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狄泉憂心忡忡,生怕這位烏靈聖母再找茬的時候,朝廷卻有人來到了梁山泊。
怎麽迴事?還是因為蔡京,他聽取了意見,派人來和狄泉和談來了,想要讓狄泉放了他的女兒和女婿。
至於條件,隻要他能答應的,他倒是不會吝嗇。
至於他派來談判的人選,也是經過了再三斟酌的。
主負責談判的是王黼,因其能言善辯。
負責保護王黼去梁山泊的是五百禁軍,這迴蔡京也想開了,就是派遣五萬人去,狄泉真想幹掉他們,那有沒有用。
至於保護王黼的,是兩員將軍,酆美和畢勝。
酆美,畢勝,他們兩個首次登場是《第七十六迴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樞密使童貫奉命征討梁山時,撥東京管下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及京師禦林軍內選點二萬,酆美畢勝即禦前飛龍大將和禦前飛虎大將。
這兩個人隨童貫征討梁山,曾鬥朱仝、雷橫、關勝等梁山好漢。
後童貫中計敗北後,酆美多次與畢勝力保童貫而走,最終酆美與盧俊義交戰時失手被擒,畢勝保護童貫逃走。
他們兩個隸屬於朝廷最為精銳的部隊——禦林軍,負責京城及皇帝的安全,由此可見,酆美和畢勝絕非泛泛之輩。
原著裏童貫將酆美安排在中軍的位置,一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二來是為了策應各路軍馬的行動,可謂責任重大。
後來他能夠跑的了,也是虧得這兩個人死命力保不失。
而他們這一路,攜帶了無數的奇珍異寶,作為見麵禮,一路來到了壽光縣境內,與守將報名通信,要去濟州求見狄泉。
狄泉在得知當朝蔡太師派人來談判,就知道是怎麽迴事了。
而且,他還猜到,上次徐徽言慘敗,捧日軍全軍覆沒,奸臣短時間內應該是拿不出什麽兵馬來剿滅自己了,要不然也不可能來和談。
既然如此,隻要梁中書夫婦在自己的手上,那麽這些家夥就會投鼠忌器。
他們多半會弄來不少的好東西來請求狄泉,純屬糖衣炮彈,狄泉大可把糖衣吃掉,然後再把炮彈打迴去。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嗎。
因而狄泉就答應了和他們交涉,叫人把他們帶到了濟州來。
而王黼一路上看到了梁山管轄下的地區都在轟轟烈烈的廢除賤籍,心裏麵感慨萬千。
雖然他沒什麽真才實學,就是嘴皮子利索,但是他也清楚,誰能讓老百姓活,他們就跟著誰。
長此以往,天下易主也不是不可能……
狄泉在濟州城外的“山高水長閣”會見了王黼等人,王黼來的時候還帶著酆美保護,還有五十幾個禁軍抬著各種“見麵禮”。
“在下王黼見過狄公武襄之後梁山泊主狄永華,在下今奉蔡太師之命來與狄寨主談判,現有微波之禮送上,請看。”
王黼深明那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於是一開始就把禮品拿了出來。
而且,他也深信不疑,蔡京拿來的這些寶貝,確實有保他一路平安的資本。
第一件寶物是一幅畫。
狄泉沒想到,這幅畫他居然見過,前世在故宮博物院,他見過這一幅北宋名畫《千裏江山圖》,它的作者是年僅18歲的畫家王希孟。
王希孟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裏江山圖》。
可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此畫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裏江山圖,莫非蔡太師要將千裏江山,拱手相送嗎?”
狄泉問道。
“狄寨主說笑了,此圖不過是丹青妙手繪製,與天下江山無甚關係,狄寨主有逐鹿天下之心,此圖得遇狄寨主,算遇明主。”
王黼此刻嘴皮子耍的利索,隨即又拿出來了一樣東西。
但是,在看到這件東西時,狄泉直接站起來了。
為什麽?
因為這件東西的分量太重了!
那是一方玉璽,其方圓四寸,上鈕交五龍。
“此物乃秦時始皇帝首創,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王黼明白,就這東西擺在這裏,分量就已經足夠了。
“傳國玉璽?!”
狄泉的嘴裏緩緩吐出這四個字,他太明白這個東西的份量了!
此物據傳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明史·輿服誌·皇帝寶璽》等典籍記載用藍田玉製成,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又一說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秦之後,不少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
這件傳世之寶的曆史狄泉再清楚不過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南朝時,傳國璽曆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該玉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後晉天福三年七月辛酉,製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後周廣順三年二月,內製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宋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慶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而眼前這方傳國玉璽,確實有缺角為黃金所補全,但是真偽,狄泉確實難以辨別。
仔細一想,李從珂自焚於玄武樓後即下落不明,按說如果是一般玉石,大火後幸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李從珂自焚後就下落不明。
那麽可以假設一下,傳國玉璽本身在這次大火中已經焚毀,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麽可以反向考究一下傳國玉璽本身是什麽材質。
藍田玉材質主要為大理石,也就是經過高溫高壓變質後的方解石,這種材料本身是不耐火的。傳國玉璽材質不明,傳聞是出自南漳縣,當地也有產玉石的傳統,主要產出的玉石有兩個類型,一是透閃石\\蛇紋石玉料,一是石英石材質玉料,這兩類石材都屬於硬質玉,耐高溫。
後世考證認為和氏璧是產於荊山地區 基性岩的 月光石,這比較符合傳說中卞和獻玉中和氏璧出於石的說法,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屬於耐溫石材,光靠焚火是無法毀掉的。
所以如果玉璽本身在這次大火中已經焚毀的假設為真的話,傳國玉璽為藍田玉所製的可能性要遠高於用和氏璧所製。
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幸存下來了,那它就一定是和氏璧所造,而且也沒有在當年焚毀!
隻是下落不明罷了!
狄泉記得在宋朝期間,這塊玉璽最後一次確定出現日期是公元1122年,遼天祚帝遺失與桑乾河。假如有一天玉璽重現世間,而玉璽周圍的泥土被鑒定出來是12世紀前半,那麽就有可能是真品。
但是現在確實沒有這種技術,但是也可以用別的辦法,史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向太後索要玉璽,王太後大怒把玉璽摔崩一角,後來王莽命人用黃金填補;科學家可以藉由比較填補使用的工藝與前漢時期金飾品的技術比對。
假如技術的確是前漢技術,或者黃金的成色是同期金飾品使用的成色,玉璽也有可能是真品。這種方法就需要科學家與藝術史專家聯手鑒定真偽。
起碼,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人可以通過這種辦法來辨別出來的。
一個傳國玉璽,幾乎貫穿中國整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從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秦朝到後來的三國、晉朝、隋唐,甚至到了宋朝,傳國玉璽的曆史份量都不低,直到元朝滅亡,傳國玉璽才隨之消失,明清兩代再無人提及。
如果狄泉手裏真有這東西,基本上他就是正統了,就是趙匡胤活了都沒有用。
但是,他現在也懷疑,這東西就是真在宋朝手裏麵,這玩意也不該是蔡京能夠接觸並且控製到的。
這東西是贗品和假貨的可能性實在是太高了。
“傳國玉璽,是何等分量,你不會不知道,拿贗品來糊弄我?”
狄泉說道。
“哈哈,此物絕非贗品,狄寨主,你以為蔡太師、童樞密、高太尉、楊太尉是天下奸臣的首腦,就隻知道損公私肥,禍害國家嗎?他們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若是大宋真不可行時……難道就不能把這千裏江山圖和傳國玉璽拱手送人嗎?”
王黼這話讓狄泉更是吃驚,這是說,這幫子奸臣不是不知道自己這麽幹下去會亡國,而是亡國在他們的心裏麵根本就不重要,更是不在乎。
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國家亡了,大不了再換一個主子,繼續禍國殃民。
也對,隻要他們能把這東西獻給下一個當權者,他們就能繼續禍國殃民下去。
畢竟,真沒有人能夠擋住這個誘惑啊……
“來人,去請墨家钜子狐光,並趙明誠伉儷前來。”
狄泉對於金石方麵實在是沒有一點了解,也是隻能叫懂行的人來看看了。
“口說無憑,這東西我得讓人驗一驗啊。”
“悉聽尊便!”
“不過,你們就不怕這東西我據為己有嗎?”
狄泉玩味的看著王黼。
而王黼也歎了口氣,“此物我可以用腦袋和你狄寨主擔保,絕無虛假,但是既然我敢帶著此物而來,自然也有離去的辦法,你狄寨主如果真是翻臉不認人,這東西你也拿不到。”
王黼一邊說,一邊叫人又取出一口寶劍來。
“狄寨主縱橫沙場,想來精於兵器之道,不知可認得此劍嗎?相傳歐冶子鑄此劍出爐之後,為越王所得,後傳至越王勾踐,因勾踐戰敗,無奈之下把湛瀘劍進貢給了吳王夫差,然而吳王無道,湛瀘劍竟自行離開,飛至當世名君楚王身邊。從此,此劍便化為正義與仁德的代表,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名將 李牧、唐朝名將 薛仁貴曾佩帶此劍,狄寨主可認得?”
“是名劍湛盧?”
狄泉一聽就知道了,這說的是湛盧劍,湛盧劍最後一次現世,是在周德威的手裏,後流傳至宋朝名將嶽飛手中。
而現在,這把劍還是下落不明的一個狀態,沒想到現在居然在蔡京手裏。
這些奸臣真是混賬王八蛋,手裏居然有這麽多好東西!
“拿來看看!”
狄泉便要討劍,但那酆美則是握緊了那柄湛盧劍,不給狄泉。
“此為何故?”
狄泉詢問王黼道。
“寶劍出鞘必要見血,如今我們是為和談而來,豈能動刀動劍,換句話說,這劍在狄寨主的手裏拿著,我也怕啊!”
王黼陪著笑臉,狄泉也明白他是什麽意思,那酆美將劍身略微抽出劍鞘一截,但見寒光閃閃,動人心魄。
光是這劍光,狄泉也足矣相信,這就是那柄當年歐冶子鑄造的寶劍湛盧劍。
“還有什麽東西,一並拿出來!”
怎麽迴事?還是因為蔡京,他聽取了意見,派人來和狄泉和談來了,想要讓狄泉放了他的女兒和女婿。
至於條件,隻要他能答應的,他倒是不會吝嗇。
至於他派來談判的人選,也是經過了再三斟酌的。
主負責談判的是王黼,因其能言善辯。
負責保護王黼去梁山泊的是五百禁軍,這迴蔡京也想開了,就是派遣五萬人去,狄泉真想幹掉他們,那有沒有用。
至於保護王黼的,是兩員將軍,酆美和畢勝。
酆美,畢勝,他們兩個首次登場是《第七十六迴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樞密使童貫奉命征討梁山時,撥東京管下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及京師禦林軍內選點二萬,酆美畢勝即禦前飛龍大將和禦前飛虎大將。
這兩個人隨童貫征討梁山,曾鬥朱仝、雷橫、關勝等梁山好漢。
後童貫中計敗北後,酆美多次與畢勝力保童貫而走,最終酆美與盧俊義交戰時失手被擒,畢勝保護童貫逃走。
他們兩個隸屬於朝廷最為精銳的部隊——禦林軍,負責京城及皇帝的安全,由此可見,酆美和畢勝絕非泛泛之輩。
原著裏童貫將酆美安排在中軍的位置,一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二來是為了策應各路軍馬的行動,可謂責任重大。
後來他能夠跑的了,也是虧得這兩個人死命力保不失。
而他們這一路,攜帶了無數的奇珍異寶,作為見麵禮,一路來到了壽光縣境內,與守將報名通信,要去濟州求見狄泉。
狄泉在得知當朝蔡太師派人來談判,就知道是怎麽迴事了。
而且,他還猜到,上次徐徽言慘敗,捧日軍全軍覆沒,奸臣短時間內應該是拿不出什麽兵馬來剿滅自己了,要不然也不可能來和談。
既然如此,隻要梁中書夫婦在自己的手上,那麽這些家夥就會投鼠忌器。
他們多半會弄來不少的好東西來請求狄泉,純屬糖衣炮彈,狄泉大可把糖衣吃掉,然後再把炮彈打迴去。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嗎。
因而狄泉就答應了和他們交涉,叫人把他們帶到了濟州來。
而王黼一路上看到了梁山管轄下的地區都在轟轟烈烈的廢除賤籍,心裏麵感慨萬千。
雖然他沒什麽真才實學,就是嘴皮子利索,但是他也清楚,誰能讓老百姓活,他們就跟著誰。
長此以往,天下易主也不是不可能……
狄泉在濟州城外的“山高水長閣”會見了王黼等人,王黼來的時候還帶著酆美保護,還有五十幾個禁軍抬著各種“見麵禮”。
“在下王黼見過狄公武襄之後梁山泊主狄永華,在下今奉蔡太師之命來與狄寨主談判,現有微波之禮送上,請看。”
王黼深明那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於是一開始就把禮品拿了出來。
而且,他也深信不疑,蔡京拿來的這些寶貝,確實有保他一路平安的資本。
第一件寶物是一幅畫。
狄泉沒想到,這幅畫他居然見過,前世在故宮博物院,他見過這一幅北宋名畫《千裏江山圖》,它的作者是年僅18歲的畫家王希孟。
王希孟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裏江山圖》。
可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此畫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裏江山圖,莫非蔡太師要將千裏江山,拱手相送嗎?”
狄泉問道。
“狄寨主說笑了,此圖不過是丹青妙手繪製,與天下江山無甚關係,狄寨主有逐鹿天下之心,此圖得遇狄寨主,算遇明主。”
王黼此刻嘴皮子耍的利索,隨即又拿出來了一樣東西。
但是,在看到這件東西時,狄泉直接站起來了。
為什麽?
因為這件東西的分量太重了!
那是一方玉璽,其方圓四寸,上鈕交五龍。
“此物乃秦時始皇帝首創,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王黼明白,就這東西擺在這裏,分量就已經足夠了。
“傳國玉璽?!”
狄泉的嘴裏緩緩吐出這四個字,他太明白這個東西的份量了!
此物據傳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明史·輿服誌·皇帝寶璽》等典籍記載用藍田玉製成,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又一說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秦之後,不少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
這件傳世之寶的曆史狄泉再清楚不過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南朝時,傳國璽曆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該玉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後晉天福三年七月辛酉,製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後周廣順三年二月,內製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宋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慶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而眼前這方傳國玉璽,確實有缺角為黃金所補全,但是真偽,狄泉確實難以辨別。
仔細一想,李從珂自焚於玄武樓後即下落不明,按說如果是一般玉石,大火後幸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李從珂自焚後就下落不明。
那麽可以假設一下,傳國玉璽本身在這次大火中已經焚毀,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麽可以反向考究一下傳國玉璽本身是什麽材質。
藍田玉材質主要為大理石,也就是經過高溫高壓變質後的方解石,這種材料本身是不耐火的。傳國玉璽材質不明,傳聞是出自南漳縣,當地也有產玉石的傳統,主要產出的玉石有兩個類型,一是透閃石\\蛇紋石玉料,一是石英石材質玉料,這兩類石材都屬於硬質玉,耐高溫。
後世考證認為和氏璧是產於荊山地區 基性岩的 月光石,這比較符合傳說中卞和獻玉中和氏璧出於石的說法,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屬於耐溫石材,光靠焚火是無法毀掉的。
所以如果玉璽本身在這次大火中已經焚毀的假設為真的話,傳國玉璽為藍田玉所製的可能性要遠高於用和氏璧所製。
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幸存下來了,那它就一定是和氏璧所造,而且也沒有在當年焚毀!
隻是下落不明罷了!
狄泉記得在宋朝期間,這塊玉璽最後一次確定出現日期是公元1122年,遼天祚帝遺失與桑乾河。假如有一天玉璽重現世間,而玉璽周圍的泥土被鑒定出來是12世紀前半,那麽就有可能是真品。
但是現在確實沒有這種技術,但是也可以用別的辦法,史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向太後索要玉璽,王太後大怒把玉璽摔崩一角,後來王莽命人用黃金填補;科學家可以藉由比較填補使用的工藝與前漢時期金飾品的技術比對。
假如技術的確是前漢技術,或者黃金的成色是同期金飾品使用的成色,玉璽也有可能是真品。這種方法就需要科學家與藝術史專家聯手鑒定真偽。
起碼,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人可以通過這種辦法來辨別出來的。
一個傳國玉璽,幾乎貫穿中國整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從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秦朝到後來的三國、晉朝、隋唐,甚至到了宋朝,傳國玉璽的曆史份量都不低,直到元朝滅亡,傳國玉璽才隨之消失,明清兩代再無人提及。
如果狄泉手裏真有這東西,基本上他就是正統了,就是趙匡胤活了都沒有用。
但是,他現在也懷疑,這東西就是真在宋朝手裏麵,這玩意也不該是蔡京能夠接觸並且控製到的。
這東西是贗品和假貨的可能性實在是太高了。
“傳國玉璽,是何等分量,你不會不知道,拿贗品來糊弄我?”
狄泉說道。
“哈哈,此物絕非贗品,狄寨主,你以為蔡太師、童樞密、高太尉、楊太尉是天下奸臣的首腦,就隻知道損公私肥,禍害國家嗎?他們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若是大宋真不可行時……難道就不能把這千裏江山圖和傳國玉璽拱手送人嗎?”
王黼這話讓狄泉更是吃驚,這是說,這幫子奸臣不是不知道自己這麽幹下去會亡國,而是亡國在他們的心裏麵根本就不重要,更是不在乎。
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國家亡了,大不了再換一個主子,繼續禍國殃民。
也對,隻要他們能把這東西獻給下一個當權者,他們就能繼續禍國殃民下去。
畢竟,真沒有人能夠擋住這個誘惑啊……
“來人,去請墨家钜子狐光,並趙明誠伉儷前來。”
狄泉對於金石方麵實在是沒有一點了解,也是隻能叫懂行的人來看看了。
“口說無憑,這東西我得讓人驗一驗啊。”
“悉聽尊便!”
“不過,你們就不怕這東西我據為己有嗎?”
狄泉玩味的看著王黼。
而王黼也歎了口氣,“此物我可以用腦袋和你狄寨主擔保,絕無虛假,但是既然我敢帶著此物而來,自然也有離去的辦法,你狄寨主如果真是翻臉不認人,這東西你也拿不到。”
王黼一邊說,一邊叫人又取出一口寶劍來。
“狄寨主縱橫沙場,想來精於兵器之道,不知可認得此劍嗎?相傳歐冶子鑄此劍出爐之後,為越王所得,後傳至越王勾踐,因勾踐戰敗,無奈之下把湛瀘劍進貢給了吳王夫差,然而吳王無道,湛瀘劍竟自行離開,飛至當世名君楚王身邊。從此,此劍便化為正義與仁德的代表,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名將 李牧、唐朝名將 薛仁貴曾佩帶此劍,狄寨主可認得?”
“是名劍湛盧?”
狄泉一聽就知道了,這說的是湛盧劍,湛盧劍最後一次現世,是在周德威的手裏,後流傳至宋朝名將嶽飛手中。
而現在,這把劍還是下落不明的一個狀態,沒想到現在居然在蔡京手裏。
這些奸臣真是混賬王八蛋,手裏居然有這麽多好東西!
“拿來看看!”
狄泉便要討劍,但那酆美則是握緊了那柄湛盧劍,不給狄泉。
“此為何故?”
狄泉詢問王黼道。
“寶劍出鞘必要見血,如今我們是為和談而來,豈能動刀動劍,換句話說,這劍在狄寨主的手裏拿著,我也怕啊!”
王黼陪著笑臉,狄泉也明白他是什麽意思,那酆美將劍身略微抽出劍鞘一截,但見寒光閃閃,動人心魄。
光是這劍光,狄泉也足矣相信,這就是那柄當年歐冶子鑄造的寶劍湛盧劍。
“還有什麽東西,一並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