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是啊,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不過也說不定有驚喜能夠降臨呢。”
諸葛英見自己的鋪墊已經差不多了,直接拿出來了自己從“鼓上蚤”時遷那裏得到的狄泉親筆書信,交給了狄雷閱讀。
狄雷在看過信件之後,直接變成了啞巴,半晌之間,動也不動,就是呆呆的看著燭火而已。
諸葛英也沒有出言打擾,他知道,此刻狄雷的心中自然是掀起來了一陣軒然大波,這都得靠他自己來平息,他是幫不上忙的。
半晌過後,狄雷則是問詢諸葛英道,“兄弟,我該怎麽辦?”
“這個……還得哥哥自己決斷。”
諸葛英秉持著“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則,不做過多評述,但是狄雷卻笑了,看著諸葛英道,“已經到了這個時候,難不成兄弟你叫我再演一遍上屋抽梯嗎?”
諸葛英一聽,明白了狄雷的意思,這“上屋抽梯”的典故,也是他祖先諸葛孔明的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
劉琮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想要吹枕邊風攛掇劉表廢長立幼,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諸葛亮身為劉備幕僚,又與劉表有親戚關係,因此不便討論此事。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說此處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出君口,入我耳,求教於諸葛亮。
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隻得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狄雷能說這話,也是證明了他現在知道,自己完全不能感情用事,所以才會如此進行詢問,否則哪裏還用問,提起錘子出去,那可就簡單了!
“於情,殺之無妨,但於理不合,聖人教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生養之恩大如天,即便是割肉還母,剃骨還父,仍然是還不完的,若真是……隻怕為天下人所不容,為情理所不容,天下人幽幽之口,饒不了哥哥你,也饒不了狄家……”
諸葛英從理智層麵分析了一下這件事,按說狄泉作為狄家後人造反反宋,屬於是臣子造反,但是由於狄青當年被害死得太慘,後麵狄家幾代人也沒有得到撫恤,老百姓對狄家都是有同情的,所以並不把狄泉當成亂臣賊子看待。
但是,狄雷如果弑父,這是在倫理道德層麵上的大不孝,這就會讓狄家失去民眾支持度。
畢竟,這裏現在還是一個封建時代,即便是狄泉有改變這一切的心思,並且願意付諸實踐,但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改變,人權的宣揚,頭頂上的那根無形的辮子,包括心中的那根辮子,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亡的。
就算是有的人頭上的辮子被剪掉了,心裏麵的辮子不是還在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想要消除他們,隻怕靠著狄泉一代人的努力,還是遙遙無期的……
隻能一步一步的走,先站在現行社會規則和道德體係之內,與之共存,在做出長足的,潛移默化的改變。
“請兄弟把他先安置在帳篷之中,擺下一桌極品酒宴款待,待我前去。”
狄雷說罷,就把諸葛英送出帳篷,他要自己靜一靜。
諸葛英走出帳篷之後,歎了一口氣,狄泉不僅僅帶迴來了這個消息,還提出,叫諸葛英和朱武想辦法布置祭孔事宜,讓狄雷作為代表,代替他前往曲阜祭孔。
祭孔,這基本上是古代一個政權走向合理合法化的必要一步。
山東曲阜現在也已經在了狄泉的掌控之中,早在五六千年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早期的文明。
要說這片地方能夠孕育出聖人,是並不為奇的,早在孔子之前,還有炎帝、黃帝、少昊徙都於此。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約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 。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所以說這個地方誕生了孔子這樣的大師,其實也是並不讓人覺得奇怪的,畢竟曲阜這個地方,真是堪稱人傑地靈,而孔子和這些曲阜曾經出現過的先賢相比,也都是各有千秋,不遑多讓的人物。
由於是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講學、墓葬和後人祭祀之地,因此被稱之為“東方聖城”,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耶路撒冷”。
而在孔子死後第二年,曲阜所在地魯國將其所居之堂屋“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僅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車服、禮器。
到了宋仁宗寶元年間,開始擴建孔府,封衍聖公後,另建新第,稱衍聖公府。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而早在漢朝時期,曆史上就產生了第一次祭孔,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裏,以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
雖說這位出身街巷的漢高祖對於儒生並不看好,甚至還在儒生的帽子裏麵撒過尿,但是他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表示出來了對儒家的敬意,也許正因如此,給他那位叫劉徹的子孫留下來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契機吧。
後麵的漢朝皇帝也是頻繁祭孔,元始元年,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人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過闕裏,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
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二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朝廷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政教活動。
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
哪怕是異族出身的蒙古和滿清入主中原,也不敢怠慢,清朝順治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
哪怕是他們入主中原毀滅了漢人的軍事力量,甚至剃發易服,想要改變漢人的衣冠風俗,但是漢人的文化,他們毀滅不掉,甚至被同化……
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件事情一旦辦了,那就已經是向外界證明,狄泉馬上就要離著封邦建國不遠了。
這件事情,狄泉自己不能親自去,也是不能隨隨便便交給他們的,因為按照劃分,今後他們是臣子,祭孔這些事情要本家人去,不能叫他們去。
所以,狄家隻有狄雷一個符合標準了,狄雷要是這個時候鬧出來了什麽亂子,可就不好收場了。
不過,諸葛英還是相信,狄雷應該不會讓狄泉失望。
而傅光這邊被帶到了一個營帳裏麵,焦急等待中,他知道自己的大兒子狄雷可能馬上就要和自己見麵了,心裏有些忐忑。
但是,在進入梁山大軍軍營時,他也看到了好多,他也是行伍出身,當時就看出來了梁山的軍力,那真是不錯,比起朝廷來說絲毫不弱,難怪狄泉可以憑借著手裏的兵馬短時間內幾乎拿下山東半島全境。
看來,自己二兒子傅天亮跟隨梁山的發展還是很可觀的,畢竟他也是宋軍出身,非常清楚宋軍已經爛成了個什麽樣子。
就在此時,諸葛英進入了帳篷。
“這位就是傅公吧,在下諸葛英,奉命擺宴款待傅公。”
“公子,請了……諸葛,莫非公子乃是諸葛武侯後人?不知在此任何等職位?”
傅光詢問道。
“英不才,有辱祖上名望,在狄寨主手下濫充參謀。”
諸葛英語出謙恭,但傅光這邊心裏頭卻是震驚的不得了,諸葛英這歲數看著也就十三四歲,但是處事得體,不弱旁人,更何況是諸葛亮的後人。
諸葛亮是什麽人?這麽多年來,諸葛氏可出過庸才嗎?哪個諸葛氏的後人,不叫人高看一眼。
“公子過謙,葛公何等聖人,不知如公子這般人才,狄寨主麾下還有多少?”
傅光也是十分好奇,狄泉手下的班底到底如何?他之前隻看到了狄泉手下的一些武官,他們也沒有動手,實力並不清楚。
“傅公抬舉我了,狄寨主四海譽望,英雄好漢無不為之傾倒,紛紛投效,共襄義舉,更何況,齊魯大地自古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自稷下學宮起,人才輩出,狄寨主手下高明之士燦若星河,出乎其類者,拔乎其萃者,車載鬥量,數不勝數,英不過微末之士也!”
諸葛英這話,直接把門麵給狄泉撐起來了,傅光聽得半信半疑的,但是轉念一想,諸葛英歲數還小,保不齊還真和他說的一樣,在狄泉手下並不是什麽有顯赫地位,另有人才存在。
即便如此,眼前這個少年也是給傅光不可小覷的感覺。
諸葛英這邊招唿兵士把酒菜端了進來,按照狄雷的吩咐,酒菜都是最高規格的標準,一時間讓傅光也是看花了眼。
由於狄泉是穿越人士,所以自上梁山以來,對梁山上的餐飲水平進行了極大程度的改良,普及了鐵鍋和炒菜,造出了各種後世調味料,如辣椒、醬油,還有各種非華夏原產地植物,如土豆、番茄,並將一些後世出現的美食製作方式跨時代應用到了這個時候,那些都成了跨時代的奇思妙想,導致梁山內部的飲食文化發展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躍。
“這……這些都是什麽……”
傅光看著自己眼前的幾道菜,遲遲不敢下筷子,因為他都沒見過,認不出來是什麽東西,不知道能吃不能吃。
左邊的一道菜,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植物和雞蛋燴在了一起,那植物切成了快,把雞蛋染紅了,看起來像是剛出娘胎的紫河車一樣,看得傅光一陣反胃。
實際上,這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番茄炒蛋而已……
第二道菜,是個銅鍋,地下還有小炭火煨著,裏麵盛放的好像是湯,又像是菜,總之是有湯還有菜,有菜還有湯,湯煮菜。
傅光辨認了一下,這裏麵的東西他大多數認得出來,冬菇海米吊的湯裏麵還有白肉,菊花,醃白菜,實際上是菊花爐肉火鍋……
後麵一道菜則是一種不知道用什麽火紅色調料加了牛肉麵一起做好的豆腐,問起來撲鼻的麻辣之氣,不用嚐都知道,滋味必然是新鮮熱辣的!聞著都想要打噴嚏了,這就是麻婆豆腐的效果……
第四道菜傅光認出來了,是海參,六根梅花參躺在一個大盤子裏麵,四周圍滿了被炸的金黃的蔥段,海參包裹著油亮的芡汁,蔥香味極其濃鬱,正是蔥燒海參。
當然,宋朝時期吃海參沒有這麽吃的,這做法傅光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五道菜更是讓傅光歎為觀止,文思豆腐羹,頭發絲一般的豆腐絲,根根飄在雞湯裏麵,但卻又聚而不散,在湯汁裏麵組成了一朵菊花的樣子,是菊花文思豆腐。
這得多好的刀法啊!
傅光震撼之餘,給自己倒了杯酒想要壓壓驚,但是,等到酒倒出來的時候,他又驚了!
這酒不但是金黃色的,還泛起了一堆冰涼的泡沫,還絲絲的冒涼氣嘞!
“有毒!”
諸葛英見自己的鋪墊已經差不多了,直接拿出來了自己從“鼓上蚤”時遷那裏得到的狄泉親筆書信,交給了狄雷閱讀。
狄雷在看過信件之後,直接變成了啞巴,半晌之間,動也不動,就是呆呆的看著燭火而已。
諸葛英也沒有出言打擾,他知道,此刻狄雷的心中自然是掀起來了一陣軒然大波,這都得靠他自己來平息,他是幫不上忙的。
半晌過後,狄雷則是問詢諸葛英道,“兄弟,我該怎麽辦?”
“這個……還得哥哥自己決斷。”
諸葛英秉持著“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則,不做過多評述,但是狄雷卻笑了,看著諸葛英道,“已經到了這個時候,難不成兄弟你叫我再演一遍上屋抽梯嗎?”
諸葛英一聽,明白了狄雷的意思,這“上屋抽梯”的典故,也是他祖先諸葛孔明的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
劉琮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想要吹枕邊風攛掇劉表廢長立幼,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諸葛亮身為劉備幕僚,又與劉表有親戚關係,因此不便討論此事。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說此處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出君口,入我耳,求教於諸葛亮。
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隻得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狄雷能說這話,也是證明了他現在知道,自己完全不能感情用事,所以才會如此進行詢問,否則哪裏還用問,提起錘子出去,那可就簡單了!
“於情,殺之無妨,但於理不合,聖人教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生養之恩大如天,即便是割肉還母,剃骨還父,仍然是還不完的,若真是……隻怕為天下人所不容,為情理所不容,天下人幽幽之口,饒不了哥哥你,也饒不了狄家……”
諸葛英從理智層麵分析了一下這件事,按說狄泉作為狄家後人造反反宋,屬於是臣子造反,但是由於狄青當年被害死得太慘,後麵狄家幾代人也沒有得到撫恤,老百姓對狄家都是有同情的,所以並不把狄泉當成亂臣賊子看待。
但是,狄雷如果弑父,這是在倫理道德層麵上的大不孝,這就會讓狄家失去民眾支持度。
畢竟,這裏現在還是一個封建時代,即便是狄泉有改變這一切的心思,並且願意付諸實踐,但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改變,人權的宣揚,頭頂上的那根無形的辮子,包括心中的那根辮子,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亡的。
就算是有的人頭上的辮子被剪掉了,心裏麵的辮子不是還在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想要消除他們,隻怕靠著狄泉一代人的努力,還是遙遙無期的……
隻能一步一步的走,先站在現行社會規則和道德體係之內,與之共存,在做出長足的,潛移默化的改變。
“請兄弟把他先安置在帳篷之中,擺下一桌極品酒宴款待,待我前去。”
狄雷說罷,就把諸葛英送出帳篷,他要自己靜一靜。
諸葛英走出帳篷之後,歎了一口氣,狄泉不僅僅帶迴來了這個消息,還提出,叫諸葛英和朱武想辦法布置祭孔事宜,讓狄雷作為代表,代替他前往曲阜祭孔。
祭孔,這基本上是古代一個政權走向合理合法化的必要一步。
山東曲阜現在也已經在了狄泉的掌控之中,早在五六千年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早期的文明。
要說這片地方能夠孕育出聖人,是並不為奇的,早在孔子之前,還有炎帝、黃帝、少昊徙都於此。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約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 。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所以說這個地方誕生了孔子這樣的大師,其實也是並不讓人覺得奇怪的,畢竟曲阜這個地方,真是堪稱人傑地靈,而孔子和這些曲阜曾經出現過的先賢相比,也都是各有千秋,不遑多讓的人物。
由於是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講學、墓葬和後人祭祀之地,因此被稱之為“東方聖城”,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耶路撒冷”。
而在孔子死後第二年,曲阜所在地魯國將其所居之堂屋“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僅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車服、禮器。
到了宋仁宗寶元年間,開始擴建孔府,封衍聖公後,另建新第,稱衍聖公府。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而早在漢朝時期,曆史上就產生了第一次祭孔,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裏,以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
雖說這位出身街巷的漢高祖對於儒生並不看好,甚至還在儒生的帽子裏麵撒過尿,但是他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表示出來了對儒家的敬意,也許正因如此,給他那位叫劉徹的子孫留下來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契機吧。
後麵的漢朝皇帝也是頻繁祭孔,元始元年,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人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過闕裏,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
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二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朝廷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政教活動。
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
哪怕是異族出身的蒙古和滿清入主中原,也不敢怠慢,清朝順治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
哪怕是他們入主中原毀滅了漢人的軍事力量,甚至剃發易服,想要改變漢人的衣冠風俗,但是漢人的文化,他們毀滅不掉,甚至被同化……
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件事情一旦辦了,那就已經是向外界證明,狄泉馬上就要離著封邦建國不遠了。
這件事情,狄泉自己不能親自去,也是不能隨隨便便交給他們的,因為按照劃分,今後他們是臣子,祭孔這些事情要本家人去,不能叫他們去。
所以,狄家隻有狄雷一個符合標準了,狄雷要是這個時候鬧出來了什麽亂子,可就不好收場了。
不過,諸葛英還是相信,狄雷應該不會讓狄泉失望。
而傅光這邊被帶到了一個營帳裏麵,焦急等待中,他知道自己的大兒子狄雷可能馬上就要和自己見麵了,心裏有些忐忑。
但是,在進入梁山大軍軍營時,他也看到了好多,他也是行伍出身,當時就看出來了梁山的軍力,那真是不錯,比起朝廷來說絲毫不弱,難怪狄泉可以憑借著手裏的兵馬短時間內幾乎拿下山東半島全境。
看來,自己二兒子傅天亮跟隨梁山的發展還是很可觀的,畢竟他也是宋軍出身,非常清楚宋軍已經爛成了個什麽樣子。
就在此時,諸葛英進入了帳篷。
“這位就是傅公吧,在下諸葛英,奉命擺宴款待傅公。”
“公子,請了……諸葛,莫非公子乃是諸葛武侯後人?不知在此任何等職位?”
傅光詢問道。
“英不才,有辱祖上名望,在狄寨主手下濫充參謀。”
諸葛英語出謙恭,但傅光這邊心裏頭卻是震驚的不得了,諸葛英這歲數看著也就十三四歲,但是處事得體,不弱旁人,更何況是諸葛亮的後人。
諸葛亮是什麽人?這麽多年來,諸葛氏可出過庸才嗎?哪個諸葛氏的後人,不叫人高看一眼。
“公子過謙,葛公何等聖人,不知如公子這般人才,狄寨主麾下還有多少?”
傅光也是十分好奇,狄泉手下的班底到底如何?他之前隻看到了狄泉手下的一些武官,他們也沒有動手,實力並不清楚。
“傅公抬舉我了,狄寨主四海譽望,英雄好漢無不為之傾倒,紛紛投效,共襄義舉,更何況,齊魯大地自古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自稷下學宮起,人才輩出,狄寨主手下高明之士燦若星河,出乎其類者,拔乎其萃者,車載鬥量,數不勝數,英不過微末之士也!”
諸葛英這話,直接把門麵給狄泉撐起來了,傅光聽得半信半疑的,但是轉念一想,諸葛英歲數還小,保不齊還真和他說的一樣,在狄泉手下並不是什麽有顯赫地位,另有人才存在。
即便如此,眼前這個少年也是給傅光不可小覷的感覺。
諸葛英這邊招唿兵士把酒菜端了進來,按照狄雷的吩咐,酒菜都是最高規格的標準,一時間讓傅光也是看花了眼。
由於狄泉是穿越人士,所以自上梁山以來,對梁山上的餐飲水平進行了極大程度的改良,普及了鐵鍋和炒菜,造出了各種後世調味料,如辣椒、醬油,還有各種非華夏原產地植物,如土豆、番茄,並將一些後世出現的美食製作方式跨時代應用到了這個時候,那些都成了跨時代的奇思妙想,導致梁山內部的飲食文化發展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躍。
“這……這些都是什麽……”
傅光看著自己眼前的幾道菜,遲遲不敢下筷子,因為他都沒見過,認不出來是什麽東西,不知道能吃不能吃。
左邊的一道菜,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植物和雞蛋燴在了一起,那植物切成了快,把雞蛋染紅了,看起來像是剛出娘胎的紫河車一樣,看得傅光一陣反胃。
實際上,這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番茄炒蛋而已……
第二道菜,是個銅鍋,地下還有小炭火煨著,裏麵盛放的好像是湯,又像是菜,總之是有湯還有菜,有菜還有湯,湯煮菜。
傅光辨認了一下,這裏麵的東西他大多數認得出來,冬菇海米吊的湯裏麵還有白肉,菊花,醃白菜,實際上是菊花爐肉火鍋……
後麵一道菜則是一種不知道用什麽火紅色調料加了牛肉麵一起做好的豆腐,問起來撲鼻的麻辣之氣,不用嚐都知道,滋味必然是新鮮熱辣的!聞著都想要打噴嚏了,這就是麻婆豆腐的效果……
第四道菜傅光認出來了,是海參,六根梅花參躺在一個大盤子裏麵,四周圍滿了被炸的金黃的蔥段,海參包裹著油亮的芡汁,蔥香味極其濃鬱,正是蔥燒海參。
當然,宋朝時期吃海參沒有這麽吃的,這做法傅光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五道菜更是讓傅光歎為觀止,文思豆腐羹,頭發絲一般的豆腐絲,根根飄在雞湯裏麵,但卻又聚而不散,在湯汁裏麵組成了一朵菊花的樣子,是菊花文思豆腐。
這得多好的刀法啊!
傅光震撼之餘,給自己倒了杯酒想要壓壓驚,但是,等到酒倒出來的時候,他又驚了!
這酒不但是金黃色的,還泛起了一堆冰涼的泡沫,還絲絲的冒涼氣嘞!
“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