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過完了中秋,又恢複正常上班上學。朝堂之上,太後看著各位臣工疲憊的樣子說道:“昨個大家晚上賞月,是不是弄得很晚,都很累吧。我看你們有的是不是還困著呢?那就抓些緊要的奏報,一會下了朝,你們都迴府衙好稍事休息吧。”
大臣們一陣臉紅,元淵搶班出來說:“啟稟太後,前者那個投降我們大魏的蕭讚,近日已經輔助安豐王元延明穩定了宿州一帶的軍情,現請求迴京,特向太後稟明。”
旁邊的大司馬元徽出班說:“元淵,此事乃是新任大將軍元鷙該奏明的事情,用得著你來多嘴?”元徽一直對元淵耿耿於懷,看見他氣就不打一處來。
元淵說:“元徽,太後雖罰我俸祿,但讓我坐班,我這是恪盡職守,你少要管我的事情。”
太後說:“好了,不要爭了。這個事情折成元淵去處理接待,你估計蕭讚什麽時候能過來?”
元淵說:“也就重陽節左右吧。”
太後說:“那你就費心吧,左仆射你還有什麽話麽?”
元徽說:“太後,臣最近除了主抓吏部政務外,還按您的吩咐順便抓了太學工作。自本屆太學入選開始學苗便都是優秀,最近還表現出另一個可圈可點之處。前日京城劍士預選賽。我參與了高校聯賽賽區的組織,結果本屆高校劍士聯賽,太學院大放異彩,竟然晉級十七名,幾乎壟斷了全部二十個名額,創曆史之最,特來向太後萬歲報喜。”
元淵說:“元徽,你不過偶爾介入,沒有尺寸之功。還不都是本屆的學苗好,你趕上了麽。再說學生們劍擊再好,不也是最多止步在京城複賽麽,你有什麽可誇耀的。”
元徽說:“不然,我認為本屆學生不比往屆,隻要在正常安排學校組織力量加緊指導練習之外,我們稍加傾斜,他們就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太後說:“哦,元徽,你說說,怎麽個傾斜法?能取得什麽成績?”
元徽說:“往年賽區都在軍營,場地混亂,設施不備,我覺得今年太學的擊劍館更新完畢,可以作為一個賽場,原城北教軍場做另一個賽場,兩個賽區同時進行必定會有好成績。至於太學成績,往年很少能進到決賽。不過我斷定,今年不但能進決賽,還至少拿個銅劍。”
元淵說:“好這可是你說的,那我們拭目以待。”
太後說:“那好,既然這樣,元徽你就協調兵部劍士比武的籌備吧。”元徽高興的遵旨。
中旬末,進入京賽的複賽比試階段,各方總計160人進入選拔賽,包含了八十名銅劍和八十名鐵劍。複試的賽場也按元徽的意思分成兩個,一個是太學擊劍館,另一個是中軍所屬城北的教軍場,每個賽場各分八十名選手。對決名單經過尚書省五兵曹統一抽簽擬定,報元淵和元徽審閱批準。時間依舊是八月十九、八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九三天。
太學的晉級複賽名單包括,銅劍李辰、賀拔緯、吳堅、孫雲、田儷、李真、蕭月、楊炯、王先、酈影。而王紅、費荊、穆敬、李彰、李翔、楊瓊、王欽,加上另外三人為鐵劍。經過抽簽,第一論李辰、吳堅、楊炯、李彰、酈影,穆敬、李彰、李翔等幾人要去軍營比劍,賀拔緯、孫雲、蕭月、田儷、李真、王先、王紅、楊瓊、王欽等留在太學。
到19日,太學賽區,各隊的銅劍鐵劍選手一共八十名齊聚到此。此外觀看比賽的,後勤保障的,裁判組的,都匯聚到而來。一時間館內外人頭攢動,人滿為患。為了讓觀看比賽的人都能看見比武,學館把所有的門窗都打開,讓留在外邊的一些人也方便看到。
大司馬城陽王元徽,侍中光祿大夫左將軍李延寔、太常崔明、太學博士祭酒錢決、兵部侍郎魏健都早早的趕來,端然穩坐在室內的正排看座中,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著什麽。
擊劍的裁判,都是由曆屆的金劍國士和銀劍國士擔任。他們中大部分人,或者在朝為官,或者充任宿衛禁軍中的郎官,或者是一些城東建陽裏居住的士人階層等。尤其這些士人劍士,出來做官都不情願,尤其不願意做濁官,但出席一些社會公益性的場合,卻很熱衷,並且在感情投入,時間投入,認真勁兒投入方麵,要比其他在職的人員強許多。因此,他們對於當裁判,感覺就像選拔自己的學生似的,極為認真嚴格。
與此同時。教軍場賽區這邊,擁擠的情形要好些,比賽的擂台設置在了室外。教軍場也稱閱武場,在中京北側金墉城邊大夏門外禦道的西邊,地勢平坦寬闊,裏邊有檢閱台、比武台、和各兵種練兵場地。場子的北側有個禪虛寺。每到歲終農隙,甲士習戰,千乘萬騎,常在於此。到世宗和肅宗時代,閱武場已經改設他處,此地僅僅作為每年武士比武的演武場。場子的南側隔著金穀護城河水,與中京小城也就是金墉城以及大夏門的城樓對應,皇帝內宮的人員,以及城樓上的軍隊,都可以站在內城上可以觀望比武。
來演武場這裏觀看比武的也是人山人海,不過場地寬闊,加上有軍兵站崗維持,秩序很井然。暫時消爵廣陽王降級為驃騎大將軍的元淵,禮部尚書兼護軍統領元順、章武王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元融、衛將軍左光祿大夫穆紹、右將軍李遐、武衛將軍費穆等都在台下主席台就坐。參加比試的選手除了軍營的低級軍官,還有這些高官將軍的子弟如李彰、李真、李翔、費荊等,所以他們這些朝中軍營高官才來觀看。
現在朝中總體分為三大勢力,一是以太後和丞相、各大王爺為首、鄭儼、李神軌、徐紇等中書省、門下省為輔的元家近臣派。二是以司徒王遵業兄弟、中書令袁翻、吏部尚書琅玡王誦、李謹、盧觀等為首的高門士族派。三是以光祿大夫左將軍李延寔、衛將軍左光祿大夫穆紹、右將軍李遐、武衛將軍費穆等中京禁軍派。此外還有小皇帝、皇帝侍讀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元子攸、外戚爾朱榮、以及其他外蕃封疆大吏等,但他們尚未構成左右格局的勢力,僅僅與皇親派、士族派和禁軍派相互勾結親善。
胡太後返政後,貪婪無厭,朝政疏緩,威恩不立;更兼鄭儼汙亂宮掖,勢傾海內,李神軌、徐紇並見親侍,位總禁要,手握王爵,輕重在心,宣淫於朝,為四方之所厭穢。他們對門第的輕視更激起了朝野普遍不滿,清流大族的憤怒,以至上下離心,文武解體。
此外太和改製,沿用魏晉製度,上有三公、九卿,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掌政務,地方則以刺史、太守、縣令等主事,官員均被分列為九品。又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漢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隴西李氏與鮮卑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地位相同。從此文武分途,官分清濁,重文輕武。結果在邊境,征鎮驅使,一生推遷,不過軍主,下層武人仕途渺茫,最終引發了六鎮起兵。而在京城,中京武人在六年前,也發生過羽林虎賁幾將千人嘩變的情形。
至此朝中幾股暗流湧動,士族不滿當今權貴,禁軍和外蕃不滿士族和王族,士族看不起武人。而皇族打壓和拉攏士人和軍隊,來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更使矛盾積累。
今年劍擊比武,各個階層都很重視,士人階層除附庸風雅,也希望通過博得美譽晉級清流或者清官,武士階層希望通過比武,代替武功晉級的緩慢,彌補舉薦孝廉秀才專門對文人恩惠的偏袒。除了這兩大階層外,還有一些與江湖多少沾邊的平民子弟劍士,希望先在武士階層立足,以後好在江湖劍俠榜上標號。
太學劍擊館。比武台後麵,坐滿了形形色色的選手,大家分別來自領軍、護軍、左右衛、驍騎各個營寨,以及學生、士人、僧道、官宦各個階層。選手們除了學生隊年齡最小外,大多二十歲也都以內,沒有太大的。估計因為一方麵,競技比武,和實戰相比,更需要技巧性、專注度、以及狀態,歲數小肌肉緊繃,爆發力強,反應速度快。所以歲數小拿不出成績,等到年紀大了更不容易拿,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這個理兒。再者歲數大點的,都有了一定的名譽地位或者聲望,再來參加比武,輸了總不好看。
劍館前麵後麵的大牆上都掛上了對決的名單,一共四十組。這四十人都是預賽晉級的選手,實力遠遠不是初賽階段的水準。各個選手都盯著自己對手的名字,心裏都不知道念道著什麽。孫雲和大家心裏一陣緊張,隻能按照吐納的方法暗自調息,緩解著壓力。不過同學們表麵看上去還算鎮靜自若,大家換好衣服,快出場的選手已經選好佩劍,輕輕擦拭準備比武。
軍營賽場這邊,同樣緊張萬分。為了製造氣憤,軍營中還有鑼鼓敲打,用來提醒和慶賀。這裏的比賽台也設置了四座,擺在閱台的對麵,閱台為兩層,高大寬敞,上麵有棚,背靠城郭麵向北。頂層為官員將軍座位,下層為選手更衣休息用。其他軍民都圍在比武台的東北西三麵,不設座位,用木樁攔著,距離台子十丈左右。
根據賽製,進到複賽,比賽規則做些調整,由原來的一局定輸贏增加到了三局兩勝,每局依然為一炷香為限,率先刺中對手五劍、不足五劍以多者為勝,相平以進攻多者為勝。
大臣們一陣臉紅,元淵搶班出來說:“啟稟太後,前者那個投降我們大魏的蕭讚,近日已經輔助安豐王元延明穩定了宿州一帶的軍情,現請求迴京,特向太後稟明。”
旁邊的大司馬元徽出班說:“元淵,此事乃是新任大將軍元鷙該奏明的事情,用得著你來多嘴?”元徽一直對元淵耿耿於懷,看見他氣就不打一處來。
元淵說:“元徽,太後雖罰我俸祿,但讓我坐班,我這是恪盡職守,你少要管我的事情。”
太後說:“好了,不要爭了。這個事情折成元淵去處理接待,你估計蕭讚什麽時候能過來?”
元淵說:“也就重陽節左右吧。”
太後說:“那你就費心吧,左仆射你還有什麽話麽?”
元徽說:“太後,臣最近除了主抓吏部政務外,還按您的吩咐順便抓了太學工作。自本屆太學入選開始學苗便都是優秀,最近還表現出另一個可圈可點之處。前日京城劍士預選賽。我參與了高校聯賽賽區的組織,結果本屆高校劍士聯賽,太學院大放異彩,竟然晉級十七名,幾乎壟斷了全部二十個名額,創曆史之最,特來向太後萬歲報喜。”
元淵說:“元徽,你不過偶爾介入,沒有尺寸之功。還不都是本屆的學苗好,你趕上了麽。再說學生們劍擊再好,不也是最多止步在京城複賽麽,你有什麽可誇耀的。”
元徽說:“不然,我認為本屆學生不比往屆,隻要在正常安排學校組織力量加緊指導練習之外,我們稍加傾斜,他們就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太後說:“哦,元徽,你說說,怎麽個傾斜法?能取得什麽成績?”
元徽說:“往年賽區都在軍營,場地混亂,設施不備,我覺得今年太學的擊劍館更新完畢,可以作為一個賽場,原城北教軍場做另一個賽場,兩個賽區同時進行必定會有好成績。至於太學成績,往年很少能進到決賽。不過我斷定,今年不但能進決賽,還至少拿個銅劍。”
元淵說:“好這可是你說的,那我們拭目以待。”
太後說:“那好,既然這樣,元徽你就協調兵部劍士比武的籌備吧。”元徽高興的遵旨。
中旬末,進入京賽的複賽比試階段,各方總計160人進入選拔賽,包含了八十名銅劍和八十名鐵劍。複試的賽場也按元徽的意思分成兩個,一個是太學擊劍館,另一個是中軍所屬城北的教軍場,每個賽場各分八十名選手。對決名單經過尚書省五兵曹統一抽簽擬定,報元淵和元徽審閱批準。時間依舊是八月十九、八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九三天。
太學的晉級複賽名單包括,銅劍李辰、賀拔緯、吳堅、孫雲、田儷、李真、蕭月、楊炯、王先、酈影。而王紅、費荊、穆敬、李彰、李翔、楊瓊、王欽,加上另外三人為鐵劍。經過抽簽,第一論李辰、吳堅、楊炯、李彰、酈影,穆敬、李彰、李翔等幾人要去軍營比劍,賀拔緯、孫雲、蕭月、田儷、李真、王先、王紅、楊瓊、王欽等留在太學。
到19日,太學賽區,各隊的銅劍鐵劍選手一共八十名齊聚到此。此外觀看比賽的,後勤保障的,裁判組的,都匯聚到而來。一時間館內外人頭攢動,人滿為患。為了讓觀看比賽的人都能看見比武,學館把所有的門窗都打開,讓留在外邊的一些人也方便看到。
大司馬城陽王元徽,侍中光祿大夫左將軍李延寔、太常崔明、太學博士祭酒錢決、兵部侍郎魏健都早早的趕來,端然穩坐在室內的正排看座中,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著什麽。
擊劍的裁判,都是由曆屆的金劍國士和銀劍國士擔任。他們中大部分人,或者在朝為官,或者充任宿衛禁軍中的郎官,或者是一些城東建陽裏居住的士人階層等。尤其這些士人劍士,出來做官都不情願,尤其不願意做濁官,但出席一些社會公益性的場合,卻很熱衷,並且在感情投入,時間投入,認真勁兒投入方麵,要比其他在職的人員強許多。因此,他們對於當裁判,感覺就像選拔自己的學生似的,極為認真嚴格。
與此同時。教軍場賽區這邊,擁擠的情形要好些,比賽的擂台設置在了室外。教軍場也稱閱武場,在中京北側金墉城邊大夏門外禦道的西邊,地勢平坦寬闊,裏邊有檢閱台、比武台、和各兵種練兵場地。場子的北側有個禪虛寺。每到歲終農隙,甲士習戰,千乘萬騎,常在於此。到世宗和肅宗時代,閱武場已經改設他處,此地僅僅作為每年武士比武的演武場。場子的南側隔著金穀護城河水,與中京小城也就是金墉城以及大夏門的城樓對應,皇帝內宮的人員,以及城樓上的軍隊,都可以站在內城上可以觀望比武。
來演武場這裏觀看比武的也是人山人海,不過場地寬闊,加上有軍兵站崗維持,秩序很井然。暫時消爵廣陽王降級為驃騎大將軍的元淵,禮部尚書兼護軍統領元順、章武王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元融、衛將軍左光祿大夫穆紹、右將軍李遐、武衛將軍費穆等都在台下主席台就坐。參加比試的選手除了軍營的低級軍官,還有這些高官將軍的子弟如李彰、李真、李翔、費荊等,所以他們這些朝中軍營高官才來觀看。
現在朝中總體分為三大勢力,一是以太後和丞相、各大王爺為首、鄭儼、李神軌、徐紇等中書省、門下省為輔的元家近臣派。二是以司徒王遵業兄弟、中書令袁翻、吏部尚書琅玡王誦、李謹、盧觀等為首的高門士族派。三是以光祿大夫左將軍李延寔、衛將軍左光祿大夫穆紹、右將軍李遐、武衛將軍費穆等中京禁軍派。此外還有小皇帝、皇帝侍讀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元子攸、外戚爾朱榮、以及其他外蕃封疆大吏等,但他們尚未構成左右格局的勢力,僅僅與皇親派、士族派和禁軍派相互勾結親善。
胡太後返政後,貪婪無厭,朝政疏緩,威恩不立;更兼鄭儼汙亂宮掖,勢傾海內,李神軌、徐紇並見親侍,位總禁要,手握王爵,輕重在心,宣淫於朝,為四方之所厭穢。他們對門第的輕視更激起了朝野普遍不滿,清流大族的憤怒,以至上下離心,文武解體。
此外太和改製,沿用魏晉製度,上有三公、九卿,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掌政務,地方則以刺史、太守、縣令等主事,官員均被分列為九品。又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漢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隴西李氏與鮮卑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地位相同。從此文武分途,官分清濁,重文輕武。結果在邊境,征鎮驅使,一生推遷,不過軍主,下層武人仕途渺茫,最終引發了六鎮起兵。而在京城,中京武人在六年前,也發生過羽林虎賁幾將千人嘩變的情形。
至此朝中幾股暗流湧動,士族不滿當今權貴,禁軍和外蕃不滿士族和王族,士族看不起武人。而皇族打壓和拉攏士人和軍隊,來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更使矛盾積累。
今年劍擊比武,各個階層都很重視,士人階層除附庸風雅,也希望通過博得美譽晉級清流或者清官,武士階層希望通過比武,代替武功晉級的緩慢,彌補舉薦孝廉秀才專門對文人恩惠的偏袒。除了這兩大階層外,還有一些與江湖多少沾邊的平民子弟劍士,希望先在武士階層立足,以後好在江湖劍俠榜上標號。
太學劍擊館。比武台後麵,坐滿了形形色色的選手,大家分別來自領軍、護軍、左右衛、驍騎各個營寨,以及學生、士人、僧道、官宦各個階層。選手們除了學生隊年齡最小外,大多二十歲也都以內,沒有太大的。估計因為一方麵,競技比武,和實戰相比,更需要技巧性、專注度、以及狀態,歲數小肌肉緊繃,爆發力強,反應速度快。所以歲數小拿不出成績,等到年紀大了更不容易拿,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這個理兒。再者歲數大點的,都有了一定的名譽地位或者聲望,再來參加比武,輸了總不好看。
劍館前麵後麵的大牆上都掛上了對決的名單,一共四十組。這四十人都是預賽晉級的選手,實力遠遠不是初賽階段的水準。各個選手都盯著自己對手的名字,心裏都不知道念道著什麽。孫雲和大家心裏一陣緊張,隻能按照吐納的方法暗自調息,緩解著壓力。不過同學們表麵看上去還算鎮靜自若,大家換好衣服,快出場的選手已經選好佩劍,輕輕擦拭準備比武。
軍營賽場這邊,同樣緊張萬分。為了製造氣憤,軍營中還有鑼鼓敲打,用來提醒和慶賀。這裏的比賽台也設置了四座,擺在閱台的對麵,閱台為兩層,高大寬敞,上麵有棚,背靠城郭麵向北。頂層為官員將軍座位,下層為選手更衣休息用。其他軍民都圍在比武台的東北西三麵,不設座位,用木樁攔著,距離台子十丈左右。
根據賽製,進到複賽,比賽規則做些調整,由原來的一局定輸贏增加到了三局兩勝,每局依然為一炷香為限,率先刺中對手五劍、不足五劍以多者為勝,相平以進攻多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