左右馳騁,全聽其鼓聲判斷,其他人有樣學樣,將此人的鼓號傳遞下去調度三軍。
作為三軍主將,按說應該待在指揮位置調度三軍,隨時應對戰場上的情形。
再者這也是維係士氣的必要手段,說到底當兵的難免心虛,總怕被主將隨便丟棄。
是以大多數時候,纛旗所在以及主將位置,能夠直接影響前線軍士的士氣鬥誌。
如果主將在,那麽大家舍命搏殺還有個盼頭,好歹當官的在那,情況也糟糕不到哪裏去。
反過來如果看不到主將,那麽士兵很可能就會失去信心甚至一哄而散。
所以很多時候,身為主帥可以無能不可以無膽,最低要求也是要站在前線士兵可以看到的地方,給自家兵馬以信心士氣。
李密身為武功世家子弟,又追隨楊玄感起兵叛亂,熟知韜略見過戰陣,自然知道這裏麵的輕重。
自從他加入瓦崗之後,廝殺時基本都會親臨一線,甚至親冒矢石帶頭衝鋒。
也正是靠這份膽魄以及對戰場變化的正確掌握,他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收服綠林群雄坐穩瓦崗君主的寶座。
在打仗的時候他跑去擂鼓這種事,之發生過兩次。
上一次他這樣做,還是在大戰驍果軍的時候。
之前瓦崗軍靠著騷擾戰術,把驍果軍搞得疲憊不堪,最終一場決戰時,李密親自擂鼓激勵士氣,結果一戰成功讓驍果軍從世上除名。
今日舊事重演,可是敲響的卻是退兵鼓。
自古來進兵難,退兵更難。
兩軍交戰不是比武擂台,一方想退另一方願意不願意卻是兩說。
很多時候所謂的退兵,實際就意味著拋棄與犧牲。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舍棄一部分部隊,換取大部隊的撤退,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是以李密這時候的退兵鼓,不是退兵那麽簡單,而是意味著舍棄掉之前出戰的人馬,讓他們自生自滅,這誰又能忍?
“誰敢!”
“哪個鳥人敢擊鼓!”
徐世勣身旁,秦瓊、單雄信、裴行儼全都怒目而視破口叫罵,還有幾個性子粗魯的瓦崗軍將已經衝向那些鼓吏。
他們不敢直接招惹李密,但是對這些鼓吏還是有辦法的。
不過他們的身形還沒等衝過去,那些負責監督鼓吏的軍士已經拔刀出鞘,對這些軍將怒目而視。
“爾等莫非要抗軍令?”
李密頭也不迴,背對著眾人開口。
他手中的鼓槌停止了敲擊,但是依舊緊握不曾放鬆:“我知道你們顧念袍澤性命,難道我就不念手足之義?
但是現在咱們得為瓦崗全軍著想,得為這十幾萬將士的性命著想!難道隻有程咬金、孫長樂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命便不是?
你們若是一心想要護著他周全不顧一切,便先殺了孤,再由著你們折騰!”
話一出口,李密便不再多言,而是揮動鼓槌第二次發出撤退命令。
那些將領不敢再動,都把眼睛看向徐世勣、秦瓊等人。
李密這話說出來,實際就是表達了底線所在。
大家平日怎麽相處都沒關係,但是戰場上不容胡鬧,軍令就是軍令。
不管下麵人是否認可,隻要命令下來就得服從,這就是軍中的規矩。
如果這時候再上前阻攔,實際就是和李密反目成仇,甚至可以算作謀反。
這幫綠林人平日無法無天,也是仗著人多勢眾而且不涉及到底線所在,最多就是挨些懲戒,絕不會掉腦袋。
正是心裏有這個把握,他們才敢去惹是生非胡作非為。
現在到了生死關頭,誰都得掂量一下分量。
至少就自己而言,不具備和李密抗衡的能力,如果是徐世勣或者秦瓊出來挑頭,或許還有一說。
但是這幾個人也沒說話,隻是看著李密敲鼓的背影沉默不語。
其實說起來,這件事也不能單純怪李密,實在是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就在徐樂等人廝殺的時候,整個邙山戰場的形勢,又出現了新的變數。
先是徐樂、韓約與程咬金、孫長樂交戰,導致交戰的兩支部隊都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指揮。
這其實很是不正常,畢竟部隊是要依靠指揮才能發揮戰鬥力,主將跑去跟人打架,這怎麽看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時候就是軍將之間的比拚,看哪一方的軍將水平高應變能力強,誰就有可能取勝。
在這方麵,玄甲騎具有先天優勢。
他們這些兵士,本來就是由玄甲軍將組成,換句話說他們是玄甲軍官團,任意一人手下都管著數量不等的士兵,論起臨敵變化以及指揮調度,肯定比普通士兵出色。
是以在混戰環節,內軍其實是吃虧的一方。
內軍軍將雖然拚死抵抗指揮,但是彼此之間難以協調,隻能各自為戰,發揮不出軍陣的優勢,反倒是被玄甲鐵騎輕鬆碾碎。
如果單純是這一點,也不至於對李密構成太大威脅。
可是就在這時,另一個壞消息傳來,王世充不知從哪裏已經得到援兵到來消息,帶了一支精銳出營偷襲。
這些人乃是背水一戰悍不畏死,交戰之下內軍竟然抵擋不住,已經被他們突破了兩道預設防線。
緊接著又是一個壞消息傳來,斥候發現遠方煙塵遮天,似乎有大隊人馬行動。
其行動方向並不是北邙山,而是試圖過河襲金墉城,這才是李密如此驚慌的原因所在。
金墉城乃是瓦崗根基所在,大軍的財貨、家眷全都在此。
而且金墉、黎陽互為犄角,一旦兩城失守洛口倉也難以保全。
瓦崗軍賴以在亂世中稱雄的資本,除了這支虎狼之師,便是洛口、黎陽的糧食。
如果軍糧有失,李密就成了昔日官渡的袁本初,不戰而自潰。
王世充的殘兵、玄甲騎的精銳,李密都可以不在乎。
但是李淵那六萬大軍,他卻不能不在乎。
從玄甲騎投入戰場開始,李密就在擔心那六萬人在哪。
越是找不到蹤跡,就越是心中不安,生怕他們從哪突然殺出給自己致命一擊。
這支隊伍的出現,給了李密致命一擊。
顯然他認定,這支人馬就是李淵主力所在,是以急著退兵固守根本,暫時放棄北邙。
倒不是說他這種考慮沒有道理,畢竟糧為軍中根本,何況金墉城裏住著的乃是全軍將領的家眷,其中李密本人的家屬倒是沒多少,主要是在場諸將的親人。
他領兵迴去保全大家家小口糧,這怎麽看也沒有錯處。
但問題就在於,現在戰場上還有程咬金、孫長樂以及兩千內軍。
他們的死活,總得有個說法!徐世勣身形保持跪姿不變,口內大聲疾唿:“魏公三思!軍情不確,如今退兵操之過急!李淵父子與王世充貌合神離,斷不能傾力相助。
所謂大軍必為疑兵,魏公一聲令下,我全軍衝上,定可將王世充、徐樂一並誅殺!”
李密並沒作答,依舊用力擂鼓。
他的鼓聲不止是傳給前方的內軍,也是傳給整個瓦崗軍。
隨著鼓聲擂動,瓦崗全軍都開始動作,準備撤出戰場向金墉城退卻。
鼓聲震天,但是徐世勣的聲音卻還是穿破這隆隆鼓聲,送入李密耳中。
聲聲血,字字淚。
言語如箭,直刺心窩,李密隻覺得手中鼓槌竟是這般沉重,每一次敲擊都會耗盡自己全部精力,偏又無從選擇不能也不敢停頓。
生怕軍令下得遲了,昔日的噩夢便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