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山唿已畢,內侍催奏。七兵尚書李憲出班奏道:“啟稟太後,萬歲,北方杜洛周反叛猖獗,兵部侍郎衛尉卿魏子健將軍雖然勉強首戰獲勝堅守冀州各地,未讓反賊南下,不過現在軍中給養匱乏,糧草冬裝匱乏,兵部儲備已空,請太後,萬歲降旨,從國庫撥付。此外,西部戰事吃緊,兵員物資短缺,並請增兵稠糧送衣。”
太後皺皺眉頭說道:“大司農李神雋可在?你說說國庫的情況。”
李神雋出班道:“啟稟太後,萬歲,連年征戰,每年入不敷出,現在國庫空虛,沒有積蓄。”
太後十分生氣,臉色一沉,道:“楊侃尚書呢?李神雋所說可是實事?”
度支尚書楊侃出班奏道:“太後,陛下,李大人所言不虛。”
太保汝南王元悅說:“荒唐,我國庫曆經高祖革新,國庫充盈,怎麽會連軍費都不濟了呢?”
楊侃說:“太保公,您說的都是多年前的事情,這些年京城已經各地新建擴建佛寺,已經把國庫掏空,諸位難道忘了,幾年前我們修建永寧寺耗資巨萬,國庫不能支,都是所有官員捐獻一成的俸祿才完成。而且即便這樣,按當時的預算恐怕不無法竣工,幸虧太後派遣主簿寇俊住持建設,寇主簿清正廉明支出得當才令永寧寺建成。如今京城寺院千餘所,國家開資每日耗費不可計量,而且現在僧戶人口眾多,已經占據總人口二成以上,這些僧戶不納稅,致使國家收入銳減,試想偌大帝國,收入銳減支出驟增,財政連年虧空,也就是前些年積餘豐厚,要不然這幾年連年征戰征兵加響,哪來的錢糧呢。因此微臣以為,想要解決國家赤字,必須要從根上抓才能決絕問題。”
楊侃說的是實情,這些年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勞民傷財,僧戶增多,帝國經濟嚴重削弱。尤其官員們不時要捐獻俸祿,因此多有怨言,尤其那些清官以及收入低廉的官員,更是滿腹牢騷。此刻楊侃的話一說完,朝堂之上立刻議論聲音響起。
太後說道:“眾位愛卿,你們就知道抱怨,可有良策。”
高謙之出班奏道:“太後,萬歲,微臣以為,楊尚書所言極是,臣建議,消減僧籍,減少寺院,恢複按太和年間舊製,每州限製僧道人口,把還俗的勞動力給與耕地,按製納糧繳布,不出一年,國教稅收定可恢複,到那時,軍餉糧草這些小事,也就迎刃而解。”
太後聽了,頓時不悅,文武大臣都知道,太後佞佛是出了名的,要不然不能建造永寧寺通天塔。這時徐紇出班道:“微臣以為不妥。想那僧徒佛門弟子,教化眾生向善,一心維護我大魏安寧,對社稷功莫大焉,如今四海之內都知道我天朝向心禮佛,西翻外化,四海來朝,都讚頌天朝威嚴,因而俯首稱臣。若我朝驟然背佛,必將引起天災人禍,請陛下三思。”
太後聽了,微笑點頭,徐紇話語不多,但說的挺在點上,而且入情入理,無法反駁。
這時,司徒左長史王遵業說道:“徐大人說的雖然有理,不過楊大人說的更是事情,臣以為我們並非背佛,而是限製佛寺,限製僧戶,讓寺院經濟保持一定的範圍內,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帝國財政穩定,國家收入有保障。”
城陽王元徽出班說:“微臣以為,徐大人所言為是,我天朝地大物博,正蒸蒸日上,國土麵積已經遠超南梁,遲早會統一華夏,現在南朝佛寺也很多,我們若是限製僧戶,那麽這些僧人必然遠投南梁,同時也把人心向背帶走,因此微臣以為,我們切不可為經濟小事,影響政治國運,孰輕孰重各位三思。”元徽也能言善辯,他這一說,好多人真的假的一片讚同。汝南王元悅等一些元氏宗親都跟著附議。
尚書仆射元順說道:“微臣附議王司徒意見,想我大魏子民有皇室、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共九流,僧道僅為九流之一,如今佛門已經占據國民經濟的十分之一,實力頗大,且不受國家經濟的製約,此為不安定因素,近年時有僧眾聚眾反叛,朝堂不得不防。”
鄭儼說:“元尚書所言差異,這幾年僧眾反叛者畢竟少數,而對天朝威脅最大的叛亂恰恰是六鎮起義,以及流民暴動。這些人不懂教化,不信佛教,因為才目無天威,犯上作亂。由此可見,更應該把佛教向鄉村和邊鎮推廣才是。”鄭儼也占據道德製高點,說起話來鏗鏘有力。
這時崇聖侯著作郎孔渠出班說:“臣以為,教化百姓和士兵,不必非要佛法才行,推廣儒家之教,廣開太學,深入百姓,教化大眾禮儀,更加讓百姓懂得忠君安分。”孔渠是書呆子,儒家的那套理論是針對士大夫階層的,普通百姓沒有機會念書,不過卻能夠拜佛聽經,因此佛教的作用實際上也不可替代,因此他說完,除了士家大族的大臣讚同外,那些喜歡佛教的王公貴戚以及部分士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過孔渠是儒教的現任教長,又是儒家傳承的象征,被北魏尊為國教,沒人願意與他爭辯。
太後說:“算了,現在爭這些遠水不解近渴,你們都想想法子,咱麽如果渡過難關呢?”
這時小皇帝年輕氣盛,冒出一句:“各位愛卿,我有一事不明想問問大家,我們偌大朝廷軍需物資供應都很緊張,而那些賊寇地處偏遠,因何兵精糧足?”
李延寔出班迴答道:“萬歲有所不知,賊寇反叛,攻則燒殺搶掠,守則堅壁清野,而我們官軍,對待百姓不能搶奪,因此糧草籌集十分困難。”元詡聽了一陣默然。
這時太後又問道:“難道我們除了糧食和織布這兩項,別的渠道就沒有國稅收入了麽?”
度支尚書奏道:“要說收入大類,我們主要的還有二個,一項是鐵礦收入,一項是鹽業收入。其中鐵礦收入因為國家開采產量低,而對私人開放逃稅的不在少數,因此稅收一直上不來。至於鹽業,因為朝廷委派的鹽池都將一直沒有得力人選,因此這些收入都入了一些貪官的腰包,國庫真正得到的卻很少。”
太後說:“我們下邊的官員怎麽都如此的不堪,你們吏部都如何管束的?”
尚書令王湧說道:“稟太後,鹽業是肥缺,各地州府以及王公大臣根深蒂固,朝廷即便派了人去,也不敢與地方豪強和朝廷幕後這兩大勢力抗衡,若想抓住這個跑冒滴漏,必須委派得力欽差幹將才行。”
太後說:“這個事我看有一個人準行。丞相,你說呢?”
高陽王元雍說:“太後說的是主簿領左將軍寇俊吧。”寇俊因為永寧寺有功兼左將軍虛職。
太後一笑說:“知我者,丞相也。我看寇愛卿出馬,這個事兒準行。寇愛卿,你這陣子也歇夠了吧,過完年我看你就辛苦一趟,走嗎上任吧。”
寇俊出班道:“微臣定當不負聖恩,鞠躬盡瘁。”太後笑笑讓寇俊歸班。
這時元順又出班奏道:“昨天休息日,城西又出現一個女子,將一個叫老五的男子截發,現在西城已經沸沸騰騰,皆言狐媚複來,請太後定奪。”
太後聽了,又皺眉道:“京畿地麵怎麽總不太平。司州牧、河南尹、洛陽令,這家門口總鬧事,你們有何話說?”
京城所在的周是司州,州牧是钜平縣公尚書仆射元欽,河南府尹是散騎常侍領撫軍將軍元融,而洛陽令是散騎侍郎、給事中崔庠。他們三人出班,元欽和元融是宗室,因此倆人一唱一和道:“臣等,近日忙於京城之外的事務,未曾了解城西的事情,還是請崔庠說說。”
崔庠是個剛直的人,他奏道:“微臣也正在調查此事,據報此女子為外地人氏,有二個姐妹,共住一個店房,她們很有錢,經常出入金店綢緞樁等處,而被截發的男子老五係西市的地痞小偷,他見女子漂亮有錢,想予以偷盜,被女子灌酒迷倒,後被截發,此事僅僅為懲戒,事後二個女子結賬離京,不知所蹤。因此微臣以為,並沒有狐媚之事,請太後萬歲明鑒。”
太後聽了,麵色恢複平靜,說道:“八年前,就有人說狐媚截發男子擾亂視聽,結果我把那些被截發的所有人聚起來一審問,都是些偷雞摸狗負心不孝之輩,然後這些人被我打了一頓,截發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可見所有天災必定都是人禍。”
元徽出班說道:“太後所言極是,不過這件事情還是應該及早破獲為好,畢竟已經發生兩起,如若再次發生,京城居民必定謠言四起,屆時對我大魏天威必有損譽。再說河陰縣剛剛出過騙馬大案,如若狐媚事件不遏製,謠言一旦四起,想平息必定困難,望太後明查。”
群臣們聽了元徽的話,多數一愣,這明顯是給崔庠上眼藥,了解內情的人知道,崔庠和酈道元的特點非常相像,都是剛直不阿,對待在洛陽犯法的居民百姓一直王公大臣一律一視同仁依法嚴辦,管轄範圍以外的就報告太後和皇帝,他的官職雖小,但和高謙之一樣,有特殊的權利,能上殿麵君。所以也就得罪過元徽,元徽因此報複。太後聽了說道:“崔庠,這事兒你就嚴辦吧,記住,不得再有發生。”崔庠聽了,隻得領旨謝恩。
太後皺皺眉頭說道:“大司農李神雋可在?你說說國庫的情況。”
李神雋出班道:“啟稟太後,萬歲,連年征戰,每年入不敷出,現在國庫空虛,沒有積蓄。”
太後十分生氣,臉色一沉,道:“楊侃尚書呢?李神雋所說可是實事?”
度支尚書楊侃出班奏道:“太後,陛下,李大人所言不虛。”
太保汝南王元悅說:“荒唐,我國庫曆經高祖革新,國庫充盈,怎麽會連軍費都不濟了呢?”
楊侃說:“太保公,您說的都是多年前的事情,這些年京城已經各地新建擴建佛寺,已經把國庫掏空,諸位難道忘了,幾年前我們修建永寧寺耗資巨萬,國庫不能支,都是所有官員捐獻一成的俸祿才完成。而且即便這樣,按當時的預算恐怕不無法竣工,幸虧太後派遣主簿寇俊住持建設,寇主簿清正廉明支出得當才令永寧寺建成。如今京城寺院千餘所,國家開資每日耗費不可計量,而且現在僧戶人口眾多,已經占據總人口二成以上,這些僧戶不納稅,致使國家收入銳減,試想偌大帝國,收入銳減支出驟增,財政連年虧空,也就是前些年積餘豐厚,要不然這幾年連年征戰征兵加響,哪來的錢糧呢。因此微臣以為,想要解決國家赤字,必須要從根上抓才能決絕問題。”
楊侃說的是實情,這些年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勞民傷財,僧戶增多,帝國經濟嚴重削弱。尤其官員們不時要捐獻俸祿,因此多有怨言,尤其那些清官以及收入低廉的官員,更是滿腹牢騷。此刻楊侃的話一說完,朝堂之上立刻議論聲音響起。
太後說道:“眾位愛卿,你們就知道抱怨,可有良策。”
高謙之出班奏道:“太後,萬歲,微臣以為,楊尚書所言極是,臣建議,消減僧籍,減少寺院,恢複按太和年間舊製,每州限製僧道人口,把還俗的勞動力給與耕地,按製納糧繳布,不出一年,國教稅收定可恢複,到那時,軍餉糧草這些小事,也就迎刃而解。”
太後聽了,頓時不悅,文武大臣都知道,太後佞佛是出了名的,要不然不能建造永寧寺通天塔。這時徐紇出班道:“微臣以為不妥。想那僧徒佛門弟子,教化眾生向善,一心維護我大魏安寧,對社稷功莫大焉,如今四海之內都知道我天朝向心禮佛,西翻外化,四海來朝,都讚頌天朝威嚴,因而俯首稱臣。若我朝驟然背佛,必將引起天災人禍,請陛下三思。”
太後聽了,微笑點頭,徐紇話語不多,但說的挺在點上,而且入情入理,無法反駁。
這時,司徒左長史王遵業說道:“徐大人說的雖然有理,不過楊大人說的更是事情,臣以為我們並非背佛,而是限製佛寺,限製僧戶,讓寺院經濟保持一定的範圍內,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帝國財政穩定,國家收入有保障。”
城陽王元徽出班說:“微臣以為,徐大人所言為是,我天朝地大物博,正蒸蒸日上,國土麵積已經遠超南梁,遲早會統一華夏,現在南朝佛寺也很多,我們若是限製僧戶,那麽這些僧人必然遠投南梁,同時也把人心向背帶走,因此微臣以為,我們切不可為經濟小事,影響政治國運,孰輕孰重各位三思。”元徽也能言善辯,他這一說,好多人真的假的一片讚同。汝南王元悅等一些元氏宗親都跟著附議。
尚書仆射元順說道:“微臣附議王司徒意見,想我大魏子民有皇室、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共九流,僧道僅為九流之一,如今佛門已經占據國民經濟的十分之一,實力頗大,且不受國家經濟的製約,此為不安定因素,近年時有僧眾聚眾反叛,朝堂不得不防。”
鄭儼說:“元尚書所言差異,這幾年僧眾反叛者畢竟少數,而對天朝威脅最大的叛亂恰恰是六鎮起義,以及流民暴動。這些人不懂教化,不信佛教,因為才目無天威,犯上作亂。由此可見,更應該把佛教向鄉村和邊鎮推廣才是。”鄭儼也占據道德製高點,說起話來鏗鏘有力。
這時崇聖侯著作郎孔渠出班說:“臣以為,教化百姓和士兵,不必非要佛法才行,推廣儒家之教,廣開太學,深入百姓,教化大眾禮儀,更加讓百姓懂得忠君安分。”孔渠是書呆子,儒家的那套理論是針對士大夫階層的,普通百姓沒有機會念書,不過卻能夠拜佛聽經,因此佛教的作用實際上也不可替代,因此他說完,除了士家大族的大臣讚同外,那些喜歡佛教的王公貴戚以及部分士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過孔渠是儒教的現任教長,又是儒家傳承的象征,被北魏尊為國教,沒人願意與他爭辯。
太後說:“算了,現在爭這些遠水不解近渴,你們都想想法子,咱麽如果渡過難關呢?”
這時小皇帝年輕氣盛,冒出一句:“各位愛卿,我有一事不明想問問大家,我們偌大朝廷軍需物資供應都很緊張,而那些賊寇地處偏遠,因何兵精糧足?”
李延寔出班迴答道:“萬歲有所不知,賊寇反叛,攻則燒殺搶掠,守則堅壁清野,而我們官軍,對待百姓不能搶奪,因此糧草籌集十分困難。”元詡聽了一陣默然。
這時太後又問道:“難道我們除了糧食和織布這兩項,別的渠道就沒有國稅收入了麽?”
度支尚書奏道:“要說收入大類,我們主要的還有二個,一項是鐵礦收入,一項是鹽業收入。其中鐵礦收入因為國家開采產量低,而對私人開放逃稅的不在少數,因此稅收一直上不來。至於鹽業,因為朝廷委派的鹽池都將一直沒有得力人選,因此這些收入都入了一些貪官的腰包,國庫真正得到的卻很少。”
太後說:“我們下邊的官員怎麽都如此的不堪,你們吏部都如何管束的?”
尚書令王湧說道:“稟太後,鹽業是肥缺,各地州府以及王公大臣根深蒂固,朝廷即便派了人去,也不敢與地方豪強和朝廷幕後這兩大勢力抗衡,若想抓住這個跑冒滴漏,必須委派得力欽差幹將才行。”
太後說:“這個事我看有一個人準行。丞相,你說呢?”
高陽王元雍說:“太後說的是主簿領左將軍寇俊吧。”寇俊因為永寧寺有功兼左將軍虛職。
太後一笑說:“知我者,丞相也。我看寇愛卿出馬,這個事兒準行。寇愛卿,你這陣子也歇夠了吧,過完年我看你就辛苦一趟,走嗎上任吧。”
寇俊出班道:“微臣定當不負聖恩,鞠躬盡瘁。”太後笑笑讓寇俊歸班。
這時元順又出班奏道:“昨天休息日,城西又出現一個女子,將一個叫老五的男子截發,現在西城已經沸沸騰騰,皆言狐媚複來,請太後定奪。”
太後聽了,又皺眉道:“京畿地麵怎麽總不太平。司州牧、河南尹、洛陽令,這家門口總鬧事,你們有何話說?”
京城所在的周是司州,州牧是钜平縣公尚書仆射元欽,河南府尹是散騎常侍領撫軍將軍元融,而洛陽令是散騎侍郎、給事中崔庠。他們三人出班,元欽和元融是宗室,因此倆人一唱一和道:“臣等,近日忙於京城之外的事務,未曾了解城西的事情,還是請崔庠說說。”
崔庠是個剛直的人,他奏道:“微臣也正在調查此事,據報此女子為外地人氏,有二個姐妹,共住一個店房,她們很有錢,經常出入金店綢緞樁等處,而被截發的男子老五係西市的地痞小偷,他見女子漂亮有錢,想予以偷盜,被女子灌酒迷倒,後被截發,此事僅僅為懲戒,事後二個女子結賬離京,不知所蹤。因此微臣以為,並沒有狐媚之事,請太後萬歲明鑒。”
太後聽了,麵色恢複平靜,說道:“八年前,就有人說狐媚截發男子擾亂視聽,結果我把那些被截發的所有人聚起來一審問,都是些偷雞摸狗負心不孝之輩,然後這些人被我打了一頓,截發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可見所有天災必定都是人禍。”
元徽出班說道:“太後所言極是,不過這件事情還是應該及早破獲為好,畢竟已經發生兩起,如若再次發生,京城居民必定謠言四起,屆時對我大魏天威必有損譽。再說河陰縣剛剛出過騙馬大案,如若狐媚事件不遏製,謠言一旦四起,想平息必定困難,望太後明查。”
群臣們聽了元徽的話,多數一愣,這明顯是給崔庠上眼藥,了解內情的人知道,崔庠和酈道元的特點非常相像,都是剛直不阿,對待在洛陽犯法的居民百姓一直王公大臣一律一視同仁依法嚴辦,管轄範圍以外的就報告太後和皇帝,他的官職雖小,但和高謙之一樣,有特殊的權利,能上殿麵君。所以也就得罪過元徽,元徽因此報複。太後聽了說道:“崔庠,這事兒你就嚴辦吧,記住,不得再有發生。”崔庠聽了,隻得領旨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