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稻穀很快就由青變黃,稻穗更彎了,稻田裏一片金黃,到了收割稻穀的時候。
連山鎮喜氣洋洋。
寬叔來找唐明,說謝大林管事找他們幾個去做短工,去割禾。不止他們原來幾個男的壯勞力可以去,像李小薇李大丫這樣能幹活的姑娘或者婦人都可以去。讓寬叔帶人去。
“家裏也需要人手,去還是不去?”唐明拿不定主意。
周婆子的意思是唐明一個人去,李小薇的意思是她自己一個人去,唐明力氣大,在家裏摔打禾把脫稻粒。何秀芳說小蘭和她兩人就可以把家裏的水稻收割迴來。
最後一家人商量好李小薇一個人去 。
寬叔,李大丫,李小薇,李二妹還有另外一個青年一共五個人去謝家莊幹活。
李大娃家隻有一畝田,他阿奶幫著幹一些,也應付得了,就讓李二妹去了。
何秀芳家兩畝水田,四天時間就割完水稻,天氣好,稻穀再曬兩天就全部曬幹了。
李小薇走之前拿出一些雞蛋讓何秀芳她們吃。肉早吃沒有了。
割完水稻,還要把田整理好,種晚稻。在李小薇的提議下,這一次她們家是預先撒了穀種,育了秧苗的。隻要田平整好,立刻就可以把秧苗移栽到水田裏。
村裏十戶有八戶都是跟著李小薇家一樣做的。
何秀芳和李村長說清楚,她家是第一次這樣種,到時候收成不好不要怪她家。
因為大家對於晚稻本來沒有抱希望,以前種的晚稻除了交稅,每畝隻有五六十斤收成,比空著強一點。
大家都表示自己負責,就算比上上之前的收成,也不會怪何秀芳家。
何秀芳家割完禾後過兩天,寬叔就帶著去做工的人迴來了 。
他們在謝家莊幹了六天的活,每人拿迴來七十二文。
李大丫和李小薇李二妹三個人累得直不起腰,右手胳膊都酸了,她們三個一直賣力幹活,生怕拖後腿,謝大林都對她們三個很滿意,不住點頭。
李小薇到家,何秀芳堅持讓她在家休息一天。
周婆子也出去幫忙翻田踩田,讓李小薇看家。
踩好田,何秀芳和唐明把草木灰樹葉泥等堆的肥撒到田裏麵去,盡量撒得均勻一些。
放完肥後過兩天就插秧。
在秧田裏拔秧苗,再把秧苗按一定距離一行一行插到田裏。李小薇囑咐栽種到田裏每一把秧苗大概有六到八株秧苗。
又忙碌了兩三天,晚稻插完了。大家都瘦了一圈,黑了一圈。
收花生,挖番薯這些活就可以慢慢來。
李小薇家拔迴家的花生剛摘完洗幹淨泥曬在竹窩裏,李村長就來通知收糧稅的官員第二天會來,讓大家準備好。
第二天,雖然沒有人歡迎,兩輛馬車還是來了李家村。
一畝上等田交一百二十斤稻穀,一畝下等田交八十斤稻穀。
李小薇家三畝下等田,要交兩百四十斤稻穀。
他們家種了兩畝水稻,總共得了六百斤稻穀,交完稅後還有三百六十斤稻穀。李大娃還給李小薇家五十斤稻穀。她們家總共有四百一十斤稻穀。
好像挺多。何秀芳第一次看見自己家有這麽多糧食。
交完糧稅村裏幾戶人家結伴去鎮上碾米。
何秀芳在家裏幹活,唐明和兩個妹妹一起去碾米。總共挑一百斤稻穀去碾,唐明挑一擔,李小薇和李小蘭各用袋子背了一些,唐明本來說不用兩個妹妹背穀子的,但沒有人聽他的。
“每個人都要吃飯,同樣大家都要為這個家出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何秀芳說。
周婆子看著他們戴上草帽,拿上裝了水的竹筒。
隨後兄妹三人就和村裏其他人一起出發了,他們選的不是趕集日,希望鎮上碾米的人能少一些。
鎮上又恢複了以往的熱鬧。
米鋪外麵早就沒有了差役看守,另外一家米鋪也打開門做生意。
李小薇她們守著碾米廠一個時辰各家都碾好米,付完錢,挑上米和米糠準備迴家。
鎮撫司外麵的報告欄圍了一些人。
“鎮撫司收購新米,六文錢一斤。”李小薇一行聽到圍觀的人群裏麵有人說道。
李家村一同來的人停下來商量。
“過一段時間,米價可能會恢複到以前一樣,新米三文一斤。”
“我們可以賣掉一部分,到時候買三文一斤的米來吃也可以 ,這樣一賣一買 ,我們賺三文錢。”
和他們一樣想法的人不少,他們又排了一個時辰隊才把米都賣了。隻挑著穀糠準備迴家。
想到家裏的雞鴨大了,吃得更多,李小薇幾兄妹又去碾米廠買了一些穀糠。這才和村裏人一起迴了李家村。約好過幾天再一起去碾米,這次他們的米就不賣了,要留著自家吃,萬一過段時間米價不降反升呢?
一時間,鎮撫司以六文錢一斤的價格收購大米的消息傳遍了整個連山鎮幾十個小村莊。
有心賣米的人都湧到鎮上碾米賣米,碾米廠被逼晚上都要開工,整夜不停歇。三天後鎮撫司停止收購大米,給倒賣大米的米販子一個措手不及,他們才剛把大米運到,人家就不收了。
又過了幾天,李小薇她們才挑米去鎮上的碾米廠碾米,這一次大家的米都挑迴去自家吃。
晚上,何秀芳煮了一頓沒有摻雜糧的米飯,慶祝一家人熬過了旱災,慶祝收到了新糧 。
地裏的黃豆,豆子都收迴家,空出來的地種花生。
原來種花生的地收了花生之後還可以繼續種,不想讓地空著,何秀芳又帶著幾個孩子種上了番薯。
忙忙碌碌,每天不得閑。
李小薇惦記山上的大竹筍,三兄妹去挖了好幾次,竹筍吃不完,大部分都曬幹,另外用壇子醃了兩壇子酸筍,還放辣椒一起醃。
直到上山挖竹筍,一家人才意識到忘記去山上摘野果了,酸梅,酸李子都錯過了。
就等著吃栗子的時候到來,去打栗子。
栗子還沒有吃到,中秋節到了。
鎮上的肉價降下來一些,肥肉三十文一斤,瘦肉二十文一斤。
何秀芳交代唐明去買一斤瘦肉過節,月餅看著合適也買兩隻。唐明和李大娃還有寬叔一起去趕集。
唐明帶了五十文錢,除了買一斤瘦肉,還帶了一隻竹筒買半斤醬油,花了三十文錢。李大娃家也是買一斤瘦肉,買半斤醬油。寬叔家隻買肉,不買醬油。
唐明又花十二文錢要了一隻豬腳,再買兩隻月餅,把錢花光了。另外兩家也是各買兩隻月餅。買完東西他們特意去謝宅後院外麵轉了兩圈,沒有遇到謝大林管事,就迴家了。
本來中秋節應該殺一隻雞吃的,但雞還嫩,快要下蛋了,周婆子舍不得。鴨子養的時日比雞還短一些,周婆子更舍不得。
晚飯,吃的的是大米飯,純大米的,飯桌上有一道香菇紅棗煮瘦肉,一大盤煮青菜是缺不了的。
本來還有一個菜,花生煲豬腳,何秀芳和周婆子硬是說有一個肉吃就行了,豬腳要放到第二天吃。
沒辦法。
吃完飯喝一碗米飯湯,也挺滿足。
各人洗漱完畢。
李小薇兩姐妹跟何秀芳張羅拜月光的供品。
一碗煮雞蛋,一碗芋頭,一隻帶兩片葉子的柚子,柚子是村口的柚子樹結的,每戶都分到一隻。還有一把紅棗,兩把曬幹的煮花生,還有兩隻唐明去鎮上買的月餅。
東西擺了一桌子。
李小蘭搬好凳子出來院子裏,放在供桌周圍讓一家人坐。
月亮慢慢升上半空,銀色的月光灑落在村子上方。
何秀芳看時機,執行拜月光儀式。請了月光娘娘,月光神,和他們的兒女。
大家都對著月亮的方向拜了拜。
之後坐下來吃雞蛋吃芋頭,開柚子,分月餅,李小薇去煮開水泡茶。
中秋節幾天後,唐明三兄妹和李大兩兄妹加上一個李大丫一起去摘栗子。
一行六個人,把他們找到的幾棵栗子樹上的栗子球都打了下來,撬開外殼,取出栗子。
每個人分到了七八斤栗子,也挺多的。
李小薇家給曹金英家拿去三斤,再給李村長家拿去三斤,給張嬸子兩斤,剩下來的自己家吃了,沒有拿去賣。
不去鎮上賣東西,李小薇很少去鎮上。
轉眼過了重陽,種完玉米後種的半畝番薯地可以挖了。一家人挖了三天,挖出來五擔番薯 ,可以說是大豐收。
李小薇其實吃番薯吃怕了,希望能過上每天吃白米飯的日子,偶爾吃吃番薯芋頭等雜糧。
能不能賣了番薯然後買米?或者少種番薯用更多的地種水稻?
挖完番薯之後空出來這麽大片地,何秀芳都不知道種什麽了,空著挺可惜的。
一家人商量了一會,一半種蘿卜和大頭菜還有芥菜,另一半種番薯。
番薯是可以在地裏過冬的,就算薯藤被霜凍壞,地裏的番薯不會受到影響,隻要氣溫迴暖,它們就會第一時間發芽長苗 。
種下去番薯和蘿卜等後,天不下雨,還要挑水澆地。何秀芳和唐明兩人隔兩天就挑一次水澆地。
連山鎮喜氣洋洋。
寬叔來找唐明,說謝大林管事找他們幾個去做短工,去割禾。不止他們原來幾個男的壯勞力可以去,像李小薇李大丫這樣能幹活的姑娘或者婦人都可以去。讓寬叔帶人去。
“家裏也需要人手,去還是不去?”唐明拿不定主意。
周婆子的意思是唐明一個人去,李小薇的意思是她自己一個人去,唐明力氣大,在家裏摔打禾把脫稻粒。何秀芳說小蘭和她兩人就可以把家裏的水稻收割迴來。
最後一家人商量好李小薇一個人去 。
寬叔,李大丫,李小薇,李二妹還有另外一個青年一共五個人去謝家莊幹活。
李大娃家隻有一畝田,他阿奶幫著幹一些,也應付得了,就讓李二妹去了。
何秀芳家兩畝水田,四天時間就割完水稻,天氣好,稻穀再曬兩天就全部曬幹了。
李小薇走之前拿出一些雞蛋讓何秀芳她們吃。肉早吃沒有了。
割完水稻,還要把田整理好,種晚稻。在李小薇的提議下,這一次她們家是預先撒了穀種,育了秧苗的。隻要田平整好,立刻就可以把秧苗移栽到水田裏。
村裏十戶有八戶都是跟著李小薇家一樣做的。
何秀芳和李村長說清楚,她家是第一次這樣種,到時候收成不好不要怪她家。
因為大家對於晚稻本來沒有抱希望,以前種的晚稻除了交稅,每畝隻有五六十斤收成,比空著強一點。
大家都表示自己負責,就算比上上之前的收成,也不會怪何秀芳家。
何秀芳家割完禾後過兩天,寬叔就帶著去做工的人迴來了 。
他們在謝家莊幹了六天的活,每人拿迴來七十二文。
李大丫和李小薇李二妹三個人累得直不起腰,右手胳膊都酸了,她們三個一直賣力幹活,生怕拖後腿,謝大林都對她們三個很滿意,不住點頭。
李小薇到家,何秀芳堅持讓她在家休息一天。
周婆子也出去幫忙翻田踩田,讓李小薇看家。
踩好田,何秀芳和唐明把草木灰樹葉泥等堆的肥撒到田裏麵去,盡量撒得均勻一些。
放完肥後過兩天就插秧。
在秧田裏拔秧苗,再把秧苗按一定距離一行一行插到田裏。李小薇囑咐栽種到田裏每一把秧苗大概有六到八株秧苗。
又忙碌了兩三天,晚稻插完了。大家都瘦了一圈,黑了一圈。
收花生,挖番薯這些活就可以慢慢來。
李小薇家拔迴家的花生剛摘完洗幹淨泥曬在竹窩裏,李村長就來通知收糧稅的官員第二天會來,讓大家準備好。
第二天,雖然沒有人歡迎,兩輛馬車還是來了李家村。
一畝上等田交一百二十斤稻穀,一畝下等田交八十斤稻穀。
李小薇家三畝下等田,要交兩百四十斤稻穀。
他們家種了兩畝水稻,總共得了六百斤稻穀,交完稅後還有三百六十斤稻穀。李大娃還給李小薇家五十斤稻穀。她們家總共有四百一十斤稻穀。
好像挺多。何秀芳第一次看見自己家有這麽多糧食。
交完糧稅村裏幾戶人家結伴去鎮上碾米。
何秀芳在家裏幹活,唐明和兩個妹妹一起去碾米。總共挑一百斤稻穀去碾,唐明挑一擔,李小薇和李小蘭各用袋子背了一些,唐明本來說不用兩個妹妹背穀子的,但沒有人聽他的。
“每個人都要吃飯,同樣大家都要為這個家出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何秀芳說。
周婆子看著他們戴上草帽,拿上裝了水的竹筒。
隨後兄妹三人就和村裏其他人一起出發了,他們選的不是趕集日,希望鎮上碾米的人能少一些。
鎮上又恢複了以往的熱鬧。
米鋪外麵早就沒有了差役看守,另外一家米鋪也打開門做生意。
李小薇她們守著碾米廠一個時辰各家都碾好米,付完錢,挑上米和米糠準備迴家。
鎮撫司外麵的報告欄圍了一些人。
“鎮撫司收購新米,六文錢一斤。”李小薇一行聽到圍觀的人群裏麵有人說道。
李家村一同來的人停下來商量。
“過一段時間,米價可能會恢複到以前一樣,新米三文一斤。”
“我們可以賣掉一部分,到時候買三文一斤的米來吃也可以 ,這樣一賣一買 ,我們賺三文錢。”
和他們一樣想法的人不少,他們又排了一個時辰隊才把米都賣了。隻挑著穀糠準備迴家。
想到家裏的雞鴨大了,吃得更多,李小薇幾兄妹又去碾米廠買了一些穀糠。這才和村裏人一起迴了李家村。約好過幾天再一起去碾米,這次他們的米就不賣了,要留著自家吃,萬一過段時間米價不降反升呢?
一時間,鎮撫司以六文錢一斤的價格收購大米的消息傳遍了整個連山鎮幾十個小村莊。
有心賣米的人都湧到鎮上碾米賣米,碾米廠被逼晚上都要開工,整夜不停歇。三天後鎮撫司停止收購大米,給倒賣大米的米販子一個措手不及,他們才剛把大米運到,人家就不收了。
又過了幾天,李小薇她們才挑米去鎮上的碾米廠碾米,這一次大家的米都挑迴去自家吃。
晚上,何秀芳煮了一頓沒有摻雜糧的米飯,慶祝一家人熬過了旱災,慶祝收到了新糧 。
地裏的黃豆,豆子都收迴家,空出來的地種花生。
原來種花生的地收了花生之後還可以繼續種,不想讓地空著,何秀芳又帶著幾個孩子種上了番薯。
忙忙碌碌,每天不得閑。
李小薇惦記山上的大竹筍,三兄妹去挖了好幾次,竹筍吃不完,大部分都曬幹,另外用壇子醃了兩壇子酸筍,還放辣椒一起醃。
直到上山挖竹筍,一家人才意識到忘記去山上摘野果了,酸梅,酸李子都錯過了。
就等著吃栗子的時候到來,去打栗子。
栗子還沒有吃到,中秋節到了。
鎮上的肉價降下來一些,肥肉三十文一斤,瘦肉二十文一斤。
何秀芳交代唐明去買一斤瘦肉過節,月餅看著合適也買兩隻。唐明和李大娃還有寬叔一起去趕集。
唐明帶了五十文錢,除了買一斤瘦肉,還帶了一隻竹筒買半斤醬油,花了三十文錢。李大娃家也是買一斤瘦肉,買半斤醬油。寬叔家隻買肉,不買醬油。
唐明又花十二文錢要了一隻豬腳,再買兩隻月餅,把錢花光了。另外兩家也是各買兩隻月餅。買完東西他們特意去謝宅後院外麵轉了兩圈,沒有遇到謝大林管事,就迴家了。
本來中秋節應該殺一隻雞吃的,但雞還嫩,快要下蛋了,周婆子舍不得。鴨子養的時日比雞還短一些,周婆子更舍不得。
晚飯,吃的的是大米飯,純大米的,飯桌上有一道香菇紅棗煮瘦肉,一大盤煮青菜是缺不了的。
本來還有一個菜,花生煲豬腳,何秀芳和周婆子硬是說有一個肉吃就行了,豬腳要放到第二天吃。
沒辦法。
吃完飯喝一碗米飯湯,也挺滿足。
各人洗漱完畢。
李小薇兩姐妹跟何秀芳張羅拜月光的供品。
一碗煮雞蛋,一碗芋頭,一隻帶兩片葉子的柚子,柚子是村口的柚子樹結的,每戶都分到一隻。還有一把紅棗,兩把曬幹的煮花生,還有兩隻唐明去鎮上買的月餅。
東西擺了一桌子。
李小蘭搬好凳子出來院子裏,放在供桌周圍讓一家人坐。
月亮慢慢升上半空,銀色的月光灑落在村子上方。
何秀芳看時機,執行拜月光儀式。請了月光娘娘,月光神,和他們的兒女。
大家都對著月亮的方向拜了拜。
之後坐下來吃雞蛋吃芋頭,開柚子,分月餅,李小薇去煮開水泡茶。
中秋節幾天後,唐明三兄妹和李大兩兄妹加上一個李大丫一起去摘栗子。
一行六個人,把他們找到的幾棵栗子樹上的栗子球都打了下來,撬開外殼,取出栗子。
每個人分到了七八斤栗子,也挺多的。
李小薇家給曹金英家拿去三斤,再給李村長家拿去三斤,給張嬸子兩斤,剩下來的自己家吃了,沒有拿去賣。
不去鎮上賣東西,李小薇很少去鎮上。
轉眼過了重陽,種完玉米後種的半畝番薯地可以挖了。一家人挖了三天,挖出來五擔番薯 ,可以說是大豐收。
李小薇其實吃番薯吃怕了,希望能過上每天吃白米飯的日子,偶爾吃吃番薯芋頭等雜糧。
能不能賣了番薯然後買米?或者少種番薯用更多的地種水稻?
挖完番薯之後空出來這麽大片地,何秀芳都不知道種什麽了,空著挺可惜的。
一家人商量了一會,一半種蘿卜和大頭菜還有芥菜,另一半種番薯。
番薯是可以在地裏過冬的,就算薯藤被霜凍壞,地裏的番薯不會受到影響,隻要氣溫迴暖,它們就會第一時間發芽長苗 。
種下去番薯和蘿卜等後,天不下雨,還要挑水澆地。何秀芳和唐明兩人隔兩天就挑一次水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