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葉無雙今天休息。
縱然是休息日,葉無雙依舊是早早的起了床,望著尚在熟睡的愛妻小吳,葉無雙心中充滿無限幸福,輕輕地在小吳額頭上一吻,便出了臥室。
書房,這裏擺放著葉無雙收藏的各類丹道醫經,書房裏有個神龕,上供著太清、玉清、上請三位道祖聖像。
神龕前有一鼎,正是那隻能夠起死迴生擁有無窮法力的神農鼎。
神龕下擺放著一隻覆著黃綢的蒲團,那是葉無雙早晚修煉功法之處。
修煉是葉無雙每日的碧秀之課,每次必待真氣運行十二周天方才算完成。葉無雙拜過三清道祖以及神農所傳之聖物神農鼎後,便麵朝神龕盤膝坐下。閉目垂簾,舌抵上齶,眼觀鼻鼻觀心,摒除一切雜念,氣沉丹田,開始運行真氣。河車搬運過三關,過尾閭,上夾脊,經玉枕,直透泥丸宮,醍醐灌頂,飛流直下,至明堂,入膻中,流經十二經脈,複歸氣海。
據共工所言,這葉無雙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愛寵,那一隻能觀人五髒六腑奇經八脈的紫貂鼠,經數百世之修煉,終成人道,根骨自燃奇佳。
早在葉無雙十三歲那年,他就接觸了道教內丹術。
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那天葉無雙逃學,他偷偷的跑到了學校的後山上的破道觀裏麵。
這是一所年久失修的道觀,殘垣斷壁,大門早已不知所蹤,隱約的可以從屋簷下的匾額上看到三個字,玉充觀亦或是王充觀,因為玉與王二字相差不過是一點而已,或許是這一點脫落了,亦或是隻一點根本就不存在。
道觀裏麵根本就沒有香火了,剩下的隻是幾尊神像,都是殘缺不全的,其實縱然是一個破道觀,這裏卻是逃學孩子的好去處,因為他們總是能從這個破道觀裏找到些好玩的玩意兒。
葉無雙隨便撿了一根木棍,在地上東敲西戳的。希望能從瓦礫堆裏找到些鈴鐺或是桃木劍一類的東西。
不知什麽時候,道觀門口站了一個身著青衣道袍的白發道士,老道士捋著幾縷長須,笑吟吟地看著葉無雙,問道,“孩子,找什麽呢?”
葉無雙嚇了一跳,壯大了膽,臉漲得紅撲撲的,反問老道士,“你,你是誰呀?”
老道士緩步走進了觀內,上下打量著葉無雙,甚至還繞著葉無雙看了一迴,方才說道,“我是放牛的……”
葉無雙是個聰明的孩子,他隨即望了一眼門外,果然有一頭大水牛在吃草。
這附近方圓幾裏的人他大都認識,但記憶中從沒見過也沒聽長輩說起過,有這麽一個白胡子放牛老道士,於是他問道,“我怎麽沒見過你,以前。”
老頭一臉慈祥,兩眼笑眯眯的,輕撫著葉無雙的頭頂,說道,“我從遠方過來,路過這裏……”
葉無雙看老頭如此慈祥,頗像他的祖父,也不再害怕,繼續問道,“遠方,是哪裏?你是道士嗎?”
老道士輕捋長須,點頭說道,“遠方就是很遠的地方,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了,不錯,我是道士,怎麽樣,你願意拜我為師學習道術嗎……”
葉無雙一臉迷惑,問道,“你是神仙嗎?”
老道士笑了,道,“你不管我是不是神仙,你若想學道,明天這個時候,來對麵山的山洞找我,我自會教你……”
葉無雙點點頭,旋即跪下,叩了三個響頭,“師傅在上,受弟子一拜!”
老道士扶起葉無雙,替他拍去褲腿上的灰塵,轉身出門牽著大水牛下山去了。
就這樣,機緣巧合,葉無雙就算是跟著這個牧牛的遊方道士學了兩年內丹術。現在看來,這一切,似乎又不止那麽簡單,想必那牧牛老道也是刻意前來指點於他,這一切想必都與神農氏、共工後來的出現密不可分……
葉無雙學道,真可謂是“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最終修成了元神。
葉無雙真氣運行了十二周天,早課也就算完成了,正待收功之時,忽然心血來潮。列位看官,此心血來潮非是突然產生了某種念頭,實是葉無雙此時忽然感應到了某件事情的發生。
這葉無雙正待收功,忽然心有所動,隨即重新凝神靜氣,元神出於泥丸之上,往心念感應之地而去。
“咦”,葉無雙奇道,“這不是市中醫院嗎?”
一路追詢,葉無雙的元神竟然來到了市中醫院的門診診室之內。
葉無雙元神以虛無的方式飄於空中,看著室內的一切:診室內坐著一個年約七旬的老中醫,頭發皆以泛白,頭頂已然開始禿了,老頭對麵坐著一個四旬上下的中年醫生,大致應該是抄方的。
整個診室內大約有十來號待診病人,正在被老頭號脈的正是才從葉無雙中醫科自動出院不久的那名患者。
老中醫半閉著眼睛,左右手號了脈,又看了看患者的舌苔,問道,“上次的藥吃了什麽情況?”
患者答道,“吃了藥就拉肚子,拉了好幾天,還在縣醫院住了好幾天的院,吃了一副中藥這才沒拉了……”
老中醫聽完,哦了一聲,繼續問道,“誰給開的方子,據我所知劉海陽(原葉無雙科的主任,見前文)中風退休後,哪裏沒什麽有名氣的醫生了。”
患者的家屬迴答道,“是葉主任開的,據說是從國外剛迴來的……”
老中醫皺了皺眉毛,似乎並不知道葉無雙,又問道,“方子帶了嗎?我看看……”
患者家屬從手裏提的袋子裏麵拿出了一疊方子,遞給老中醫,“都在這呢,你開的,還有那個葉主任開的,都在……”
老中醫翻了一翻,丟給了對麵抄方醫生,說道,“你看看……”
抄方醫生接過一看,抬頭望著老中醫,說道,“這不是胡鬧嗎!這病,他敢用四逆湯!”
老中醫迴頭對病人道,“這個方子是斷斷用不得的,你這病,養陰清熱尤嫌不夠,豈敢用此等虎狼之藥!這個醫生不知是從哪裏學來的,簡直是亂彈琴!他有多大分量,敢用這樣的藥?”說罷,又歎了口氣,“現在的年輕人呀,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唉……”
病人家屬是個老實人,說道,“可是,我們老頭子吃了這藥後他燒也退了,肚子也沒拉了呀……”
老中醫白了病人家屬一眼,“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別亂吃藥,他這發熱拉肚子定是吃了油膩之物了!對不對?”
病人家屬默默地點了點頭。
老中醫繼續說道,“是不是,說了不聽,你這叫不配合治療,知道不?”
病人歎了口氣,“唉,都怪我自己,我想吃有營養的東西這身體恢複得也該快些吧,就吃了點肉,一吃就拉起來了……”
老中醫擺了擺手,說道,“你要配合治療,啊,別再隨便吃東西了。”言罷,又對抄方醫生說道,“一貫煎加蛇舌草,半邊蓮,五劑。”說完,又告訴病人,吃完這五劑藥再來複診。
葉無雙觀察了這位老中醫許久,見他一上午看了近五十個病人,大多應用的是丹溪一派的治法。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秀,金元四大家之一,元義烏人,首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點,開創了清滋一派,效仿者眾。
然而,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必定有其曆史的必然與必要性,盲從流派終成流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無怪乎到了清代,陳修園麵對清滋流弊,發出了“寧事溫補,勿事寒涼”的感慨!
縱然是休息日,葉無雙依舊是早早的起了床,望著尚在熟睡的愛妻小吳,葉無雙心中充滿無限幸福,輕輕地在小吳額頭上一吻,便出了臥室。
書房,這裏擺放著葉無雙收藏的各類丹道醫經,書房裏有個神龕,上供著太清、玉清、上請三位道祖聖像。
神龕前有一鼎,正是那隻能夠起死迴生擁有無窮法力的神農鼎。
神龕下擺放著一隻覆著黃綢的蒲團,那是葉無雙早晚修煉功法之處。
修煉是葉無雙每日的碧秀之課,每次必待真氣運行十二周天方才算完成。葉無雙拜過三清道祖以及神農所傳之聖物神農鼎後,便麵朝神龕盤膝坐下。閉目垂簾,舌抵上齶,眼觀鼻鼻觀心,摒除一切雜念,氣沉丹田,開始運行真氣。河車搬運過三關,過尾閭,上夾脊,經玉枕,直透泥丸宮,醍醐灌頂,飛流直下,至明堂,入膻中,流經十二經脈,複歸氣海。
據共工所言,這葉無雙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愛寵,那一隻能觀人五髒六腑奇經八脈的紫貂鼠,經數百世之修煉,終成人道,根骨自燃奇佳。
早在葉無雙十三歲那年,他就接觸了道教內丹術。
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那天葉無雙逃學,他偷偷的跑到了學校的後山上的破道觀裏麵。
這是一所年久失修的道觀,殘垣斷壁,大門早已不知所蹤,隱約的可以從屋簷下的匾額上看到三個字,玉充觀亦或是王充觀,因為玉與王二字相差不過是一點而已,或許是這一點脫落了,亦或是隻一點根本就不存在。
道觀裏麵根本就沒有香火了,剩下的隻是幾尊神像,都是殘缺不全的,其實縱然是一個破道觀,這裏卻是逃學孩子的好去處,因為他們總是能從這個破道觀裏找到些好玩的玩意兒。
葉無雙隨便撿了一根木棍,在地上東敲西戳的。希望能從瓦礫堆裏找到些鈴鐺或是桃木劍一類的東西。
不知什麽時候,道觀門口站了一個身著青衣道袍的白發道士,老道士捋著幾縷長須,笑吟吟地看著葉無雙,問道,“孩子,找什麽呢?”
葉無雙嚇了一跳,壯大了膽,臉漲得紅撲撲的,反問老道士,“你,你是誰呀?”
老道士緩步走進了觀內,上下打量著葉無雙,甚至還繞著葉無雙看了一迴,方才說道,“我是放牛的……”
葉無雙是個聰明的孩子,他隨即望了一眼門外,果然有一頭大水牛在吃草。
這附近方圓幾裏的人他大都認識,但記憶中從沒見過也沒聽長輩說起過,有這麽一個白胡子放牛老道士,於是他問道,“我怎麽沒見過你,以前。”
老頭一臉慈祥,兩眼笑眯眯的,輕撫著葉無雙的頭頂,說道,“我從遠方過來,路過這裏……”
葉無雙看老頭如此慈祥,頗像他的祖父,也不再害怕,繼續問道,“遠方,是哪裏?你是道士嗎?”
老道士輕捋長須,點頭說道,“遠方就是很遠的地方,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了,不錯,我是道士,怎麽樣,你願意拜我為師學習道術嗎……”
葉無雙一臉迷惑,問道,“你是神仙嗎?”
老道士笑了,道,“你不管我是不是神仙,你若想學道,明天這個時候,來對麵山的山洞找我,我自會教你……”
葉無雙點點頭,旋即跪下,叩了三個響頭,“師傅在上,受弟子一拜!”
老道士扶起葉無雙,替他拍去褲腿上的灰塵,轉身出門牽著大水牛下山去了。
就這樣,機緣巧合,葉無雙就算是跟著這個牧牛的遊方道士學了兩年內丹術。現在看來,這一切,似乎又不止那麽簡單,想必那牧牛老道也是刻意前來指點於他,這一切想必都與神農氏、共工後來的出現密不可分……
葉無雙學道,真可謂是“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最終修成了元神。
葉無雙真氣運行了十二周天,早課也就算完成了,正待收功之時,忽然心血來潮。列位看官,此心血來潮非是突然產生了某種念頭,實是葉無雙此時忽然感應到了某件事情的發生。
這葉無雙正待收功,忽然心有所動,隨即重新凝神靜氣,元神出於泥丸之上,往心念感應之地而去。
“咦”,葉無雙奇道,“這不是市中醫院嗎?”
一路追詢,葉無雙的元神竟然來到了市中醫院的門診診室之內。
葉無雙元神以虛無的方式飄於空中,看著室內的一切:診室內坐著一個年約七旬的老中醫,頭發皆以泛白,頭頂已然開始禿了,老頭對麵坐著一個四旬上下的中年醫生,大致應該是抄方的。
整個診室內大約有十來號待診病人,正在被老頭號脈的正是才從葉無雙中醫科自動出院不久的那名患者。
老中醫半閉著眼睛,左右手號了脈,又看了看患者的舌苔,問道,“上次的藥吃了什麽情況?”
患者答道,“吃了藥就拉肚子,拉了好幾天,還在縣醫院住了好幾天的院,吃了一副中藥這才沒拉了……”
老中醫聽完,哦了一聲,繼續問道,“誰給開的方子,據我所知劉海陽(原葉無雙科的主任,見前文)中風退休後,哪裏沒什麽有名氣的醫生了。”
患者的家屬迴答道,“是葉主任開的,據說是從國外剛迴來的……”
老中醫皺了皺眉毛,似乎並不知道葉無雙,又問道,“方子帶了嗎?我看看……”
患者家屬從手裏提的袋子裏麵拿出了一疊方子,遞給老中醫,“都在這呢,你開的,還有那個葉主任開的,都在……”
老中醫翻了一翻,丟給了對麵抄方醫生,說道,“你看看……”
抄方醫生接過一看,抬頭望著老中醫,說道,“這不是胡鬧嗎!這病,他敢用四逆湯!”
老中醫迴頭對病人道,“這個方子是斷斷用不得的,你這病,養陰清熱尤嫌不夠,豈敢用此等虎狼之藥!這個醫生不知是從哪裏學來的,簡直是亂彈琴!他有多大分量,敢用這樣的藥?”說罷,又歎了口氣,“現在的年輕人呀,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唉……”
病人家屬是個老實人,說道,“可是,我們老頭子吃了這藥後他燒也退了,肚子也沒拉了呀……”
老中醫白了病人家屬一眼,“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別亂吃藥,他這發熱拉肚子定是吃了油膩之物了!對不對?”
病人家屬默默地點了點頭。
老中醫繼續說道,“是不是,說了不聽,你這叫不配合治療,知道不?”
病人歎了口氣,“唉,都怪我自己,我想吃有營養的東西這身體恢複得也該快些吧,就吃了點肉,一吃就拉起來了……”
老中醫擺了擺手,說道,“你要配合治療,啊,別再隨便吃東西了。”言罷,又對抄方醫生說道,“一貫煎加蛇舌草,半邊蓮,五劑。”說完,又告訴病人,吃完這五劑藥再來複診。
葉無雙觀察了這位老中醫許久,見他一上午看了近五十個病人,大多應用的是丹溪一派的治法。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秀,金元四大家之一,元義烏人,首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點,開創了清滋一派,效仿者眾。
然而,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必定有其曆史的必然與必要性,盲從流派終成流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無怪乎到了清代,陳修園麵對清滋流弊,發出了“寧事溫補,勿事寒涼”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