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北上,先需經上陽郡,才至青桑郡。他此行還有一樁因緣了結,當日那吳家公子先天百脈俱通,有自己所贈石中乳固本培元,想來已無大礙。隻是他有這般資質,若隻如此埋沒世間,也是可惜。若是他有此機緣,何不提攜一把?
這世間能修行者,百中無一。其中根器上佳者,萬中無一。成仙了道者,更是世間罕有。
何為“根器”,乃是盛道之器。正如器皿盛水,容量越大,盛水越多。異類化形,人體煉髓,皆是易變根骨,更加貼合自然,從而達到“與道合真”。
這世間從不缺引渡之人,缺少的隻是一心向道之人。為何修真之人願意引渡他人,乃是因為渡人成仙乃是世間第一等的功德。渡人成仙不僅是這世間少了一個沉淪之人,從此人世間與之相關的罪孽全部從根源斷絕,還因為成仙者能於紅塵苦海無量渡人。這皆是當初你渡人的功德。所以玄門謂之“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他隻輕裝簡行,徑往上陽郡清陽縣而去。一路上打聽吳老爺家的府邸,又詢問了些其家中發生之事。隻是“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隻有來而學,沒有往而教。於是他便在縣城中尋處客棧住下,再做打算。
這日,他在店中飲茶,攔住店小二問道:“小哥,不知這吳府公子你可認得?”
小二支支吾吾道:“口舌招禍,小的不知”。
趙鶴年從袖中取出一粒散碎銀兩遞過,說道:“我隻問些尋常事,並不搬弄是非。”
店小二忙歡喜接過,迴道:“這吳府公子自小聰穎過人,三歲識文,五歲會詩,經史子集,無不博覽。因自小體弱,並不拋頭露麵,常在家中閉門讀書。聽說這吳公子猶善辯經,吳老爺常常帶著吳公子去往普林禪院結識各處名士,雖今年才十一歲,但已經是譽滿郡縣。”
趙鶴年點點頭,又問道:“不知他何日出行?”
店小二迴道:“每逢初一、十五日,他必會隨吳夫人去往普林禪院進香,今日乃是初九,再有六日就是”。趙鶴年點點頭,也不再問。
十四這日,他便早早出發,前往普林禪院,此地當年他便去過,因此也熟悉路程。不過半日,便至禪院。見著廟門大開,香客如潮。他便躋身其中,卻並不拜佛。直往後院而去,到了裏間,忙有知客僧攔住。趙鶴年道:“貧道來至此地,想要借宿幾日,不知貴寺可能行個方便?”
知客僧卻道:“此事小僧不敢擅專,還需稟過主持長老。”
趙鶴年問道:“不知主持長老在何處,可否通傳一聲”。
知客僧帶著趙鶴年來到一處幽深禪院,隻見鬆柏蒼翠,青苔映階,靜謐無聲。知客僧道:“施主還請此處稍後,待小僧前去通稟”。
趙鶴年道:“有勞大師”。
不一會兒,便見知客僧出來,對趙鶴年說道:“長老請施主入內敘話。”
趙鶴年沿石板路而行,不過二三十步,便見一座禪房。趙鶴年扣動門扉,高聲問道:“不知大師可在?”便聽門內迴道:“施主請進”。
趙鶴年推門而入,隻見一老僧端坐在一座佛龕前的蒲團上,見到趙鶴年進來,站起身來,豎掌行禮道:“施主有禮,不知施主從何處來?”
趙鶴年迴道:“從南而來。”
老僧又問道:“又往哪裏去?”
趙鶴年迴道:“往北而去”。
老僧又問道:“不知施主需住幾日?”
趙鶴年迴道:“三日即可。”
老僧點點頭,道:“可”。便帶著趙鶴年出來,方才知客僧還在原地。老僧吩咐道:“帶施主去禪房歇息。”知客僧忙應道:“是”。趙鶴年一路跟隨知客僧進入禪房安頓不提。
那老僧趙鶴年卻是認識,正是三年前的慈長老,隻是時過境遷,趙鶴年容顏變化,又衣著不同。若不是當初情景,慈長老又哪裏記得他三年前來過。
趙鶴年既然已入廟等候,自然也不心急,隻是思索明日該當如何應對。
第二日,吳老爺一家果然來到禪院。趙鶴年在院中看得分明。進香完畢,吳老爺被慈長老引去敘舊,一家人在一處院落住下。吳公子一人卻在寺院林間涼亭看書。
趙鶴年見此,便邁步假意經過,走至跟前,拱手問道:“小兄弟何故一人在此?”
吳公子忙起身迴道:“見過兄台,在下隨父母來此進香,偏愛此地清淨,故而在此獨坐。”
趙鶴年忙道:“原來如此,不知可打擾小兄弟清淨?”
吳公子道:“心動則物動,心不動則物不動,哪裏是能打擾的?”
趙鶴年淡淡笑道:“如此說來,是心中有物,還是物中有心?”
吳公子道:“心中有物,方能顯物。”
趙鶴年搖搖頭道:“心在萬物外,身在萬物中。”
這世間能修行者,百中無一。其中根器上佳者,萬中無一。成仙了道者,更是世間罕有。
何為“根器”,乃是盛道之器。正如器皿盛水,容量越大,盛水越多。異類化形,人體煉髓,皆是易變根骨,更加貼合自然,從而達到“與道合真”。
這世間從不缺引渡之人,缺少的隻是一心向道之人。為何修真之人願意引渡他人,乃是因為渡人成仙乃是世間第一等的功德。渡人成仙不僅是這世間少了一個沉淪之人,從此人世間與之相關的罪孽全部從根源斷絕,還因為成仙者能於紅塵苦海無量渡人。這皆是當初你渡人的功德。所以玄門謂之“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他隻輕裝簡行,徑往上陽郡清陽縣而去。一路上打聽吳老爺家的府邸,又詢問了些其家中發生之事。隻是“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隻有來而學,沒有往而教。於是他便在縣城中尋處客棧住下,再做打算。
這日,他在店中飲茶,攔住店小二問道:“小哥,不知這吳府公子你可認得?”
小二支支吾吾道:“口舌招禍,小的不知”。
趙鶴年從袖中取出一粒散碎銀兩遞過,說道:“我隻問些尋常事,並不搬弄是非。”
店小二忙歡喜接過,迴道:“這吳府公子自小聰穎過人,三歲識文,五歲會詩,經史子集,無不博覽。因自小體弱,並不拋頭露麵,常在家中閉門讀書。聽說這吳公子猶善辯經,吳老爺常常帶著吳公子去往普林禪院結識各處名士,雖今年才十一歲,但已經是譽滿郡縣。”
趙鶴年點點頭,又問道:“不知他何日出行?”
店小二迴道:“每逢初一、十五日,他必會隨吳夫人去往普林禪院進香,今日乃是初九,再有六日就是”。趙鶴年點點頭,也不再問。
十四這日,他便早早出發,前往普林禪院,此地當年他便去過,因此也熟悉路程。不過半日,便至禪院。見著廟門大開,香客如潮。他便躋身其中,卻並不拜佛。直往後院而去,到了裏間,忙有知客僧攔住。趙鶴年道:“貧道來至此地,想要借宿幾日,不知貴寺可能行個方便?”
知客僧卻道:“此事小僧不敢擅專,還需稟過主持長老。”
趙鶴年問道:“不知主持長老在何處,可否通傳一聲”。
知客僧帶著趙鶴年來到一處幽深禪院,隻見鬆柏蒼翠,青苔映階,靜謐無聲。知客僧道:“施主還請此處稍後,待小僧前去通稟”。
趙鶴年道:“有勞大師”。
不一會兒,便見知客僧出來,對趙鶴年說道:“長老請施主入內敘話。”
趙鶴年沿石板路而行,不過二三十步,便見一座禪房。趙鶴年扣動門扉,高聲問道:“不知大師可在?”便聽門內迴道:“施主請進”。
趙鶴年推門而入,隻見一老僧端坐在一座佛龕前的蒲團上,見到趙鶴年進來,站起身來,豎掌行禮道:“施主有禮,不知施主從何處來?”
趙鶴年迴道:“從南而來。”
老僧又問道:“又往哪裏去?”
趙鶴年迴道:“往北而去”。
老僧又問道:“不知施主需住幾日?”
趙鶴年迴道:“三日即可。”
老僧點點頭,道:“可”。便帶著趙鶴年出來,方才知客僧還在原地。老僧吩咐道:“帶施主去禪房歇息。”知客僧忙應道:“是”。趙鶴年一路跟隨知客僧進入禪房安頓不提。
那老僧趙鶴年卻是認識,正是三年前的慈長老,隻是時過境遷,趙鶴年容顏變化,又衣著不同。若不是當初情景,慈長老又哪裏記得他三年前來過。
趙鶴年既然已入廟等候,自然也不心急,隻是思索明日該當如何應對。
第二日,吳老爺一家果然來到禪院。趙鶴年在院中看得分明。進香完畢,吳老爺被慈長老引去敘舊,一家人在一處院落住下。吳公子一人卻在寺院林間涼亭看書。
趙鶴年見此,便邁步假意經過,走至跟前,拱手問道:“小兄弟何故一人在此?”
吳公子忙起身迴道:“見過兄台,在下隨父母來此進香,偏愛此地清淨,故而在此獨坐。”
趙鶴年忙道:“原來如此,不知可打擾小兄弟清淨?”
吳公子道:“心動則物動,心不動則物不動,哪裏是能打擾的?”
趙鶴年淡淡笑道:“如此說來,是心中有物,還是物中有心?”
吳公子道:“心中有物,方能顯物。”
趙鶴年搖搖頭道:“心在萬物外,身在萬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