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過後,太宗留下魏征秦瓊等眾文武於偏殿議事。
幾位大人心中充滿疑惑,私底下相與議論著。
看到大臣們竊竊私語,太宗皇帝故意咳嗽一聲,這些大臣才慌忙上前跪拜,太宗道,此處不比上朝,禮數就免了吧,朕今天留下幾位在此是有事與諸位相商,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魏征上前問道,不知陛下有什麽事情?
太宗道,如今天朝國富民強,四夷拱服,朕欲興兵,先剿滅東夷,再平西域…
還未等太宗講完,魏征早就打斷了他的話,陛下,如今國泰民安,我天朝泱泱大國,大小番邦都來朝拜,東方夷人早已臣服天威,做了我朝屬國,如今怎可興刀兵討伐?
太宗心道,早知道你這老小子會這麽說,總是和朕唱對台戲。於是又問秦瓊道,護國公怎麽看?
高祖李淵稱帝之前被煬帝封作唐公,唐公為受奸人陷害,在迴太原途中一家老小險些喪命,正好遇到秦瓊搭救脫了險,後來秦瓊又隨軍南征北戰立下了豐功偉跡,高祖嘉獎封作了護國公,並賜金鞭上可打昏君下能誅奸佞。
護國公為人剛直,上前迴道,臣以為征討一事也有不妥,如今夷人未曾犯我邊境,反而年年來朝,如果征討倒顯得天朝理虧了。
太宗點頭默認,又問房玄齡,房公有何高見?
房玄齡與杜如晦,魏征都是宰輔,說話做事都很穩重,陛下,高句麗、百濟、新羅一帶,本是箕子封地,武王伐紂之後天下大定,周天子分封諸候,因箕子本是紂王叔父,體恤於他,故而將東方之地封了他,這東夷人都是箕子後代,也能識四書讀五經,雖然不及天朝但是年年朝貢一分未少,如果派兵征剿,恐人心不服,再者,新羅過去便是倭國,前日陛下還因倭人路遠,囑其不必年年來朝,為何忽然欲剿滅這些夷人,豈不顯得言而無信?
太宗見一派意見全執反對之詞,心中略為不悅,講道,卿等可知千年之後這些夷人將會對天朝不敬?
幾位大臣十分驚異,齊聲問道,千年之後!?
太宗道,我大唐不過數百年國運,千年之後將是另一番世界,然而,夷人卻在那時欺我太甚,所以朕欲滅了四方!
一直默不作聲的杜如晦道,陛下,恃強淩弱非大國之風,若要千年之後無受夷人之欺,我朝當以發展為要,對夷人恩威並用才對。
太宗問道,卿倒是說說。
杜如晦道,我朝現在應當廣開學堂,精研武器,重農抑商,發展醫藥,對夷人予以安撫,在夷地設都護府,如果夷人作亂,派兵剿之,殺一儆百…
太宗覺得此言頗具道理,於是道,就依卿言,此事交由幾位愛卿辦去吧!
幾大人領旨後就要退出,太宗又道,幾位愛卿與朕往校場一行。
校場上禦林軍正在操演武藝,太宗皇帝命令皆盡退下之後命隨行太監拿出了數支羽箭,這些羽箭與平常箭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箭杆中央綁著一件圓柱形的東西,這東西裏麵還有一根細繩伸出…
太宗拿了一把弓,將箭搭在弦上,小太監將火折子把細繩點燃了,小圓柱體往往噴出火焰,發出嗤嗤的響聲,一聲弦響,箭已離弦,這支箭足足飛到了校場盡頭,然後著地,啪的爆開…
幾個大臣都傻了眼,他們從來都沒見過這種東西,秦瓊是武將出身,對此箭也是歎為觀止,請問陛下,此箭叫什麽名字?
太宗笑道,因它能噴火,就叫做火箭吧,這是葉愛卿煉丹時的發明…來,諸位都來試試…
***
葉無雙一連在長安城中尋訪了好幾個月,都沒有見到和聽到孫真人的一點消息。這倒邪了門了,這位藥王到底上哪了,更奇怪的是這的人都沒有聽過孫思邈三個字!看來自己雖身在大唐卻無緣與這位醫學大家相逢了,可惜啊!
在太宗的旨意下大唐開設了專門的醫學校,葉無雙作為太醫院的老大自然是作了教書先生。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第五)陰陽,一分為二,是天地間的一般法則,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綱紀作綱領解。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事物的發展變化本於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所以經文講陰陽是變化父母。陰陽交則生萬物,陰陽分離則物死,故陰陽為生殺之本始。神明者,萬物變化之動力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
引經據典,葉無雙這一段話聽得學生們似懂非懂,他欲再作解釋時又聽見一聲,聖旨到,監天令葉無雙接旨…
這太宗皇帝真是事多,葉無雙心裏邊埋怨邊迎了出去,打個稽首,接了聖旨。
傳旨太監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龍體違和,聖躬欠安,即著監天令兼太醫令葉無雙速速入宮見駕。欽此!
葉無雙接過聖旨問傳旨太監道,陛下身體情況如何?
太監迴道,連日以來忽冷忽熱,想是寒熱病又犯了。
寒熱病,又稱瘧疾、瘧病,民間又有稱作打擺子的,其理論淵源出自《素問》,“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火太過曰赫曦之紀,其病瘧”等等。一般以寒戰壯熱(高熱),發作有時為特征;致病因素為感受瘧邪(瘧原蟲)引起,但因身體素質的差異以及兼夾病邪的不同,又有表裏上下寒熱之別。
葉無雙徑直進了後宮,幾個太醫早已等後多時,一見他進門便迎了上來,大人…
葉無雙道,不必客套了,皇上現在怎樣?
陛下月前偶染風寒,落下病根,屢發寒熱,如今惡寒戰栗與壯熱交替發作,每日發作一次,發有定時,口渴,喜嘔,飲食少進…
葉無雙點頭又問,已服過些什麽藥?
下官等日前已用過柴胡、黃芩、草果、半夏、首烏、檳榔等藥,收效甚微…
葉無雙已知大概,於是入了內室,一股熱浪撲麵而來。一幹宮女太監慌慌張張,忙亂不已,太宗躺在床上,渾身發抖,哆嗦不止,口裏不住叫冷,慌得宮女太監不住地加衣被,燒炭火熱得滿頭大汗。
葉無雙上前請了安,太宗叫人賜座,尚未坐下太宗身體已恢複正常。
慌得奴才們又撤走錦被炭火…
太宗道,朕的病況卿已見過,不知卿有什麽良方?
葉無雙起身道,臣請先診陛下之脈…
太宗準奏將手腕置於脈枕之上,葉無雙診了脈,道陛下脈弦。 太宗問道,怎麽叫弦? 葉無雙迴道,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言:瘧脈自弦。以示弦脈為瘧病之主脈,弦脈脈象就似張開的弓弦,應指明顯但波幅不大。弦脈在八卦為震位,時令為春季,人體為肝膽。陛下口苦咽幹,心煩不欲飲食,時嘔,往來寒熱,邪氣與正氣相爭於半表半裏所以往來寒熱;膽熱擾心則心神不守舍,心煩;膽氣循經絡上溢而口苦;火灼津液而咽幹;邪熱擾胃則胃失和降,不欲飲食,時嘔。這些都是邪氣位於半表半裏之間的少陽病表現。
太宗又問,少陽病是怎麽迴事?
葉無雙迴道,張仲景言: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又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小柴胡湯主之。今陛下雖無胸脅苦滿之證,但仲景有言: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所謂一證指的便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所以臣打算與陛下小柴胡湯原方加青蒿、常山。
太宗頷首微笑,想了想問道,青蒿、常山作什麽用?
葉無雙邊寫方子邊解釋道,常山味苦辛,能截瘧祛痰,無痰不作瘧,用常山能湧吐痰涎,與小柴胡湯中半夏同用能防止嘔吐,青蒿截瘧一說古已有之,所以用這兩味。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青蒿、常山截瘧,陛下之病可得痊愈。
太宗看了處方,柴胡、大棗、法夏、生薑、黃芩、高麗參、炙甘草、常山、青蒿。見常山隻用兩錢,問道,方中藥物全用一兩以上,為何常山隻有兩錢?
葉無雙道,常山有毒,臣不敢多用,用多恐傷陛下龍體…
太宗歎道,卿言甚是。於是在方上蓋上了禦印,又交與外麵幾個太醫看了才命人往藥房配藥。
唐代之時,《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尚未廣泛流傳,這些太醫竟不識這小柴胡湯,紛紛請教,葉無雙道,這並不是我創造的,早在漢代的張仲景就立下了這一方,怎麽,你們沒有讀過嗎?
幾個太醫麵顯慚愧,仲景先生下官等倒是聽過,可惜他的書卻是無緣拜讀,還請大人賜教。
葉無雙倒被難住了,自己雖說跟楊老學過《傷寒論》但也隻是記得那麽零星幾句而已!於是道,貧道於此也未深究,隻是碰巧讀過兩句罷了,隻是西晉王叔和曾整理此書,各位大人還是去書庫找找,興許能有所發現…
幾位大人心中充滿疑惑,私底下相與議論著。
看到大臣們竊竊私語,太宗皇帝故意咳嗽一聲,這些大臣才慌忙上前跪拜,太宗道,此處不比上朝,禮數就免了吧,朕今天留下幾位在此是有事與諸位相商,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魏征上前問道,不知陛下有什麽事情?
太宗道,如今天朝國富民強,四夷拱服,朕欲興兵,先剿滅東夷,再平西域…
還未等太宗講完,魏征早就打斷了他的話,陛下,如今國泰民安,我天朝泱泱大國,大小番邦都來朝拜,東方夷人早已臣服天威,做了我朝屬國,如今怎可興刀兵討伐?
太宗心道,早知道你這老小子會這麽說,總是和朕唱對台戲。於是又問秦瓊道,護國公怎麽看?
高祖李淵稱帝之前被煬帝封作唐公,唐公為受奸人陷害,在迴太原途中一家老小險些喪命,正好遇到秦瓊搭救脫了險,後來秦瓊又隨軍南征北戰立下了豐功偉跡,高祖嘉獎封作了護國公,並賜金鞭上可打昏君下能誅奸佞。
護國公為人剛直,上前迴道,臣以為征討一事也有不妥,如今夷人未曾犯我邊境,反而年年來朝,如果征討倒顯得天朝理虧了。
太宗點頭默認,又問房玄齡,房公有何高見?
房玄齡與杜如晦,魏征都是宰輔,說話做事都很穩重,陛下,高句麗、百濟、新羅一帶,本是箕子封地,武王伐紂之後天下大定,周天子分封諸候,因箕子本是紂王叔父,體恤於他,故而將東方之地封了他,這東夷人都是箕子後代,也能識四書讀五經,雖然不及天朝但是年年朝貢一分未少,如果派兵征剿,恐人心不服,再者,新羅過去便是倭國,前日陛下還因倭人路遠,囑其不必年年來朝,為何忽然欲剿滅這些夷人,豈不顯得言而無信?
太宗見一派意見全執反對之詞,心中略為不悅,講道,卿等可知千年之後這些夷人將會對天朝不敬?
幾位大臣十分驚異,齊聲問道,千年之後!?
太宗道,我大唐不過數百年國運,千年之後將是另一番世界,然而,夷人卻在那時欺我太甚,所以朕欲滅了四方!
一直默不作聲的杜如晦道,陛下,恃強淩弱非大國之風,若要千年之後無受夷人之欺,我朝當以發展為要,對夷人恩威並用才對。
太宗問道,卿倒是說說。
杜如晦道,我朝現在應當廣開學堂,精研武器,重農抑商,發展醫藥,對夷人予以安撫,在夷地設都護府,如果夷人作亂,派兵剿之,殺一儆百…
太宗覺得此言頗具道理,於是道,就依卿言,此事交由幾位愛卿辦去吧!
幾大人領旨後就要退出,太宗又道,幾位愛卿與朕往校場一行。
校場上禦林軍正在操演武藝,太宗皇帝命令皆盡退下之後命隨行太監拿出了數支羽箭,這些羽箭與平常箭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箭杆中央綁著一件圓柱形的東西,這東西裏麵還有一根細繩伸出…
太宗拿了一把弓,將箭搭在弦上,小太監將火折子把細繩點燃了,小圓柱體往往噴出火焰,發出嗤嗤的響聲,一聲弦響,箭已離弦,這支箭足足飛到了校場盡頭,然後著地,啪的爆開…
幾個大臣都傻了眼,他們從來都沒見過這種東西,秦瓊是武將出身,對此箭也是歎為觀止,請問陛下,此箭叫什麽名字?
太宗笑道,因它能噴火,就叫做火箭吧,這是葉愛卿煉丹時的發明…來,諸位都來試試…
***
葉無雙一連在長安城中尋訪了好幾個月,都沒有見到和聽到孫真人的一點消息。這倒邪了門了,這位藥王到底上哪了,更奇怪的是這的人都沒有聽過孫思邈三個字!看來自己雖身在大唐卻無緣與這位醫學大家相逢了,可惜啊!
在太宗的旨意下大唐開設了專門的醫學校,葉無雙作為太醫院的老大自然是作了教書先生。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第五)陰陽,一分為二,是天地間的一般法則,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綱紀作綱領解。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事物的發展變化本於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所以經文講陰陽是變化父母。陰陽交則生萬物,陰陽分離則物死,故陰陽為生殺之本始。神明者,萬物變化之動力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
引經據典,葉無雙這一段話聽得學生們似懂非懂,他欲再作解釋時又聽見一聲,聖旨到,監天令葉無雙接旨…
這太宗皇帝真是事多,葉無雙心裏邊埋怨邊迎了出去,打個稽首,接了聖旨。
傳旨太監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龍體違和,聖躬欠安,即著監天令兼太醫令葉無雙速速入宮見駕。欽此!
葉無雙接過聖旨問傳旨太監道,陛下身體情況如何?
太監迴道,連日以來忽冷忽熱,想是寒熱病又犯了。
寒熱病,又稱瘧疾、瘧病,民間又有稱作打擺子的,其理論淵源出自《素問》,“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火太過曰赫曦之紀,其病瘧”等等。一般以寒戰壯熱(高熱),發作有時為特征;致病因素為感受瘧邪(瘧原蟲)引起,但因身體素質的差異以及兼夾病邪的不同,又有表裏上下寒熱之別。
葉無雙徑直進了後宮,幾個太醫早已等後多時,一見他進門便迎了上來,大人…
葉無雙道,不必客套了,皇上現在怎樣?
陛下月前偶染風寒,落下病根,屢發寒熱,如今惡寒戰栗與壯熱交替發作,每日發作一次,發有定時,口渴,喜嘔,飲食少進…
葉無雙點頭又問,已服過些什麽藥?
下官等日前已用過柴胡、黃芩、草果、半夏、首烏、檳榔等藥,收效甚微…
葉無雙已知大概,於是入了內室,一股熱浪撲麵而來。一幹宮女太監慌慌張張,忙亂不已,太宗躺在床上,渾身發抖,哆嗦不止,口裏不住叫冷,慌得宮女太監不住地加衣被,燒炭火熱得滿頭大汗。
葉無雙上前請了安,太宗叫人賜座,尚未坐下太宗身體已恢複正常。
慌得奴才們又撤走錦被炭火…
太宗道,朕的病況卿已見過,不知卿有什麽良方?
葉無雙起身道,臣請先診陛下之脈…
太宗準奏將手腕置於脈枕之上,葉無雙診了脈,道陛下脈弦。 太宗問道,怎麽叫弦? 葉無雙迴道,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言:瘧脈自弦。以示弦脈為瘧病之主脈,弦脈脈象就似張開的弓弦,應指明顯但波幅不大。弦脈在八卦為震位,時令為春季,人體為肝膽。陛下口苦咽幹,心煩不欲飲食,時嘔,往來寒熱,邪氣與正氣相爭於半表半裏所以往來寒熱;膽熱擾心則心神不守舍,心煩;膽氣循經絡上溢而口苦;火灼津液而咽幹;邪熱擾胃則胃失和降,不欲飲食,時嘔。這些都是邪氣位於半表半裏之間的少陽病表現。
太宗又問,少陽病是怎麽迴事?
葉無雙迴道,張仲景言: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又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小柴胡湯主之。今陛下雖無胸脅苦滿之證,但仲景有言: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所謂一證指的便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所以臣打算與陛下小柴胡湯原方加青蒿、常山。
太宗頷首微笑,想了想問道,青蒿、常山作什麽用?
葉無雙邊寫方子邊解釋道,常山味苦辛,能截瘧祛痰,無痰不作瘧,用常山能湧吐痰涎,與小柴胡湯中半夏同用能防止嘔吐,青蒿截瘧一說古已有之,所以用這兩味。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青蒿、常山截瘧,陛下之病可得痊愈。
太宗看了處方,柴胡、大棗、法夏、生薑、黃芩、高麗參、炙甘草、常山、青蒿。見常山隻用兩錢,問道,方中藥物全用一兩以上,為何常山隻有兩錢?
葉無雙道,常山有毒,臣不敢多用,用多恐傷陛下龍體…
太宗歎道,卿言甚是。於是在方上蓋上了禦印,又交與外麵幾個太醫看了才命人往藥房配藥。
唐代之時,《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尚未廣泛流傳,這些太醫竟不識這小柴胡湯,紛紛請教,葉無雙道,這並不是我創造的,早在漢代的張仲景就立下了這一方,怎麽,你們沒有讀過嗎?
幾個太醫麵顯慚愧,仲景先生下官等倒是聽過,可惜他的書卻是無緣拜讀,還請大人賜教。
葉無雙倒被難住了,自己雖說跟楊老學過《傷寒論》但也隻是記得那麽零星幾句而已!於是道,貧道於此也未深究,隻是碰巧讀過兩句罷了,隻是西晉王叔和曾整理此書,各位大人還是去書庫找找,興許能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