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些見聞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清照拉著楊元奇在開封閑逛,“黨人碑”的禁錮解除,他們幾個原本和李老太太一起出來,李老太太閑他們膩歪,就讓於氏和謝二奶奶陪著就好。
李清照要去的地方是相國寺,楊元奇剛好順路給她指了一兩個位置,那裏是楊家登船的點。一路聽著李清照述說開封的過往趣事,楊元奇內心很滿。她的迴憶裏好多都有她的那些姐姐。
李清照說:“你不在開封時候,我和師師姐姐就是這麽過來的呢,她經常說這裏要帶你來,那裏要和你去,我耳朵都生繭子。卻是最後我帶你來這些地方。”那個時候還沒有陳留楊家莊,潘金蓮和陳妙常她們更多是在太原。
楊元奇道:“倒是苦了你們。”
李清照嘻嘻的道:“相思才苦,其他倒也不苦。”
楊元奇說:“這麽說敢情那時候你就打我主意了?”
李清照掐了楊元奇一下:“才沒有呢!我是替師師姐姐想你。”迴想那時候和李師師天天爭吵,或許那段日子隻有這樣過得才快吧。
楊元奇發現開封依然燈火馬龍,異常繁華。隻是和原來不同,小商小販的攤位不見少,店鋪卻更為集中。所謂集中,比如當年李清照有兩個小店麵,現在卻是連同旁邊幾個店麵,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型鋪子。,顯然這是高俅家的。一條大街這種情況非常明顯。同一條大街,兩個人間,底層小商小販賣力生活,旁邊店鋪豪華奢靡。資源正在已肉眼可見的方式集中。
李清照看出楊元奇臉上的愁絲,問道:“哪裏不妥當了?”
楊元奇迴:“貧富在拉大,中間人群在減少。開封這點表現異常明顯。”
李清照聽聞認真巡望一圈:“果然如此哩,小時候一些熟悉的小店都沒了蹤影。”
李清照頓了頓:“元奇哥哥,你在清風寨壓製這種並購,是擔心長此以往,對民生無益吧。”
楊元奇歎道:“豪族再怎麽花銀子都是少數,何況豪族花錢很多本就用在無用的地方,浪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隻是少了中間人群,許多花費就難以傳導下去……唉,我也說不上究竟如何,我又不是神仙,但總覺得這樣不對。”
楊元奇手點了點店鋪:“你看,店鋪裏的人是不是沒以前多,幸好這街道商販小攤還能維持。”
李清照點頭:“就像清風寨,有楊家扈家潘家,也需要有其他花家吳家之類的,更需要有小門小戶平民百姓,對吧?”
楊元奇嗯:“要有很多才對,所以清風寨也希望旁邊州府的人進來。”
李清照突然道:“如果小商小販也維持不下去……天下就會很糟吧。”
楊元奇歎息。
……
開封的兼並速度比楊元奇預想的要快,新法施行,權利比以往集中,各類朝廷專營更是通過深入各地的觸手把資金往開封集中。龐大的帶有官方性質的資本就會擠壓其他資金。開封的情況還算過得去,延伸到大宋其他州府的觸角,實際是在吸血的。
其他州府則處於失血的狀態,壓力會更大。要是有激進官員在地方想做出點成績,就會加劇當地的盤剝,發展一個地方民生經濟對於內地州府本就是新黨的一個考核點。
……
李清照說:“元奇哥哥,所以你從不喜歡開封,你認為這裏的繁華是基於大宋其他地方的供養。現在這種供養還在加劇。”
楊元奇道:“的確如此。開封需要銀子這本沒有問題,索取卻必須有個度。一旦超過某個限度,這天下就難太平安寧。”
李清照默然,她對開封的感官不像楊元奇,她喜歡開封。這裏她生活太久,始終有種感情縈繞在心。要不是楊家把目標定在西北,或許她希望在開封和陳留生活。
楊元奇說:“我們還是好好逛街吧,這本就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事。我們走快點,你不是要在相國寺認真拜拜麽。”
李清照欣然答應,她也想去那裏求子。
……
楊家小院。
楊元奇讓徐婆惜整理出來的一份資料更從側麵展示另外一個開封,開封的黑道這幾年更為壯大,競爭更加激烈殘酷。開封府和地方禁軍雖然強力壓製,那也隻是在明麵上不讓某些黑幫過於龐大,整體上能做的非常有限。這也不是打壓能有效完成的,底層民眾生存艱難,黑幫就會滋生壯大,人總得活著。開封真的不是表麵看上去的如此燈火酒綠,它在掏空整個大宋的同時,自己的根基也在被掏空。
李老太太對開封的感官更為直接,她是離開了二十年,在她看來開封看似當年的開封,卻又完全不同。街道似乎在,卻沒了原有的熟悉,當年自己中意的店鋪早已物事人非,寥寥無幾。這讓她逛了一圈就沒了原先的興趣。
李老太太對於氏和謝氏道:“楊家在開封沒什麽產業?”
於氏迴答有些惶惶:“除去顔樓分潤,隻剩一個店鋪租金。其他就是開封城外周邊的地了。”開封收支還是依著楊垣怡的布置來的,楊垣怡離開,開封也沒什麽調整。其實現在開封最大一筆收入倒是太原顔樓的分潤,爵位傳承時候楊家給出的爵位薪水的補償。
謝氏卻是輕鬆:“太原在開封除去顔樓,還有就是白鞏樓的收益。”白鞏樓已經給到梁師成修府邸,這個品牌卻還在。
李老太太不再多言,這麽看,楊家真正最能提供現金流的是杭州和太原。
李老太太歎道:“開封還真不適合楊家啊。於氏啊,多聽聽太原陳氏的。還是得西北呀。”太原她不好說什麽,於氏她卻的確能提醒,她是楊文廣最後的未亡人,開封的直係老太太。
於氏怔然,她和楊興真守著這個開封,現在看的確沒這個必要。這裏守著祖宗祠堂就是,其他……權勢在哪裏,產業就該在哪裏。
於氏點頭應下,陳氏有的不僅是太原楊家的權利,更是把太原內部家業處理的井井有條。
李清照要去的地方是相國寺,楊元奇剛好順路給她指了一兩個位置,那裏是楊家登船的點。一路聽著李清照述說開封的過往趣事,楊元奇內心很滿。她的迴憶裏好多都有她的那些姐姐。
李清照說:“你不在開封時候,我和師師姐姐就是這麽過來的呢,她經常說這裏要帶你來,那裏要和你去,我耳朵都生繭子。卻是最後我帶你來這些地方。”那個時候還沒有陳留楊家莊,潘金蓮和陳妙常她們更多是在太原。
楊元奇道:“倒是苦了你們。”
李清照嘻嘻的道:“相思才苦,其他倒也不苦。”
楊元奇說:“這麽說敢情那時候你就打我主意了?”
李清照掐了楊元奇一下:“才沒有呢!我是替師師姐姐想你。”迴想那時候和李師師天天爭吵,或許那段日子隻有這樣過得才快吧。
楊元奇發現開封依然燈火馬龍,異常繁華。隻是和原來不同,小商小販的攤位不見少,店鋪卻更為集中。所謂集中,比如當年李清照有兩個小店麵,現在卻是連同旁邊幾個店麵,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型鋪子。,顯然這是高俅家的。一條大街這種情況非常明顯。同一條大街,兩個人間,底層小商小販賣力生活,旁邊店鋪豪華奢靡。資源正在已肉眼可見的方式集中。
李清照看出楊元奇臉上的愁絲,問道:“哪裏不妥當了?”
楊元奇迴:“貧富在拉大,中間人群在減少。開封這點表現異常明顯。”
李清照聽聞認真巡望一圈:“果然如此哩,小時候一些熟悉的小店都沒了蹤影。”
李清照頓了頓:“元奇哥哥,你在清風寨壓製這種並購,是擔心長此以往,對民生無益吧。”
楊元奇歎道:“豪族再怎麽花銀子都是少數,何況豪族花錢很多本就用在無用的地方,浪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隻是少了中間人群,許多花費就難以傳導下去……唉,我也說不上究竟如何,我又不是神仙,但總覺得這樣不對。”
楊元奇手點了點店鋪:“你看,店鋪裏的人是不是沒以前多,幸好這街道商販小攤還能維持。”
李清照點頭:“就像清風寨,有楊家扈家潘家,也需要有其他花家吳家之類的,更需要有小門小戶平民百姓,對吧?”
楊元奇嗯:“要有很多才對,所以清風寨也希望旁邊州府的人進來。”
李清照突然道:“如果小商小販也維持不下去……天下就會很糟吧。”
楊元奇歎息。
……
開封的兼並速度比楊元奇預想的要快,新法施行,權利比以往集中,各類朝廷專營更是通過深入各地的觸手把資金往開封集中。龐大的帶有官方性質的資本就會擠壓其他資金。開封的情況還算過得去,延伸到大宋其他州府的觸角,實際是在吸血的。
其他州府則處於失血的狀態,壓力會更大。要是有激進官員在地方想做出點成績,就會加劇當地的盤剝,發展一個地方民生經濟對於內地州府本就是新黨的一個考核點。
……
李清照說:“元奇哥哥,所以你從不喜歡開封,你認為這裏的繁華是基於大宋其他地方的供養。現在這種供養還在加劇。”
楊元奇道:“的確如此。開封需要銀子這本沒有問題,索取卻必須有個度。一旦超過某個限度,這天下就難太平安寧。”
李清照默然,她對開封的感官不像楊元奇,她喜歡開封。這裏她生活太久,始終有種感情縈繞在心。要不是楊家把目標定在西北,或許她希望在開封和陳留生活。
楊元奇說:“我們還是好好逛街吧,這本就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事。我們走快點,你不是要在相國寺認真拜拜麽。”
李清照欣然答應,她也想去那裏求子。
……
楊家小院。
楊元奇讓徐婆惜整理出來的一份資料更從側麵展示另外一個開封,開封的黑道這幾年更為壯大,競爭更加激烈殘酷。開封府和地方禁軍雖然強力壓製,那也隻是在明麵上不讓某些黑幫過於龐大,整體上能做的非常有限。這也不是打壓能有效完成的,底層民眾生存艱難,黑幫就會滋生壯大,人總得活著。開封真的不是表麵看上去的如此燈火酒綠,它在掏空整個大宋的同時,自己的根基也在被掏空。
李老太太對開封的感官更為直接,她是離開了二十年,在她看來開封看似當年的開封,卻又完全不同。街道似乎在,卻沒了原有的熟悉,當年自己中意的店鋪早已物事人非,寥寥無幾。這讓她逛了一圈就沒了原先的興趣。
李老太太對於氏和謝氏道:“楊家在開封沒什麽產業?”
於氏迴答有些惶惶:“除去顔樓分潤,隻剩一個店鋪租金。其他就是開封城外周邊的地了。”開封收支還是依著楊垣怡的布置來的,楊垣怡離開,開封也沒什麽調整。其實現在開封最大一筆收入倒是太原顔樓的分潤,爵位傳承時候楊家給出的爵位薪水的補償。
謝氏卻是輕鬆:“太原在開封除去顔樓,還有就是白鞏樓的收益。”白鞏樓已經給到梁師成修府邸,這個品牌卻還在。
李老太太不再多言,這麽看,楊家真正最能提供現金流的是杭州和太原。
李老太太歎道:“開封還真不適合楊家啊。於氏啊,多聽聽太原陳氏的。還是得西北呀。”太原她不好說什麽,於氏她卻的確能提醒,她是楊文廣最後的未亡人,開封的直係老太太。
於氏怔然,她和楊興真守著這個開封,現在看的確沒這個必要。這裏守著祖宗祠堂就是,其他……權勢在哪裏,產業就該在哪裏。
於氏點頭應下,陳氏有的不僅是太原楊家的權利,更是把太原內部家業處理的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