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在路口沉思著,見蕭月問話,便說:“小月你看。我們剛才下車距離路口有多遠?”蕭月看了一眼說:“挺遠的,怎麽了?”
孫雲說:“我們到路口的時候,看見那個姐姐離這兒多遠?”蕭月看看,正在進廟門的女孩說:“挺近的呀,有什麽不對麽?”
孫雲說:“這說明倆個人認識,還很熟悉。”蕭月一聽說:“我以為你看出什麽了?她們認識不奇怪呀,都是一個學校的,也都算教工,這有什麽呀。”
孫雲說:“不會那麽簡單,如果普通的認識,就會像我們一樣,說兩句話就該分手,但他們的說話時間應該不隻兩句。”蕭月眉毛一挑,看看孫雲笑笑沒吱聲。
孫雲看見蕭月的這種表情,就知道蕭月肯定覺得自己心裏有鬼,沒說實話。他突然想起什麽,看著手臂說:“蕭月,剛才不是蜜蜂蜇我的吧。”蕭月小嘴一撇,笑著往玉虛觀走去。
玉虛觀的大門似乎總是敞開著,進進出出的人群,除了少數上香的,多數是周圍打水的百姓,步行推車什麽都有。現在洛陽的百姓多數更信佛,而對傳統的道教似乎熱情已經不足。尤其這個時辰快做飯了,幾乎不會有上香的過來。
孫雲他們走到裏邊,已經看不見那個杜助教的身影,倆人順著人流徑直來到那個古井旁邊。這個古井的上邊,修起了一個寬大的木亭,這樣看著好像能幹淨些,起碼下雨天不會直接飄進雨水。孫雲看看圍牆外邊的百姓群房,要比他們站的位置低好多,這裏看百姓家的房頂,差不多正好同一水平線上,放眼望去,一片青磚灰瓦,隻有少數的房屋是二層和顏色豔麗點的,可見這片應該算貧民區。
倆人來到古井的旁邊,孫雲突然覺得這個古井很眼熟,好像和邙山舜帝廟了的古井外形差不多,而且石頭的壘起來的石沿幾乎都一樣,隻是這裏大概應用更頻繁,表麵已經光滑。從拽水的繩子看,因為地勢高應該也更深一些。井口很大,有二十幾條繩子可以拉水。
這時一個打水的老伯,正好提出來一桶水,往自家的水桶倒完,還剩下一點,看見孫雲倆人背著包袱拿著長盒子,便說:“二位小書生,你們是不是走累渴了呀,來喝一口吧!”
孫雲和蕭月正好口渴,連忙上前用手捧了水稍微洗洗手,然後在接點喝下去。這水真是有涼快,又解渴,甜美甘洌。剩下一口,孫雲也沒舍得仍,全都拍在臉上。蕭月從孫雲後背的包袱裏拿出一個麵巾,幫著孫雲擦了擦臉。
孫雲看著水井問:“老伯,這附近沒有別的井嗎?為什麽大家都過來?”老頭笑笑說:“周圍別的寺廟裏、還有弄口邊也有,不過沒有這個井水好喝,大家寧可遠點、高點也過來。”
孫雲說:“真是的老伯,當初的這口井怎麽打在了高處。即費工又費力,好奇怪呀。”
蕭月說:“那一定是廟裏的老道士,不願意在廟外打井唄。”
老頭說:“也不全是,洛陽建都有年頭了,好像有些古井,不是隨便打的。聽說當初有法力高強的高道,循著洛陽的龍脈,按天幹地支一共打了十二眼井。這些井水,一脈相承,經久不枯,水質甘甜,就坐在洛陽的周圍。不過這都是老話了,如今沒剩下幾個。”
孫雲說:“我想起來,邙山有個水井,井壁和這口井很相似,也這麽清爽。”
老者說:“嗯,應該吧,這些古井按十二個時辰、分十二個月完成的,每個井對應一個時辰一個月,就是井邊的石頭都是特殊的構造,每個井看著相同,其實還很特別的,嗬嗬,你們慢慢看罷,我該迴家嘍,迴見,太學生。”老人說完,推著小車離開。
石頭的構造還不同,孫雲頭一次注意這個問題。因為有打水的,他隻能在水井的外圍,仔細的看著井壁。井口一圈果然是十二塊石頭壘成,要比普通的八塊石頭的水井大許多。而且嚴絲合縫一點灰口都沒有,因此看不出來是堆砌的,倒像隼接和嵌套的一樣,可見當時的工藝十分精湛,設計也極為嚴密。此外井口石欄拙樸古老,有二十幾道提水繩溝,繩溝石質光亮如玉。孫雲仔細的辨別這每塊石頭的形狀,井口上麵已經被磨的光滑圓潤,上邊該有的花紋或刻印早都沒有了。但是井壁外側刻鑿的痕跡依然存在,表麵鐫刻說不出是圖案、還是鑿井銘文、或是符號,而且也沒有規律,唯一的感覺就是古老,斑駁。
孫雲趁著大家打水的間歇,抽個空,來到京口,看了看,井水很深,一股清涼之氣冒上來,不過裏側的石壁沒有什麽花紋,基本上都是剃鑿的很細。看來關鍵的細節應該還在井沿上,不過這個井已經被老百姓用的磨平了,隻能有機會到曆山廟的水井重新看看,因為那口井用的人少,井沿上還保留著所有的圖案。
在“鑿井而居”的時代,人們守著一眼井,耕作幾畝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而且通常有些深井,往往是公共的資源,吸引著百姓聚集居住,形成村落。人口多了,聚井汲水,有些人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便形成了市井,進而發展成鄉間的集市、城中肆市,商販和百姓雲集的市場。因此井被賦予了非常深刻的含義。
孫雲看著這口井,又突然想起來一個詞匯,“背井離鄉”。自己從家鄉出來,已經快到一個月了,從小到大,還沒有離家這麽長時間。看見人們忙碌著生活,一股思鄉的情緒感染了他。他家沒有水井,每天這個時候,他也會推著小車去村口裏邊的水井旁打水,然後運迴來倒在水缸裏。還有的家,沒有小車,許多像他一樣大的孩子,需要拿著扁擔跳著木桶打水。
守家和離鄉,這是不同的人生選擇。孫雲雖然知道,自己走出一步,應該比原地踏步要正確,可是走出來也需要代價,至少要麵對現實的許多困惑,還有未來的許多迷茫。
見孫雲不知道想什麽,蕭月提醒說:“大雲,你剛才不是到這裏查找秘密麽?怎麽看起井來沒完呢?”孫雲說:“哦,對了。我們把助教博士跟丟了,走吧。”
蕭月說:“大雲,你這人好怪,剛才覺得有好重要是事情,這會兒怎麽走神兒了?”孫雲說:“也不是走神,上午我們看見一個古井,下午又看見,我就覺得好像裏邊有什麽暗示似的,就像上午我們看見那個道士,下午又看見他,而且還看見許多重複看見的人,這一定不是什麽巧合,肯定有內在的聯係,隻是我沒有發現而已。”
蕭月說:“你想的太多了吧。我覺得你哪都好,就是總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的。其實,我最喜歡上午的你,上午我們雖然在危險之中,不過你在陣眼的位置,表現的一點不猶豫。那個時候,你指揮大家作戰,顯得你多鎮靜多果敢。為什麽有的時候,你就不能像那個樣子呢?”孫雲說:“那個時候,我的位置是關係到大家的命運。爺爺說過。做陣眼的時候,一定不能猶豫,那個時候場上變化瞬息萬變,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果斷。指令和行動錯了可以再彌補,但是隻要猶豫,就會害了大家。”
蕭月說:“對呀,我覺得你爺爺說的很對。你應該任何事情都應該這麽做。”孫雲說:“一個陣法,我能控製得了,可是涉及人生與命運的事情,我還是不會駕馭的。”
蕭月說:“人生也有好多十字路口要選擇,猶豫不前也是最大的錯誤。”孫雲說:“你說的也是一個哲理,不過我現在必須還要踏下心來,好好學習,起碼學習好,以後能有選擇的機會,要不然想找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蕭月說:“說不過你,你太能躲了。”“你們討論什麽呢?這麽激烈?”倆人光顧說話,不想後邊有人到跟前。迴頭一看,竟然是圖書館的女助教杜嬰,一手拿了一個小水桶。
孫雲趕忙點頭行禮說:“杜博士,您好。這麽巧,這是我班的蕭月同學,蕭月,圖書館的助教杜博士。”蕭月趕忙也行禮問好。
杜嬰說:“嗬嗬,你們好,真是巧,你們怎麽到這個道觀裏?”孫雲掩飾說:“剛才就是路過,看見這裏有個水井上來喝口水,您怎麽來這裏了?”
杜嬰說:“我過來看看我的爸爸。”孫雲說:“您的爸爸?您爸爸在道觀裏?”
杜嬰說:“是呀,我的爸爸叫杜紹,是這個道觀的住持。”孫雲一想,剛才自己怎麽沒想到呢?杜紹、杜嬰應該就是一家,而且長的還很像,自己反應真是太遲鈍了。
杜嬰說見孫雲有些愣住,接著說:“怎麽?感覺奇怪呀?我們爸爸的這個道觀屬於老天師道的派別,這裏的道士是可以成家有子女的。”
孫雲說:“不是不是,我是說太巧了,杜博士,快把水桶給我,我幫您打水。”
杜嬰說:“不用不用,我就是口渴了,想喝點井水,順便給我爸爸煮點茶水。”
這時正好有個大姨打水,她盛滿後,剩了好多,就說:“小嬰過來啦,別排隊了,快接我這個水。”還有好多人也都認識觀主的女兒,都和她打著招唿,看來杜嬰總來,和百姓熟悉了。
杜嬰拗不過大家和孫雲,把水桶交給他說:“一會打完水迴屋後,我們一起迴學校吧。”
孫雲說:“我們到路口的時候,看見那個姐姐離這兒多遠?”蕭月看看,正在進廟門的女孩說:“挺近的呀,有什麽不對麽?”
孫雲說:“這說明倆個人認識,還很熟悉。”蕭月一聽說:“我以為你看出什麽了?她們認識不奇怪呀,都是一個學校的,也都算教工,這有什麽呀。”
孫雲說:“不會那麽簡單,如果普通的認識,就會像我們一樣,說兩句話就該分手,但他們的說話時間應該不隻兩句。”蕭月眉毛一挑,看看孫雲笑笑沒吱聲。
孫雲看見蕭月的這種表情,就知道蕭月肯定覺得自己心裏有鬼,沒說實話。他突然想起什麽,看著手臂說:“蕭月,剛才不是蜜蜂蜇我的吧。”蕭月小嘴一撇,笑著往玉虛觀走去。
玉虛觀的大門似乎總是敞開著,進進出出的人群,除了少數上香的,多數是周圍打水的百姓,步行推車什麽都有。現在洛陽的百姓多數更信佛,而對傳統的道教似乎熱情已經不足。尤其這個時辰快做飯了,幾乎不會有上香的過來。
孫雲他們走到裏邊,已經看不見那個杜助教的身影,倆人順著人流徑直來到那個古井旁邊。這個古井的上邊,修起了一個寬大的木亭,這樣看著好像能幹淨些,起碼下雨天不會直接飄進雨水。孫雲看看圍牆外邊的百姓群房,要比他們站的位置低好多,這裏看百姓家的房頂,差不多正好同一水平線上,放眼望去,一片青磚灰瓦,隻有少數的房屋是二層和顏色豔麗點的,可見這片應該算貧民區。
倆人來到古井的旁邊,孫雲突然覺得這個古井很眼熟,好像和邙山舜帝廟了的古井外形差不多,而且石頭的壘起來的石沿幾乎都一樣,隻是這裏大概應用更頻繁,表麵已經光滑。從拽水的繩子看,因為地勢高應該也更深一些。井口很大,有二十幾條繩子可以拉水。
這時一個打水的老伯,正好提出來一桶水,往自家的水桶倒完,還剩下一點,看見孫雲倆人背著包袱拿著長盒子,便說:“二位小書生,你們是不是走累渴了呀,來喝一口吧!”
孫雲和蕭月正好口渴,連忙上前用手捧了水稍微洗洗手,然後在接點喝下去。這水真是有涼快,又解渴,甜美甘洌。剩下一口,孫雲也沒舍得仍,全都拍在臉上。蕭月從孫雲後背的包袱裏拿出一個麵巾,幫著孫雲擦了擦臉。
孫雲看著水井問:“老伯,這附近沒有別的井嗎?為什麽大家都過來?”老頭笑笑說:“周圍別的寺廟裏、還有弄口邊也有,不過沒有這個井水好喝,大家寧可遠點、高點也過來。”
孫雲說:“真是的老伯,當初的這口井怎麽打在了高處。即費工又費力,好奇怪呀。”
蕭月說:“那一定是廟裏的老道士,不願意在廟外打井唄。”
老頭說:“也不全是,洛陽建都有年頭了,好像有些古井,不是隨便打的。聽說當初有法力高強的高道,循著洛陽的龍脈,按天幹地支一共打了十二眼井。這些井水,一脈相承,經久不枯,水質甘甜,就坐在洛陽的周圍。不過這都是老話了,如今沒剩下幾個。”
孫雲說:“我想起來,邙山有個水井,井壁和這口井很相似,也這麽清爽。”
老者說:“嗯,應該吧,這些古井按十二個時辰、分十二個月完成的,每個井對應一個時辰一個月,就是井邊的石頭都是特殊的構造,每個井看著相同,其實還很特別的,嗬嗬,你們慢慢看罷,我該迴家嘍,迴見,太學生。”老人說完,推著小車離開。
石頭的構造還不同,孫雲頭一次注意這個問題。因為有打水的,他隻能在水井的外圍,仔細的看著井壁。井口一圈果然是十二塊石頭壘成,要比普通的八塊石頭的水井大許多。而且嚴絲合縫一點灰口都沒有,因此看不出來是堆砌的,倒像隼接和嵌套的一樣,可見當時的工藝十分精湛,設計也極為嚴密。此外井口石欄拙樸古老,有二十幾道提水繩溝,繩溝石質光亮如玉。孫雲仔細的辨別這每塊石頭的形狀,井口上麵已經被磨的光滑圓潤,上邊該有的花紋或刻印早都沒有了。但是井壁外側刻鑿的痕跡依然存在,表麵鐫刻說不出是圖案、還是鑿井銘文、或是符號,而且也沒有規律,唯一的感覺就是古老,斑駁。
孫雲趁著大家打水的間歇,抽個空,來到京口,看了看,井水很深,一股清涼之氣冒上來,不過裏側的石壁沒有什麽花紋,基本上都是剃鑿的很細。看來關鍵的細節應該還在井沿上,不過這個井已經被老百姓用的磨平了,隻能有機會到曆山廟的水井重新看看,因為那口井用的人少,井沿上還保留著所有的圖案。
在“鑿井而居”的時代,人們守著一眼井,耕作幾畝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而且通常有些深井,往往是公共的資源,吸引著百姓聚集居住,形成村落。人口多了,聚井汲水,有些人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便形成了市井,進而發展成鄉間的集市、城中肆市,商販和百姓雲集的市場。因此井被賦予了非常深刻的含義。
孫雲看著這口井,又突然想起來一個詞匯,“背井離鄉”。自己從家鄉出來,已經快到一個月了,從小到大,還沒有離家這麽長時間。看見人們忙碌著生活,一股思鄉的情緒感染了他。他家沒有水井,每天這個時候,他也會推著小車去村口裏邊的水井旁打水,然後運迴來倒在水缸裏。還有的家,沒有小車,許多像他一樣大的孩子,需要拿著扁擔跳著木桶打水。
守家和離鄉,這是不同的人生選擇。孫雲雖然知道,自己走出一步,應該比原地踏步要正確,可是走出來也需要代價,至少要麵對現實的許多困惑,還有未來的許多迷茫。
見孫雲不知道想什麽,蕭月提醒說:“大雲,你剛才不是到這裏查找秘密麽?怎麽看起井來沒完呢?”孫雲說:“哦,對了。我們把助教博士跟丟了,走吧。”
蕭月說:“大雲,你這人好怪,剛才覺得有好重要是事情,這會兒怎麽走神兒了?”孫雲說:“也不是走神,上午我們看見一個古井,下午又看見,我就覺得好像裏邊有什麽暗示似的,就像上午我們看見那個道士,下午又看見他,而且還看見許多重複看見的人,這一定不是什麽巧合,肯定有內在的聯係,隻是我沒有發現而已。”
蕭月說:“你想的太多了吧。我覺得你哪都好,就是總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的。其實,我最喜歡上午的你,上午我們雖然在危險之中,不過你在陣眼的位置,表現的一點不猶豫。那個時候,你指揮大家作戰,顯得你多鎮靜多果敢。為什麽有的時候,你就不能像那個樣子呢?”孫雲說:“那個時候,我的位置是關係到大家的命運。爺爺說過。做陣眼的時候,一定不能猶豫,那個時候場上變化瞬息萬變,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果斷。指令和行動錯了可以再彌補,但是隻要猶豫,就會害了大家。”
蕭月說:“對呀,我覺得你爺爺說的很對。你應該任何事情都應該這麽做。”孫雲說:“一個陣法,我能控製得了,可是涉及人生與命運的事情,我還是不會駕馭的。”
蕭月說:“人生也有好多十字路口要選擇,猶豫不前也是最大的錯誤。”孫雲說:“你說的也是一個哲理,不過我現在必須還要踏下心來,好好學習,起碼學習好,以後能有選擇的機會,要不然想找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蕭月說:“說不過你,你太能躲了。”“你們討論什麽呢?這麽激烈?”倆人光顧說話,不想後邊有人到跟前。迴頭一看,竟然是圖書館的女助教杜嬰,一手拿了一個小水桶。
孫雲趕忙點頭行禮說:“杜博士,您好。這麽巧,這是我班的蕭月同學,蕭月,圖書館的助教杜博士。”蕭月趕忙也行禮問好。
杜嬰說:“嗬嗬,你們好,真是巧,你們怎麽到這個道觀裏?”孫雲掩飾說:“剛才就是路過,看見這裏有個水井上來喝口水,您怎麽來這裏了?”
杜嬰說:“我過來看看我的爸爸。”孫雲說:“您的爸爸?您爸爸在道觀裏?”
杜嬰說:“是呀,我的爸爸叫杜紹,是這個道觀的住持。”孫雲一想,剛才自己怎麽沒想到呢?杜紹、杜嬰應該就是一家,而且長的還很像,自己反應真是太遲鈍了。
杜嬰說見孫雲有些愣住,接著說:“怎麽?感覺奇怪呀?我們爸爸的這個道觀屬於老天師道的派別,這裏的道士是可以成家有子女的。”
孫雲說:“不是不是,我是說太巧了,杜博士,快把水桶給我,我幫您打水。”
杜嬰說:“不用不用,我就是口渴了,想喝點井水,順便給我爸爸煮點茶水。”
這時正好有個大姨打水,她盛滿後,剩了好多,就說:“小嬰過來啦,別排隊了,快接我這個水。”還有好多人也都認識觀主的女兒,都和她打著招唿,看來杜嬰總來,和百姓熟悉了。
杜嬰拗不過大家和孫雲,把水桶交給他說:“一會打完水迴屋後,我們一起迴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