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國邊陲的崇山峻嶺中,一位身著鎧甲的將軍正緊鎖著眉頭,陷入沉思。
這位將軍是庸國護國大將軍,也是這一世的安生。
據探子迴報,晉國軍隊正在集結,意圖十分明顯。
庸國雖然比晉國弱,但憑借雪峰山天險,晉國要想占領大庸國並非易事。
問題是剛剛探子迴報,奚國軍隊也在秘密集結,奚國國力昌盛,實力強大,而且新研發出一種戰車,己大量裝備到軍中,將士武裝到了牙齒。
如果晉、奚兩國聯合,庸國就算有雪峰山天險也毫無勝算,滅國隻是遲早之事。
庸國與奚國本是友鄰,並有聯姻關係,兩國之間交往密切,國主也經常互訪。
不料奚國新國主登基之時,突然扣押了庸國國主,並在庸國毫無防備之時,迅速派大軍占領了庸國大片領土。
護國大將軍安生帶領全軍拚死抵抗,力挽狂瀾,將晉國軍隊攔截在雪峰山脈之外。
雪峰山脈東西連綿數千裏,山峰高聳入雲,常年積雪,隻有一條大峽穀通往外界,憑此天險,要攻入庸國並不容易。
可這些年,庸國新國主昏庸無道,重用奸臣,排擠護國大將軍等一係忠良,加上連年幹旱,致使國力日衰,連軍響都經常不能保證,軍隊士氣抵落,且裝備落後,如果打消耗戰,庸國抵擋不了多久。
安生知道,晉、奚兩國其所以聯合,是因為庸國在雪峰山脈發現了幾十處精鐵礦,用這些精鐵礦鑄造出來的兵器,無論是硬度和鋒利度遠超從前。
庸國己組織了一百五十萬勞工開掘精鐵礦,一旦大批量的精鐵礦鑄成兵器,不但大庸軍隊的實力將大幅度提升,而且可以出售一部分兵器,可以讓庸國獲得大量收入。
與庸國反目成仇的晉國當然不會坐視庸國強大,於是不惜以割讓二個州郡的代價和高額迴報拉攏奚國結盟。
在利益麵前,奚國當然不會拒絕。
安生立刻將晉、奚兩國軍隊的異動情況及利害關係寫成奏本,派一名副將八百裏加急送往庸國都城,請求火速加派軍隊、籌集糧草。
庸國新國主雖然昏庸,但也不是傻子,深知其中要害,立即召集群臣商議。
將安生所奏之事宣布以後,晉國新國主道:“眾愛卿對此有何良策?”
兵部尚書:“此事關係庸國安危,理當火速增援並籌集糧草。”
戶部尚書:“微臣覺得戰事尚未開始,我庸國連年欠收,籌集糧草不急在一時,先讓護國大將軍頂一頂吧。”
左相:“晉國與奚國聯合進攻我庸國一事目前隻是猜測,尚無定論,待確定了再增兵及籌集糧草也不遲。”
又道:“護國大將軍擁兵五十萬,又有雪峰山天險可守,就算晉、奚兩國聯軍到來,抵擋數年不是問題,沒有必要現在就增兵及籌糧。”
右相:“晉、奚兩國定是看上了大庸國的精鐵礦,一旦聯合進攻,調動的軍隊肯定不會少,必須未雨綢繆啊!”
兵部侍郎:“大庸國連年大災,國庫所剩無幾,軍隊欠餉時有發生,如此下去,隻怕軍心不穩,當務之急是要想方設法籌集糧草。”
右相:“微臣有一建議,雖然國庫所剩不多,但許多大臣家中積糧不少,可以暫借國庫,以解燃眉之急,軍隊是國家根本啊!”
又道:“微臣願拿出50萬擔糧食填充國庫,支持軍隊,我想其他大臣也是願意為國出力的。”
右相此言一出,除了兵部等少數幾名大員外,其他大臣恨得咬牙切齒,又不好當場反對。
新國主當然知道許多大臣這些年搜刮的財富不少,加上他們擁有的田土非常多,可以說是富得流油,他早就眼紅了。
軍心不穩是影響江山社稷的大事,豈能含糊。
於是道:“右相所言極是,增兵之事待有定論再說,但糧草必須先行,以穩定軍心!”
又道:“對於各位大臣的忠君愛國之心,孤甚感興慰,所借國庫之糧草數量將張榜公布,讓天下百姓知道朝臣的忠誠,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不得不說新國主這招十分高明。
國主都這樣說了,其他大臣哪還敢說什麽。
群臣都知道,新國主雖然昏庸,但關係到自己江山社稷的事,從來都很上心。
安生收到國主旨意,雖遺憾沒有增兵,但解決了糧草問題,而且比預期還要好,也心安了許多。
隻是不知道晉、奚兩國聯軍會派多少軍隊,幾十處精鐵礦能否保住,必須有一個萬全之策。
庸國軍隊雖然隻有五十萬,但擅長山地作戰,而晉、奚兩國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沒有山地戰的經驗,也就沒有地利。
如果晉奚兩國軍隊不超過一百二十萬,尚可一戰,要是達到二百萬以上,就很難抵擋了。
如果晉、奚兩國有二百萬以上大軍,隻有放棄雪峰山以南的三十多處精鐵礦山,死守雪峰山峽穀,隻要糧草足夠,抵擋幾年不成問題。
但這樣被動防守,終究是下策,這也不是安生的性格。
安生對兵力進行了詳細步署後,製定了一個方案,依然派副將八百裏加急上奏兵部。
新國主召集群臣商議後,盡管多麽不情願將精鐵礦山拱手相讓,但如果晉、奚兩國真有兩百萬軍隊到來,既使可以增兵,以大庸國國力也增加不了多少,隻得同意了安生的方案。
安生憑直覺,晉、奚兩國這次不光是要得到大庸國的精鐵礦,而且要占領大庸國,派出的軍隊必定不會少。
必須提前準備了!
安生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雪峰山大峽穀,並帶一隊親兵對大峽穀地形地貌進行仔細堪探。
雪峰山大峽穀長達二百多裏,兩側都是高山,峽穀內還有一條由北向南的小溪,但當下這個季節,水流不大。
峽穀並不窄,寬的地方達數百丈,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丈,如果以奚國堅固的戰車開路,步步為營,穩打穩紮,庸國軍隊抵擋將十分艱難。
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打持久戰,庸國必敗。
安生一路查探,看到峽穀前端兩邊都是懸崖峭壁,上麵是光禿禿的石山,安生有主意了。
立即傳令下去,由兩萬精兵在峽石兩側適當位置建立數個滾石陣。
峽穀中段兩側是茂密的樹林,穿行十分困難,這裏有許多毒蜂,上次安生查探此段時吃了大虧,隻得退去,這次是有備而來,所以都戴上了防護麵罩。
一路穿行數裏,安生選擇一個高點,發現整個森林起碼有數萬個毒蜂巢。
“傳令下去,派5000士兵用布袋將蜂巢收集起來,有大用!”安生道。
安生心想,到時候放出幾十萬隻毒蜂,夠敵軍喝一壺了。
探完中段,一路開山越嶺,親衛都很疲倦了,離天黑也隻有幾個時辰,安生隻得帶著親衛返迴了軍營。
第二天一早,安生帶領親衛仔細查探峽穀最後一段。
這一段漫山遍野都是一米多深的枯草,草地中有一個麵積不小的湖,這個湖是融雪季節冰山融化而形成的,而當下這個季節隻有幾十股泉注入,而峽穀中的小溪水源主要就來自這裏。
安生叫親衛下湖查探,發現湖水不深,但用竹竿測出淤泥有幾米厚。
沉思了片刻後,安生傳令,派六萬大軍收割枯草,凊理淤泥,並在峽穀邊挖一條深坑,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堆在深坑裏。
同時在小溪前方幾十米處建一個大壩,防上湖水流向南端。
待淤泥清除後,疏通和擴大泉眼,並將周邊的湖水引到湖中來。
然後將漫山遍野的枯草收割下來,並準備大量的火油桶備用。
親衛們都猜出了大將軍的用意,先是用滾石陣,然後放出毒蜂,再用火攻、水攻,最後把淤泥放到穀底,抵擋奚國戰車。
有了這幾步措施,安生對守住大峽穀有了充分的信用。
剩下的事,有近十萬士兵去做,不用安生操心。
安生下令封鎖峽穀兩端,沒有令牌,任何人不得出入,以防泄密。
接下來,安生帶著一隊親衛,來到峽穀外幾十裏處一片茂密的叢林中,這裏有一個隱秘的溶洞。
這是幾年前安生帶隊堪探精鐵礦休息時,到周邊打獵無意中發現的。
這個溶洞很深,當初安生深入了十多裏後,發現前麵是幾米深的水流,無法繼續查探,隻得退出了溶洞。
安生發現這個溶洞裏的水是流動的,估計是通向暗河,而且洞中空氣流暢,肯定不是死洞,就是不知道通向哪裏。
到了上次查探到的位置後,安生讓親衛用早就準備好的樹木做了一個木排,讓親衛統領帶著二名親衛打著火把,乘木排往前查探。
幾個時辰後,三名親衛就返迴來了。
親衛統領道:“報告大將軍,三千米以外是幾米寬的洞穴,沒有發現危險!”
安生道:“帶我前往前麵的洞穴,其他人守在這裏!”
在親衛統領的帶領下,安生乘木排很快就到了前麵的洞穴,上岸後一路前行。
穿過這個洞穴後,洞穴開始變窄,最窄處隻有一人多寬。
又前行了幾裏後,溶洞逐漸變寬,一連出現二十多個可以容納數萬人的洞穴。
前方發現了亮光,意味著洞口不遠了,大家非常想知道溶洞出口到底在哪個位置。
向著亮光行走一裏多,便到了洞口。
出了洞口一看,安生發現洞口竟然就在毒蜂林中,旁邊正好有正在收集蜂巢的幾名士兵。
見到安生從叢林中爬出,嚇了一跳。
“大將軍好!”幾名士兵好奇地道。
安生對隨後出來的親衛統領道:“你們原路返迴,和其他親衛一起迴軍營待命。”
迴到軍營,安生立即製定新的作戰方案。
他要讓晉、奚聯軍有來無迴。
這位將軍是庸國護國大將軍,也是這一世的安生。
據探子迴報,晉國軍隊正在集結,意圖十分明顯。
庸國雖然比晉國弱,但憑借雪峰山天險,晉國要想占領大庸國並非易事。
問題是剛剛探子迴報,奚國軍隊也在秘密集結,奚國國力昌盛,實力強大,而且新研發出一種戰車,己大量裝備到軍中,將士武裝到了牙齒。
如果晉、奚兩國聯合,庸國就算有雪峰山天險也毫無勝算,滅國隻是遲早之事。
庸國與奚國本是友鄰,並有聯姻關係,兩國之間交往密切,國主也經常互訪。
不料奚國新國主登基之時,突然扣押了庸國國主,並在庸國毫無防備之時,迅速派大軍占領了庸國大片領土。
護國大將軍安生帶領全軍拚死抵抗,力挽狂瀾,將晉國軍隊攔截在雪峰山脈之外。
雪峰山脈東西連綿數千裏,山峰高聳入雲,常年積雪,隻有一條大峽穀通往外界,憑此天險,要攻入庸國並不容易。
可這些年,庸國新國主昏庸無道,重用奸臣,排擠護國大將軍等一係忠良,加上連年幹旱,致使國力日衰,連軍響都經常不能保證,軍隊士氣抵落,且裝備落後,如果打消耗戰,庸國抵擋不了多久。
安生知道,晉、奚兩國其所以聯合,是因為庸國在雪峰山脈發現了幾十處精鐵礦,用這些精鐵礦鑄造出來的兵器,無論是硬度和鋒利度遠超從前。
庸國己組織了一百五十萬勞工開掘精鐵礦,一旦大批量的精鐵礦鑄成兵器,不但大庸軍隊的實力將大幅度提升,而且可以出售一部分兵器,可以讓庸國獲得大量收入。
與庸國反目成仇的晉國當然不會坐視庸國強大,於是不惜以割讓二個州郡的代價和高額迴報拉攏奚國結盟。
在利益麵前,奚國當然不會拒絕。
安生立刻將晉、奚兩國軍隊的異動情況及利害關係寫成奏本,派一名副將八百裏加急送往庸國都城,請求火速加派軍隊、籌集糧草。
庸國新國主雖然昏庸,但也不是傻子,深知其中要害,立即召集群臣商議。
將安生所奏之事宣布以後,晉國新國主道:“眾愛卿對此有何良策?”
兵部尚書:“此事關係庸國安危,理當火速增援並籌集糧草。”
戶部尚書:“微臣覺得戰事尚未開始,我庸國連年欠收,籌集糧草不急在一時,先讓護國大將軍頂一頂吧。”
左相:“晉國與奚國聯合進攻我庸國一事目前隻是猜測,尚無定論,待確定了再增兵及籌集糧草也不遲。”
又道:“護國大將軍擁兵五十萬,又有雪峰山天險可守,就算晉、奚兩國聯軍到來,抵擋數年不是問題,沒有必要現在就增兵及籌糧。”
右相:“晉、奚兩國定是看上了大庸國的精鐵礦,一旦聯合進攻,調動的軍隊肯定不會少,必須未雨綢繆啊!”
兵部侍郎:“大庸國連年大災,國庫所剩無幾,軍隊欠餉時有發生,如此下去,隻怕軍心不穩,當務之急是要想方設法籌集糧草。”
右相:“微臣有一建議,雖然國庫所剩不多,但許多大臣家中積糧不少,可以暫借國庫,以解燃眉之急,軍隊是國家根本啊!”
又道:“微臣願拿出50萬擔糧食填充國庫,支持軍隊,我想其他大臣也是願意為國出力的。”
右相此言一出,除了兵部等少數幾名大員外,其他大臣恨得咬牙切齒,又不好當場反對。
新國主當然知道許多大臣這些年搜刮的財富不少,加上他們擁有的田土非常多,可以說是富得流油,他早就眼紅了。
軍心不穩是影響江山社稷的大事,豈能含糊。
於是道:“右相所言極是,增兵之事待有定論再說,但糧草必須先行,以穩定軍心!”
又道:“對於各位大臣的忠君愛國之心,孤甚感興慰,所借國庫之糧草數量將張榜公布,讓天下百姓知道朝臣的忠誠,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不得不說新國主這招十分高明。
國主都這樣說了,其他大臣哪還敢說什麽。
群臣都知道,新國主雖然昏庸,但關係到自己江山社稷的事,從來都很上心。
安生收到國主旨意,雖遺憾沒有增兵,但解決了糧草問題,而且比預期還要好,也心安了許多。
隻是不知道晉、奚兩國聯軍會派多少軍隊,幾十處精鐵礦能否保住,必須有一個萬全之策。
庸國軍隊雖然隻有五十萬,但擅長山地作戰,而晉、奚兩國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沒有山地戰的經驗,也就沒有地利。
如果晉奚兩國軍隊不超過一百二十萬,尚可一戰,要是達到二百萬以上,就很難抵擋了。
如果晉、奚兩國有二百萬以上大軍,隻有放棄雪峰山以南的三十多處精鐵礦山,死守雪峰山峽穀,隻要糧草足夠,抵擋幾年不成問題。
但這樣被動防守,終究是下策,這也不是安生的性格。
安生對兵力進行了詳細步署後,製定了一個方案,依然派副將八百裏加急上奏兵部。
新國主召集群臣商議後,盡管多麽不情願將精鐵礦山拱手相讓,但如果晉、奚兩國真有兩百萬軍隊到來,既使可以增兵,以大庸國國力也增加不了多少,隻得同意了安生的方案。
安生憑直覺,晉、奚兩國這次不光是要得到大庸國的精鐵礦,而且要占領大庸國,派出的軍隊必定不會少。
必須提前準備了!
安生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雪峰山大峽穀,並帶一隊親兵對大峽穀地形地貌進行仔細堪探。
雪峰山大峽穀長達二百多裏,兩側都是高山,峽穀內還有一條由北向南的小溪,但當下這個季節,水流不大。
峽穀並不窄,寬的地方達數百丈,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丈,如果以奚國堅固的戰車開路,步步為營,穩打穩紮,庸國軍隊抵擋將十分艱難。
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打持久戰,庸國必敗。
安生一路查探,看到峽穀前端兩邊都是懸崖峭壁,上麵是光禿禿的石山,安生有主意了。
立即傳令下去,由兩萬精兵在峽石兩側適當位置建立數個滾石陣。
峽穀中段兩側是茂密的樹林,穿行十分困難,這裏有許多毒蜂,上次安生查探此段時吃了大虧,隻得退去,這次是有備而來,所以都戴上了防護麵罩。
一路穿行數裏,安生選擇一個高點,發現整個森林起碼有數萬個毒蜂巢。
“傳令下去,派5000士兵用布袋將蜂巢收集起來,有大用!”安生道。
安生心想,到時候放出幾十萬隻毒蜂,夠敵軍喝一壺了。
探完中段,一路開山越嶺,親衛都很疲倦了,離天黑也隻有幾個時辰,安生隻得帶著親衛返迴了軍營。
第二天一早,安生帶領親衛仔細查探峽穀最後一段。
這一段漫山遍野都是一米多深的枯草,草地中有一個麵積不小的湖,這個湖是融雪季節冰山融化而形成的,而當下這個季節隻有幾十股泉注入,而峽穀中的小溪水源主要就來自這裏。
安生叫親衛下湖查探,發現湖水不深,但用竹竿測出淤泥有幾米厚。
沉思了片刻後,安生傳令,派六萬大軍收割枯草,凊理淤泥,並在峽穀邊挖一條深坑,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堆在深坑裏。
同時在小溪前方幾十米處建一個大壩,防上湖水流向南端。
待淤泥清除後,疏通和擴大泉眼,並將周邊的湖水引到湖中來。
然後將漫山遍野的枯草收割下來,並準備大量的火油桶備用。
親衛們都猜出了大將軍的用意,先是用滾石陣,然後放出毒蜂,再用火攻、水攻,最後把淤泥放到穀底,抵擋奚國戰車。
有了這幾步措施,安生對守住大峽穀有了充分的信用。
剩下的事,有近十萬士兵去做,不用安生操心。
安生下令封鎖峽穀兩端,沒有令牌,任何人不得出入,以防泄密。
接下來,安生帶著一隊親衛,來到峽穀外幾十裏處一片茂密的叢林中,這裏有一個隱秘的溶洞。
這是幾年前安生帶隊堪探精鐵礦休息時,到周邊打獵無意中發現的。
這個溶洞很深,當初安生深入了十多裏後,發現前麵是幾米深的水流,無法繼續查探,隻得退出了溶洞。
安生發現這個溶洞裏的水是流動的,估計是通向暗河,而且洞中空氣流暢,肯定不是死洞,就是不知道通向哪裏。
到了上次查探到的位置後,安生讓親衛用早就準備好的樹木做了一個木排,讓親衛統領帶著二名親衛打著火把,乘木排往前查探。
幾個時辰後,三名親衛就返迴來了。
親衛統領道:“報告大將軍,三千米以外是幾米寬的洞穴,沒有發現危險!”
安生道:“帶我前往前麵的洞穴,其他人守在這裏!”
在親衛統領的帶領下,安生乘木排很快就到了前麵的洞穴,上岸後一路前行。
穿過這個洞穴後,洞穴開始變窄,最窄處隻有一人多寬。
又前行了幾裏後,溶洞逐漸變寬,一連出現二十多個可以容納數萬人的洞穴。
前方發現了亮光,意味著洞口不遠了,大家非常想知道溶洞出口到底在哪個位置。
向著亮光行走一裏多,便到了洞口。
出了洞口一看,安生發現洞口竟然就在毒蜂林中,旁邊正好有正在收集蜂巢的幾名士兵。
見到安生從叢林中爬出,嚇了一跳。
“大將軍好!”幾名士兵好奇地道。
安生對隨後出來的親衛統領道:“你們原路返迴,和其他親衛一起迴軍營待命。”
迴到軍營,安生立即製定新的作戰方案。
他要讓晉、奚聯軍有來無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