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這個慧光到底是什麽樣的人呢?說到慧光,他的經曆也很傳奇。他和曇鸞一樣也是少年出家。早在太和廿二年(498),少林寺的創宗大師跋陀尊者有一天到洛陽城去參訪,走在天門街井欄上,忽然看見有一個小孩兒正在踢毽子玩,這個童子竟一連踢了五百個不壞。圍觀的人不住的喝彩,讓跋陀心動。他喚過童子,用禪杖輕敲其頭,聲音清徹,乃知法器。遂與童子父親交談,知他姓楊,定州人才到京城。轉年四月小孩父親送子到少林出家,取法名慧光,時十三歲,先受三歸五戒,跋陀在這年坐夏之後,便度慧光出家為沙彌,受十沙彌戒。
坐夏是指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個月,僧侶、比丘都閉門謝客,專心坐禪、誦經、寫經、誦戒本等,是僧伽必修的齋期,常常用坐夏的次數來衡量一位僧人的資曆。
慧光聰明、好動、眼光如火,跋陀知其必有奇操,要求慧光先從學習戒律開始。曾經說:“這個沙彌不同於其他人,若令其有成就,宜從律學開始。律是慧的基礎,非智不奉,如果不先學律,直接學習經論,會阻礙他得道證果。”
慧光先聽習律部,經過4年的刻苦努力,精通了《僧祗律》,升座開講,聽眾雲集。進而鑽研《四分律》,寫成律疏一百二十紙。成名後學習經論,從學者辯公受業,後來到洛陽搜求新學說,並研習南北各地的語言,都達到很深的造詣,被稱為聖沙彌。
後三藏大師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譯經,助譯者來自四麵八方,方言各異,致兩種譯本分歧,這時他迴到少林寺幫助譯業順利完成。期間拜勒那摩提為師,承傳勒那三藏的地論學說,撰成《十地經論疏》,勒那摩提故去後,成為南道係開宗之人。
此外,慧光是拔陀的嫡傳大弟子,道房是二弟子、而僧稠雖然是三弟子但嚴格的說算作再傳弟子,因為僧稠剛入門的時候,曾經按僧實的指點跟道房學過經論,禪定有成之後才由拔陀傳授更高的功法。因此按理少林掌門的位置首先是慧光的,慧光因為沒得拔陀禪法的真傳,便想要別開天地,因此放棄掌門之位。按順位應該是道房繼承掌門,道房倒是得了真傳,但沒有創新,並且自身的武功一直在五重左右徘徊,因此連上次的終南大會都沒讓他參加,所以他也放棄了掌門位置,才改由蔥嶺之最的僧稠接任。
不過,如今慧光已經名揚華夏,他的弟子更是人才濟濟。尤其首座弟子法上今年才不足30歲,已經是五重功力,此人也是佛法武學天才,是華夏五大青年才俊之一。最近,法上開始夏聽少林秋還漳岸,講習《十地》、《地持》、《楞伽》、《涅盤》等,並著有文疏,時人都稱讚京師極望,道場法上。 這個‘道場’就是少林寺的官稱。其他弟子如僧範等等,好多都已經名聲在外。而且慧光收徒,好多弟子的歲數比他自身都大,可見慧光的才氣名氣。
正因如此,慧光雖然放棄少林住持的位置,卻被官家一再的加封僧官,最後到做全國僧侶的代理大統,現在這些宗教界的元老,又推薦他直接變成大統,以便名副其實。
今天慧光法師迴京城找道寵,大家猜不出具體細節,其實裏邊另有隱情。
其一,三年前五台山靈辯大師來京,在皇宮裏為皇帝講授大品般若、華嚴經等經論,慧光與他交往甚密。慧光的《十地經論疏》其實也是華嚴經其中的單行一卷,因此倆人在學派上屬於同宗。靈辯圓寂時,曾經想把五台山華嚴宗托付給他,但當時靈辯大師居住的融覺寺住持曇謨最,卻稱靈辯圓寂係有人加害,意圖奪取五台山道場。因此慧光便沒有馬上著手接管五台山事,時過多年,現在曇謨最表麵圓寂實際已經隱居白鹿,而五台弟子又來到京城參加劍士比武,他安排弟子昨天與其聯係,定今天他要親自會見曇現,著手五台山華嚴宗。
第二個隱情是,慧光雖然先拜拔陀為師,但沒學拔陀的禪學,而是學的律學,成名後學習經論,從學者辯公受業,又拜勒那摩提為師,成為地論派的傳人。
現在禪學主要分為三派,第一派是跋陀及其弟子僧稠的禪法,即“四念處”、“五停心”的止觀法。所謂“五停心”是指用五種方法去治五種心病,借以停止內心的貪欲等五種過患。分別是: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差別觀,五持息念等,合計五種停止其心。第二派是勒拿摩提及其弟子僧實的禪法,以“九次調心”為綱要。第三派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
而慧光雖然人在少林寺,名義是禪宗的門下,但跟禪宗的學派完全不是承繼關係。將來僧稠和弟子曇洵會發揚拔陀的衣缽,僧實和弟子曇相繼承勒拿摩提的衣缽,慧育及坐下弟子甚至新來的神光會繼承達摩的衣缽。而自己雖然這三位高僧都曾經是自己的老師,但卻都沒有緣分繼承他們的衣缽,那麽他的基業該怎麽辦呢?
拔陀曾經點播他,讓他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因此他以自己的《十地經論疏》、《四分律疏》、以及《華嚴經義記》為基礎,創建了地論宗。這幾年他主要並沒在少林寺常駐,並主動把住持讓給了師弟僧稠,自己則以開辦少林下院的名義開辟地論派。
地論派分南北道場,道寵在北,他在南。他倆在少林寺翻譯十地論經的時候,關係莫逆。而且二人都胸懷大誌,決心在地論佛法中創出一番天地,同時二人也是躊躇滿誌,決心把各自的派係發揚光大。幾年來慧光已經名聲顯著,南道係也風騷一時,而北道係還沒有怎麽太發展。為了不造成自身之間互相無序競爭,倆人曾經商議劃地為界,互不侵犯,攻守同盟。京城地區城中,城東、城北,包括外圍如鄴城等歸北道係。而城西、城南以及外部歸南道係。
這幾年地論宗南派發展的很迅猛,洛陽以西、以南的大片地區幾百所寺院都歸屬南係,奠定了慧光的聲望。北係因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還健在,道寵聲名便差些,因此慧光與道寵的關係也很微妙。尤其道寵感覺有力發不出來,隻能暗中使勁。
然而正當倆人風風火火開宗立業的時候,偏巧遇到了同是到京城另辟天地的曇鸞大師。曇鸞大師發展更迅猛,首先自身的修為幾年之間從普通的五台山大俠的五重功力扶搖直上到八九重,直追菩提流支和拓拔這些頂尖級的大師的境界。這個年代,開宗立派除了著述豐富,有自己的學術思想外,最能砸倒人的就是個人修為,自己的功力不是頂尖,憑什麽百姓相信你,關鍵時刻需要拿武功說話的時候,必須得有拿得出手的藝業,這才叫武術大家,一派宗師,藝壓當行人。這也是為什麽慧光不敢完全的獨立出來,還要依靠拔陀這塊少林的招牌的原因。曇鸞的出現完全打亂了二人的規劃。其次曇鸞的宗派是開放型的學派,簡單易行,首先被廣大百姓普遍接受,幾乎越來越多的佛教信眾中開始以‘南無阿彌陀佛’來打招唿,這就是曇鸞宗派發展迅猛的標誌。同時曇鸞還對慧光和道寵的地盤兒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如少林東邊不遠超化寺原來是慧光開辟的少林下院,現在被曇鸞影響的同時信仰淨土。都城中,隨著淨土宗陰陽宮的加入許多寺廟開始轉換門庭。
為此倆人前段時間空前團結,放棄相互之間的小嫌隙。共同以菩提流支和拔陀的名義找到老聖人趙逸,最後老聖人出麵,把中魔極其門下長老,甚至包括菩提流支法師都十分欣賞稱為東方菩薩的曇謨最帶到白鹿山,當然曇謨最等幾個人的隱退也是個意外。
關於下一步對待曇鸞的措施,他倆還沒想好,但這個時代是英傑輩出的年代,同是開宗祖師,競爭是難免的,他倆不能容忍曇鸞把道場開到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今天他本來正要到城裏去商量怎麽對付曇鸞的事情,突然聽到曇鸞以後不再競爭劍俠榜,而是轉向魔羅榜,這大大出乎他的預料。慧光沒有想到曇鸞關鍵時刻,暫避鋒芒,不正麵和五大門派競爭,竟然以進入魔榜為代價,換取暫時的安寧。這讓他沒有來得及深刻的思考出此事的原因和後果,必須要和道寵第一時間通個氣兒,一起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打算。
第三個隱情,是他打算要和道寵一起,與曇鸞攤牌。原計劃攤牌分幾個步驟,第一步請走中魔黃昌機,小小的警示一下曇鸞,這個計劃已經付諸實施。如果曇鸞知難而退,那麽隻要不是影響地論宗的事業,同是佛教宗派,他們會允許淨土宗的發展,反正目前的大格局還是佛道爭鋒。壯大佛教需要這些開宗立派的宗師,這樣才能最終壓倒道教,成為第一國教。
但是曇鸞似乎並沒有完全退讓,反而幾乎全盤接手了陰陽宮的道場。不過曇鸞的做法倒還比較低調,因為接手過來的道場隻是和淨土宗有關的,隻是換個住持而已。其他小乘宗的、道教的,曇鸞並沒有接管。相反陰陽宮原來屬於道教的道場,好像都被五魔其他四魔瓜分了。曇鸞這麽做也算給雙方都有一個緩衝的機會,也給雙方一個台階。
因此需要進行第二個步驟,把雙方的界限界定清楚,最好以後井水不犯河水,而他今天去京城的目的就是與道寵商量商量與曇鸞談判的界限問題。但沒想到曇鸞來了一手絕的,這招以退為進,讓他始料不及,因此他要趕緊進京找道寵商量。慧光心想,不知道道寵聽到曇鸞大師主動放棄正榜的名號加入魔劍榜,會不會能像自己一樣這麽淡定呢?他這個師弟哪都好,就是喜歡暗中爭強好勝,沒辦法,誰讓他太優秀,又遇到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坐夏是指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個月,僧侶、比丘都閉門謝客,專心坐禪、誦經、寫經、誦戒本等,是僧伽必修的齋期,常常用坐夏的次數來衡量一位僧人的資曆。
慧光聰明、好動、眼光如火,跋陀知其必有奇操,要求慧光先從學習戒律開始。曾經說:“這個沙彌不同於其他人,若令其有成就,宜從律學開始。律是慧的基礎,非智不奉,如果不先學律,直接學習經論,會阻礙他得道證果。”
慧光先聽習律部,經過4年的刻苦努力,精通了《僧祗律》,升座開講,聽眾雲集。進而鑽研《四分律》,寫成律疏一百二十紙。成名後學習經論,從學者辯公受業,後來到洛陽搜求新學說,並研習南北各地的語言,都達到很深的造詣,被稱為聖沙彌。
後三藏大師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譯經,助譯者來自四麵八方,方言各異,致兩種譯本分歧,這時他迴到少林寺幫助譯業順利完成。期間拜勒那摩提為師,承傳勒那三藏的地論學說,撰成《十地經論疏》,勒那摩提故去後,成為南道係開宗之人。
此外,慧光是拔陀的嫡傳大弟子,道房是二弟子、而僧稠雖然是三弟子但嚴格的說算作再傳弟子,因為僧稠剛入門的時候,曾經按僧實的指點跟道房學過經論,禪定有成之後才由拔陀傳授更高的功法。因此按理少林掌門的位置首先是慧光的,慧光因為沒得拔陀禪法的真傳,便想要別開天地,因此放棄掌門之位。按順位應該是道房繼承掌門,道房倒是得了真傳,但沒有創新,並且自身的武功一直在五重左右徘徊,因此連上次的終南大會都沒讓他參加,所以他也放棄了掌門位置,才改由蔥嶺之最的僧稠接任。
不過,如今慧光已經名揚華夏,他的弟子更是人才濟濟。尤其首座弟子法上今年才不足30歲,已經是五重功力,此人也是佛法武學天才,是華夏五大青年才俊之一。最近,法上開始夏聽少林秋還漳岸,講習《十地》、《地持》、《楞伽》、《涅盤》等,並著有文疏,時人都稱讚京師極望,道場法上。 這個‘道場’就是少林寺的官稱。其他弟子如僧範等等,好多都已經名聲在外。而且慧光收徒,好多弟子的歲數比他自身都大,可見慧光的才氣名氣。
正因如此,慧光雖然放棄少林住持的位置,卻被官家一再的加封僧官,最後到做全國僧侶的代理大統,現在這些宗教界的元老,又推薦他直接變成大統,以便名副其實。
今天慧光法師迴京城找道寵,大家猜不出具體細節,其實裏邊另有隱情。
其一,三年前五台山靈辯大師來京,在皇宮裏為皇帝講授大品般若、華嚴經等經論,慧光與他交往甚密。慧光的《十地經論疏》其實也是華嚴經其中的單行一卷,因此倆人在學派上屬於同宗。靈辯圓寂時,曾經想把五台山華嚴宗托付給他,但當時靈辯大師居住的融覺寺住持曇謨最,卻稱靈辯圓寂係有人加害,意圖奪取五台山道場。因此慧光便沒有馬上著手接管五台山事,時過多年,現在曇謨最表麵圓寂實際已經隱居白鹿,而五台弟子又來到京城參加劍士比武,他安排弟子昨天與其聯係,定今天他要親自會見曇現,著手五台山華嚴宗。
第二個隱情是,慧光雖然先拜拔陀為師,但沒學拔陀的禪學,而是學的律學,成名後學習經論,從學者辯公受業,又拜勒那摩提為師,成為地論派的傳人。
現在禪學主要分為三派,第一派是跋陀及其弟子僧稠的禪法,即“四念處”、“五停心”的止觀法。所謂“五停心”是指用五種方法去治五種心病,借以停止內心的貪欲等五種過患。分別是: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差別觀,五持息念等,合計五種停止其心。第二派是勒拿摩提及其弟子僧實的禪法,以“九次調心”為綱要。第三派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
而慧光雖然人在少林寺,名義是禪宗的門下,但跟禪宗的學派完全不是承繼關係。將來僧稠和弟子曇洵會發揚拔陀的衣缽,僧實和弟子曇相繼承勒拿摩提的衣缽,慧育及坐下弟子甚至新來的神光會繼承達摩的衣缽。而自己雖然這三位高僧都曾經是自己的老師,但卻都沒有緣分繼承他們的衣缽,那麽他的基業該怎麽辦呢?
拔陀曾經點播他,讓他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因此他以自己的《十地經論疏》、《四分律疏》、以及《華嚴經義記》為基礎,創建了地論宗。這幾年他主要並沒在少林寺常駐,並主動把住持讓給了師弟僧稠,自己則以開辦少林下院的名義開辟地論派。
地論派分南北道場,道寵在北,他在南。他倆在少林寺翻譯十地論經的時候,關係莫逆。而且二人都胸懷大誌,決心在地論佛法中創出一番天地,同時二人也是躊躇滿誌,決心把各自的派係發揚光大。幾年來慧光已經名聲顯著,南道係也風騷一時,而北道係還沒有怎麽太發展。為了不造成自身之間互相無序競爭,倆人曾經商議劃地為界,互不侵犯,攻守同盟。京城地區城中,城東、城北,包括外圍如鄴城等歸北道係。而城西、城南以及外部歸南道係。
這幾年地論宗南派發展的很迅猛,洛陽以西、以南的大片地區幾百所寺院都歸屬南係,奠定了慧光的聲望。北係因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還健在,道寵聲名便差些,因此慧光與道寵的關係也很微妙。尤其道寵感覺有力發不出來,隻能暗中使勁。
然而正當倆人風風火火開宗立業的時候,偏巧遇到了同是到京城另辟天地的曇鸞大師。曇鸞大師發展更迅猛,首先自身的修為幾年之間從普通的五台山大俠的五重功力扶搖直上到八九重,直追菩提流支和拓拔這些頂尖級的大師的境界。這個年代,開宗立派除了著述豐富,有自己的學術思想外,最能砸倒人的就是個人修為,自己的功力不是頂尖,憑什麽百姓相信你,關鍵時刻需要拿武功說話的時候,必須得有拿得出手的藝業,這才叫武術大家,一派宗師,藝壓當行人。這也是為什麽慧光不敢完全的獨立出來,還要依靠拔陀這塊少林的招牌的原因。曇鸞的出現完全打亂了二人的規劃。其次曇鸞的宗派是開放型的學派,簡單易行,首先被廣大百姓普遍接受,幾乎越來越多的佛教信眾中開始以‘南無阿彌陀佛’來打招唿,這就是曇鸞宗派發展迅猛的標誌。同時曇鸞還對慧光和道寵的地盤兒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如少林東邊不遠超化寺原來是慧光開辟的少林下院,現在被曇鸞影響的同時信仰淨土。都城中,隨著淨土宗陰陽宮的加入許多寺廟開始轉換門庭。
為此倆人前段時間空前團結,放棄相互之間的小嫌隙。共同以菩提流支和拔陀的名義找到老聖人趙逸,最後老聖人出麵,把中魔極其門下長老,甚至包括菩提流支法師都十分欣賞稱為東方菩薩的曇謨最帶到白鹿山,當然曇謨最等幾個人的隱退也是個意外。
關於下一步對待曇鸞的措施,他倆還沒想好,但這個時代是英傑輩出的年代,同是開宗祖師,競爭是難免的,他倆不能容忍曇鸞把道場開到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今天他本來正要到城裏去商量怎麽對付曇鸞的事情,突然聽到曇鸞以後不再競爭劍俠榜,而是轉向魔羅榜,這大大出乎他的預料。慧光沒有想到曇鸞關鍵時刻,暫避鋒芒,不正麵和五大門派競爭,竟然以進入魔榜為代價,換取暫時的安寧。這讓他沒有來得及深刻的思考出此事的原因和後果,必須要和道寵第一時間通個氣兒,一起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打算。
第三個隱情,是他打算要和道寵一起,與曇鸞攤牌。原計劃攤牌分幾個步驟,第一步請走中魔黃昌機,小小的警示一下曇鸞,這個計劃已經付諸實施。如果曇鸞知難而退,那麽隻要不是影響地論宗的事業,同是佛教宗派,他們會允許淨土宗的發展,反正目前的大格局還是佛道爭鋒。壯大佛教需要這些開宗立派的宗師,這樣才能最終壓倒道教,成為第一國教。
但是曇鸞似乎並沒有完全退讓,反而幾乎全盤接手了陰陽宮的道場。不過曇鸞的做法倒還比較低調,因為接手過來的道場隻是和淨土宗有關的,隻是換個住持而已。其他小乘宗的、道教的,曇鸞並沒有接管。相反陰陽宮原來屬於道教的道場,好像都被五魔其他四魔瓜分了。曇鸞這麽做也算給雙方都有一個緩衝的機會,也給雙方一個台階。
因此需要進行第二個步驟,把雙方的界限界定清楚,最好以後井水不犯河水,而他今天去京城的目的就是與道寵商量商量與曇鸞談判的界限問題。但沒想到曇鸞來了一手絕的,這招以退為進,讓他始料不及,因此他要趕緊進京找道寵商量。慧光心想,不知道道寵聽到曇鸞大師主動放棄正榜的名號加入魔劍榜,會不會能像自己一樣這麽淡定呢?他這個師弟哪都好,就是喜歡暗中爭強好勝,沒辦法,誰讓他太優秀,又遇到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