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誌酣戰徐寧這個金槍手,旁邊四五個禁軍要上前幫忙,全叫解珍、解寶鋼叉捅死在當場,二人拔出叉來,又扶起了之前受傷的“摩雲金翅”歐鵬,保護傷員向後後退,前麵就暫時交給武鬆和楊誌了。
此時剛剛衝上來的“赤發鬼”劉唐喊道:“敵人的騎兵來了!”
但見山坡上,敵人的捧日虎騎已經向下衝鋒,這山坡上騎兵從下往上衝是最不容易,但是從上往下俯衝可是太容易了!
在場的梁山將領,除了“青麵獸”楊誌是騎馬上來的,此刻也是下馬作戰了,沒一個是騎兵,要是被騎兵一衝,可是不得了啊!
眼見著情況不對,“行者”武鬆橫起雙戒刀攔在了已經遍體鱗傷的弟兄們麵前,二解也是提起鋼叉擋在了大家前麵,他看見那些遠處過來的騎兵約有四十幾人,都是一水兒明盔亮甲的騎兵,這樣的部隊按說在平時是不足為懼,隻是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頭領不怕,手下的步兵卻沒可能根沒可能一打四十。
除了“摩雲金翅”歐鵬,其他人其實也多少帶了點傷,不過是受傷較輕,“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將”李忠立刻從旁邊抱起之前當作檑木扔下來的一根枯木來,想著敵人大隊騎兵過來他們就先用枯木阻擋一下,立馬把枯木橫過來向衝來的馬頭撞去。
隻是這枯木總歸是枯木,所謂“朽木不可雕也”,如是而已,枯木和戰馬撞在一起時,枯木立刻被撞擊得四分五裂了,朽木屑漫天飛舞。
不過也不是全無作用,在李忠和周通兩個人的用力阻攔下,確實逼停了前排的騎兵隊伍,而敵人的戰馬也被撞斷了兩隻前蹄,栽倒在地上,直接把馬背上的人臉朝下甩了出去。
“喝!”
“雙尾蠍”解寶趕上前去,在半空中就用叉戳穿了他胸膛。
之前沒了兵器的“打虎將”李忠也拿起了“摩雲金翅”歐鵬落在地上的大刀,對準了衝過來的捧日虎騎一刀砍出去。
這一刀正落在戰馬的馬頸上,雖然這一刀砍破了戰馬身上的馬甲,但是這一刀的力道不夠,砍進了馬身體裏麵,卻沒能截斷馬脖子,李忠一時竟然沒拔出來刀!
而那馬是匹血統不錯的矮馬,耐得住疼痛,眼見著雖然挨了李忠卻沒有停止奔跑,大刀砍進它骨頭裏被卡住,它居然還能帶著刀跑!
李忠沒想到這匹馬這麽生性!那馬奔跑而帶動刀身,大刀脫手,他猝不及防,直接就被戰馬撞倒在地,登時氣血翻湧,差點被馬踩死。
“哥哥!”
還得是周通衝過來拿著長槍死命朔進馬腹,才把那馬徹底的刺死在當場。
按說李忠的武藝就是再不好,殺幾個捧日虎騎是沒問題的,隻是這次敵人沒給他威脅,反而是在戰馬的手上陰溝裏翻船!
李忠被撞得是體內氣血翻湧躺倒在地就是一陣暈眩,要不是他的身體還算不錯,早就被撞死了。
另一邊的“白花蛇”楊春也被馬匹給撞倒在地,那馬上的騎士還操縱著戰馬,直接驅使著,讓戰馬跳了起來,待它落下時就正好把“白花蛇”楊春踩在四蹄之下。
這要是踩實了,估計“白花蛇”楊春都得給砸成蛇羹!
“啊!”
盡管“跳澗虎”陳達在旁邊全力施救,但是他一槍刺進馬身,這馬仍然沒有停止動作,這些大牲口生命力要遠比人類強悍多了!
就在此刻,但見兩個人迅速竄了過來,兩道寒光一閃,那馬背上的捧日虎騎中刀而栽下馬去。
那兩個人貼地皮躥了出去,提前一步把碩大的獅麵團牌舉在身上,雙腿支撐著地麵,就這樣右手持盾上舉,左手把手裏的兵器支撐在盾牌之下,形成了一個支撐防禦。
待那馬蹄落下就是踩在兩麵獅麵團牌之上,而那兩個人赫然就是“八臂哪吒”項充和“飛天大聖”李袞,此二人保了“白花蛇”楊春一條命,在馬蹄落下之時,二人又同時雙腿發力,以肩膀、肘部、小臂三處發出力量,同時把獅麵團牌向上托舉,反作用力一下把這匹馬掀翻在地。
而此時此刻,他們身後則跟上來了許多他們培養的團牌手,這些人在沒有衝到近前是就把飛刀、標槍滿天亂扔,貼近了騎兵,團牌亂滾了起來,猶如一堆陀螺出現在戰場上,專砍馬蹄,瞬間就把四十多個騎兵幾乎斬盡殺絕。
“這是什麽打法?”
帶著騎兵衝鋒的殿前都虞候石鵬看見這團牌手的攻擊方式,直接看呆了。
此人乃是當年宋朝開國九王八候之中的第八位是石守信的後代。
當年石守信爵位為河陽王,是一員猛將,擅使一柄捆龍戟,勇猛善戰。早年之時,石守信也是與柴榮、趙匡胤結義,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後來,石守信又支持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並在初期平亂之時多有戰功,是北宋的開國功臣。
大宋太平後,趙匡胤就開始杯酒釋兵權了。石守信很是機靈,明白老趙這是不放心自己這幫手握重兵的兄弟,率先交出兵權,自請去外當個閑散的官。
趙匡胤也沒有虧待石守信,讓他長沙府當了個養老王爺。不過,趙匡胤自己怎麽來的天下心裏明白,還是不放心石守信等人,怕他們在外招兵買馬造反。石守信也是明白這一點,在外專門斂財,召集民夫和工人修建寺廟也是不給工錢,雖被人斥罵卻也安了趙匡胤的心。
到趙匡胤三下南唐時,也找石守信借兵了。石守信為了彰顯忠心,親自帶著兩個兒子前來助陣,但帶的隻有兩萬兵,一多半還都是老弱病殘。要是靠著石守信帶的這些人馬,別說打南唐了,趙匡胤都得被困死壽州城。趙匡胤很是生氣,但內心卻很是滿意,以後也不管長沙的事了,還把公主許配給了他的兩個兒子。
在九王中,石守信可以說是唯一真正善終的人。不過,相比其他人,石守信少了些英雄氣概,但是也因為南唐救駕之事,石家後人又得以迴歸了朝廷,而且還混得不錯,到現在石鵬還能在殿前司混個殿前都虞候的職位。
石鵬也算是將門,也見識過不少兵法戰場,但是這團牌手打法,他還真是頭一次看見!
“援軍來了!”
但聽見一身喊,眾人迴頭,便看見大隊鐵甲步兵向山上狼奔豕突般衝擊。
為首的是一個胖大和尚,手持鐵禪杖,大踏步殺來,正是梁山泊步軍第一頭領“花和尚”魯智深來了。
隨後一個脫得赤條條的黑大漢,手持兩把夾鋼板斧,嗷嗷叫著像是一隻直立行走的黑熊,便是那“黑旋風”李逵。
而其中最為顯眼的,則是一個巨人,正是身高一丈五尺的“鐵塔”焦德亮,手持紫金獨腳銅人,以他的步速,要不是因為前麵還有倆人擋著,隻怕是現在已經衝到了最前麵了!
焦德亮出現在戰場上的震懾力是極強的,因為他這身材實在是個標準的巨人,誰看見了都害怕,現在的焦德亮穿著一身堪比金國鐵浮屠一般密不透風的巨型盔甲,動起來那就和一輛坦克似的,就問誰看見了能不害怕?
後麵還有數個偏將,手持闊劍的“喪門神”鮑旭,拎著降魔杵的“沒麵目”焦挺,“錦豹子”楊林,“火眼狻猊”鄧飛,一起衝上來。
而後麵的鐵甲步兵,也是狄泉訓練多時,一直沒有拿出來用的精銳之師“鐵人軍”。
這原本是的狄泉準備拿來對付金國鐵浮屠的步兵,是仿照國姓爺鄭成功的鐵人軍訓練的部隊。
根據《台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筋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製鐵麵,隻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這支部隊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麵,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
在明末,鐵軍一直是明朝軍隊的主力。據荷蘭人稱,鄭成功在對台灣的攻堅戰中大量使用這種鐵人。清史稿記載,鄭成功曾用以鐵軍為主力的軍隊一度打下鎮江,瓜州等地,幾下南京城。甚至在後世,閩南地區有俗語“鐵人都倒”來比喻某物勢不可擋。
當初在演武亭中,鐵人軍的所有士兵都需要舉起500筋石的重物,以展示他們的力量。同時,鐵人軍還配備了堅厚的鐵盔、鐵鎧以及其他鐵製守備,箭無法穿透。另外,士兵們在麵部隻露出眼睛、耳朵、口鼻,以五彩妝畫的鐵麵形象示人,手持斬馬大刀。每個士兵都攜帶兩種武器,專門用於砍馬腳,隻有這樣的兵士組成的這支部隊,才能被稱為鐵人,他們的口號是“有進無退”。
狄泉也是沿用了這種訓練方法,再讓他們配合團牌手,訓練步兵打騎兵戰術。
曆史上鐵人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它的組建大大提高了鄭軍的戰鬥力。1659年,鐵人軍在瓜洲和鎮江抗擊清軍的戰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收複台灣的戰鬥中,鐵人軍更是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剛開始與駐守在台灣的荷蘭軍隊交戰時,身披鐵衣的鐵人軍使荷蘭人大吃一驚。鐵人們身體上部和頭部都套著鎧甲和鐵盔,手臂和腿裸露在外邊,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防禦來複槍的子彈而且行動仍然很靈活。
鐵人軍使用各種不同的武器,有些持弓負矢,有些左手持盾右手執刀,還有許多揮舞著鋒利的大刀。麵對荷蘭軍隊密集的射擊,他們以大無畏的勇氣衝向敵人的陣地,雖然許多人被打倒了,但他們沒有絲毫退卻,一直勇往直前,直到殺退荷蘭守軍為止。
經此一役,鐵人軍使荷蘭殖民者聞風喪膽,似驚弓之鳥。而鐵人軍則愈戰愈勇,用大刀長矛將擁有長槍大炮的荷蘭人趕出了台灣,在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而在宋代,這個步人甲幾乎發展到了極致的朝代,狄泉組建重型步兵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狄泉還給他們配備了火器其戰鬥力更是成倍提升。
至於盔甲,狄泉直接用了宋代步人甲,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隻有20公斤。
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隻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國曆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劄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通過可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而且,狄泉還根據了騎兵的特點給他們打造了一些戰法,對付騎兵無往不利,畢竟曆史上在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嶽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型依托壕溝堡壘,和具裝騎兵屢屢擊敗金朝騎兵。
不一定步兵打騎兵就是打不過,重要的還得看是個怎麽打,騎兵也有騎兵的弱點,步兵也有其萬金油的過人之處。
要不是許貫忠說要在孟子嶺直接吃掉徐徽言和這些精銳部隊,狄泉才不肯把這精銳部隊派出來呢。
此時剛剛衝上來的“赤發鬼”劉唐喊道:“敵人的騎兵來了!”
但見山坡上,敵人的捧日虎騎已經向下衝鋒,這山坡上騎兵從下往上衝是最不容易,但是從上往下俯衝可是太容易了!
在場的梁山將領,除了“青麵獸”楊誌是騎馬上來的,此刻也是下馬作戰了,沒一個是騎兵,要是被騎兵一衝,可是不得了啊!
眼見著情況不對,“行者”武鬆橫起雙戒刀攔在了已經遍體鱗傷的弟兄們麵前,二解也是提起鋼叉擋在了大家前麵,他看見那些遠處過來的騎兵約有四十幾人,都是一水兒明盔亮甲的騎兵,這樣的部隊按說在平時是不足為懼,隻是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頭領不怕,手下的步兵卻沒可能根沒可能一打四十。
除了“摩雲金翅”歐鵬,其他人其實也多少帶了點傷,不過是受傷較輕,“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將”李忠立刻從旁邊抱起之前當作檑木扔下來的一根枯木來,想著敵人大隊騎兵過來他們就先用枯木阻擋一下,立馬把枯木橫過來向衝來的馬頭撞去。
隻是這枯木總歸是枯木,所謂“朽木不可雕也”,如是而已,枯木和戰馬撞在一起時,枯木立刻被撞擊得四分五裂了,朽木屑漫天飛舞。
不過也不是全無作用,在李忠和周通兩個人的用力阻攔下,確實逼停了前排的騎兵隊伍,而敵人的戰馬也被撞斷了兩隻前蹄,栽倒在地上,直接把馬背上的人臉朝下甩了出去。
“喝!”
“雙尾蠍”解寶趕上前去,在半空中就用叉戳穿了他胸膛。
之前沒了兵器的“打虎將”李忠也拿起了“摩雲金翅”歐鵬落在地上的大刀,對準了衝過來的捧日虎騎一刀砍出去。
這一刀正落在戰馬的馬頸上,雖然這一刀砍破了戰馬身上的馬甲,但是這一刀的力道不夠,砍進了馬身體裏麵,卻沒能截斷馬脖子,李忠一時竟然沒拔出來刀!
而那馬是匹血統不錯的矮馬,耐得住疼痛,眼見著雖然挨了李忠卻沒有停止奔跑,大刀砍進它骨頭裏被卡住,它居然還能帶著刀跑!
李忠沒想到這匹馬這麽生性!那馬奔跑而帶動刀身,大刀脫手,他猝不及防,直接就被戰馬撞倒在地,登時氣血翻湧,差點被馬踩死。
“哥哥!”
還得是周通衝過來拿著長槍死命朔進馬腹,才把那馬徹底的刺死在當場。
按說李忠的武藝就是再不好,殺幾個捧日虎騎是沒問題的,隻是這次敵人沒給他威脅,反而是在戰馬的手上陰溝裏翻船!
李忠被撞得是體內氣血翻湧躺倒在地就是一陣暈眩,要不是他的身體還算不錯,早就被撞死了。
另一邊的“白花蛇”楊春也被馬匹給撞倒在地,那馬上的騎士還操縱著戰馬,直接驅使著,讓戰馬跳了起來,待它落下時就正好把“白花蛇”楊春踩在四蹄之下。
這要是踩實了,估計“白花蛇”楊春都得給砸成蛇羹!
“啊!”
盡管“跳澗虎”陳達在旁邊全力施救,但是他一槍刺進馬身,這馬仍然沒有停止動作,這些大牲口生命力要遠比人類強悍多了!
就在此刻,但見兩個人迅速竄了過來,兩道寒光一閃,那馬背上的捧日虎騎中刀而栽下馬去。
那兩個人貼地皮躥了出去,提前一步把碩大的獅麵團牌舉在身上,雙腿支撐著地麵,就這樣右手持盾上舉,左手把手裏的兵器支撐在盾牌之下,形成了一個支撐防禦。
待那馬蹄落下就是踩在兩麵獅麵團牌之上,而那兩個人赫然就是“八臂哪吒”項充和“飛天大聖”李袞,此二人保了“白花蛇”楊春一條命,在馬蹄落下之時,二人又同時雙腿發力,以肩膀、肘部、小臂三處發出力量,同時把獅麵團牌向上托舉,反作用力一下把這匹馬掀翻在地。
而此時此刻,他們身後則跟上來了許多他們培養的團牌手,這些人在沒有衝到近前是就把飛刀、標槍滿天亂扔,貼近了騎兵,團牌亂滾了起來,猶如一堆陀螺出現在戰場上,專砍馬蹄,瞬間就把四十多個騎兵幾乎斬盡殺絕。
“這是什麽打法?”
帶著騎兵衝鋒的殿前都虞候石鵬看見這團牌手的攻擊方式,直接看呆了。
此人乃是當年宋朝開國九王八候之中的第八位是石守信的後代。
當年石守信爵位為河陽王,是一員猛將,擅使一柄捆龍戟,勇猛善戰。早年之時,石守信也是與柴榮、趙匡胤結義,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後來,石守信又支持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並在初期平亂之時多有戰功,是北宋的開國功臣。
大宋太平後,趙匡胤就開始杯酒釋兵權了。石守信很是機靈,明白老趙這是不放心自己這幫手握重兵的兄弟,率先交出兵權,自請去外當個閑散的官。
趙匡胤也沒有虧待石守信,讓他長沙府當了個養老王爺。不過,趙匡胤自己怎麽來的天下心裏明白,還是不放心石守信等人,怕他們在外招兵買馬造反。石守信也是明白這一點,在外專門斂財,召集民夫和工人修建寺廟也是不給工錢,雖被人斥罵卻也安了趙匡胤的心。
到趙匡胤三下南唐時,也找石守信借兵了。石守信為了彰顯忠心,親自帶著兩個兒子前來助陣,但帶的隻有兩萬兵,一多半還都是老弱病殘。要是靠著石守信帶的這些人馬,別說打南唐了,趙匡胤都得被困死壽州城。趙匡胤很是生氣,但內心卻很是滿意,以後也不管長沙的事了,還把公主許配給了他的兩個兒子。
在九王中,石守信可以說是唯一真正善終的人。不過,相比其他人,石守信少了些英雄氣概,但是也因為南唐救駕之事,石家後人又得以迴歸了朝廷,而且還混得不錯,到現在石鵬還能在殿前司混個殿前都虞候的職位。
石鵬也算是將門,也見識過不少兵法戰場,但是這團牌手打法,他還真是頭一次看見!
“援軍來了!”
但聽見一身喊,眾人迴頭,便看見大隊鐵甲步兵向山上狼奔豕突般衝擊。
為首的是一個胖大和尚,手持鐵禪杖,大踏步殺來,正是梁山泊步軍第一頭領“花和尚”魯智深來了。
隨後一個脫得赤條條的黑大漢,手持兩把夾鋼板斧,嗷嗷叫著像是一隻直立行走的黑熊,便是那“黑旋風”李逵。
而其中最為顯眼的,則是一個巨人,正是身高一丈五尺的“鐵塔”焦德亮,手持紫金獨腳銅人,以他的步速,要不是因為前麵還有倆人擋著,隻怕是現在已經衝到了最前麵了!
焦德亮出現在戰場上的震懾力是極強的,因為他這身材實在是個標準的巨人,誰看見了都害怕,現在的焦德亮穿著一身堪比金國鐵浮屠一般密不透風的巨型盔甲,動起來那就和一輛坦克似的,就問誰看見了能不害怕?
後麵還有數個偏將,手持闊劍的“喪門神”鮑旭,拎著降魔杵的“沒麵目”焦挺,“錦豹子”楊林,“火眼狻猊”鄧飛,一起衝上來。
而後麵的鐵甲步兵,也是狄泉訓練多時,一直沒有拿出來用的精銳之師“鐵人軍”。
這原本是的狄泉準備拿來對付金國鐵浮屠的步兵,是仿照國姓爺鄭成功的鐵人軍訓練的部隊。
根據《台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筋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製鐵麵,隻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這支部隊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麵,手執長劍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
在明末,鐵軍一直是明朝軍隊的主力。據荷蘭人稱,鄭成功在對台灣的攻堅戰中大量使用這種鐵人。清史稿記載,鄭成功曾用以鐵軍為主力的軍隊一度打下鎮江,瓜州等地,幾下南京城。甚至在後世,閩南地區有俗語“鐵人都倒”來比喻某物勢不可擋。
當初在演武亭中,鐵人軍的所有士兵都需要舉起500筋石的重物,以展示他們的力量。同時,鐵人軍還配備了堅厚的鐵盔、鐵鎧以及其他鐵製守備,箭無法穿透。另外,士兵們在麵部隻露出眼睛、耳朵、口鼻,以五彩妝畫的鐵麵形象示人,手持斬馬大刀。每個士兵都攜帶兩種武器,專門用於砍馬腳,隻有這樣的兵士組成的這支部隊,才能被稱為鐵人,他們的口號是“有進無退”。
狄泉也是沿用了這種訓練方法,再讓他們配合團牌手,訓練步兵打騎兵戰術。
曆史上鐵人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它的組建大大提高了鄭軍的戰鬥力。1659年,鐵人軍在瓜洲和鎮江抗擊清軍的戰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收複台灣的戰鬥中,鐵人軍更是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剛開始與駐守在台灣的荷蘭軍隊交戰時,身披鐵衣的鐵人軍使荷蘭人大吃一驚。鐵人們身體上部和頭部都套著鎧甲和鐵盔,手臂和腿裸露在外邊,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防禦來複槍的子彈而且行動仍然很靈活。
鐵人軍使用各種不同的武器,有些持弓負矢,有些左手持盾右手執刀,還有許多揮舞著鋒利的大刀。麵對荷蘭軍隊密集的射擊,他們以大無畏的勇氣衝向敵人的陣地,雖然許多人被打倒了,但他們沒有絲毫退卻,一直勇往直前,直到殺退荷蘭守軍為止。
經此一役,鐵人軍使荷蘭殖民者聞風喪膽,似驚弓之鳥。而鐵人軍則愈戰愈勇,用大刀長矛將擁有長槍大炮的荷蘭人趕出了台灣,在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而在宋代,這個步人甲幾乎發展到了極致的朝代,狄泉組建重型步兵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狄泉還給他們配備了火器其戰鬥力更是成倍提升。
至於盔甲,狄泉直接用了宋代步人甲,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隻有20公斤。
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隻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國曆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劄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通過可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而且,狄泉還根據了騎兵的特點給他們打造了一些戰法,對付騎兵無往不利,畢竟曆史上在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嶽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型依托壕溝堡壘,和具裝騎兵屢屢擊敗金朝騎兵。
不一定步兵打騎兵就是打不過,重要的還得看是個怎麽打,騎兵也有騎兵的弱點,步兵也有其萬金油的過人之處。
要不是許貫忠說要在孟子嶺直接吃掉徐徽言和這些精銳部隊,狄泉才不肯把這精銳部隊派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