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節是技擊,內容包括劍擊和射箭等。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改成體育課,總算可以放鬆大腦,無論是甲班還是乙班有好多人都迴來參加。
自春秋戰國以來,劍不僅在軍隊中普遍應用,而且上自帝王,下自士人無不佩劍,文人學士皆以佩劍為榮並從小練劍,於是擊劍之風開始盛行。尤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劍作為軍隊中使用的武器逐漸為刀所代替,慢慢退出實戰,而成為武將及權貴們的佩帶裝飾以及文人學士尚武任俠的標誌。東漢桓、靈帝間虎賁將王越善於擊劍,稱雄京師。漢末的劉備、孫權、魏文帝曹丕都是擊劍高手,並且都鑄過多把名劍。一些文人把技擊精華,總結成擊劍方法的專門著作《劍道三十七篇》,收錄在《漢書.藝文誌》中。
在漢代,有許多有名的劍術家,時稱“劍客”,後因文人尚武任俠,劍客逐漸被“俠客”的稱唿替代,再後來俠客被有俠義精神的武者專有化。同時因為擊劍比賽多了,勝者逐漸用金劍武士,銀劍武士等這些花樣繁多的競技名詞固化,而劍客也隨之上升為比俠客還高深和隱跡的武林隱士。再後來,江湖之中,把劍客、俠客、武士用於個人武功和武德的排名。
盡管毛逵有傷,教學起來多有不便,但有了幾個徒弟的幫忙,一切都迎刃而解,而且這幾天還幫他做了不少木劍,讓課堂學生能人手一劍。最令毛博士期待的是,今年重陽節的擊劍比賽,因為有了李辰等人的加入,使得競爭力陡然增強。這些學生中,以李辰技擊技術最好,其次孫雲、吳堅,再次田儷、蕭月等人,估計都能達到三級武士以上,因此至少在學生組奪得第一沒問題。尤其更大的亮點是有許多女弟子會披掛上陣足可以驚豔全場。
每年的重陽擊劍比賽,按兵部的組織,成例分為:京城賽區和地方賽區。京城包含學生組、士人組、軍隊組、官宦組和僧道組等等。
地方賽區身份不限組別,但分州級比賽、郡級比賽和縣級比賽。
縣級比賽在每年六月底進行,由各鄉的前十名角逐十個鐵劍武士的名號,其中第一名獲得銅劍稱號。取得名次的武士獲得今後可以佩劍的資格,並且劍穗分別是黑色和青色,同時劍穗結有一個燈籠,表示縣級武士。
郡級比賽在七月底進行,由各縣的前十名匯到郡治所比劍,決出十個銅劍名號,其中第一名是銀劍,獲得名次的武士劍穗分別是青色和銀色,同時結有二個燈籠,表示郡級武士。
州級比賽在八月底進行,由各郡的前十名匯到州治所比賽,決出十個銀劍名號,其中第一名是金劍,獲得名次的武士劍穗分別是銀色和金色,同時結有三個燈籠,表示州級武士。
京城賽區的預備賽也在八月底。因為京城的軍隊比較多,包括虎賁、羽林、皇宮衛隊、太子衛隊、城防衛隊,因此軍隊自身就分了四組,加上學校、士人等合計八組。由各個組先進行比賽選出前二十名,其中前十名為銅劍,後十名為鐵劍,京城劍穗不佩戴燈籠。八組共160名選手,再戰選出十名銀劍和十名金劍。
每年的九月初五開始放假,一直到九月初十重陽的假期才結束。各地出線的選手,陸續的在八月底都抵達京師。京城兵部安排在九月初五組織各州10名選手以及京城20選手的公開抽簽分組、賽場安排等準備工作。九月初六開始正式開始全國淘汰賽,到九月初八選出全國八名金劍武士和八名銀劍武士和十六名銅劍武士。國家級的武士劍穗結有四個燈籠,並簡稱金劍國士、銀劍國士和銅劍國士。因為各州的武士參加京城總決賽的時候都是金劍或銀劍稱號,因此端午比賽完畢後,他們當中會有人的劍穗,出現同時掛多種顏色和多種燈籠肚的特殊風景,有些人還以此為炫耀。
九月初九,除傳統的節日活動之外,京城還要上演每二三年一度的金劍國士的比武,八名選手最後爭奪本屆第一金劍的美譽。他們的劍匣上將會鑲有一個金色的葫蘆寶塔。
這些年,有蟬聯獲得金葫蘆的,也有累計多次獲得金葫蘆的,他們之中以軍隊的人最多,其次是僧侶和士人,因為他們中有不少是江湖人士,他們未來要在俠客榜上留名,便先到武士榜標號。官員和學生則極少。所以毛逵想,今年太學生最差也能獲得多個銅劍的稱號,如果運氣好,還能獲得銀劍的名次,這樣來年獲得金劍國士,才能指日可待。
八月的上旬是社稷日,從中旬到下旬開始學生組的比武。學生組包括皇宗學、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小學。因為其他校所在城郭內場地狹小,隻有太學在東城外,院子以及場館宏大,每年都到太學來舉辦。所以毛逵要抓緊短暫的時間,帶領弟子把比賽規則和動作技巧磨合好。
前麵說過,擊劍館的室內陳設與其他讀書的館所不一樣,從入口轉過屏風,大廳中央是練劍場所,兩側是射箭的場所。大廳往裏是四個橫向條形一尺多高的台子,是比武台,也叫擊劍台。擊劍、射箭被文人士族列為六藝之一,所以一切設施很完備。最後麵是器械存放位置,器械的後麵有幾間屋子,博士室、更衣室等。
學生們進館後,都在一側座位坐好,座位是助教依據上課名單事先安排好的,一共分了四組。分組是博士與李辰幾個人討論的,第一組由李辰帶隊為高級隊,先不設人員,由他從中挑選,是應對比賽選報名人員的。第二組由吳堅和王先帶隊,做組長示範。第三組由蕭月和楊炯帶隊,第四組由酈影和田儷帶隊女生。
本來孫雲和李辰共同帶高級隊的,同時要求每組的組長一邊示範一邊口授動作要領,但各位組長都說,口訣不是他們的長項,動作演示沒問題。孫雲說口訣多簡單啊,隻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可大家說,這些年都是你當我們的第二個老師了,當老師、動嘴說的事都是你的,你當然覺得容易了,我們都一直習慣專研動作,所以不是當老師的料。最後連李辰也這麽說,孫雲才不得不承認。談理論他是最強,也正因為這個,實戰能力反倒一點一點被大夥追趕。所以背後他也和大家抱怨過,跟你們同門,最終你們都成為高手,我成為老師了。毛博士笑了,說那就發揮個人長處,由孫雲代替他口授動作要點,其他人演示。
大廳裏,講完學習的程序後,大夥都起身拿起木劍,到場地中央分組麵向比武台站好。組長們都到各自隊前的台上演示,副組長到隊員中糾正動作,毛博士坐在台上的椅子指揮,並隨時補充孫雲的口訣。孫雲則在人群之中開始講課,隻聽他說道:
“任何一門武術都一樣,要有一套動作要領。擊劍的動作口訣和要領是:
第一:劍心。雖然我們比賽不限製劍的長短,但不允許自己帶劍,所以要使寶劍運用靈活穩定,必須在挑選比賽用劍後,找到合適握位。通常在距離重心位置向劍尾部移動二到三拳距離的部位,這段距離範圍便是一般握劍的合適位置。
第二:站位。右手握好劍身(左手的相反),麵向進攻方向立正站好,劍尖指向目標,並與目標位置離開半個或一個身位。握劍手拇指要和退外側的側線對齊。注意劍尖的指向必須與目標行進方向成一直線。
第三:手架。目光平視目標,左手平背式在前,引領右手方向。
第四:站位。身體站立的位置確定後,右手原位不動,在兩腳立正的姿勢下,左腳向左側方或側前方邁出一小步,左右尺度與肩相等,前後距離不超過一腳半或平行,右腳尖向右外側轉動自然,轉動角度約為一麵和一方之間。這樣便可以構成一個穩定的站立姿勢。移動後轉動的距離和角度,以個人身體條件可以細微變化,以穩定靈活為準。
第五:麵部。在運劍前,將下頦對準寶劍中軸線上,兩眼保持水平向前平視,這樣,麵部中心,包括鼻子、嘴和下頦,便都能與寶劍和右手臂,進入同一個垂直平麵裏。動作要領一定注意:麵部的垂直中心線與劍身的中軸線保持在同一個垂直平麵上。
第六:後手。後手握劍時,手腕要能自由活動,拇指和食指在虎口處輕輕夾住劍柄,好象一個吊環,其餘三個手指要虛握,千萬不要握得太緊。出劍時,要前後搖動手腕,利用腕力將劍擊出。這點極其重要,許多高難的動作都是依靠腕力發出。
第七:擊劍。擊劍是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一環,前麵都正確,由於這個動作不好,還是使不出各種劍法來。因此必須注意,握劍的後手與小臂必須放鬆,以胳膊肘的關節為軸,象秋千一樣能輕鬆自如的前後擺動,注意擺動幅度不要太大,不擺動時應垂直。
以上是動作的基本分解,這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這些動作不規範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進步,這些熟悉了,之後會有戰術組合,你們如果基本動作已經過關的,就由李辰同學講解實戰技術組合。下麵我們重新把七個動作,做分解練習。一、劍心!…”
孫雲一邊喊口訣,組長們一邊重新演示,副組長走動糾正,李辰也下來一邊幫助糾正,一邊挑選候選人,毛博士也一邊補充重點,大家忙的熱火朝天。
自春秋戰國以來,劍不僅在軍隊中普遍應用,而且上自帝王,下自士人無不佩劍,文人學士皆以佩劍為榮並從小練劍,於是擊劍之風開始盛行。尤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劍作為軍隊中使用的武器逐漸為刀所代替,慢慢退出實戰,而成為武將及權貴們的佩帶裝飾以及文人學士尚武任俠的標誌。東漢桓、靈帝間虎賁將王越善於擊劍,稱雄京師。漢末的劉備、孫權、魏文帝曹丕都是擊劍高手,並且都鑄過多把名劍。一些文人把技擊精華,總結成擊劍方法的專門著作《劍道三十七篇》,收錄在《漢書.藝文誌》中。
在漢代,有許多有名的劍術家,時稱“劍客”,後因文人尚武任俠,劍客逐漸被“俠客”的稱唿替代,再後來俠客被有俠義精神的武者專有化。同時因為擊劍比賽多了,勝者逐漸用金劍武士,銀劍武士等這些花樣繁多的競技名詞固化,而劍客也隨之上升為比俠客還高深和隱跡的武林隱士。再後來,江湖之中,把劍客、俠客、武士用於個人武功和武德的排名。
盡管毛逵有傷,教學起來多有不便,但有了幾個徒弟的幫忙,一切都迎刃而解,而且這幾天還幫他做了不少木劍,讓課堂學生能人手一劍。最令毛博士期待的是,今年重陽節的擊劍比賽,因為有了李辰等人的加入,使得競爭力陡然增強。這些學生中,以李辰技擊技術最好,其次孫雲、吳堅,再次田儷、蕭月等人,估計都能達到三級武士以上,因此至少在學生組奪得第一沒問題。尤其更大的亮點是有許多女弟子會披掛上陣足可以驚豔全場。
每年的重陽擊劍比賽,按兵部的組織,成例分為:京城賽區和地方賽區。京城包含學生組、士人組、軍隊組、官宦組和僧道組等等。
地方賽區身份不限組別,但分州級比賽、郡級比賽和縣級比賽。
縣級比賽在每年六月底進行,由各鄉的前十名角逐十個鐵劍武士的名號,其中第一名獲得銅劍稱號。取得名次的武士獲得今後可以佩劍的資格,並且劍穗分別是黑色和青色,同時劍穗結有一個燈籠,表示縣級武士。
郡級比賽在七月底進行,由各縣的前十名匯到郡治所比劍,決出十個銅劍名號,其中第一名是銀劍,獲得名次的武士劍穗分別是青色和銀色,同時結有二個燈籠,表示郡級武士。
州級比賽在八月底進行,由各郡的前十名匯到州治所比賽,決出十個銀劍名號,其中第一名是金劍,獲得名次的武士劍穗分別是銀色和金色,同時結有三個燈籠,表示州級武士。
京城賽區的預備賽也在八月底。因為京城的軍隊比較多,包括虎賁、羽林、皇宮衛隊、太子衛隊、城防衛隊,因此軍隊自身就分了四組,加上學校、士人等合計八組。由各個組先進行比賽選出前二十名,其中前十名為銅劍,後十名為鐵劍,京城劍穗不佩戴燈籠。八組共160名選手,再戰選出十名銀劍和十名金劍。
每年的九月初五開始放假,一直到九月初十重陽的假期才結束。各地出線的選手,陸續的在八月底都抵達京師。京城兵部安排在九月初五組織各州10名選手以及京城20選手的公開抽簽分組、賽場安排等準備工作。九月初六開始正式開始全國淘汰賽,到九月初八選出全國八名金劍武士和八名銀劍武士和十六名銅劍武士。國家級的武士劍穗結有四個燈籠,並簡稱金劍國士、銀劍國士和銅劍國士。因為各州的武士參加京城總決賽的時候都是金劍或銀劍稱號,因此端午比賽完畢後,他們當中會有人的劍穗,出現同時掛多種顏色和多種燈籠肚的特殊風景,有些人還以此為炫耀。
九月初九,除傳統的節日活動之外,京城還要上演每二三年一度的金劍國士的比武,八名選手最後爭奪本屆第一金劍的美譽。他們的劍匣上將會鑲有一個金色的葫蘆寶塔。
這些年,有蟬聯獲得金葫蘆的,也有累計多次獲得金葫蘆的,他們之中以軍隊的人最多,其次是僧侶和士人,因為他們中有不少是江湖人士,他們未來要在俠客榜上留名,便先到武士榜標號。官員和學生則極少。所以毛逵想,今年太學生最差也能獲得多個銅劍的稱號,如果運氣好,還能獲得銀劍的名次,這樣來年獲得金劍國士,才能指日可待。
八月的上旬是社稷日,從中旬到下旬開始學生組的比武。學生組包括皇宗學、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小學。因為其他校所在城郭內場地狹小,隻有太學在東城外,院子以及場館宏大,每年都到太學來舉辦。所以毛逵要抓緊短暫的時間,帶領弟子把比賽規則和動作技巧磨合好。
前麵說過,擊劍館的室內陳設與其他讀書的館所不一樣,從入口轉過屏風,大廳中央是練劍場所,兩側是射箭的場所。大廳往裏是四個橫向條形一尺多高的台子,是比武台,也叫擊劍台。擊劍、射箭被文人士族列為六藝之一,所以一切設施很完備。最後麵是器械存放位置,器械的後麵有幾間屋子,博士室、更衣室等。
學生們進館後,都在一側座位坐好,座位是助教依據上課名單事先安排好的,一共分了四組。分組是博士與李辰幾個人討論的,第一組由李辰帶隊為高級隊,先不設人員,由他從中挑選,是應對比賽選報名人員的。第二組由吳堅和王先帶隊,做組長示範。第三組由蕭月和楊炯帶隊,第四組由酈影和田儷帶隊女生。
本來孫雲和李辰共同帶高級隊的,同時要求每組的組長一邊示範一邊口授動作要領,但各位組長都說,口訣不是他們的長項,動作演示沒問題。孫雲說口訣多簡單啊,隻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可大家說,這些年都是你當我們的第二個老師了,當老師、動嘴說的事都是你的,你當然覺得容易了,我們都一直習慣專研動作,所以不是當老師的料。最後連李辰也這麽說,孫雲才不得不承認。談理論他是最強,也正因為這個,實戰能力反倒一點一點被大夥追趕。所以背後他也和大家抱怨過,跟你們同門,最終你們都成為高手,我成為老師了。毛博士笑了,說那就發揮個人長處,由孫雲代替他口授動作要點,其他人演示。
大廳裏,講完學習的程序後,大夥都起身拿起木劍,到場地中央分組麵向比武台站好。組長們都到各自隊前的台上演示,副組長到隊員中糾正動作,毛博士坐在台上的椅子指揮,並隨時補充孫雲的口訣。孫雲則在人群之中開始講課,隻聽他說道:
“任何一門武術都一樣,要有一套動作要領。擊劍的動作口訣和要領是:
第一:劍心。雖然我們比賽不限製劍的長短,但不允許自己帶劍,所以要使寶劍運用靈活穩定,必須在挑選比賽用劍後,找到合適握位。通常在距離重心位置向劍尾部移動二到三拳距離的部位,這段距離範圍便是一般握劍的合適位置。
第二:站位。右手握好劍身(左手的相反),麵向進攻方向立正站好,劍尖指向目標,並與目標位置離開半個或一個身位。握劍手拇指要和退外側的側線對齊。注意劍尖的指向必須與目標行進方向成一直線。
第三:手架。目光平視目標,左手平背式在前,引領右手方向。
第四:站位。身體站立的位置確定後,右手原位不動,在兩腳立正的姿勢下,左腳向左側方或側前方邁出一小步,左右尺度與肩相等,前後距離不超過一腳半或平行,右腳尖向右外側轉動自然,轉動角度約為一麵和一方之間。這樣便可以構成一個穩定的站立姿勢。移動後轉動的距離和角度,以個人身體條件可以細微變化,以穩定靈活為準。
第五:麵部。在運劍前,將下頦對準寶劍中軸線上,兩眼保持水平向前平視,這樣,麵部中心,包括鼻子、嘴和下頦,便都能與寶劍和右手臂,進入同一個垂直平麵裏。動作要領一定注意:麵部的垂直中心線與劍身的中軸線保持在同一個垂直平麵上。
第六:後手。後手握劍時,手腕要能自由活動,拇指和食指在虎口處輕輕夾住劍柄,好象一個吊環,其餘三個手指要虛握,千萬不要握得太緊。出劍時,要前後搖動手腕,利用腕力將劍擊出。這點極其重要,許多高難的動作都是依靠腕力發出。
第七:擊劍。擊劍是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一環,前麵都正確,由於這個動作不好,還是使不出各種劍法來。因此必須注意,握劍的後手與小臂必須放鬆,以胳膊肘的關節為軸,象秋千一樣能輕鬆自如的前後擺動,注意擺動幅度不要太大,不擺動時應垂直。
以上是動作的基本分解,這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這些動作不規範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進步,這些熟悉了,之後會有戰術組合,你們如果基本動作已經過關的,就由李辰同學講解實戰技術組合。下麵我們重新把七個動作,做分解練習。一、劍心!…”
孫雲一邊喊口訣,組長們一邊重新演示,副組長走動糾正,李辰也下來一邊幫助糾正,一邊挑選候選人,毛博士也一邊補充重點,大家忙的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