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究竟還是死了!
棺木就停在白虎殿前。
那三宮六院的皇後嬪妃哭天喊地悲慟欲絕,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真為太宗皇帝傷心的沒有幾人,多數人都是為自己而傷悲,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一死這些人便失了勢,她們之中有的會陪葬,有的會與人為奴,有的會被迫出家……如何不悲?
倒是那兩班文武重臣都是隨皇帝當年南征北戰過的,多年感情,卻是真正的傷心難過,全都舉哀戴孝…
葉無雙被侍衛押著,到了太宗皇帝棺前,看來他是要與太宗陪葬了…
他不甘心,當初一時本著救死扶傷之心揭了皇榜,沒有想到,這生死有命,死了便罷了,自己還跟著搭上一條性命(更準確點說是一具肉身,因為他元神已成,算得上半個不死之人了),什麽世道!
白虎殿上停著太宗的棺材,白虎殿下邊是鎖著葉無雙的囚籠。
他望著那口金漆棺材,一手撫摸著那隻上古神器--神農鼎,他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看看他死於什麽病…
他的元神進入了太宗皇帝的軀體,很奇怪的是,皇帝四肢百骸全部是好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完全沒有問題,那他是怎麽死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的靈魂活自行離開了軀體…
這又是為什麽呢?
一瞬間,他竟湧起占有這具軀體,借屍還魂的想法…
正當他猶豫之時,他看到了太宗的靈魂正往門外而去,先跟去看看…
這些日子以來,他借著神農鼎之助再也不用擔心因元神出竅過久而導致的諸多麻煩了,換句話說,他想出竅多久再迴歸肉身都行,當然前提還是肉身沒有毀損才行…
這一去,仗著神農鼎的蔽護,卻讓他看見了一件陰曹地府的循私枉法事件:生死薄上記明太宗皇帝在位十三年後無疾而終,卻生生被判官改作了三十三年!
葉無雙不禁暗歎,世人常怨天地不公,鬼神有私,果然還是有道理的!難怪世上好人多磨難,惡人多善終,窮則難獨善其身,富則是妻妾成群,試看天下人,那缺衣少食,一貧如洗的,最後如何下場,要麽凍死街頭,要麽受盡疾病折磨…而那些個無惡不作,枉法貪髒,損人利已之輩,終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冷了有衣,病倒有醫,最後卻落得個善終!
看來還是做惡人好!
十殿閻君親送太宗皇帝出了幽冥地界,好不威風!
葉無雙借著神農鼎自然先迴了一步,待他元神歸竅之時,文武百官正準備發喪,卻聽得太宗皇帝在棺材內叫了起來……
喪事變喜事,葉無雙自然也得釋放,不僅如此,還得了個監天令的封號並且兼掌太醫院,算否極泰來,然而,他心中卻多少有點遺憾,若是當時占了他的軀體,現在又是一副什麽模樣呢?但這種遺憾轉瞬即逝…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天朝威名揚四海,各路番幫紛紛來朝。
這算得上是曆史上最鼎盛的時候了。
觀天台建在長安正中心,台高九丈,雕梁畫棟,九曲欄杆飾白玉,高聳入雲,勢按三才以配天地人,台上分列先後天八卦,下配九宮定龍虎,四角有四時之形,左右立太極兩儀之象,周圍有風雲之氣,台下中央一池應水火相濟之意,上應四時,下屬五行,中寓風調雨順之意,好不壯觀雄偉,是一處極佳的聚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之處。
台頂之上住一道人,此人是著名的星相家袁天罡的徒弟,姓李,名淳風。善易理,識天機,曉陰陽,精醫道。
葉無雙於此處獲益不少,醫道之上大有進步,修為也是日漸精進。
然而,一天,李淳風卻道,你沒有仙緣!
自古成仙必有緣,仙緣不到也枉然。
葉無雙不解,老師何出此言?
李淳風道,不隻是你,就連老道我也一樣,隻能落得元神不滅而已…若欲成仙,必得龍虎山正一天師始祖張道陵的《黃帝九鼎丹法》,煉得龍虎大丹方才有羽化機會…而且凡入道之人先要斷除七情,我觀你塵緣未斷,故有此言。
人體的精神活動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稱作七情。七情是精神活動的外在具體表現,變化太過,就會引起人體陰陽偏盛,氣血不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古人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憂則氣亂,思則氣結”的說法,“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是這些都是七情太過,而正常情況下七情對人體健康並無妨礙影響。斷絕了七情,那還是人嗎?
神仙沒七情,除了不老不死,還有別的嗎?
相比之下還是做個凡人來得快活…
葉無雙歎道,沒了七情,這神仙不做也罷,還是做個長壽的凡人實在點…
正說話間,有聖旨下來,召葉無雙往太醫院。
別過李淳風,葉無雙與傳旨太監一道下了觀星台,葉無雙問道,不知陛下召我何事?
大監迴道,奴才聽說是來了外國公使要請大人前往探討醫道…
葉無雙暗道,外國公使,在這個時代,中華醫道稱第二,誰敢稱第一?
來的人確實不少,有天竺人,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還有些不知名的小國,其間還有一批矮矬的倭人,打著遣唐使的旗號…
葉無雙與這些人見了禮,聽得龍椅上的太宗道,愛卿來得正好,這些都是天朝屬國使者,來我朝學習觀摩的…今日特地召卿前來與他們講講我中華歧黃妙術!
葉無雙打了個稽首,遵陛下禦旨,貧道就獻醜了…
於是轉身就朝那倭國來使問道,倭人識陰陽五行否?
倭國人作勢迴道,吾國之人,黃口小兒亦知之。
嘿,小子,給你點陽光就燦爛!
葉無雙又問道,閣下可願與貧道論一論這五運六氣?
沒想到這家夥卻是個膿胞,支吾了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葉無雙歎道,不通五運六氣,遍檢方書何濟;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我天朝人盡皆知,汝之學識豈配與高士共論!又迴頭問高句麗人,彼國諸醫,曉仲景否,讀傷寒否?
高麗人倒還知謙虛,大人所言本國之人聞所未聞,請不吝賜教!
葉無雙略一點頭,又問那新羅人與百濟人,我天朝人數百年前在你那荒地之上建起了國家,爾等皆是我中華後人,是與不是?
二人誠惶誠恐,大人所言茅塞頓開,願永作天朝屬地…
葉無雙怒道,那為何千年之後,你的後人要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將我天朝大半土地劃在你的疆土之內!憑借《素問篇卷四》“砭石者,亦從東方來”一句,斷章取義,謊稱我針砭之術是爾等發明?竟欲將我中華醫術稱作所有!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天朝派遣醫官親至汝邦,你們方才習得針砭之術,安敢如此狂妄?
二人麵若土色,伏於禦階之下,渾身戰栗,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太宗聽得此言,急忙問道,愛卿說什麽千年以後?
葉無雙稽首答道,陛下有所不知,這新羅小國人心不足,蛇欲吞象,千年之後,竟將我朝國土大半劃在了他們的史書之上,就連孔聖人已被他們給變作了新羅人,而我歧黃之術也被他們據作已有…
太宗有些疑惑,卿真能預知千年以後之事?
葉無雙迴道,此事千真萬確,臣可以人頭作保!
而那新羅使者,早已嚇得昏死過去…
倭人見狀,竊喜不已,早被葉無雙瞧見,你也非善良之輩!欺弱懼強,千年之後,襲我天朝國土,數日之間殺我金陵三十餘萬平民!竊我天朝琉球諸島不願歸還!
倭人大吃一驚,麵色瞬間蒼白,沒想到自己也倒楣了,立即跪伏地下,指天為誓不敢侵犯天朝…
太宗皇帝對葉無雙的話將信將疑,料新羅、倭國芝麻綠豆大點地方,能興起什麽風浪…
天竺人信仰佛教,打了個圓場,我佛慈悲,還請陛下繞恕他們的罪過,請大人不吝指點我們些中華醫術才是…
太宗仁慈,千年之後自有公論,朕恕諸卿無罪!
新羅人與倭人並一幹人等叩謝不已。
葉無雙自是不願與這幫矬人的祖先談論中華醫術,隨便唬弄了幾句…
正當太宗安排賜宴禦花園時,突然鼻衄不止,這倒驚壞了一幫太監宮女與禦醫公使…
葉無雙暗道,也罷,就讓這些矬人見識見識。於是上前道,陛下莫慌,臣自有辦法!
太宗仰著頭,愛卿快替朕止止!
葉無雙問道,陛下是哪邊出血?
大宗道,兩邊鼻孔…
葉無雙道,恕臣鬥膽,請皇上伸出雙手中指…
太宗依言,伸出了兩手中指,葉無雙拔下兩根拂塵絲,迅速紮在了太宗兩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陛下寬心,衄血很快就會停止。
果然,須臾之間,太宗的鼻衄就止住了!
幾個使臣問道,大人妙法,我等眼界大開,中華醫術果然奇妙,不知可否解釋一下,好讓我等長些見識?
葉無雙道,這本是我不傳之秘,看眾位如此誠意,不忍拒絕,也罷,就給列位講講這其中道理,也顯我中華醫術之博大精深!這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在此處背側原是中魁穴之所在,這中魁穴本是經外奇穴,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凡人鼻衄,以繩紮此處,左衄紮右,右衄紮左,有奇效!
看似簡單的方法,但能夠總結出來的卻非平常之人所能及,這些個使者,包括太宗皇帝,都對葉無雙大為佩服。
其實這也並非是葉無雙的發明,在郝金凱的《外治壽世方》對本法已有記載,稱“鼻血,用線紮緊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
葉無雙不過繼承了前人之法罷了,見那些個使者對天朝神技讚歎不已,他又道,還有一法,以大蒜搗為泥敷貼足心,也可達立杆見影之效…
各國使者又長了見識,對天朝愈發尊崇,畢恭畢敬…
倒是葉無雙心裏起了念頭,意欲上奏皇帝,滅了高麗,新羅,百濟與倭國而後快!
當夜,太宗密召葉無雙入宮議事。
見禮完畢之後太宗問道,卿今天所言千年之後之事,果然屬實嗎?
葉無雙道,臣所言句句是實!
太宗又問,卿言新羅,百濟,倭人千年後對天朝不敬,莫非天朝已亡?葉無雙答,我朝國運不過數百年,千年之後又是另一番氣象,但依然國富民強!
太宗感歎道,我朝能有數百年之運足以,為何國富民強卻受人欺?
葉無雙答道,陛下不知,千年之後,天下太平,這些小人如跳梁小醜,興風作浪,而我天朝人民紛紛效法西域了…就連這歧黃之術都快要丟了。
皇帝不解,西域有什麽可效仿的?這歧黃之術是活人之本又怎麽能丟?
葉無雙解釋道,西方千年之後會強大崛起,世界諸國均爭相仿效,而西方之醫術將成主流,我國醫學民眾已不屑了…
太宗沉吟片刻,道,朕即興兵,先滅了新羅諸國,再東征倭人,爾後平了西域諸國,率領天朝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讓千年之後天朝永受諸國尊敬,讓歧黃之術永為醫學之主流,卿以為如何?
葉無雙非常詫異,立即迴道,陛下壯誌雄心,臣當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棺木就停在白虎殿前。
那三宮六院的皇後嬪妃哭天喊地悲慟欲絕,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真為太宗皇帝傷心的沒有幾人,多數人都是為自己而傷悲,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一死這些人便失了勢,她們之中有的會陪葬,有的會與人為奴,有的會被迫出家……如何不悲?
倒是那兩班文武重臣都是隨皇帝當年南征北戰過的,多年感情,卻是真正的傷心難過,全都舉哀戴孝…
葉無雙被侍衛押著,到了太宗皇帝棺前,看來他是要與太宗陪葬了…
他不甘心,當初一時本著救死扶傷之心揭了皇榜,沒有想到,這生死有命,死了便罷了,自己還跟著搭上一條性命(更準確點說是一具肉身,因為他元神已成,算得上半個不死之人了),什麽世道!
白虎殿上停著太宗的棺材,白虎殿下邊是鎖著葉無雙的囚籠。
他望著那口金漆棺材,一手撫摸著那隻上古神器--神農鼎,他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看看他死於什麽病…
他的元神進入了太宗皇帝的軀體,很奇怪的是,皇帝四肢百骸全部是好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完全沒有問題,那他是怎麽死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的靈魂活自行離開了軀體…
這又是為什麽呢?
一瞬間,他竟湧起占有這具軀體,借屍還魂的想法…
正當他猶豫之時,他看到了太宗的靈魂正往門外而去,先跟去看看…
這些日子以來,他借著神農鼎之助再也不用擔心因元神出竅過久而導致的諸多麻煩了,換句話說,他想出竅多久再迴歸肉身都行,當然前提還是肉身沒有毀損才行…
這一去,仗著神農鼎的蔽護,卻讓他看見了一件陰曹地府的循私枉法事件:生死薄上記明太宗皇帝在位十三年後無疾而終,卻生生被判官改作了三十三年!
葉無雙不禁暗歎,世人常怨天地不公,鬼神有私,果然還是有道理的!難怪世上好人多磨難,惡人多善終,窮則難獨善其身,富則是妻妾成群,試看天下人,那缺衣少食,一貧如洗的,最後如何下場,要麽凍死街頭,要麽受盡疾病折磨…而那些個無惡不作,枉法貪髒,損人利已之輩,終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冷了有衣,病倒有醫,最後卻落得個善終!
看來還是做惡人好!
十殿閻君親送太宗皇帝出了幽冥地界,好不威風!
葉無雙借著神農鼎自然先迴了一步,待他元神歸竅之時,文武百官正準備發喪,卻聽得太宗皇帝在棺材內叫了起來……
喪事變喜事,葉無雙自然也得釋放,不僅如此,還得了個監天令的封號並且兼掌太醫院,算否極泰來,然而,他心中卻多少有點遺憾,若是當時占了他的軀體,現在又是一副什麽模樣呢?但這種遺憾轉瞬即逝…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天朝威名揚四海,各路番幫紛紛來朝。
這算得上是曆史上最鼎盛的時候了。
觀天台建在長安正中心,台高九丈,雕梁畫棟,九曲欄杆飾白玉,高聳入雲,勢按三才以配天地人,台上分列先後天八卦,下配九宮定龍虎,四角有四時之形,左右立太極兩儀之象,周圍有風雲之氣,台下中央一池應水火相濟之意,上應四時,下屬五行,中寓風調雨順之意,好不壯觀雄偉,是一處極佳的聚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之處。
台頂之上住一道人,此人是著名的星相家袁天罡的徒弟,姓李,名淳風。善易理,識天機,曉陰陽,精醫道。
葉無雙於此處獲益不少,醫道之上大有進步,修為也是日漸精進。
然而,一天,李淳風卻道,你沒有仙緣!
自古成仙必有緣,仙緣不到也枉然。
葉無雙不解,老師何出此言?
李淳風道,不隻是你,就連老道我也一樣,隻能落得元神不滅而已…若欲成仙,必得龍虎山正一天師始祖張道陵的《黃帝九鼎丹法》,煉得龍虎大丹方才有羽化機會…而且凡入道之人先要斷除七情,我觀你塵緣未斷,故有此言。
人體的精神活動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稱作七情。七情是精神活動的外在具體表現,變化太過,就會引起人體陰陽偏盛,氣血不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古人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憂則氣亂,思則氣結”的說法,“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是這些都是七情太過,而正常情況下七情對人體健康並無妨礙影響。斷絕了七情,那還是人嗎?
神仙沒七情,除了不老不死,還有別的嗎?
相比之下還是做個凡人來得快活…
葉無雙歎道,沒了七情,這神仙不做也罷,還是做個長壽的凡人實在點…
正說話間,有聖旨下來,召葉無雙往太醫院。
別過李淳風,葉無雙與傳旨太監一道下了觀星台,葉無雙問道,不知陛下召我何事?
大監迴道,奴才聽說是來了外國公使要請大人前往探討醫道…
葉無雙暗道,外國公使,在這個時代,中華醫道稱第二,誰敢稱第一?
來的人確實不少,有天竺人,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還有些不知名的小國,其間還有一批矮矬的倭人,打著遣唐使的旗號…
葉無雙與這些人見了禮,聽得龍椅上的太宗道,愛卿來得正好,這些都是天朝屬國使者,來我朝學習觀摩的…今日特地召卿前來與他們講講我中華歧黃妙術!
葉無雙打了個稽首,遵陛下禦旨,貧道就獻醜了…
於是轉身就朝那倭國來使問道,倭人識陰陽五行否?
倭國人作勢迴道,吾國之人,黃口小兒亦知之。
嘿,小子,給你點陽光就燦爛!
葉無雙又問道,閣下可願與貧道論一論這五運六氣?
沒想到這家夥卻是個膿胞,支吾了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葉無雙歎道,不通五運六氣,遍檢方書何濟;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我天朝人盡皆知,汝之學識豈配與高士共論!又迴頭問高句麗人,彼國諸醫,曉仲景否,讀傷寒否?
高麗人倒還知謙虛,大人所言本國之人聞所未聞,請不吝賜教!
葉無雙略一點頭,又問那新羅人與百濟人,我天朝人數百年前在你那荒地之上建起了國家,爾等皆是我中華後人,是與不是?
二人誠惶誠恐,大人所言茅塞頓開,願永作天朝屬地…
葉無雙怒道,那為何千年之後,你的後人要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將我天朝大半土地劃在你的疆土之內!憑借《素問篇卷四》“砭石者,亦從東方來”一句,斷章取義,謊稱我針砭之術是爾等發明?竟欲將我中華醫術稱作所有!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天朝派遣醫官親至汝邦,你們方才習得針砭之術,安敢如此狂妄?
二人麵若土色,伏於禦階之下,渾身戰栗,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太宗聽得此言,急忙問道,愛卿說什麽千年以後?
葉無雙稽首答道,陛下有所不知,這新羅小國人心不足,蛇欲吞象,千年之後,竟將我朝國土大半劃在了他們的史書之上,就連孔聖人已被他們給變作了新羅人,而我歧黃之術也被他們據作已有…
太宗有些疑惑,卿真能預知千年以後之事?
葉無雙迴道,此事千真萬確,臣可以人頭作保!
而那新羅使者,早已嚇得昏死過去…
倭人見狀,竊喜不已,早被葉無雙瞧見,你也非善良之輩!欺弱懼強,千年之後,襲我天朝國土,數日之間殺我金陵三十餘萬平民!竊我天朝琉球諸島不願歸還!
倭人大吃一驚,麵色瞬間蒼白,沒想到自己也倒楣了,立即跪伏地下,指天為誓不敢侵犯天朝…
太宗皇帝對葉無雙的話將信將疑,料新羅、倭國芝麻綠豆大點地方,能興起什麽風浪…
天竺人信仰佛教,打了個圓場,我佛慈悲,還請陛下繞恕他們的罪過,請大人不吝指點我們些中華醫術才是…
太宗仁慈,千年之後自有公論,朕恕諸卿無罪!
新羅人與倭人並一幹人等叩謝不已。
葉無雙自是不願與這幫矬人的祖先談論中華醫術,隨便唬弄了幾句…
正當太宗安排賜宴禦花園時,突然鼻衄不止,這倒驚壞了一幫太監宮女與禦醫公使…
葉無雙暗道,也罷,就讓這些矬人見識見識。於是上前道,陛下莫慌,臣自有辦法!
太宗仰著頭,愛卿快替朕止止!
葉無雙問道,陛下是哪邊出血?
大宗道,兩邊鼻孔…
葉無雙道,恕臣鬥膽,請皇上伸出雙手中指…
太宗依言,伸出了兩手中指,葉無雙拔下兩根拂塵絲,迅速紮在了太宗兩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陛下寬心,衄血很快就會停止。
果然,須臾之間,太宗的鼻衄就止住了!
幾個使臣問道,大人妙法,我等眼界大開,中華醫術果然奇妙,不知可否解釋一下,好讓我等長些見識?
葉無雙道,這本是我不傳之秘,看眾位如此誠意,不忍拒絕,也罷,就給列位講講這其中道理,也顯我中華醫術之博大精深!這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在此處背側原是中魁穴之所在,這中魁穴本是經外奇穴,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凡人鼻衄,以繩紮此處,左衄紮右,右衄紮左,有奇效!
看似簡單的方法,但能夠總結出來的卻非平常之人所能及,這些個使者,包括太宗皇帝,都對葉無雙大為佩服。
其實這也並非是葉無雙的發明,在郝金凱的《外治壽世方》對本法已有記載,稱“鼻血,用線紮緊中指第二骨節彎曲之處”。
葉無雙不過繼承了前人之法罷了,見那些個使者對天朝神技讚歎不已,他又道,還有一法,以大蒜搗為泥敷貼足心,也可達立杆見影之效…
各國使者又長了見識,對天朝愈發尊崇,畢恭畢敬…
倒是葉無雙心裏起了念頭,意欲上奏皇帝,滅了高麗,新羅,百濟與倭國而後快!
當夜,太宗密召葉無雙入宮議事。
見禮完畢之後太宗問道,卿今天所言千年之後之事,果然屬實嗎?
葉無雙道,臣所言句句是實!
太宗又問,卿言新羅,百濟,倭人千年後對天朝不敬,莫非天朝已亡?葉無雙答,我朝國運不過數百年,千年之後又是另一番氣象,但依然國富民強!
太宗感歎道,我朝能有數百年之運足以,為何國富民強卻受人欺?
葉無雙答道,陛下不知,千年之後,天下太平,這些小人如跳梁小醜,興風作浪,而我天朝人民紛紛效法西域了…就連這歧黃之術都快要丟了。
皇帝不解,西域有什麽可效仿的?這歧黃之術是活人之本又怎麽能丟?
葉無雙解釋道,西方千年之後會強大崛起,世界諸國均爭相仿效,而西方之醫術將成主流,我國醫學民眾已不屑了…
太宗沉吟片刻,道,朕即興兵,先滅了新羅諸國,再東征倭人,爾後平了西域諸國,率領天朝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讓千年之後天朝永受諸國尊敬,讓歧黃之術永為醫學之主流,卿以為如何?
葉無雙非常詫異,立即迴道,陛下壯誌雄心,臣當肝腦塗地,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