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國王城附近的誌溪鎮,一位身著粗布衣服的中年人,正在店鋪中發愁。
這個中年人就是神識幻化的安生,隻是他沒有了原來的所有記憶。
此刻,安生是一個有三個孩子的父親,開的是一家售賣瓦當的店鋪。
建築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而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簷,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
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
誌溪鎮臨近昭國都城,旁邊有一條誌溪河,並因此而得名。
該鎮是昭國的建材集散地,誌溪河沿岸的商人,把收集到的建材,源源不斷通過誌溪河運到誌溪鎮。
這樣的集散地,需要的場地極多,而且來來往往的商客眾多,魚龍混雜,自然不可能設在王城。
安生開店已有十載,之前的生意倒是過得去,一家人生活的生活也過得殷實。
大兒子安穩十歲、二兒子安平七歲,在鎮裏的私塾念書;小女兒安靜隻有三歲。
妻子阮氏帶著小女兒安靜,照顧著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不久前,安生家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
對麵開了一家新的店鋪,賣的也是瓦當。
規模是安生家店麵的三倍,並且價格比安生店鋪要便宜。
見店鋪的客人都跑到對麵去了,安生滿麵愁容,坐在店裏發呆。
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一家人隻能喝西北風。
安生在店鋪裏整整枯坐了三天三晚。
阮氏把飯菜送過來,心疼地道:“孩他爹!還是先吃點東西吧。”
又道:“你可不能倒下,全家人都指望著你,生意的事再想辦法。”
又道:“大不了迴我娘家去,我娘家有幾畝薄田,種點莊稼,吃飯不成問題!”
安生並不想放棄眼前的生活,迴鄉下後孩子怎麽辦?
他不想耽誤孩子的前程。
對阮氏道:“放心!我不會倒下,一定會有辦法的。”
安生想:“要重新吸收顧客,必須價錢比人家便宜,要怎樣做到呢?”
安生心一橫,拿出大部分積蓄,到瓦當產地進了一大批貨。
然後按進價銷售,頂多貼點運費,不怕顧客不迴頭。
瓦當的售價幾乎是透明的,安生按原價賣,自然是最便宜的。
漸漸地,輪到其他瓦當店頭疼了,他們養的人多,照本賣支撐不了多久。
不久後,其他瓦當店紛紛轉行,做其他生意去了,安生很快就壟斷了瓦當市場。
進貨量一大,瓦當產地老板給了安生最優的折扣。
安生的瓦當店不再賠本了,開始有了贏利。
當全鎮的瓦當店都轉向經營以後,安生恢複了瓦當的原來的售價。
這個價格並不出奇,本來就值這個價,加上鎮上僅有安生一家賣瓦當,商客不願接受也隻能接受了。
恢複原來的價格,利潤自然大得多,加上還有產地老扳的折扣,安生一下子變得財大氣粗。
後來,瓦當產地又出了許多新品種,安生幹脆和產地大老板簽訂了包銷協議。
產地老板因此少了不少麻煩,自然非常樂意,並將折扣比率再度提高。
安生有了資金後,又將目光瞄向了官府。
官府每年都會拔出大量銀兩給建造部門,修繕府衙或建造商街收取租金。
安生找到某城負責建造的官員,送之以厚禮,提出承建的要求。
既省錢又省事,衙門官員當然樂意。
不過報價比上麵所撥銀兩要低一、二成,多餘的當然就落入了自己腰包。
由於建材進價低,人工方麵也是自己聘來的,安生自然有賺頭。
當然,建造完工後,要經官府驗收才能付款。
安生自然知道保證質量的重要性。
建造質量人命關天,弄不好是要殺頭的。
為此,專門聘請了幾名熟悉建造的監工,負責建造質量。
有了第一家,就會有第二家,安生經營得風生水起,漸漸有了聲譽。
由於建造質量好,完工及時,加上報價公道,一些衙門竟然找上門來,主動要求安生承建。
安生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昭國有名的富商。
安生把誌溪鎮的生意交給大兒子安穩管理,承建衙門建造事宜交給二兒子安平負責。
自己則帶著妻子和女兒安靜定居昭國都城,開了一家都城最大的珠寶樓。
值得一提的是,安生從來沒有管過自己的孩子。
而妻子阮氏一向溺愛孩子,對孩子也是有求必應。
好在孩子們雖然花金如土,但也沒有惹出什麽麻煩來。
以安生的家世,二個兒子分別找到了貌美如花的妻子。
安生感覺也還滿意,隻是覺得兩個媳婦似乎太愛財了。
反正自己家有的是錢,安生也沒有在意。
女兒嫁給了都城衙門裏的一名小吏,過著處優養尊的生活。
歲月如流水,安生越來越衰老了,並且染上了重病。
感到壽元不多,安生便迴到了誌溪鎮休養。
幾年後,安生終於臥床不起了,阮氏派人把兒女們都叫迴了誌溪鎮。
迴光返照的安生,睜開眼看向自己的兒女們。
大兒子:“都城的珠寶樓歸我,其他你們分!”
二兒子:“安家所有的產業應該平分。”
大兒子:“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小妺己經不是安家人,把幾套宅子分給她就行了。”
小女兒:“你們太欺負人了!憑什麽我就不能分家產。”
於是三人吵成一團,自始至終沒有人看安生一眼,阮氏在一旁勸都勸不住。
安生看不下去了,一口老血吐出,雙腿一蹬,活活氣死了。
不久後,幻像消失,安生神識蘇醒。
盡管不是真實的,但想到那一幕,安生仍氣得渾身顫抖。
這就是自己的第一世?
這一世,為了家人的幸福,自己拚死拚活,最終卻落到如此下場。
安生冷靜地思考:“孩子生下來就貪財嗎?顯然不是!”
迴想起自己的這一世,自己基本上沒有管過孩子。
是自己提供了他們產生貪念的土壤,而沒有加以引導,致使他們認為理所當然。
來不及多想了,輪迴天道忙得很,他還有許多事要忙呢!
一股莫名的氣息籠罩著安生的神世進入下一世輪迴。
這個中年人就是神識幻化的安生,隻是他沒有了原來的所有記憶。
此刻,安生是一個有三個孩子的父親,開的是一家售賣瓦當的店鋪。
建築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而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簷,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
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
誌溪鎮臨近昭國都城,旁邊有一條誌溪河,並因此而得名。
該鎮是昭國的建材集散地,誌溪河沿岸的商人,把收集到的建材,源源不斷通過誌溪河運到誌溪鎮。
這樣的集散地,需要的場地極多,而且來來往往的商客眾多,魚龍混雜,自然不可能設在王城。
安生開店已有十載,之前的生意倒是過得去,一家人生活的生活也過得殷實。
大兒子安穩十歲、二兒子安平七歲,在鎮裏的私塾念書;小女兒安靜隻有三歲。
妻子阮氏帶著小女兒安靜,照顧著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不久前,安生家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
對麵開了一家新的店鋪,賣的也是瓦當。
規模是安生家店麵的三倍,並且價格比安生店鋪要便宜。
見店鋪的客人都跑到對麵去了,安生滿麵愁容,坐在店裏發呆。
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一家人隻能喝西北風。
安生在店鋪裏整整枯坐了三天三晚。
阮氏把飯菜送過來,心疼地道:“孩他爹!還是先吃點東西吧。”
又道:“你可不能倒下,全家人都指望著你,生意的事再想辦法。”
又道:“大不了迴我娘家去,我娘家有幾畝薄田,種點莊稼,吃飯不成問題!”
安生並不想放棄眼前的生活,迴鄉下後孩子怎麽辦?
他不想耽誤孩子的前程。
對阮氏道:“放心!我不會倒下,一定會有辦法的。”
安生想:“要重新吸收顧客,必須價錢比人家便宜,要怎樣做到呢?”
安生心一橫,拿出大部分積蓄,到瓦當產地進了一大批貨。
然後按進價銷售,頂多貼點運費,不怕顧客不迴頭。
瓦當的售價幾乎是透明的,安生按原價賣,自然是最便宜的。
漸漸地,輪到其他瓦當店頭疼了,他們養的人多,照本賣支撐不了多久。
不久後,其他瓦當店紛紛轉行,做其他生意去了,安生很快就壟斷了瓦當市場。
進貨量一大,瓦當產地老板給了安生最優的折扣。
安生的瓦當店不再賠本了,開始有了贏利。
當全鎮的瓦當店都轉向經營以後,安生恢複了瓦當的原來的售價。
這個價格並不出奇,本來就值這個價,加上鎮上僅有安生一家賣瓦當,商客不願接受也隻能接受了。
恢複原來的價格,利潤自然大得多,加上還有產地老扳的折扣,安生一下子變得財大氣粗。
後來,瓦當產地又出了許多新品種,安生幹脆和產地大老板簽訂了包銷協議。
產地老板因此少了不少麻煩,自然非常樂意,並將折扣比率再度提高。
安生有了資金後,又將目光瞄向了官府。
官府每年都會拔出大量銀兩給建造部門,修繕府衙或建造商街收取租金。
安生找到某城負責建造的官員,送之以厚禮,提出承建的要求。
既省錢又省事,衙門官員當然樂意。
不過報價比上麵所撥銀兩要低一、二成,多餘的當然就落入了自己腰包。
由於建材進價低,人工方麵也是自己聘來的,安生自然有賺頭。
當然,建造完工後,要經官府驗收才能付款。
安生自然知道保證質量的重要性。
建造質量人命關天,弄不好是要殺頭的。
為此,專門聘請了幾名熟悉建造的監工,負責建造質量。
有了第一家,就會有第二家,安生經營得風生水起,漸漸有了聲譽。
由於建造質量好,完工及時,加上報價公道,一些衙門竟然找上門來,主動要求安生承建。
安生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昭國有名的富商。
安生把誌溪鎮的生意交給大兒子安穩管理,承建衙門建造事宜交給二兒子安平負責。
自己則帶著妻子和女兒安靜定居昭國都城,開了一家都城最大的珠寶樓。
值得一提的是,安生從來沒有管過自己的孩子。
而妻子阮氏一向溺愛孩子,對孩子也是有求必應。
好在孩子們雖然花金如土,但也沒有惹出什麽麻煩來。
以安生的家世,二個兒子分別找到了貌美如花的妻子。
安生感覺也還滿意,隻是覺得兩個媳婦似乎太愛財了。
反正自己家有的是錢,安生也沒有在意。
女兒嫁給了都城衙門裏的一名小吏,過著處優養尊的生活。
歲月如流水,安生越來越衰老了,並且染上了重病。
感到壽元不多,安生便迴到了誌溪鎮休養。
幾年後,安生終於臥床不起了,阮氏派人把兒女們都叫迴了誌溪鎮。
迴光返照的安生,睜開眼看向自己的兒女們。
大兒子:“都城的珠寶樓歸我,其他你們分!”
二兒子:“安家所有的產業應該平分。”
大兒子:“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小妺己經不是安家人,把幾套宅子分給她就行了。”
小女兒:“你們太欺負人了!憑什麽我就不能分家產。”
於是三人吵成一團,自始至終沒有人看安生一眼,阮氏在一旁勸都勸不住。
安生看不下去了,一口老血吐出,雙腿一蹬,活活氣死了。
不久後,幻像消失,安生神識蘇醒。
盡管不是真實的,但想到那一幕,安生仍氣得渾身顫抖。
這就是自己的第一世?
這一世,為了家人的幸福,自己拚死拚活,最終卻落到如此下場。
安生冷靜地思考:“孩子生下來就貪財嗎?顯然不是!”
迴想起自己的這一世,自己基本上沒有管過孩子。
是自己提供了他們產生貪念的土壤,而沒有加以引導,致使他們認為理所當然。
來不及多想了,輪迴天道忙得很,他還有許多事要忙呢!
一股莫名的氣息籠罩著安生的神世進入下一世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