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與丁傑正在爭執的時候,禦道的另一邊不知什麽時候,站定了一個和尚。和尚似乎聽見道路這邊兩個少年說話,或者需要打聽什麽,徑直走了過來。到了跟前,開口向倆人問路。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僧人的地位很高,如同士人一樣受到百姓尊敬,因此他一張口,孫雲和丁傑都被打斷,孫雲也雙手合十,說道:“大師,您請問。”
和尚笑笑說:“請問二位施主,少林寺是往前方走麽?”
丁傑不是本地人,無法告知。孫雲看和尚指的方向,知道他應該是從城裏過來的,便說:“是的,前麵官道盡頭不遠有兩個岔道,左邊的是少林寺方向,右邊的是水泉石窟。”
和尚說:“哦對,我知道了,水泉石窟和龍門石窟一樣,隻是稍微規模小些,正好對著龍門。”的確,水泉石窟正好在京城南大門、大穀關口以東斷崖之上,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麵水。
孫雲說:“可是從這到少林寺有100裏地,步行要走一天,大師怎麽天到晚上才出發呢?”
和尚說:“嗬嗬,我在城裏永寧寺耽擱的太久,忘記時間了。不礙事,出家人不怕行走,不怕夜路,正好明天早上就到了。”僧人說著便撤步往南,丁傑剛才站在孫雲的南側,兩把寶劍就在倆人中間的地上,和尚正好一隻腳踩到了寶劍。隻見和尚用腳一趟一蕩,兩隻木劍竟然憑空飛起來,水平著飄到丁傑跟前,丁傑連忙接在手中,目光驚異的看著眼前不起眼的和尚,剛才的挑戰也忘在腦後。
孫雲看罷,知道這一定是一個高人,看此人頭頂有五峰隆起,十分威嚴,體貌特征很特別,好像劍俠榜上並沒有聽說過,看看大師要走,孫雲下意識的喊了一聲:“大師。”
大師迴頭笑笑,孫雲正好又仔細看看,此人估摸有四十左右歲,宛若天神一般,孫雲不由得呆住。和尚見孫雲愣住,笑道:“小施主,還有事麽?”
孫雲迴過神兒來,趕忙說道:“天這麽晚了,師傅您是不是還沒吃飯呢,如果不著急,請您進屋和我們一起吃點飯,如果您忌葷,或者急著趕路,我迴去取來給您帶點吃的。”
前文說過,佛教西漢時傳入中國,當時印度僧人並未嚴格吃素,因此華夏的和尚也沒有形成素食之風。到了南朝,梁武帝虔心理佛,精通教義,經常搭上縵衣為王公大臣們說法,他從佛經中悟得,吃眾生肉會影響慈悲的修行,令眾生對人心懷恐懼,菩薩要攝受眾生,令眾生歡喜,令眾生樂於親近,如果使他們感到恐懼之心,就不能與之廣結善緣,度化眾生。
於是前年,梁武帝根據這些大乘經律撰寫了《斷酒肉文》,勸勉四眾弟子勿飲酒食肉,並明令出家眾必須戒除酒肉,並說明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菩薩法,無四無量心,無大慈大悲。他身體力行,開始暢行素食戒葷。很快隨著南北高僧的往來,這個習慣也傳到北朝。
同時,北朝大量的翻譯佛經,其中《涅盤經》、《楞伽經》中都提到大慈悲不得食肉的說法。因此北朝也逐漸接受梁王的思想,開始戒葷。此刻正處於過度階段,有戒的、有不少沒戒,因此孫雲這麽問他。
和尚說:“多謝小施主,我足戒,包括戒葷,那麻煩你施舍我點素食吧。”
孫雲說:“不麻煩,應該的,您稍等。”說著跑進屋裏,來到桌子邊,大家正在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孫雲往桌子上看看,正好有一盤烙餅和一些素菜,便到櫃台向小二要了油紙包,迴來對蕭月說:“幫我一下。”蕭月看孫雲急急忙忙的,趕緊一起幫著盛好,一起送出來。
和尚接過去連聲感謝,說道:“小施主,真是好細心,多謝多謝。”
孫雲說:“大師去少林是找達摩大師麽?”和尚一笑:“正是,小施主,猜的很準那。”
孫雲笑笑:“不敢,因為少林寺我隻見過達摩大師和慧育大師,慧育大師在城裏。所以我就隻有說達摩大師了。”和尚說:“哦,這樣啊。你和達摩大師也認識麽?他可是高僧啊。”
“哪有啊,僅僅一麵之緣,我也常聽他的大名,可是我見識短淺,沒有緣分認識大師深奧的佛法。”“是的,我正是慕名要去向大師求法,準備拜他為師去,不知道我有沒有緣分。”
“我叫孫雲,這是我的同窗蕭月,這位是幽州的劍士丁傑,請問您法號怎麽稱唿。”“貧僧神光,出家香山寺,離此不太遠,就在龍門一帶。”
孫雲和丁傑都不認識,書中代言,神光俗家名字是姬光,自幼氣度不凡、為人曠達,年少的時候廣讀儒經,博聞強記,尤其以《詩》、《易》善長。青年開始徜徉山水,不成家立業。後來接觸佛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於是悉心佛理,超然物外。後來佛緣所致,他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遊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教義。他三十二歲那年,迴到香山,早晚打坐,希望能夠借禪定的力量解決生死問題。這樣一座八年,終有所悟。
前些日子他在禪定中,恍惚有成佛之人告訴他,如果想證得聖果,就不要再執著於枯坐、有大德之師正在東南不遠度化有緣人,與此同時禪師頭疼難忍,如針在刺,頂骨五峰隆起,於是寶靜禪師建議他到少林寺找達摩祖師求佛,並將他的名字改為神光。神光禪師便辭別了寶靜師傅,聽說達摩常到京城永寧寺參禪,便先到京城看望,不巧京城忙於重陽佳節,達摩近日未去,這才連夜趕往少室山。
孫雲說:“神光大師,我覺得達摩大師一定會收下您的。”神光笑笑:“哦?為什麽呢?”
“說不好,”孫雲看看神光的頭頂說:“可我覺得,好像您的頭頂與達摩師傅的頭頂很相近,都屬於證悟佛法的法相,也許您才有緣能得到達摩大師的真傳。”“嗬嗬,借你吉言,告辭。”神光摸摸頭頂,大笑不語,轉身要走。孫雲忽然感覺自己離緣分又一次插肩而過。
這時丁傑緩過勁兒來,突然說道:“多謝大師。”神光說:“嗬嗬,謝我什麽?”
丁傑說:“剛才您展示絕技,讓我突然心靈頓開,我覺得我剛才找孫雲比武挑戰實在太幼稚,現已知錯,他日我還想到少林聆聽大師教誨。”神光說:“哈哈,小施主慧根尚在,不因嗔怒淹沒本性而墮入阿修羅道,有緣再會。”說著腳下大步流星,人影南行消失在夜色之中。
丁傑點頭,目送大師背影,不知道是否突然覺悟,拿著寶劍,衝孫雲一拱手,孫雲也一抱拳說道:“子璨兄,明日太學院,歡迎過去切磋。”丁傑似乎點了點頭,然後默默的迴到店房。日後多年,他竟然有緣追隨神光成為一代名僧,後話不提。
蕭月問:“你認識剛才的丁傑?他拿了兩把木劍,是不是要和你比試?”
孫雲說:“哦,剛認識,他是關外的。他昨天看見我比武了,想和我切磋一下,我讓他明天去太學見麵。”孫雲故意隱瞞了丁傑的出身,否則怕田儷大家知道了,不知會有什麽後續的結果。人生命運的轉折往往在一線之間,不能交付給不可預知的變數,知道的越多麻煩也會越多,不如就此把真相咽到肚子裏,讓大家一如既往,沿著既定的方向延續時光。
“呃,我還以為他要當場向你挑戰呢?如果是那樣,你可千萬別應戰,尤其我們大家不在的時候,記住江湖險惡,什麽事情都可能發生。”
孫雲說:“可不麽?不過,沒等我拒絕呢,偏巧神光大師問路,等忙完了,天也黑了”
蕭月說:“這就對了,你是大師兄,一定謹慎,別讓師弟師妹們擔心你。”
孫雲點頭,心想我哪有大師兄的自由啊,成天被你們管著,雜事都我來做,我都趕上大夥的仆人了。當然這話心裏抱怨行,不能說出來。“知道,走吧,我們迴屋吧。”
蕭月一邊和孫雲往迴走,一邊看看遠處已經黑下來的道路盡頭,忽然說:“神光大師去找的達摩法師,聽說是個得道之人,他經常到城中的永寧寺拜塔,閑暇之餘,總和大都統菩提流支相互印證楞伽經法,有時候也比鬥功法,好像一直不分勝負。倆人用梵文鬥法,周圍弟子大多不懂他們說什麽。有時候他們也用漢話爭論,讓雙方弟子或追隨者聽。聽說楞伽經有兩個版本,一種是菩提流支自己做的十卷楞伽經譯文,文字流暢優美,坐下弟子和京城百姓都讚美,而達摩帶來譯文好像還是南宋時候的譯文,晦澀難懂但佛法深奧,隻有少數人能聽懂。結果京城楞伽學派也發展為兩派,隻是達摩的楞伽經弟子比較少。倆派弟子之間分析還很大,互相求全責備。還聽說菩提流支害怕達摩的禪宗法術,比他的密宗法術高強,安排他的弟子慧光來陷害達摩,也不知道這話是怎麽傳出來的,都是天竺高僧,怎麽可能呢?”
孫雲說:“都是瞎話唄,再說慧光也不是菩提流支的弟子啊,他原來是拔陀的弟子,後來到京城幫助譯經,也隻做了勒那摩提的弟子,最多算菩提流支的助手,可見一定是別有用心的人散布謠言,老百姓都是道聽途說。”
“大雲你說,是誰故意挑撥呢?”“我哪知道啊?反正是有利益衝突的人。”
“會是誰呢?佛家別的宗派,道教,還是儒教的人?或者是南朝?大雲,你一定知道,隻是不想說吧。”汗!孫雲無可奈何了。
和尚笑笑說:“請問二位施主,少林寺是往前方走麽?”
丁傑不是本地人,無法告知。孫雲看和尚指的方向,知道他應該是從城裏過來的,便說:“是的,前麵官道盡頭不遠有兩個岔道,左邊的是少林寺方向,右邊的是水泉石窟。”
和尚說:“哦對,我知道了,水泉石窟和龍門石窟一樣,隻是稍微規模小些,正好對著龍門。”的確,水泉石窟正好在京城南大門、大穀關口以東斷崖之上,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麵水。
孫雲說:“可是從這到少林寺有100裏地,步行要走一天,大師怎麽天到晚上才出發呢?”
和尚說:“嗬嗬,我在城裏永寧寺耽擱的太久,忘記時間了。不礙事,出家人不怕行走,不怕夜路,正好明天早上就到了。”僧人說著便撤步往南,丁傑剛才站在孫雲的南側,兩把寶劍就在倆人中間的地上,和尚正好一隻腳踩到了寶劍。隻見和尚用腳一趟一蕩,兩隻木劍竟然憑空飛起來,水平著飄到丁傑跟前,丁傑連忙接在手中,目光驚異的看著眼前不起眼的和尚,剛才的挑戰也忘在腦後。
孫雲看罷,知道這一定是一個高人,看此人頭頂有五峰隆起,十分威嚴,體貌特征很特別,好像劍俠榜上並沒有聽說過,看看大師要走,孫雲下意識的喊了一聲:“大師。”
大師迴頭笑笑,孫雲正好又仔細看看,此人估摸有四十左右歲,宛若天神一般,孫雲不由得呆住。和尚見孫雲愣住,笑道:“小施主,還有事麽?”
孫雲迴過神兒來,趕忙說道:“天這麽晚了,師傅您是不是還沒吃飯呢,如果不著急,請您進屋和我們一起吃點飯,如果您忌葷,或者急著趕路,我迴去取來給您帶點吃的。”
前文說過,佛教西漢時傳入中國,當時印度僧人並未嚴格吃素,因此華夏的和尚也沒有形成素食之風。到了南朝,梁武帝虔心理佛,精通教義,經常搭上縵衣為王公大臣們說法,他從佛經中悟得,吃眾生肉會影響慈悲的修行,令眾生對人心懷恐懼,菩薩要攝受眾生,令眾生歡喜,令眾生樂於親近,如果使他們感到恐懼之心,就不能與之廣結善緣,度化眾生。
於是前年,梁武帝根據這些大乘經律撰寫了《斷酒肉文》,勸勉四眾弟子勿飲酒食肉,並明令出家眾必須戒除酒肉,並說明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菩薩法,無四無量心,無大慈大悲。他身體力行,開始暢行素食戒葷。很快隨著南北高僧的往來,這個習慣也傳到北朝。
同時,北朝大量的翻譯佛經,其中《涅盤經》、《楞伽經》中都提到大慈悲不得食肉的說法。因此北朝也逐漸接受梁王的思想,開始戒葷。此刻正處於過度階段,有戒的、有不少沒戒,因此孫雲這麽問他。
和尚說:“多謝小施主,我足戒,包括戒葷,那麻煩你施舍我點素食吧。”
孫雲說:“不麻煩,應該的,您稍等。”說著跑進屋裏,來到桌子邊,大家正在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孫雲往桌子上看看,正好有一盤烙餅和一些素菜,便到櫃台向小二要了油紙包,迴來對蕭月說:“幫我一下。”蕭月看孫雲急急忙忙的,趕緊一起幫著盛好,一起送出來。
和尚接過去連聲感謝,說道:“小施主,真是好細心,多謝多謝。”
孫雲說:“大師去少林是找達摩大師麽?”和尚一笑:“正是,小施主,猜的很準那。”
孫雲笑笑:“不敢,因為少林寺我隻見過達摩大師和慧育大師,慧育大師在城裏。所以我就隻有說達摩大師了。”和尚說:“哦,這樣啊。你和達摩大師也認識麽?他可是高僧啊。”
“哪有啊,僅僅一麵之緣,我也常聽他的大名,可是我見識短淺,沒有緣分認識大師深奧的佛法。”“是的,我正是慕名要去向大師求法,準備拜他為師去,不知道我有沒有緣分。”
“我叫孫雲,這是我的同窗蕭月,這位是幽州的劍士丁傑,請問您法號怎麽稱唿。”“貧僧神光,出家香山寺,離此不太遠,就在龍門一帶。”
孫雲和丁傑都不認識,書中代言,神光俗家名字是姬光,自幼氣度不凡、為人曠達,年少的時候廣讀儒經,博聞強記,尤其以《詩》、《易》善長。青年開始徜徉山水,不成家立業。後來接觸佛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於是悉心佛理,超然物外。後來佛緣所致,他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遊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教義。他三十二歲那年,迴到香山,早晚打坐,希望能夠借禪定的力量解決生死問題。這樣一座八年,終有所悟。
前些日子他在禪定中,恍惚有成佛之人告訴他,如果想證得聖果,就不要再執著於枯坐、有大德之師正在東南不遠度化有緣人,與此同時禪師頭疼難忍,如針在刺,頂骨五峰隆起,於是寶靜禪師建議他到少林寺找達摩祖師求佛,並將他的名字改為神光。神光禪師便辭別了寶靜師傅,聽說達摩常到京城永寧寺參禪,便先到京城看望,不巧京城忙於重陽佳節,達摩近日未去,這才連夜趕往少室山。
孫雲說:“神光大師,我覺得達摩大師一定會收下您的。”神光笑笑:“哦?為什麽呢?”
“說不好,”孫雲看看神光的頭頂說:“可我覺得,好像您的頭頂與達摩師傅的頭頂很相近,都屬於證悟佛法的法相,也許您才有緣能得到達摩大師的真傳。”“嗬嗬,借你吉言,告辭。”神光摸摸頭頂,大笑不語,轉身要走。孫雲忽然感覺自己離緣分又一次插肩而過。
這時丁傑緩過勁兒來,突然說道:“多謝大師。”神光說:“嗬嗬,謝我什麽?”
丁傑說:“剛才您展示絕技,讓我突然心靈頓開,我覺得我剛才找孫雲比武挑戰實在太幼稚,現已知錯,他日我還想到少林聆聽大師教誨。”神光說:“哈哈,小施主慧根尚在,不因嗔怒淹沒本性而墮入阿修羅道,有緣再會。”說著腳下大步流星,人影南行消失在夜色之中。
丁傑點頭,目送大師背影,不知道是否突然覺悟,拿著寶劍,衝孫雲一拱手,孫雲也一抱拳說道:“子璨兄,明日太學院,歡迎過去切磋。”丁傑似乎點了點頭,然後默默的迴到店房。日後多年,他竟然有緣追隨神光成為一代名僧,後話不提。
蕭月問:“你認識剛才的丁傑?他拿了兩把木劍,是不是要和你比試?”
孫雲說:“哦,剛認識,他是關外的。他昨天看見我比武了,想和我切磋一下,我讓他明天去太學見麵。”孫雲故意隱瞞了丁傑的出身,否則怕田儷大家知道了,不知會有什麽後續的結果。人生命運的轉折往往在一線之間,不能交付給不可預知的變數,知道的越多麻煩也會越多,不如就此把真相咽到肚子裏,讓大家一如既往,沿著既定的方向延續時光。
“呃,我還以為他要當場向你挑戰呢?如果是那樣,你可千萬別應戰,尤其我們大家不在的時候,記住江湖險惡,什麽事情都可能發生。”
孫雲說:“可不麽?不過,沒等我拒絕呢,偏巧神光大師問路,等忙完了,天也黑了”
蕭月說:“這就對了,你是大師兄,一定謹慎,別讓師弟師妹們擔心你。”
孫雲點頭,心想我哪有大師兄的自由啊,成天被你們管著,雜事都我來做,我都趕上大夥的仆人了。當然這話心裏抱怨行,不能說出來。“知道,走吧,我們迴屋吧。”
蕭月一邊和孫雲往迴走,一邊看看遠處已經黑下來的道路盡頭,忽然說:“神光大師去找的達摩法師,聽說是個得道之人,他經常到城中的永寧寺拜塔,閑暇之餘,總和大都統菩提流支相互印證楞伽經法,有時候也比鬥功法,好像一直不分勝負。倆人用梵文鬥法,周圍弟子大多不懂他們說什麽。有時候他們也用漢話爭論,讓雙方弟子或追隨者聽。聽說楞伽經有兩個版本,一種是菩提流支自己做的十卷楞伽經譯文,文字流暢優美,坐下弟子和京城百姓都讚美,而達摩帶來譯文好像還是南宋時候的譯文,晦澀難懂但佛法深奧,隻有少數人能聽懂。結果京城楞伽學派也發展為兩派,隻是達摩的楞伽經弟子比較少。倆派弟子之間分析還很大,互相求全責備。還聽說菩提流支害怕達摩的禪宗法術,比他的密宗法術高強,安排他的弟子慧光來陷害達摩,也不知道這話是怎麽傳出來的,都是天竺高僧,怎麽可能呢?”
孫雲說:“都是瞎話唄,再說慧光也不是菩提流支的弟子啊,他原來是拔陀的弟子,後來到京城幫助譯經,也隻做了勒那摩提的弟子,最多算菩提流支的助手,可見一定是別有用心的人散布謠言,老百姓都是道聽途說。”
“大雲你說,是誰故意挑撥呢?”“我哪知道啊?反正是有利益衝突的人。”
“會是誰呢?佛家別的宗派,道教,還是儒教的人?或者是南朝?大雲,你一定知道,隻是不想說吧。”汗!孫雲無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