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皇城太極宮都處於“菩提胎藏曼荼羅大陣”和“金剛胎藏曼荼羅大陣”的籠罩之下,兩尊鎮國法寶“黃道遊儀”和“水運渾天儀”可以鎮壓所有身在太極宮的修士。修士的法力神通、武藝神通在這裏,全都不好使。
按說殿前比武不是不可以,一般在盛大的節日典禮時,大唐也會舉行幾場象征性的比武選拔。一方麵可以體現大唐尚武的精神,另外一方麵也給那些下級軍官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但是,像阿史那珍這樣,直接在大唐皇帝麵前主動邀戰的,從外交禮儀上來說,相當於一種挑釁和蔑視。先不說朝廷重臣們的反應,關是那些禦史台的儒家禦史們,就可以用口水把她淹沒。
李隆基坐在禦座上,臉上雖然還充滿笑意,眼神卻已經漸漸變冷。他仔細地打量著阿史那珍,把她從頭看到腳。阿史那珍也毫不畏懼,麵帶微笑直視著李隆基。闕特勤正想開口解釋一番,但已經來不及了。
李隆基冷笑著說:“好一個突厥公主,果真是朕的好甥女。有膽識,有氣魄!既然你想見識見識大唐的英雄豪傑,朕就滿足你這個心願。這樣,朕點將三員,許了你這三場比試。”
李隆基這話一出口,闕特勤就已經無力挽迴了。有道是,君無戲言。在這樣莊重的場合,皇帝開口同意了突厥人提出的比武,那就一定要比。不但要比,而且還要贏,這才能狠狠地迴擊突厥人的挑釁。
“顏真卿何在?”李隆基開口問道。
“臣在!”禦史台眾禦史中,走出了一位俊朗的青年迴答道。他就是皇帝點名的顏真卿,先師顏子的嫡係後代,儒門的明日之星。
儒門這些年來廣收弟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那些傳承已久的儒學世家也湧現出很多飽學的後輩。這方世界的儒門學子,可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弱書生,他們大多都是身懷法力的修煉之士。
不管是治學也好,還是修行也罷,儒門主要研究的都是《儒藏十三經》。
從大方向來說,儒門內部有兩大流派,分別是:以國子監大祭酒韓昌黎為主,三大博士柳河東、劉賓客、孟襄陽為輔的“文心派”;以白鹿先生李澹之為主,清溪先生李梁園為輔的“知行派”。
“文心派”和“知行派”對《儒藏十三經》的領悟和解釋完全不同,因此修行的方向也完全不同。“文心派”對儒的理解是“仁政德治、王道禮製”,他們重視文治之道,主修“六藝六德心”。
“知行派”則認為真正的儒是“意誠心正、天下為公”,他們講究知行合一,主修“格物致知心”。這兩大學派雖然分歧很大,但這隻是學術上的爭議。對於到儒門的發展,他們還是一心用力的。
顏真卿三歲時喪父,後隨母親殷夫人寄居在蘇州外祖父家。殷夫人教子有方,顏真卿六歲就能出口成章,更能將老祖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倒背如流。
白鹿先生李澹之,與殷夫人之父為至交好友。有一日李澹之到殷府拜訪,正好遇到年幼的顏真卿在背誦《顏氏家訓》,白鹿先生十分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小孩原來是複聖顏子的後人。
顏真卿一家名儒輩出,從顏迴開始,漢朝顏異、晉朝顏含、南齊顏見遠、北周顏之推、本朝顏師古等等,數不勝數。白鹿先生見他聰穎不凡,又憐他年幼喪父,一番斟酌後將顏真卿收為了親傳弟子。
就這樣,顏真卿進入了白鹿洞書院求學。廬山風景秀麗、別具格局,正是潛心問學之處。白鹿先生對他百般用心諄諄教導,這才教出了一位儒門的明日之星。
顏真卿對家傳的訓詁之學不是很感興趣,倒是對“知行派”的“意誠心正、天下為公”頗有幾分研究,尤其認同白鹿洞書院對儒的那句詮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六歲時,顏真卿師從張旭這位書法大家,自創了楷書“顏體”。隨後,他正好趕上皇帝李隆基第一次開科舉,小小年紀就考中進士,加入了禦史台。上任後顏真卿破獲了兩起貪腐大案,在大唐朝野名震一時。
禦史台曾經傳了顏真卿一套劍法《尊王劍之稽命征》,由於他本身就是書法大家,將自己對書法的理解融入了劍法之中,在劍道上別有建樹。同時,他還擅長白鹿洞書院的神通秘術,微言大義之天下為公。
李隆基點顏真卿的將,是有一番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顏真卿一身修為與世家名門無關,完全來自白鹿洞書院;其次,顏真卿是通過科舉得以晉身的,他就相當於科舉的代言人;最後,顏真卿是朝中最年輕的臣子,李隆基要突厥人明白,大唐十八歲的書生都能打敗突厥的高手。
阿史那珍看了看顏真卿,開口對李隆基說道:“天可汗,你派這麽一位年紀輕輕的修士出站,待會可別說我們突厥欺負人哦!”
李隆基懶得迴答她,他扭頭對顏真卿說道:“清臣,我這突厥的甥女小瞧於你,你可要給朕爭口氣。”
“陛下坐擁四海,何必跟化外之人計較言語得失。”顏真卿拱手說道,“說那麽多也是浪費口舌,咱們還是手底下見真章吧!”
“說的好!”李隆基哈哈一笑,朝中群臣也同仇敵愾地發出了一陣大笑聲。
阿史那珍也不生氣,跟著笑了一句,說:“那請吧!”
大唐群臣和突厥眾人走出了太極殿,李隆基拿出了一塊玉質腰牌,在上麵輕輕劃了幾下。太極殿台階下的空地立刻從原本的修士禁區,變成了一塊可以進行比武的正常場地。
當然,為了保證眾人的安全,太極殿台階之上還處於兩座大陣的籠罩之下。
阿史那珍對石阿失畢點了點頭,這位突厥副使派出了一位名叫頡跌的修士。顏真卿一馬當先的走到了台階下,頡跌不緊不慢地跟在他的身後,兩人在殿外的空地上對峙了起來。
高力士讓兩名太監給顏真卿和頡跌各自送上了一把寶劍,顏真卿接過後沒有多說什麽,倒是頡跌搖了搖頭,指了指遠處的金吾衛。高力士隻好讓金吾衛送來一把大戟,頡跌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顏真卿等頡跌拿好大戟,對他拱手施了一禮,頡跌也還以突厥禮節。兩人不再廢話,各自開始調集真氣凝聚氣勢。
頡跌手中大戟一揮,一道火焰出現在戟鋒之上。在他額頭上浮現出一朵火焰圖騰,配上他那深邃的瞳孔,倒是多了幾分雄武之氣。這就是突厥聖地金山祖狼殿的獨門心法,《阿陀聖火經》修煉出的聖火圖騰。
石阿失畢不知道從哪裏招攬來這位祖狼殿的築基修士?要知道,草原上修煉圖騰之法的修士眾多,但論起戰力,隻有祖狼殿修士可以笑傲群雄。
祖狼殿的兩門心法《天狼拜月法》和《阿陀聖火經》,乃是襖教千年來立足草原的根基,絕不是什麽都可以隨便教授的。
顏真卿身上彌漫著一股清正之氣,不同與其他門派的修士,儒門修得就是這麽一口“中和精氣”。這股氣不像道家真氣玄之又玄,也不像佛門真氣別有禪機,而是一種剛正不阿、宏大磅礴的氣勢。
頡跌手持大戟,發起了衝鋒。他這猛的一衝,就好像草原上發現獵物的頭狼一樣,全身上下透著一股狠勁。大戟被他舞動地極有聲勢,一招掃向顏真卿的腰部,戟鋒上的火焰燃燒跳動著,似乎有一種莫名的旋律。
顏真卿自然不會傻傻地用腰部硬接這招,論起打鬥的經驗他也不比頡跌少。頡跌想用這種狠勁來嚇唬他,肯定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了。他腳下發力,身形一閃避開了攻向自己的大戟。隨後借著步伐的移動,從頡跌右側刺出了一劍。
這劍速度很快,在空中發出一聲雷鳴般的破空聲。劍尖將要刺到頡跌身前時,突然晃了一下,一道劍影化成了四道劍影。這可不是上古劍修的“劍光分化”,而是《尊王劍之稽命征》中的一式劍法“君子合信四方”。
這麽快的劍,頡跌一時之間難以躲閃。不過他也毫不慌張,提起大戟用尾部迎向顏真卿的劍。他額間的聖火圖騰一閃,大戟尾部也出現一道火光。四道劍影和這道火光撞擊在一起,空中四處飄灑著點點火花。
太極殿前,不知是誰,突然大聲念誦起前輩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這邊看的起勁,那邊打的更熱鬧。
顏真卿借著一招“君子合信四方”搶占了上風,開始貼身遊走起來。對付大戟這種長兵器,離得越近越占便宜,這道理他十三歲就已經知道了。顏真卿手中的劍是越舞越快,就好像潑墨揮毫一般。劍光在空中留下的痕跡,似乎就是一副傳世行楷墨寶,讓眾人看的是目不轉睛。
劍和戟不時撞擊在一起。空中飛舞的火花,四處彌漫的劍光,還有兩人激起的氣勁,正好暗合了《正月十五夜》的描寫,也怪不得有人會情不自禁地念誦出來。李隆基麵上表情不變,心裏卻默默想到:看這樣子,這場比試應該不會輸。
頡跌被顏真卿壓製住,一直很被動。他找到一個機會,用大戟攻向顏真卿手中的劍。顏真卿手上發力揮劍就是一擊,沒想到頡跌這個家夥根本沒使勁。他借著顏真卿的力道,順勢往後一跳,遠遠的跟顏真卿拉開了距離。
“這位大唐的兄弟,是條漢子!”頡跌退開後,用不熟練的大唐官話對顏真卿說道,“我要用的這招威力很大!你小心了。”
這就是出身大門大派的修士作風,不管雙方怎麽為敵,出殺招的時候都要提醒一聲。說是傻也好,說是義也罷,總之他就是願意這麽幹。
頡跌高聲用突厥語念著歌頌聖火的禱告詞,隨著他的聲音,一道光從照耀萬物的太陽上落下,落向他手中的大戟。大戟頭尾兩處的火焰在吸收這這道光芒後,開始熊熊燃燒並蔓延向整支戟。
“大日神火淨輝殺!”頡跌大喊著將手中的戟投向了顏真卿。
顏真卿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全身的“中和精氣”全部湧入手中的劍,他身上的那股清正之氣一瞬間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似存在又似消失。顏真卿手上的劍無力承載如此之多的“中和精氣”,緩緩化為飛灰。隨著劍的破碎,一把完全由“中和精氣”組成的氣態寶劍出現在他手中。
“君子和洽天地。”顏真卿一邊念出劍訣,一邊揮劍迎上了頡跌發出的那記“大日神火淨輝殺”。隨著他重重的一劍,一道轟天巨響傳遞到眾人耳邊,緊隨其後一朵碩大的“神火煙花”出現在眾人眼前。
李隆基等人穩住心神,定睛看去。隻見顏真卿已經將頡跌的殺招完全打散,自己則出現在頡跌身前,將那把氣態寶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臣幸不辱命!”顏真卿轉身對李隆基說道。
按說殿前比武不是不可以,一般在盛大的節日典禮時,大唐也會舉行幾場象征性的比武選拔。一方麵可以體現大唐尚武的精神,另外一方麵也給那些下級軍官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但是,像阿史那珍這樣,直接在大唐皇帝麵前主動邀戰的,從外交禮儀上來說,相當於一種挑釁和蔑視。先不說朝廷重臣們的反應,關是那些禦史台的儒家禦史們,就可以用口水把她淹沒。
李隆基坐在禦座上,臉上雖然還充滿笑意,眼神卻已經漸漸變冷。他仔細地打量著阿史那珍,把她從頭看到腳。阿史那珍也毫不畏懼,麵帶微笑直視著李隆基。闕特勤正想開口解釋一番,但已經來不及了。
李隆基冷笑著說:“好一個突厥公主,果真是朕的好甥女。有膽識,有氣魄!既然你想見識見識大唐的英雄豪傑,朕就滿足你這個心願。這樣,朕點將三員,許了你這三場比試。”
李隆基這話一出口,闕特勤就已經無力挽迴了。有道是,君無戲言。在這樣莊重的場合,皇帝開口同意了突厥人提出的比武,那就一定要比。不但要比,而且還要贏,這才能狠狠地迴擊突厥人的挑釁。
“顏真卿何在?”李隆基開口問道。
“臣在!”禦史台眾禦史中,走出了一位俊朗的青年迴答道。他就是皇帝點名的顏真卿,先師顏子的嫡係後代,儒門的明日之星。
儒門這些年來廣收弟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那些傳承已久的儒學世家也湧現出很多飽學的後輩。這方世界的儒門學子,可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弱書生,他們大多都是身懷法力的修煉之士。
不管是治學也好,還是修行也罷,儒門主要研究的都是《儒藏十三經》。
從大方向來說,儒門內部有兩大流派,分別是:以國子監大祭酒韓昌黎為主,三大博士柳河東、劉賓客、孟襄陽為輔的“文心派”;以白鹿先生李澹之為主,清溪先生李梁園為輔的“知行派”。
“文心派”和“知行派”對《儒藏十三經》的領悟和解釋完全不同,因此修行的方向也完全不同。“文心派”對儒的理解是“仁政德治、王道禮製”,他們重視文治之道,主修“六藝六德心”。
“知行派”則認為真正的儒是“意誠心正、天下為公”,他們講究知行合一,主修“格物致知心”。這兩大學派雖然分歧很大,但這隻是學術上的爭議。對於到儒門的發展,他們還是一心用力的。
顏真卿三歲時喪父,後隨母親殷夫人寄居在蘇州外祖父家。殷夫人教子有方,顏真卿六歲就能出口成章,更能將老祖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倒背如流。
白鹿先生李澹之,與殷夫人之父為至交好友。有一日李澹之到殷府拜訪,正好遇到年幼的顏真卿在背誦《顏氏家訓》,白鹿先生十分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小孩原來是複聖顏子的後人。
顏真卿一家名儒輩出,從顏迴開始,漢朝顏異、晉朝顏含、南齊顏見遠、北周顏之推、本朝顏師古等等,數不勝數。白鹿先生見他聰穎不凡,又憐他年幼喪父,一番斟酌後將顏真卿收為了親傳弟子。
就這樣,顏真卿進入了白鹿洞書院求學。廬山風景秀麗、別具格局,正是潛心問學之處。白鹿先生對他百般用心諄諄教導,這才教出了一位儒門的明日之星。
顏真卿對家傳的訓詁之學不是很感興趣,倒是對“知行派”的“意誠心正、天下為公”頗有幾分研究,尤其認同白鹿洞書院對儒的那句詮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六歲時,顏真卿師從張旭這位書法大家,自創了楷書“顏體”。隨後,他正好趕上皇帝李隆基第一次開科舉,小小年紀就考中進士,加入了禦史台。上任後顏真卿破獲了兩起貪腐大案,在大唐朝野名震一時。
禦史台曾經傳了顏真卿一套劍法《尊王劍之稽命征》,由於他本身就是書法大家,將自己對書法的理解融入了劍法之中,在劍道上別有建樹。同時,他還擅長白鹿洞書院的神通秘術,微言大義之天下為公。
李隆基點顏真卿的將,是有一番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顏真卿一身修為與世家名門無關,完全來自白鹿洞書院;其次,顏真卿是通過科舉得以晉身的,他就相當於科舉的代言人;最後,顏真卿是朝中最年輕的臣子,李隆基要突厥人明白,大唐十八歲的書生都能打敗突厥的高手。
阿史那珍看了看顏真卿,開口對李隆基說道:“天可汗,你派這麽一位年紀輕輕的修士出站,待會可別說我們突厥欺負人哦!”
李隆基懶得迴答她,他扭頭對顏真卿說道:“清臣,我這突厥的甥女小瞧於你,你可要給朕爭口氣。”
“陛下坐擁四海,何必跟化外之人計較言語得失。”顏真卿拱手說道,“說那麽多也是浪費口舌,咱們還是手底下見真章吧!”
“說的好!”李隆基哈哈一笑,朝中群臣也同仇敵愾地發出了一陣大笑聲。
阿史那珍也不生氣,跟著笑了一句,說:“那請吧!”
大唐群臣和突厥眾人走出了太極殿,李隆基拿出了一塊玉質腰牌,在上麵輕輕劃了幾下。太極殿台階下的空地立刻從原本的修士禁區,變成了一塊可以進行比武的正常場地。
當然,為了保證眾人的安全,太極殿台階之上還處於兩座大陣的籠罩之下。
阿史那珍對石阿失畢點了點頭,這位突厥副使派出了一位名叫頡跌的修士。顏真卿一馬當先的走到了台階下,頡跌不緊不慢地跟在他的身後,兩人在殿外的空地上對峙了起來。
高力士讓兩名太監給顏真卿和頡跌各自送上了一把寶劍,顏真卿接過後沒有多說什麽,倒是頡跌搖了搖頭,指了指遠處的金吾衛。高力士隻好讓金吾衛送來一把大戟,頡跌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顏真卿等頡跌拿好大戟,對他拱手施了一禮,頡跌也還以突厥禮節。兩人不再廢話,各自開始調集真氣凝聚氣勢。
頡跌手中大戟一揮,一道火焰出現在戟鋒之上。在他額頭上浮現出一朵火焰圖騰,配上他那深邃的瞳孔,倒是多了幾分雄武之氣。這就是突厥聖地金山祖狼殿的獨門心法,《阿陀聖火經》修煉出的聖火圖騰。
石阿失畢不知道從哪裏招攬來這位祖狼殿的築基修士?要知道,草原上修煉圖騰之法的修士眾多,但論起戰力,隻有祖狼殿修士可以笑傲群雄。
祖狼殿的兩門心法《天狼拜月法》和《阿陀聖火經》,乃是襖教千年來立足草原的根基,絕不是什麽都可以隨便教授的。
顏真卿身上彌漫著一股清正之氣,不同與其他門派的修士,儒門修得就是這麽一口“中和精氣”。這股氣不像道家真氣玄之又玄,也不像佛門真氣別有禪機,而是一種剛正不阿、宏大磅礴的氣勢。
頡跌手持大戟,發起了衝鋒。他這猛的一衝,就好像草原上發現獵物的頭狼一樣,全身上下透著一股狠勁。大戟被他舞動地極有聲勢,一招掃向顏真卿的腰部,戟鋒上的火焰燃燒跳動著,似乎有一種莫名的旋律。
顏真卿自然不會傻傻地用腰部硬接這招,論起打鬥的經驗他也不比頡跌少。頡跌想用這種狠勁來嚇唬他,肯定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了。他腳下發力,身形一閃避開了攻向自己的大戟。隨後借著步伐的移動,從頡跌右側刺出了一劍。
這劍速度很快,在空中發出一聲雷鳴般的破空聲。劍尖將要刺到頡跌身前時,突然晃了一下,一道劍影化成了四道劍影。這可不是上古劍修的“劍光分化”,而是《尊王劍之稽命征》中的一式劍法“君子合信四方”。
這麽快的劍,頡跌一時之間難以躲閃。不過他也毫不慌張,提起大戟用尾部迎向顏真卿的劍。他額間的聖火圖騰一閃,大戟尾部也出現一道火光。四道劍影和這道火光撞擊在一起,空中四處飄灑著點點火花。
太極殿前,不知是誰,突然大聲念誦起前輩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這邊看的起勁,那邊打的更熱鬧。
顏真卿借著一招“君子合信四方”搶占了上風,開始貼身遊走起來。對付大戟這種長兵器,離得越近越占便宜,這道理他十三歲就已經知道了。顏真卿手中的劍是越舞越快,就好像潑墨揮毫一般。劍光在空中留下的痕跡,似乎就是一副傳世行楷墨寶,讓眾人看的是目不轉睛。
劍和戟不時撞擊在一起。空中飛舞的火花,四處彌漫的劍光,還有兩人激起的氣勁,正好暗合了《正月十五夜》的描寫,也怪不得有人會情不自禁地念誦出來。李隆基麵上表情不變,心裏卻默默想到:看這樣子,這場比試應該不會輸。
頡跌被顏真卿壓製住,一直很被動。他找到一個機會,用大戟攻向顏真卿手中的劍。顏真卿手上發力揮劍就是一擊,沒想到頡跌這個家夥根本沒使勁。他借著顏真卿的力道,順勢往後一跳,遠遠的跟顏真卿拉開了距離。
“這位大唐的兄弟,是條漢子!”頡跌退開後,用不熟練的大唐官話對顏真卿說道,“我要用的這招威力很大!你小心了。”
這就是出身大門大派的修士作風,不管雙方怎麽為敵,出殺招的時候都要提醒一聲。說是傻也好,說是義也罷,總之他就是願意這麽幹。
頡跌高聲用突厥語念著歌頌聖火的禱告詞,隨著他的聲音,一道光從照耀萬物的太陽上落下,落向他手中的大戟。大戟頭尾兩處的火焰在吸收這這道光芒後,開始熊熊燃燒並蔓延向整支戟。
“大日神火淨輝殺!”頡跌大喊著將手中的戟投向了顏真卿。
顏真卿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全身的“中和精氣”全部湧入手中的劍,他身上的那股清正之氣一瞬間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似存在又似消失。顏真卿手上的劍無力承載如此之多的“中和精氣”,緩緩化為飛灰。隨著劍的破碎,一把完全由“中和精氣”組成的氣態寶劍出現在他手中。
“君子和洽天地。”顏真卿一邊念出劍訣,一邊揮劍迎上了頡跌發出的那記“大日神火淨輝殺”。隨著他重重的一劍,一道轟天巨響傳遞到眾人耳邊,緊隨其後一朵碩大的“神火煙花”出現在眾人眼前。
李隆基等人穩住心神,定睛看去。隻見顏真卿已經將頡跌的殺招完全打散,自己則出現在頡跌身前,將那把氣態寶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臣幸不辱命!”顏真卿轉身對李隆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