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九月一號。
接到報案以後,歐陽平和劉大羽、左向東、韓玲玲驅車趕到北門鎮。
上午九點四二十五分,汽車在城門前麵一塊空地上停了下來,四個人跳下車,一個五十幾歲的身穿警服的人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手上拿著警帽。
“您就是歐陽隊長吧?”
“我叫歐陽平,請問您是——”
“我叫陳國慶,魏所長讓我在這裏等你們——他有點事處理一下——一會就過來。”
“我叫歐陽平,老陳同誌,辛苦你們了。”歐陽平握住陳國慶的手,使勁搖了幾下。
“報案人林老師正在學校上課,下課就過來。”陳警官下意識地看了看手表。
“陳警官,我們一邊走一邊談,請您把情況說一下。”
“情況是這樣的:今天早晨八點鍾左右,北門小學的林楠老師跑到我們派出所來報案——是我接待的。他說桂老師上吊死了,桂老師住在毛家祠堂,是兩個多月前剛搬過來的。北門小學校舍年代太久,有些已經成了危房,急需修繕,房管所就利用暑假期間進行一次大修,住在學校宿舍裏麵的老師要搬出來過渡一段時間,毛家祠堂空著不少間房子,因為經常鬧鬼,小鎮上沒有人敢住,桂老師膽子大,不相信什麽鬼神,就住了進去,以前,毛家祠堂有一個看祠堂的,叫李得貴,他在祠堂裏麵住了幾十年,一九七二年夏天,李得貴死了,也是上吊死的,當時,毛家祠堂裏麵住了兩戶膽子比較大的人家,李得貴死後,他們住不下去了,就搬出了毛家祠堂。”
“是什麽時候發現桂老師死的呢?”
“這方麵的情況要問林老師,他匆匆忙忙來報案,我們沒有來得及細問,給你們打過電話以後,我們就趕過來了。”
“你們安排人在現場了嗎?”
“有,我們有四個同誌在保護現場,就等你們來了。”
“您把到這裏來以後的情況說一下,好嗎?”
“行,林老師是一個有心人,他請高裁縫和幾個人在現場看著,自己跑到派出所報案。”
“屋子裏麵有沒有人進去過?”
“我們來了以後,沒有讓任何人接近案發現場。我們安排兩個人在積善堂的大門口看著,兩個人在祠堂的大門口把守。至於在我們來之前,有沒有其他人進去過。要問林老師。”
“很好,你們處理的非常妥當。”
“我們趕到的時候,桂老師吊在房梁上,林老師沒有將桂老師放下來,他摸過桂老師的手和腳,已經沒有熱氣了,而且已經僵硬了,估計死了一段時間;我們也沒有將桂老師放下來,為了保護現場,我們連屋子都沒有進,當時,毛家祠堂裏裏外外聚集了很多人——街坊鄰居都來了。”
“林老師有沒有碰屋子裏麵的東西呢?”
“他說他進去了一會,不過,很快就退出來了。他當時想把桂老師的屍體放下來,又怕破壞了現場。就沒有動。”
“街坊鄰居都有什麽說法呢?”
“過去,毛家祠堂經常鬧鬼,不是跳井就是上吊,桂老師住進祠堂之前,街坊鄰居曾經勸過他,附近有幾個小孩在桂老師的班上讀書,桂老師經常到他們家裏去家訪,也曾經聽說過毛家祠堂關於鬼的故事,他們說,毛家祠堂陰氣重,邪氣旺,有吊死的,有跳井死的,這些鬼大部分是屈死鬼,所以,他們變成鬼以後,會向活人索命,總之,說法很多。但桂老師不信邪,還是住了進去,結果出了這樣的事情,小鎮上的人信這些東西。桂老師的死更證明了他們的判斷,所以,他們更相信鬼神之事了。”
“您怎麽看?”
“純屬捕風捉影,無稽之談。”
城門口聚集著很多人,男女老少,人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看到警察走了過來,人們停止了交流。城門的南邊——就是劉大羽停車的地方——是一個比籃球場少許小一點點的廣場,裏麵有一個半米高的土台子,雖然邊角已經坍塌,但依稀可辨。廣場上停著一些馬車和驢車,城牆邊幾棵樹上拴著幾匹馬和幾頭毛驢。
“陳警官,那個土台子是做什麽用的呢?”左向東指著土台子問道。
“在明清時期,這裏是殺人示眾的地方,土台子是殺人的地方,城門上麵的橫木是掛人頭的地方。你們看,橫木上麵還有幾個鐵鉤子。”陳國慶朝城門上方指了指。
橫木上麵有幾個鐵鉤子,鐵鉤子上麵有一個鐵環,有兩個鐵環上麵已經沒有鐵鉤子了。鐵環鐵鉤早已鏽蝕不堪:固定鐵環的橫木也已經枯朽,上麵有好幾個不規則的孔洞。歲月已經將木頭浸泡成褐色。
“這裏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幾乎沒有什麽變化,在整個荊南市,保存的這麽好的古鎮已經不多了。”歐陽平道。
“歐陽隊長對我們北門鎮蠻熟悉的嗎?”
“我是東門鎮人,小時候經常跟奶奶到北門鎮來走親戚——我的外婆家就住在這裏。”
“這裏經常有人來拍電視——現在是影視拍攝基地。”陳警官道,“所以,一切還是老樣子。聽說上麵還要進行投資呢。”
竹林中間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穿過一大片茂密的竹林,有一座石橋,有兩米寬,七八米長,欄杆的扶手上雕刻著一些動物的圖案。橋下是一條小河,河水是從城牆邊流過來的。河水還比較清澈;河岸是用石頭砌成的。小河兩岸長著一些年代久遠的楓楊樹。盤曲嶙峋的樹根一直延伸到河底。
站在石橋上,已經能看到毛家祠堂的朱紅色大門和灰色的圍牆,圍牆有一丈多高,牆頭上搖曳著一些雜草,朱紅色大門一扇開著,一扇關著,朱漆大門至少有兩米寬,大門外站著很多人。門口站著兩個警察。有人朝祠堂裏麵看,有人朝竹林方向看。
看到警察過來,人們讓開一條路,退到大門兩側。
接到報案以後,歐陽平和劉大羽、左向東、韓玲玲驅車趕到北門鎮。
上午九點四二十五分,汽車在城門前麵一塊空地上停了下來,四個人跳下車,一個五十幾歲的身穿警服的人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手上拿著警帽。
“您就是歐陽隊長吧?”
“我叫歐陽平,請問您是——”
“我叫陳國慶,魏所長讓我在這裏等你們——他有點事處理一下——一會就過來。”
“我叫歐陽平,老陳同誌,辛苦你們了。”歐陽平握住陳國慶的手,使勁搖了幾下。
“報案人林老師正在學校上課,下課就過來。”陳警官下意識地看了看手表。
“陳警官,我們一邊走一邊談,請您把情況說一下。”
“情況是這樣的:今天早晨八點鍾左右,北門小學的林楠老師跑到我們派出所來報案——是我接待的。他說桂老師上吊死了,桂老師住在毛家祠堂,是兩個多月前剛搬過來的。北門小學校舍年代太久,有些已經成了危房,急需修繕,房管所就利用暑假期間進行一次大修,住在學校宿舍裏麵的老師要搬出來過渡一段時間,毛家祠堂空著不少間房子,因為經常鬧鬼,小鎮上沒有人敢住,桂老師膽子大,不相信什麽鬼神,就住了進去,以前,毛家祠堂有一個看祠堂的,叫李得貴,他在祠堂裏麵住了幾十年,一九七二年夏天,李得貴死了,也是上吊死的,當時,毛家祠堂裏麵住了兩戶膽子比較大的人家,李得貴死後,他們住不下去了,就搬出了毛家祠堂。”
“是什麽時候發現桂老師死的呢?”
“這方麵的情況要問林老師,他匆匆忙忙來報案,我們沒有來得及細問,給你們打過電話以後,我們就趕過來了。”
“你們安排人在現場了嗎?”
“有,我們有四個同誌在保護現場,就等你們來了。”
“您把到這裏來以後的情況說一下,好嗎?”
“行,林老師是一個有心人,他請高裁縫和幾個人在現場看著,自己跑到派出所報案。”
“屋子裏麵有沒有人進去過?”
“我們來了以後,沒有讓任何人接近案發現場。我們安排兩個人在積善堂的大門口看著,兩個人在祠堂的大門口把守。至於在我們來之前,有沒有其他人進去過。要問林老師。”
“很好,你們處理的非常妥當。”
“我們趕到的時候,桂老師吊在房梁上,林老師沒有將桂老師放下來,他摸過桂老師的手和腳,已經沒有熱氣了,而且已經僵硬了,估計死了一段時間;我們也沒有將桂老師放下來,為了保護現場,我們連屋子都沒有進,當時,毛家祠堂裏裏外外聚集了很多人——街坊鄰居都來了。”
“林老師有沒有碰屋子裏麵的東西呢?”
“他說他進去了一會,不過,很快就退出來了。他當時想把桂老師的屍體放下來,又怕破壞了現場。就沒有動。”
“街坊鄰居都有什麽說法呢?”
“過去,毛家祠堂經常鬧鬼,不是跳井就是上吊,桂老師住進祠堂之前,街坊鄰居曾經勸過他,附近有幾個小孩在桂老師的班上讀書,桂老師經常到他們家裏去家訪,也曾經聽說過毛家祠堂關於鬼的故事,他們說,毛家祠堂陰氣重,邪氣旺,有吊死的,有跳井死的,這些鬼大部分是屈死鬼,所以,他們變成鬼以後,會向活人索命,總之,說法很多。但桂老師不信邪,還是住了進去,結果出了這樣的事情,小鎮上的人信這些東西。桂老師的死更證明了他們的判斷,所以,他們更相信鬼神之事了。”
“您怎麽看?”
“純屬捕風捉影,無稽之談。”
城門口聚集著很多人,男女老少,人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看到警察走了過來,人們停止了交流。城門的南邊——就是劉大羽停車的地方——是一個比籃球場少許小一點點的廣場,裏麵有一個半米高的土台子,雖然邊角已經坍塌,但依稀可辨。廣場上停著一些馬車和驢車,城牆邊幾棵樹上拴著幾匹馬和幾頭毛驢。
“陳警官,那個土台子是做什麽用的呢?”左向東指著土台子問道。
“在明清時期,這裏是殺人示眾的地方,土台子是殺人的地方,城門上麵的橫木是掛人頭的地方。你們看,橫木上麵還有幾個鐵鉤子。”陳國慶朝城門上方指了指。
橫木上麵有幾個鐵鉤子,鐵鉤子上麵有一個鐵環,有兩個鐵環上麵已經沒有鐵鉤子了。鐵環鐵鉤早已鏽蝕不堪:固定鐵環的橫木也已經枯朽,上麵有好幾個不規則的孔洞。歲月已經將木頭浸泡成褐色。
“這裏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幾乎沒有什麽變化,在整個荊南市,保存的這麽好的古鎮已經不多了。”歐陽平道。
“歐陽隊長對我們北門鎮蠻熟悉的嗎?”
“我是東門鎮人,小時候經常跟奶奶到北門鎮來走親戚——我的外婆家就住在這裏。”
“這裏經常有人來拍電視——現在是影視拍攝基地。”陳警官道,“所以,一切還是老樣子。聽說上麵還要進行投資呢。”
竹林中間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穿過一大片茂密的竹林,有一座石橋,有兩米寬,七八米長,欄杆的扶手上雕刻著一些動物的圖案。橋下是一條小河,河水是從城牆邊流過來的。河水還比較清澈;河岸是用石頭砌成的。小河兩岸長著一些年代久遠的楓楊樹。盤曲嶙峋的樹根一直延伸到河底。
站在石橋上,已經能看到毛家祠堂的朱紅色大門和灰色的圍牆,圍牆有一丈多高,牆頭上搖曳著一些雜草,朱紅色大門一扇開著,一扇關著,朱漆大門至少有兩米寬,大門外站著很多人。門口站著兩個警察。有人朝祠堂裏麵看,有人朝竹林方向看。
看到警察過來,人們讓開一條路,退到大門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