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交津南岸元淵大營帥帳。
大都督元淵與右大都督裴衍正與眾將聊天,帳外左大都督元融領著幾位副將走進來,他拱手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傳令兵到我營房時我沒在,稍微耽擱一會兒,讓大帥和裴帥久等了,不知大都督把我和老裴喊來有何事啊?”
元淵和裴衍同時站了起來,元淵指了指座位,沒等說話,裴衍道:“融帥,聽說你接管了元琛大都督的軍營,裏邊還有不少女兵,訓練起來恐有些難度吧?”
元琛和長孫稚是本次討伐叛軍之前征北軍的都督,倆人因為不睦,互相掣肘,結果導致兵敗撤職,後迴朝廷受過。今年六月份,絳蜀人陳雙熾聚眾造反,自號建始王,下詔讓長孫稚領假鎮西將軍、都督征討陳雙熾。陳雙熾的手下有個叫薛悉公,武林豪俠出身,曾在正光末年於汾州與馬牒騰等自立為王,後被別將河東豪族裴慶孫平定,薛等兵敗,北連劉蠡升,南通陳雙熾,並存留在陳雙熾處。長孫稚征討大軍中有位部將叫薛義,與薛悉公等有舊,他自告奮勇前去勸降,結果還真成了,順利的平定了叛亂,長孫稚因接連作戰有功,被授為平東將軍,並且恢複了原來的爵位。
與此同時,元琛也被派去,出兵征討汾州、晉州的胡、蜀少數民族叛亂,兩次出兵的間歇期間,元琛把兵營交給元融照顧。元融接管後,發現元琛在軍營中有不少歌姬,便私藏了一些,剩下的打發去了汾州,裴衍說的女兵,指的就是這些歌姬。
元融笑道:“老裴,你嫉妒我,迴頭派一隊女兵讓你指揮指揮就知道了。你沒聽說過嗎?元琛的女兵可是個個才藝絕佳,當年在秦州的時候平定羌族叛亂,羌人野蠻屢次討伐都不投降,後來咱們的元琛都督,就派手下的婢女,對,叫朝雲的,假扮貧苦老婦,吹著竹篪乞討,結果叛軍聽了立刻放下刀槍投向朝廷迴歸墳井,那句話怎麽說來著,叫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不瞞各位,那位朝雲姑娘我已然留下了,別看過了幾年,才色依然不遜當年,我合計著準備也六鎮叛軍來一首,看來是用不上了,不行送與老裴,讓杜洛周叛軍試一試。”
裴衍苦笑,指著元融不住搖頭,眾將也跟著大笑。
元淵道:“融帥果然辛苦,那我就長話短說,不耽誤融帥太長時間。”
元融道:“大都督,你怎麽也學老裴褒貶我,大都督有何訓示請講。”
元淵道:“剛剛不久,我接到鮮於修禮手下毛普賢正式迴複,信中說,鮮於修禮答應,定於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七日遞交受降方案,二十八日舉行受降儀式。此消息我已經飛鴿傳書給太尉府,請二位大都督以及各位都督來,商議一下具體的受降流程,再快馬上報兵部。”
元融道:“終於定下來了,可真夠磨嘰的。既然他們答應了,我們一切都聽大都督的。”
元淵道:“不然,按照我給朝堂的奏報,從叛軍受降之日起,征北軍的指揮權就交給融帥,由融帥負責受理降軍的安置,而且朝廷的調令估計明天也應該傳到前敵,所以受降儀式理應由融帥接手,再說之前我們已經說好了,我看就不必更改了。”
元融道:“那成。我知道,大帥是想迴京繼續為北地軍民謀個永久的安穩,其實這事兒朝廷也認可,前者酈道元大人便因大帥的建議,被朝廷任命為持節兼黃門侍郎,推行鎮改州,不過發生二次反叛未能實施。年初,酈道元再隨元琛和長孫稚二次征北並推進改州事宜,可惜又因兵敗擱淺。我們出兵前,酈大人原本想三次隨軍出行,太後和陛下顧念其年老,讓他暫時在京城靜候我們的佳音,所以大帥迴京後,酈大人得知定州安穩,必然會奉旨出行,再次推行大帥的鎮改州方案,大帥何必急於迴去呢。”
裴衍也道:“是啊,雖說由誰受降叛軍都是我們征北軍整體的功勞,但是此刻大帥急流勇退,多少讓人覺得我等剝奪了大帥的榮譽,我想即便是朝廷,也不會這麽絕情安排的。畢竟您是我們征北軍的三軍總元帥,完成受降才算善始善終,各位說是不是?”
眾將都再三相勸,元淵再三謙讓,元融道:“我看這事兒咱們也用不著爭論,且聽朝廷的旨意不就得了,大帥不是說了麽,明天就有結論,那咱就明天再確定由誰受降。咱還是進行下個議題得了,大帥,您繼續。”
元淵無奈點頭,道:“也好。受降日期為二十八日,今天是二十五日,還有三天。但這三天是最關鍵、最危險的三天,我們絕對不可大意。按我們的計劃,左軍負責接受降軍安置,所以融帥要時刻監視叛軍各營寨,包括鮮於修禮中軍營、葛榮大營、元洪業大營、毛普賢大營、以及可朱渾元和宇文洛生這些小營的動靜,謹防發生異變。”
元融道:“放心,我們左軍已經做好分工,對每個叛軍頭領都分頭監視,而且我和定州楊津刺史也聯絡過,他答應把丹書鐵卷交給我安排,所以叛軍應該已經得到信息,所以巴不得進一步得到我的免死承諾,我估計最遲明天鐵卷也會傳到前敵,楊刺史定會安排好對接人。”
元淵道:“很好,那這幾天融帥與左營將士就費心了。裴帥和右營按照計劃監視瀛州,尤其是幽州範陽方向,不妨可派些疑兵,幹脆從根上杜絕兩股叛軍聯絡的信念,並能從戰略態勢上策應常景被動挨打的局麵,減少他們的壓力。”
裴衍道:“大帥放心,我們右軍已經分散安排,並配合瀛州做好聯防。”
元淵道:“裴帥做事,本都放心。既然總方案定下來,下麵我們商定一下給朝堂和兵部太尉的軍報。”幾個人點頭,一邊商議,溫子升一邊記錄,少時奏報完成,二帥辭別迴營。
周圍隻剩下心腹,溫子升道:“大都督,元融都督雖然看著沒有心機,不曾想已經暗中與楊津刺史那邊聯絡好,連丹書鐵卷都想的周密,實則還是說明,朝廷對大帥不放心啊。”
元淵道:“我已經料到如此,既然他們願意謀劃,隻要能安安穩穩受降平定,我們的功勞不是誰想抹殺就能抹殺的,相反隻要我們迴京,啟動酈道元大人的鎮改州計劃,我們的功績會在以後顯示出作用的。而眼前的接管對他們來說是油水,而對我來說是爛攤子,是嫌疑,能避開就避開,要不然就會坐實我擁兵自重的口實,對陛下的親政百害而無一利。但這是後續問題,眼前一定保證受降成功,大家按計劃當心。”溫子升、於謹、楊暄等人點頭照辦。
元融領著自己的副將親兵迴左營,剛入帥帳,親兵來報:“左大都督定州楊刺史遣幼子楊愔求見。”元融搭個請字,楊愔被讓進來。
元融安排落座獻茶完畢,屏退左右,問道:“楊大人前來必有深意,不知令尊有何吩咐。”
楊愔立刻起身:“叫晚輩名字即可。”元融擺手,楊愔落座繼續道:“家父答應元洪業上報朝廷多申請一些免死鐵卷,目前尚備用幾枚未動,家父讓我帶給融帥,希望能為融帥帶來更多底牌,方便融帥對叛軍調度。”說著遞過盒子打開,裏邊果然有幾片丹書。
元融接過來,笑容浮現,道:“楊刺死想的周到,遵彥替本都傳個話,說我多謝了。”
楊愔歸座:“應該的,參軍元晏大人臨走的時候特意交代過,太後有旨,大司馬有密令,讓家父隨時與融帥保持一致,全麵接手鮮於修禮叛軍的歸降事宜。所以,楊愔此來,除了轉交丹書之外,還帶來家父與元洪業整個的下一步歸降計劃,家父讓我詳細向融帥匯報,整個計劃就在這兩天實施,還請融帥隨時監督,必要時做好配合。”
元融道:“羽林監請詳細說說。”
楊愔道:“元洪業的計劃是這樣的,第一步,拉攏葛榮,目前已經成功。第二步,假意答應鮮於修禮向元淵大都督請降。第三步,借口定州這邊有情況,理由可以是家父不同意叛軍出爾反爾,索要已經給出的鐵卷,並揚言惱羞成怒對他的大營要攻打,引鮮於修禮、毛普賢、程殺鬼等去他們大營。第四步,他與葛榮聯手把鮮於修禮等滅掉,接管整個叛軍。最後,向融帥大營投誠。”元融聽了,暗暗搖了搖頭,有些替元淵惋惜。
楊愔看了看元融,道:“融帥,元晏大人再三吩咐,這些方案是太後密旨,大司馬密令,關乎朝堂格局,以及我們高門貴族的切身利益,屬於大是大非問題。融帥向來疾惡如仇心直口快,尤其對元淵大都督私下裏有些交情,但此事卻絕對不能透露半個字。”
元融道:“那是自然,本都隻是覺得已經多此一舉,驃騎大將軍早就看透這步棋,已向朝廷申請不接手受降儀式,所以後續怎麽安排都與他無關,若此大動幹戈弊大於利的。”
楊愔道:“盡管如此,朝廷命令並未下達,而且據我猜測,元淵大都督欲擒故縱也好,急流勇退也罷,朝廷反而不便直接召迴他。最關鍵,毛普賢、鮮於修禮等人之前都是大都督的舊部、舊識,一旦他們擁戴元淵,後果不堪設想,為社稷太平,為高層穩定,同時也為保護元淵大都督自身沒有嫌疑,這一步棋必須要下。”
元融點頭應允,可是心裏有點畫魂兒,這麽做是不是哪裏會橫生異變呢?
大都督元淵與右大都督裴衍正與眾將聊天,帳外左大都督元融領著幾位副將走進來,他拱手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傳令兵到我營房時我沒在,稍微耽擱一會兒,讓大帥和裴帥久等了,不知大都督把我和老裴喊來有何事啊?”
元淵和裴衍同時站了起來,元淵指了指座位,沒等說話,裴衍道:“融帥,聽說你接管了元琛大都督的軍營,裏邊還有不少女兵,訓練起來恐有些難度吧?”
元琛和長孫稚是本次討伐叛軍之前征北軍的都督,倆人因為不睦,互相掣肘,結果導致兵敗撤職,後迴朝廷受過。今年六月份,絳蜀人陳雙熾聚眾造反,自號建始王,下詔讓長孫稚領假鎮西將軍、都督征討陳雙熾。陳雙熾的手下有個叫薛悉公,武林豪俠出身,曾在正光末年於汾州與馬牒騰等自立為王,後被別將河東豪族裴慶孫平定,薛等兵敗,北連劉蠡升,南通陳雙熾,並存留在陳雙熾處。長孫稚征討大軍中有位部將叫薛義,與薛悉公等有舊,他自告奮勇前去勸降,結果還真成了,順利的平定了叛亂,長孫稚因接連作戰有功,被授為平東將軍,並且恢複了原來的爵位。
與此同時,元琛也被派去,出兵征討汾州、晉州的胡、蜀少數民族叛亂,兩次出兵的間歇期間,元琛把兵營交給元融照顧。元融接管後,發現元琛在軍營中有不少歌姬,便私藏了一些,剩下的打發去了汾州,裴衍說的女兵,指的就是這些歌姬。
元融笑道:“老裴,你嫉妒我,迴頭派一隊女兵讓你指揮指揮就知道了。你沒聽說過嗎?元琛的女兵可是個個才藝絕佳,當年在秦州的時候平定羌族叛亂,羌人野蠻屢次討伐都不投降,後來咱們的元琛都督,就派手下的婢女,對,叫朝雲的,假扮貧苦老婦,吹著竹篪乞討,結果叛軍聽了立刻放下刀槍投向朝廷迴歸墳井,那句話怎麽說來著,叫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不瞞各位,那位朝雲姑娘我已然留下了,別看過了幾年,才色依然不遜當年,我合計著準備也六鎮叛軍來一首,看來是用不上了,不行送與老裴,讓杜洛周叛軍試一試。”
裴衍苦笑,指著元融不住搖頭,眾將也跟著大笑。
元淵道:“融帥果然辛苦,那我就長話短說,不耽誤融帥太長時間。”
元融道:“大都督,你怎麽也學老裴褒貶我,大都督有何訓示請講。”
元淵道:“剛剛不久,我接到鮮於修禮手下毛普賢正式迴複,信中說,鮮於修禮答應,定於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七日遞交受降方案,二十八日舉行受降儀式。此消息我已經飛鴿傳書給太尉府,請二位大都督以及各位都督來,商議一下具體的受降流程,再快馬上報兵部。”
元融道:“終於定下來了,可真夠磨嘰的。既然他們答應了,我們一切都聽大都督的。”
元淵道:“不然,按照我給朝堂的奏報,從叛軍受降之日起,征北軍的指揮權就交給融帥,由融帥負責受理降軍的安置,而且朝廷的調令估計明天也應該傳到前敵,所以受降儀式理應由融帥接手,再說之前我們已經說好了,我看就不必更改了。”
元融道:“那成。我知道,大帥是想迴京繼續為北地軍民謀個永久的安穩,其實這事兒朝廷也認可,前者酈道元大人便因大帥的建議,被朝廷任命為持節兼黃門侍郎,推行鎮改州,不過發生二次反叛未能實施。年初,酈道元再隨元琛和長孫稚二次征北並推進改州事宜,可惜又因兵敗擱淺。我們出兵前,酈大人原本想三次隨軍出行,太後和陛下顧念其年老,讓他暫時在京城靜候我們的佳音,所以大帥迴京後,酈大人得知定州安穩,必然會奉旨出行,再次推行大帥的鎮改州方案,大帥何必急於迴去呢。”
裴衍也道:“是啊,雖說由誰受降叛軍都是我們征北軍整體的功勞,但是此刻大帥急流勇退,多少讓人覺得我等剝奪了大帥的榮譽,我想即便是朝廷,也不會這麽絕情安排的。畢竟您是我們征北軍的三軍總元帥,完成受降才算善始善終,各位說是不是?”
眾將都再三相勸,元淵再三謙讓,元融道:“我看這事兒咱們也用不著爭論,且聽朝廷的旨意不就得了,大帥不是說了麽,明天就有結論,那咱就明天再確定由誰受降。咱還是進行下個議題得了,大帥,您繼續。”
元淵無奈點頭,道:“也好。受降日期為二十八日,今天是二十五日,還有三天。但這三天是最關鍵、最危險的三天,我們絕對不可大意。按我們的計劃,左軍負責接受降軍安置,所以融帥要時刻監視叛軍各營寨,包括鮮於修禮中軍營、葛榮大營、元洪業大營、毛普賢大營、以及可朱渾元和宇文洛生這些小營的動靜,謹防發生異變。”
元融道:“放心,我們左軍已經做好分工,對每個叛軍頭領都分頭監視,而且我和定州楊津刺史也聯絡過,他答應把丹書鐵卷交給我安排,所以叛軍應該已經得到信息,所以巴不得進一步得到我的免死承諾,我估計最遲明天鐵卷也會傳到前敵,楊刺史定會安排好對接人。”
元淵道:“很好,那這幾天融帥與左營將士就費心了。裴帥和右營按照計劃監視瀛州,尤其是幽州範陽方向,不妨可派些疑兵,幹脆從根上杜絕兩股叛軍聯絡的信念,並能從戰略態勢上策應常景被動挨打的局麵,減少他們的壓力。”
裴衍道:“大帥放心,我們右軍已經分散安排,並配合瀛州做好聯防。”
元淵道:“裴帥做事,本都放心。既然總方案定下來,下麵我們商定一下給朝堂和兵部太尉的軍報。”幾個人點頭,一邊商議,溫子升一邊記錄,少時奏報完成,二帥辭別迴營。
周圍隻剩下心腹,溫子升道:“大都督,元融都督雖然看著沒有心機,不曾想已經暗中與楊津刺史那邊聯絡好,連丹書鐵卷都想的周密,實則還是說明,朝廷對大帥不放心啊。”
元淵道:“我已經料到如此,既然他們願意謀劃,隻要能安安穩穩受降平定,我們的功勞不是誰想抹殺就能抹殺的,相反隻要我們迴京,啟動酈道元大人的鎮改州計劃,我們的功績會在以後顯示出作用的。而眼前的接管對他們來說是油水,而對我來說是爛攤子,是嫌疑,能避開就避開,要不然就會坐實我擁兵自重的口實,對陛下的親政百害而無一利。但這是後續問題,眼前一定保證受降成功,大家按計劃當心。”溫子升、於謹、楊暄等人點頭照辦。
元融領著自己的副將親兵迴左營,剛入帥帳,親兵來報:“左大都督定州楊刺史遣幼子楊愔求見。”元融搭個請字,楊愔被讓進來。
元融安排落座獻茶完畢,屏退左右,問道:“楊大人前來必有深意,不知令尊有何吩咐。”
楊愔立刻起身:“叫晚輩名字即可。”元融擺手,楊愔落座繼續道:“家父答應元洪業上報朝廷多申請一些免死鐵卷,目前尚備用幾枚未動,家父讓我帶給融帥,希望能為融帥帶來更多底牌,方便融帥對叛軍調度。”說著遞過盒子打開,裏邊果然有幾片丹書。
元融接過來,笑容浮現,道:“楊刺死想的周到,遵彥替本都傳個話,說我多謝了。”
楊愔歸座:“應該的,參軍元晏大人臨走的時候特意交代過,太後有旨,大司馬有密令,讓家父隨時與融帥保持一致,全麵接手鮮於修禮叛軍的歸降事宜。所以,楊愔此來,除了轉交丹書之外,還帶來家父與元洪業整個的下一步歸降計劃,家父讓我詳細向融帥匯報,整個計劃就在這兩天實施,還請融帥隨時監督,必要時做好配合。”
元融道:“羽林監請詳細說說。”
楊愔道:“元洪業的計劃是這樣的,第一步,拉攏葛榮,目前已經成功。第二步,假意答應鮮於修禮向元淵大都督請降。第三步,借口定州這邊有情況,理由可以是家父不同意叛軍出爾反爾,索要已經給出的鐵卷,並揚言惱羞成怒對他的大營要攻打,引鮮於修禮、毛普賢、程殺鬼等去他們大營。第四步,他與葛榮聯手把鮮於修禮等滅掉,接管整個叛軍。最後,向融帥大營投誠。”元融聽了,暗暗搖了搖頭,有些替元淵惋惜。
楊愔看了看元融,道:“融帥,元晏大人再三吩咐,這些方案是太後密旨,大司馬密令,關乎朝堂格局,以及我們高門貴族的切身利益,屬於大是大非問題。融帥向來疾惡如仇心直口快,尤其對元淵大都督私下裏有些交情,但此事卻絕對不能透露半個字。”
元融道:“那是自然,本都隻是覺得已經多此一舉,驃騎大將軍早就看透這步棋,已向朝廷申請不接手受降儀式,所以後續怎麽安排都與他無關,若此大動幹戈弊大於利的。”
楊愔道:“盡管如此,朝廷命令並未下達,而且據我猜測,元淵大都督欲擒故縱也好,急流勇退也罷,朝廷反而不便直接召迴他。最關鍵,毛普賢、鮮於修禮等人之前都是大都督的舊部、舊識,一旦他們擁戴元淵,後果不堪設想,為社稷太平,為高層穩定,同時也為保護元淵大都督自身沒有嫌疑,這一步棋必須要下。”
元融點頭應允,可是心裏有點畫魂兒,這麽做是不是哪裏會橫生異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