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且不論其中的政治立意如何,但足以能說明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下埋葬了數不清的王侯將相,天子帝王。


    有道是盛世的瓷器,亂世的黃金,不論在什麽年代,錢才是永恆的軸心。地下所埋葬的無數金銀財寶,足以讓高高在上的天子親自把手伸進土裏,也足以讓無數亂世梟雄們組建隊伍,開山鑿林,升棺發財!


    不過華夏躍遷上下幾千年的曆史,就算是嗜錢如命的盜墓賊裏,也總會出那麽一兩個奇葩的。


    西漢,就出了這麽一位以盜墓為樂,卻從不取棺中錢財,不壞棺槨主人道行的賊中奇人。


    劉去,亦稱劉去疾,漢景帝劉啟曾孫,廣川惠王劉越之孫,廣川繆王劉齊之子,西漢諸侯王,也是西漢史上的第三位廣川王。這位廣川王在位期間酷**暴,大開貴族官僚盜墓之風。不過他盜墓不為錢財,隻是為了享樂而已,後世稱這種盜墓賊為精神類盜墓者,也是一位奇人也。


    盜者,分南北兩派,以長江流域分割開來。其中北方洛陽、關中地區地處黃土源區,水深土厚。這裏的盜墓賊善用鐵錐、洛陽鏟等拔土工具,往往一鏟下去就能帶起三四寸的原土,輕鬆簡便。


    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製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曾有盜者中的高人對這些流傳下來的方法技巧進行研究和總結,最終歸納為“望”、“聞”、“問”、“切”這四字口訣。


    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開始盛行。


    東漢末年,曹丞相設立了更有製度的盜墓兵團,並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


    後漢時期,發丘派開始起於山林,其目標大多是大型陵墓,是四大派裏唯一不忌諱與官府合作的一家,故稱為發丘將軍。


    三國時期崛起的卸嶺派介於綠林和掘丘兩種營生之間,有墓的時候挖墳掘墓,找不著墓的時候,首領便傳下甲牌,嘯聚山林劫取財物,向來人多勢眾,隻要能找到地方,縱有巨塚也敢發掘。傳說中被稱為人中呂布的呂奉先也曾是卸嶺派門人,挖掘過多處漢室王爺的陵墓,為董卓籌備了大量的軍餉。


    搬山一派雖在秦漢時期便有雛形,但真正鼎盛的時期則是在清朝中葉時期。因創派時間較晚,故門人甚少,一般都以道士的身份雲遊四海,與世俗人接觸並不多。


    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便是後世公認的南方四大盜墓門派。


    然世間有巨樹,亦有根枝。南派四大家貫穿整個華夏曆史,旗下門人可謂是遍布天下,開枝散葉。每個朝代總能叫出幾家四大派分支內比較有名的盜墓門派的大名,列如曾是摸金門下弟子創立的摘星派,就在晚唐時期縱橫山嶺,不少前朝大墓都遭其所顧,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秦公1號大墓,這座古墓共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十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如同繁星一般的盜洞,便是摘星門的標誌之一。


    我的故事,也正是從這開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洞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荒野聽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荒野聽劍並收藏洞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