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很好,保持住
我隻是個捕快,幹嘛把國庫都給我 作者:大風預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臨想了想,起身負手而立看向遠處,留給法明一個高深莫測的側影,開始裝逼:“禪宗的精髓,要義隻在頓悟二字。”
法明不自覺雙手合十,眼中冒光:“還請師父詳解如何頓悟。”
一滴冷汗不自覺的滑落,楊臨頓了頓,看向法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
“馬克思...啊呸...如來曾經講過,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逐漸的積累,積累就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是質變,質變就是頓悟。”
“一啄一飲、一草一木、一言一行、萬事萬物你都要留心,積累善因,終得善果。”
法明愣了,繼而渾身一顫,然後緩緩打坐,閉目入定。
看到法明緩緩閉上眼,一動不動,楊臨也愣了。
艸,這個樣子...他難道又悟了?
這呆子自從掌握了《至尊供》之後,這悟性簡直是開了掛一般啊。
楊臨沒有打擾他,而是背著手,繼續欣賞野外的風景。
陽光正暖,空氣正香。
遠山遼闊,翠色撲麵而來,亭下石桌旁,兩人一站一坐,仿佛山水畫中人。
遠處的宋玉清許久未聽到這邊的動靜,轉頭看了一眼,不禁呆住了。
他還是有些審美的。
許久之後,有清風吹動法明寬大的袖袍,仿佛平靜的水麵蕩開層層漣漪。
空氣中的香味也更濃鬱了一些。
萬籟俱寂中,法明緩緩睜開眼,目光更加明亮了。
“徒兒明白了。”
人的領悟跟自身的經曆、追求和知識體係以及三觀息息相關,以法明的基礎和超高的悟性,楊臨不擔心他會領悟出什麽歪理。
隻是不知道他又悟到了什麽玄妙。
但這,楊臨一點都不關心。
他聽到法明的聲音,轉過頭來,看向他,點頭稱讚道:
“很好,保持住。”
“請問師父,何為如來?”
這個我還真知道,楊臨緩緩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他並不想用自己前世的如來真身來給法明匡定一個具象來限製他的想象,好在自己還知道如來的另一層含義。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不敗、不滅、不生、不死,是一種存在,又非是一種存在。阿彌陀佛,弟子懂了,如來,是佛。原來師父已經為我佛取好了名字。”
啊這...楊臨嘴巴張了張,嗓子裏牛逼兩個字不知道該不該喊出來。
他的喉結動了動,穩了穩心神,“很好,保持住。”
法明起身,走向石桌,看向黃色文牒和兩枚儲物戒。
楊臨走過來,拿起文牒道:
“你此去整合中土佛教,困難重重,這通關文牒,是你師父我向我師父要求,由他親手所寫,你弘法途中,有什麽需求,憑此可以尋求任意一個鎮妖司分部的幫助。”
鎮妖司首座,陳公親手寫的通關文牒?
這是何等的寶貝?
法明身體顫抖,雙手接過:“徒兒謝師父,謝陳公。”
“還有這枚儲物戒。”楊臨拿起一枚儲物戒道:“這一枚儲物戒中,是老宋從欲滅身上搜刮來的。裏麵有上百本西域佛經,和一些法器。”
“佛經全都是梵文,應該是原本原稿,你自己拿去研究,對你整理佛門經義應該有很大的幫助。那些法器也都是欲滅的,恐怕等階不低,足夠你在路上斬妖除魔用以自保。現在不用著急查看,路上慢慢看吧。”
欲滅的法器還有梵文原本的經書?
這些更是寶貝啊。
法明感動的熱淚盈眶。
“還有一枚儲物戒,是我為你準備的衣物和一些幹糧和幾百兩碎銀。”
幾百兩碎銀?
平常百姓一輩子都花不完啊。
“師父...”法明哽咽的說不出來話了。
“若是錢不夠用了,也可以拿著文牒到各處鎮妖司分部支取。不必擔心,會記在鎮妖司總部的賬上。”
“本來我想給你找個地方建一座寺廟助你弘法的,但陳公不許,想來是要考驗你。”
說著,楊臨拍了拍法明肩膀:
“徒兒加油,有我鎮妖司的幫扶,辦得好了,將來你就是中土佛門一哥。不過,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心裏負擔。即使辦不好,你也如魚入大海,自由自在,好好活著,最重要。”
噗通一聲,法明雙手合十,伏地跪拜聲音顫抖:“師父放心,徒兒一定將禪宗發揚光大!”
“起來吧。”
楊臨伸手把法明拉起來,可對方就是不肯起,跪在地上悲痛不已。
一時間,一股莫名的離別傷感衝的楊臨鼻子一酸。
怎麽有種送自己孩子出遠門的不舍。
他不再拉法明,抬頭望了望四周,幾次深唿吸,緩解了一下情緒,做向了石凳。
看著肩膀不斷聳動的法明,心裏也是一陣唏噓。
鎮國寺的事,對他來說也算是家破人亡。
苦命的娃啊。
而且他這純良的性子,不知道將來不知道會遇到多少磨難。
叫我一聲師父,搞得我都有當爹的責任替他操心了。
哎...
楊臨歎了一口氣:“法明,你是和尚,如此哭哭啼啼,讓為師大為失望。”
法明停止了哭泣,慌慌張張的擦幹了淚水抬頭道:
“師父教誨的是,弟子著相了。七情六欲人生八苦,本就是煩惱之源,所以才有佛門戒律幫我們自戒。弟子愚癡,犯了十誡之一,還請師父責罰。”
楊臨故作高深:“為師念你一片赤誠,責罰就免了。不過為師問你,大千世界漸欲迷人眼,為師你不在你身邊監督,你又當如何自持啊?”
法明跪在地上,陷入沉思,片刻之後,他雙手合十: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臥槽?
楊臨直接一驚。
這首詩他前世聽過啊。
你怕不也是大能轉世?
“這首詩是你做的?”楊臨忍不住問道。
法明恭敬迴答:“迴稟師父,這不是詩,而是佛門常用的偈語,此偈語正是弟子剛剛心有所悟而作,用以迴答師父的問話。”
楊臨穩了穩心境,“很好。不過你還是沒有懂得禪宗的精髓。為師點撥你幾句。”
還好,這膾炙人口的幾句,自己還是記得的。
說著他緩緩吟誦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聲音不疾不徐,最後一個字落下,法明腦中仿佛閃過一道炸雷。
他的頭腦瞬間清澈。
對禪宗的要義的把握更精進了。
隻見他雙手合十,表情再次變得虔誠起來:“多謝師父,弟子悟了。”
又悟了?
“很好。保持住。”
法明不自覺雙手合十,眼中冒光:“還請師父詳解如何頓悟。”
一滴冷汗不自覺的滑落,楊臨頓了頓,看向法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
“馬克思...啊呸...如來曾經講過,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逐漸的積累,積累就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是質變,質變就是頓悟。”
“一啄一飲、一草一木、一言一行、萬事萬物你都要留心,積累善因,終得善果。”
法明愣了,繼而渾身一顫,然後緩緩打坐,閉目入定。
看到法明緩緩閉上眼,一動不動,楊臨也愣了。
艸,這個樣子...他難道又悟了?
這呆子自從掌握了《至尊供》之後,這悟性簡直是開了掛一般啊。
楊臨沒有打擾他,而是背著手,繼續欣賞野外的風景。
陽光正暖,空氣正香。
遠山遼闊,翠色撲麵而來,亭下石桌旁,兩人一站一坐,仿佛山水畫中人。
遠處的宋玉清許久未聽到這邊的動靜,轉頭看了一眼,不禁呆住了。
他還是有些審美的。
許久之後,有清風吹動法明寬大的袖袍,仿佛平靜的水麵蕩開層層漣漪。
空氣中的香味也更濃鬱了一些。
萬籟俱寂中,法明緩緩睜開眼,目光更加明亮了。
“徒兒明白了。”
人的領悟跟自身的經曆、追求和知識體係以及三觀息息相關,以法明的基礎和超高的悟性,楊臨不擔心他會領悟出什麽歪理。
隻是不知道他又悟到了什麽玄妙。
但這,楊臨一點都不關心。
他聽到法明的聲音,轉過頭來,看向他,點頭稱讚道:
“很好,保持住。”
“請問師父,何為如來?”
這個我還真知道,楊臨緩緩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他並不想用自己前世的如來真身來給法明匡定一個具象來限製他的想象,好在自己還知道如來的另一層含義。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不敗、不滅、不生、不死,是一種存在,又非是一種存在。阿彌陀佛,弟子懂了,如來,是佛。原來師父已經為我佛取好了名字。”
啊這...楊臨嘴巴張了張,嗓子裏牛逼兩個字不知道該不該喊出來。
他的喉結動了動,穩了穩心神,“很好,保持住。”
法明起身,走向石桌,看向黃色文牒和兩枚儲物戒。
楊臨走過來,拿起文牒道:
“你此去整合中土佛教,困難重重,這通關文牒,是你師父我向我師父要求,由他親手所寫,你弘法途中,有什麽需求,憑此可以尋求任意一個鎮妖司分部的幫助。”
鎮妖司首座,陳公親手寫的通關文牒?
這是何等的寶貝?
法明身體顫抖,雙手接過:“徒兒謝師父,謝陳公。”
“還有這枚儲物戒。”楊臨拿起一枚儲物戒道:“這一枚儲物戒中,是老宋從欲滅身上搜刮來的。裏麵有上百本西域佛經,和一些法器。”
“佛經全都是梵文,應該是原本原稿,你自己拿去研究,對你整理佛門經義應該有很大的幫助。那些法器也都是欲滅的,恐怕等階不低,足夠你在路上斬妖除魔用以自保。現在不用著急查看,路上慢慢看吧。”
欲滅的法器還有梵文原本的經書?
這些更是寶貝啊。
法明感動的熱淚盈眶。
“還有一枚儲物戒,是我為你準備的衣物和一些幹糧和幾百兩碎銀。”
幾百兩碎銀?
平常百姓一輩子都花不完啊。
“師父...”法明哽咽的說不出來話了。
“若是錢不夠用了,也可以拿著文牒到各處鎮妖司分部支取。不必擔心,會記在鎮妖司總部的賬上。”
“本來我想給你找個地方建一座寺廟助你弘法的,但陳公不許,想來是要考驗你。”
說著,楊臨拍了拍法明肩膀:
“徒兒加油,有我鎮妖司的幫扶,辦得好了,將來你就是中土佛門一哥。不過,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心裏負擔。即使辦不好,你也如魚入大海,自由自在,好好活著,最重要。”
噗通一聲,法明雙手合十,伏地跪拜聲音顫抖:“師父放心,徒兒一定將禪宗發揚光大!”
“起來吧。”
楊臨伸手把法明拉起來,可對方就是不肯起,跪在地上悲痛不已。
一時間,一股莫名的離別傷感衝的楊臨鼻子一酸。
怎麽有種送自己孩子出遠門的不舍。
他不再拉法明,抬頭望了望四周,幾次深唿吸,緩解了一下情緒,做向了石凳。
看著肩膀不斷聳動的法明,心裏也是一陣唏噓。
鎮國寺的事,對他來說也算是家破人亡。
苦命的娃啊。
而且他這純良的性子,不知道將來不知道會遇到多少磨難。
叫我一聲師父,搞得我都有當爹的責任替他操心了。
哎...
楊臨歎了一口氣:“法明,你是和尚,如此哭哭啼啼,讓為師大為失望。”
法明停止了哭泣,慌慌張張的擦幹了淚水抬頭道:
“師父教誨的是,弟子著相了。七情六欲人生八苦,本就是煩惱之源,所以才有佛門戒律幫我們自戒。弟子愚癡,犯了十誡之一,還請師父責罰。”
楊臨故作高深:“為師念你一片赤誠,責罰就免了。不過為師問你,大千世界漸欲迷人眼,為師你不在你身邊監督,你又當如何自持啊?”
法明跪在地上,陷入沉思,片刻之後,他雙手合十: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臥槽?
楊臨直接一驚。
這首詩他前世聽過啊。
你怕不也是大能轉世?
“這首詩是你做的?”楊臨忍不住問道。
法明恭敬迴答:“迴稟師父,這不是詩,而是佛門常用的偈語,此偈語正是弟子剛剛心有所悟而作,用以迴答師父的問話。”
楊臨穩了穩心境,“很好。不過你還是沒有懂得禪宗的精髓。為師點撥你幾句。”
還好,這膾炙人口的幾句,自己還是記得的。
說著他緩緩吟誦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聲音不疾不徐,最後一個字落下,法明腦中仿佛閃過一道炸雷。
他的頭腦瞬間清澈。
對禪宗的要義的把握更精進了。
隻見他雙手合十,表情再次變得虔誠起來:“多謝師父,弟子悟了。”
又悟了?
“很好。保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