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卦的生成,既然是仰觀天象,俯觀地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成,所以其卦象既可以是無極、兩儀、四象、八卦的推衍,也可以是天地法象的記錄,最有可能是兼而有之。那麽自己剛才的推論,既:濕+靜+冷\\u003d地,濕+動+冷\\u003d水,幹+靜+冷\\u003d雷,幹+動+冷\\u003d澤,濕+靜+熱\\u003d山,濕+動+熱\\u003d風,幹+靜+熱\\u003d火,幹+動+熱\\u003d天等,理論上能站住腳,不算顛覆。其中陰陽分解成冷熱幹濕,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受到那位修真者的提示。所以孫雲對於密境的處境和作用,根本無法理解和解釋。說是穿越吧,但卻來去自如,而且和現實中的人物事件高度重疊,簡直和做夢沒什麽區別。說是做夢吧,夢境中的信息又太龐大和真實,甚至與傳說和曆史又高度吻合,最關鍵還能關聯到好多現實中的人。
不管怎樣,暫時算破解了謎題,並使畫麵開始繼續,那幾位修真者同時轉過頭來。
頭一位老者,鶴發童顏,本以為最老,實際上隻是假看較老。孫雲一陣驚訝,竟是見過幾次的樓觀台西昆侖陳寶熾二弟子、青年一代第一高手、終南大俠、五大傑出青年之一李順興。李順興有白化病,年紀輕輕就被誤認為隱世高人,甚至傳言他是漢末魏晉時期的某位謀士,這倒是和老子有相似的地方。可夢境中三清之一的麵容竟是李順興,這讓孫雲疑惑不解,是代表他是太清天尊的分身轉世?還是僅僅因為自己不了解太清宗產生的混淆?
在南北朝,道門的宗派已經初步形成,包括南天師道(龍虎宗)、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樓觀派、北天師道(中嶽宗)等。其中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又合稱三清派,當時道士確定道藏的規模,用“三洞”來編撰三派經典,洞真為上清經係,洞玄為靈寶經係,洞神為三皇經係,而後世作為道教主幹之一的正一派經係隻能算作次一等級的“四輔”之一。上清派因研習《上清經》和《黃庭經》而得名,尊奉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為道尊,後因陶弘景發展為茅山宗,但從以師判教的角度,因尊奉元始天尊,應該叫玉清宗。靈寶派,亦稱閣皂宗、葛家道,為東晉末年葛玄創立,葛洪曾孫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編修了大批“靈寶”類經書,並逐漸形成了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尊崇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至晉安帝隆安末年(401年)又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直至南朝劉宋時陸修靜總括三洞,製定儀軌,靈寶派盛行,但陸修靜之後逐漸衰落。靈寶派最先提出了上清靈寶天尊的尊神,並由葛洪最先畫像,傳說葛洪因葛玄托夢靈寶天尊下凡而得,所以靈寶天尊的形象就是他爺爺,因此靈寶派是真正的上清宗。三皇派為三國時帛和創建,他曾拜終南山道士董奉為師,以《三皇經》得名,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尊神,至今與樓觀派保持聯絡並一致,他們合稱太清宗分南北二宗。太清南宗三皇派處在南方,沒有出色的領袖,與靈寶派一樣一直被茅山宗湮滅,所以樓觀派等於是太清宗的代表。
很快孫雲接受李順興大概就是道德天尊形象。樓觀派尊奉道德天尊從身份代表說一點沒問題,而個人形象上李順興更是典型的老子轉世,再從當時英名上李順興別看年紀不大靈異事跡完全超過老師陳寶熾簡直是樓觀派的代言人,所以說夢境的投影簡直太神異。
再看第二個人,七十多歲,養生極好,頭發黑多白少,孫雲瞬間認出來,正是茅山宗掌門陶弘景,雖然沒見過本人,但密境中以及畫像上都見過。三清中第二位是玉清元始天尊,正是上清派茅山宗信奉的最高尊神,並由陶弘景以《真靈位業圖》提出。前麵說過,上清派因上清經而得名,從師源教判應該叫玉清宗,所以陶弘景作為元始天尊的形象或分身也合適。
第三位年紀五十左右,白麵黑須,孫雲更熟悉,正是大海師弟慧沐的父親,五怪之一的北怪張遠遊。張遠遊很神奇,孫雲與他在鹽湖城盬宗廟密境內外相處過,沒想到迴來之後,憑借著不知從哪得來的九節竹杖,武功境界一路飆升,半年突破兩重,碾壓北天師道官方天師趙靜通,成為北境關東道團的第一高人。據說他借助南天師道的力量迅速整合了北地的民間道派,以白鹿山為根據地,結盟白鹿山七友,勢頭迅猛。
有點奇怪的是,按順序第三位修真者應該是靈寶天尊,靈寶天尊的代言人應該是靈寶派。靈寶派總部在南方閣皂山,到南北朝時期,幾乎沒聽說有什麽能人出世,所以他這派在曆史上算是曇花一現(注:後世北宋金元時期閣皂山靈寶宗壇與江西龍虎山正一宗壇、江蘇茅山上清宗壇為符籙三山,再後被正一合並)。不過廣義的靈寶派卻因為陸修靜得以傳世,陸修靜及弟子大孟孟景翼、小孟孟智周是官方道教,都以三洞弟子自居,他們發現並整理了靈寶經,使其成為道教三洞經典之一,嚴格說,靈寶派雖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靈寶派提倡修道者不僅僅隻求個人成仙,還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度眾生。靈寶派重視勸善度人,《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還假葛玄之口(暗指靈寶天尊)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說: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隻念度身,不念度人,隻能成為地仙,不能成為天仙。這些比之側重個人修煉的上清派擁有更多的信徒,也是區別於其他道派的重要特點。不過這些做法,被上清和玉清、以及其他四輔等道派提出疑義,說靈寶派吸納門人泥沙不分,甚至引申到仙界,說上清靈寶天尊收徒不分“萬仙來朝”、“左道旁門”、“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等等。葛玄正是靈寶天尊的化身之一,兩圖像也是一個人,因為靈寶君的神像就是葛玄孫子畫的。
另外,靈寶派修持最具特色的部分還在於齋醮儀式,故有“道教科儀出靈寶”之說。靈寶派特別重視齋醮科儀,認為這是成仙的根本。靈寶派這些創造性的修煉方法和教義,同樣,為其吸引了大批的信眾,至南北朝時期,大江南北,遍地道眾最多的就是靈寶派。但因為泥沙俱下,靈寶派也沒有出眾的法師和傑出人才,所以靈寶派長期是一盤散沙。
盡管如此,無論從什麽角度看,北地的張遠遊代表不了靈寶天尊,可為什麽他會出現?或許他屬於民間道派,注重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以及修仙煉化,而從師源上有可能傳承了靈寶派?不過地點上看,閣皂山在江西,白鹿山在河南,差著很遠。從仙緣上白鹿山是南極仙翁仙童白鹿的成仙地,南極仙翁是玉清弟子,也與上清無關。要說能沾點邊的,莊周出生在河南大蒙,距離白鹿山不遠,莊周是靈寶天尊的一個化身,再次化身老鄉張遠遊不是沒可能。再有一個能說明問題的是,“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也就是張角太平道尊奉的真經,張遠遊很可能是張角的後人,張角也被認為是上清天尊或這一係的化身之一,故而張遠遊傳承太平經道法,並得到九節杖衣缽。大概如此!
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孫雲猜測,沒有證據,所以孫雲不敢下結論。正狐疑,三位真人大概是看透了孫雲心裏,或像認識孫雲似的,彼此笑了笑,對著孫雲點點頭,然後再次詭異的笑笑!孫雲一驚。啥意思,這麽詭異幹什麽?等瞪大眼睛才發現,說詭異不是他們表情詭異,而是他們的麵容變化了。當然不止麵容,他們是一團氣,沒有實體,所以身體哪哪隨時隨刻在變。隻見那位代表老子和太清天尊的李順興頃刻間已經變成了師父僧稠的樣子,而代表列子和玉清天尊的陶弘景變成師伯慧光樣子,代表莊子和上清天尊的張遠遊變成了師伯曇鸞的樣子,後三位孫雲太熟悉,雖然沒有剃度,還沒有形態的一團氣,但仍就一眼認出來。
這下孫雲再次驚異萬分。南北朝佛道一致爭持不休,引發了兩教神隻的對峙和鬥法。其中與老子並列的自然是佛祖釋迦摩尼,映射到法體中就是道德天尊與如來佛祖,兩者時而明爭時而暗鬥,兩教雖然都與民向善,但教派間為了生存難免爭執。與元始天尊對等的佛陀自然是藥師佛或者燃燈古佛,與上清天尊並立的自然是阿彌陀佛或彌勒佛。佛教有時空概念,所以有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說法,但其實一個意思,當然寺院大雄寶殿通常供奉橫三世佛。
這倒沒什麽,世間的現象映射到密境中孫雲以前常見,所以三清也好、三佛也罷,他們同時出現在密境中很好理解,正好可以佐證密境中的時代背景。問題是他們為什麽會以同體的情形出線?!理論上應該在三清的對麵再有個三佛才對,這樣才能彰顯他們幾人同是洪荒中的先天神靈,也說明兩教的地位從太古之前就並存。
其實如果引申一點,不隻是有佛道以及洪荒大神,南北朝時候,北魏和南梁都有大秦、以及其他國度的人從絲綢之路和海上漂洋而來,他們都帶來了各自民族的神話,這些神靈與神話千差萬別,也有相同之處,比如天災、洪水、甚至好多神隻都有共同的特點。如果中原神話存在,那麽異族的神話也存在,而且雖然路途遙遠,但卻在同一個時空中。也就是說夢境如果體現出三清三佛,也能體現出他們。當然可以假設不同種族的神隻不在同一宇宙,那麽三清和三佛邊不該同時出現,更不該同體出現,可密境為什麽會顛覆認知呢?
不管怎樣,暫時算破解了謎題,並使畫麵開始繼續,那幾位修真者同時轉過頭來。
頭一位老者,鶴發童顏,本以為最老,實際上隻是假看較老。孫雲一陣驚訝,竟是見過幾次的樓觀台西昆侖陳寶熾二弟子、青年一代第一高手、終南大俠、五大傑出青年之一李順興。李順興有白化病,年紀輕輕就被誤認為隱世高人,甚至傳言他是漢末魏晉時期的某位謀士,這倒是和老子有相似的地方。可夢境中三清之一的麵容竟是李順興,這讓孫雲疑惑不解,是代表他是太清天尊的分身轉世?還是僅僅因為自己不了解太清宗產生的混淆?
在南北朝,道門的宗派已經初步形成,包括南天師道(龍虎宗)、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樓觀派、北天師道(中嶽宗)等。其中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又合稱三清派,當時道士確定道藏的規模,用“三洞”來編撰三派經典,洞真為上清經係,洞玄為靈寶經係,洞神為三皇經係,而後世作為道教主幹之一的正一派經係隻能算作次一等級的“四輔”之一。上清派因研習《上清經》和《黃庭經》而得名,尊奉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為道尊,後因陶弘景發展為茅山宗,但從以師判教的角度,因尊奉元始天尊,應該叫玉清宗。靈寶派,亦稱閣皂宗、葛家道,為東晉末年葛玄創立,葛洪曾孫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編修了大批“靈寶”類經書,並逐漸形成了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尊崇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至晉安帝隆安末年(401年)又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直至南朝劉宋時陸修靜總括三洞,製定儀軌,靈寶派盛行,但陸修靜之後逐漸衰落。靈寶派最先提出了上清靈寶天尊的尊神,並由葛洪最先畫像,傳說葛洪因葛玄托夢靈寶天尊下凡而得,所以靈寶天尊的形象就是他爺爺,因此靈寶派是真正的上清宗。三皇派為三國時帛和創建,他曾拜終南山道士董奉為師,以《三皇經》得名,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尊神,至今與樓觀派保持聯絡並一致,他們合稱太清宗分南北二宗。太清南宗三皇派處在南方,沒有出色的領袖,與靈寶派一樣一直被茅山宗湮滅,所以樓觀派等於是太清宗的代表。
很快孫雲接受李順興大概就是道德天尊形象。樓觀派尊奉道德天尊從身份代表說一點沒問題,而個人形象上李順興更是典型的老子轉世,再從當時英名上李順興別看年紀不大靈異事跡完全超過老師陳寶熾簡直是樓觀派的代言人,所以說夢境的投影簡直太神異。
再看第二個人,七十多歲,養生極好,頭發黑多白少,孫雲瞬間認出來,正是茅山宗掌門陶弘景,雖然沒見過本人,但密境中以及畫像上都見過。三清中第二位是玉清元始天尊,正是上清派茅山宗信奉的最高尊神,並由陶弘景以《真靈位業圖》提出。前麵說過,上清派因上清經而得名,從師源教判應該叫玉清宗,所以陶弘景作為元始天尊的形象或分身也合適。
第三位年紀五十左右,白麵黑須,孫雲更熟悉,正是大海師弟慧沐的父親,五怪之一的北怪張遠遊。張遠遊很神奇,孫雲與他在鹽湖城盬宗廟密境內外相處過,沒想到迴來之後,憑借著不知從哪得來的九節竹杖,武功境界一路飆升,半年突破兩重,碾壓北天師道官方天師趙靜通,成為北境關東道團的第一高人。據說他借助南天師道的力量迅速整合了北地的民間道派,以白鹿山為根據地,結盟白鹿山七友,勢頭迅猛。
有點奇怪的是,按順序第三位修真者應該是靈寶天尊,靈寶天尊的代言人應該是靈寶派。靈寶派總部在南方閣皂山,到南北朝時期,幾乎沒聽說有什麽能人出世,所以他這派在曆史上算是曇花一現(注:後世北宋金元時期閣皂山靈寶宗壇與江西龍虎山正一宗壇、江蘇茅山上清宗壇為符籙三山,再後被正一合並)。不過廣義的靈寶派卻因為陸修靜得以傳世,陸修靜及弟子大孟孟景翼、小孟孟智周是官方道教,都以三洞弟子自居,他們發現並整理了靈寶經,使其成為道教三洞經典之一,嚴格說,靈寶派雖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靈寶派提倡修道者不僅僅隻求個人成仙,還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度眾生。靈寶派重視勸善度人,《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還假葛玄之口(暗指靈寶天尊)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說: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隻念度身,不念度人,隻能成為地仙,不能成為天仙。這些比之側重個人修煉的上清派擁有更多的信徒,也是區別於其他道派的重要特點。不過這些做法,被上清和玉清、以及其他四輔等道派提出疑義,說靈寶派吸納門人泥沙不分,甚至引申到仙界,說上清靈寶天尊收徒不分“萬仙來朝”、“左道旁門”、“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等等。葛玄正是靈寶天尊的化身之一,兩圖像也是一個人,因為靈寶君的神像就是葛玄孫子畫的。
另外,靈寶派修持最具特色的部分還在於齋醮儀式,故有“道教科儀出靈寶”之說。靈寶派特別重視齋醮科儀,認為這是成仙的根本。靈寶派這些創造性的修煉方法和教義,同樣,為其吸引了大批的信眾,至南北朝時期,大江南北,遍地道眾最多的就是靈寶派。但因為泥沙俱下,靈寶派也沒有出眾的法師和傑出人才,所以靈寶派長期是一盤散沙。
盡管如此,無論從什麽角度看,北地的張遠遊代表不了靈寶天尊,可為什麽他會出現?或許他屬於民間道派,注重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以及修仙煉化,而從師源上有可能傳承了靈寶派?不過地點上看,閣皂山在江西,白鹿山在河南,差著很遠。從仙緣上白鹿山是南極仙翁仙童白鹿的成仙地,南極仙翁是玉清弟子,也與上清無關。要說能沾點邊的,莊周出生在河南大蒙,距離白鹿山不遠,莊周是靈寶天尊的一個化身,再次化身老鄉張遠遊不是沒可能。再有一個能說明問題的是,“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也就是張角太平道尊奉的真經,張遠遊很可能是張角的後人,張角也被認為是上清天尊或這一係的化身之一,故而張遠遊傳承太平經道法,並得到九節杖衣缽。大概如此!
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孫雲猜測,沒有證據,所以孫雲不敢下結論。正狐疑,三位真人大概是看透了孫雲心裏,或像認識孫雲似的,彼此笑了笑,對著孫雲點點頭,然後再次詭異的笑笑!孫雲一驚。啥意思,這麽詭異幹什麽?等瞪大眼睛才發現,說詭異不是他們表情詭異,而是他們的麵容變化了。當然不止麵容,他們是一團氣,沒有實體,所以身體哪哪隨時隨刻在變。隻見那位代表老子和太清天尊的李順興頃刻間已經變成了師父僧稠的樣子,而代表列子和玉清天尊的陶弘景變成師伯慧光樣子,代表莊子和上清天尊的張遠遊變成了師伯曇鸞的樣子,後三位孫雲太熟悉,雖然沒有剃度,還沒有形態的一團氣,但仍就一眼認出來。
這下孫雲再次驚異萬分。南北朝佛道一致爭持不休,引發了兩教神隻的對峙和鬥法。其中與老子並列的自然是佛祖釋迦摩尼,映射到法體中就是道德天尊與如來佛祖,兩者時而明爭時而暗鬥,兩教雖然都與民向善,但教派間為了生存難免爭執。與元始天尊對等的佛陀自然是藥師佛或者燃燈古佛,與上清天尊並立的自然是阿彌陀佛或彌勒佛。佛教有時空概念,所以有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說法,但其實一個意思,當然寺院大雄寶殿通常供奉橫三世佛。
這倒沒什麽,世間的現象映射到密境中孫雲以前常見,所以三清也好、三佛也罷,他們同時出現在密境中很好理解,正好可以佐證密境中的時代背景。問題是他們為什麽會以同體的情形出線?!理論上應該在三清的對麵再有個三佛才對,這樣才能彰顯他們幾人同是洪荒中的先天神靈,也說明兩教的地位從太古之前就並存。
其實如果引申一點,不隻是有佛道以及洪荒大神,南北朝時候,北魏和南梁都有大秦、以及其他國度的人從絲綢之路和海上漂洋而來,他們都帶來了各自民族的神話,這些神靈與神話千差萬別,也有相同之處,比如天災、洪水、甚至好多神隻都有共同的特點。如果中原神話存在,那麽異族的神話也存在,而且雖然路途遙遠,但卻在同一個時空中。也就是說夢境如果體現出三清三佛,也能體現出他們。當然可以假設不同種族的神隻不在同一宇宙,那麽三清和三佛邊不該同時出現,更不該同體出現,可密境為什麽會顛覆認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