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家對付這些鐵殼王八倒是簡單,一禪杖一個,可惜不是人人都和灑家一樣,要是這次能勸說動我那小王賢弟就好了……”
對於“花和尚”魯智深來說,鐵浮屠騎兵和正常的騎兵沒有兩樣,以他的力氣,別管是啥盔甲,一禪杖下去,這盔甲裏麵的人也就都報銷了。
“小王將軍乃是老種經略相公愛將,不肯舍棄老種經略相公知遇之恩,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青麵獸”楊誌話語的字裏行間,也透露著對於這位小王將軍的惋惜,看來這人在種家軍裏麵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種家軍是洛陽種世衡所建,是北宋西北的屏障,在老牌開國元勳唿楊高鄭幾大將門都紛紛凋零了之後,隻有西軍異軍突起,狄家將傳的不長,三代而終,還得靠狄泉挑大梁,現在西軍的中堅力量還是折種劉姚四家,其中種家軍是最出人才的。
在《水滸傳》原著提到種家軍人物就不少,王進是要去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魯智深是老種經略相公帳前軍官,還有提到渭州小種經略相公。不過,書中也僅限於此,但能讓魯智深這樣的好漢在帳下當軍官引以為榮就能看出種家軍的厲害了。
種家軍並沒有演義評書,隻是在其他評書話本裏麵留下過隻言片語罷了,他們走進了史書,因此少有人知,隻是,種家軍的功績卻是無比顯赫的。
種家軍第一代是種世衡,他與狄青齊名,曾計除西夏大將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第二代是種世衡的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谘、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他們兄弟全部在軍中,為國而戰,為民而戰;第三代主要以種師道、種師中、種樸為主,在那鐵馬金戈的數百年間,種家兒郎抗西夏,抗金,抗吐蕃,數十人戰死沙場,種家軍更是無數人染血西北的黃沙。
時至今日朝廷裏麵的第一名將,還是老種經略相公,穩坐釣魚台。
而這位小王將軍,也是當年魯智深在西軍之中的至交好友,“北宋加特林”——王舜臣。
“什麽王將軍?魯提轄細說說!”
關勝來了興趣,連連詢問起來。
“咳咳咳,話說灑家那位小王兄弟……”
魯智深還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的開始了講述。
王舜臣,如今的北宋蘭州知州,後累功至知鄜州、崇儀使、成州刺史、權知蘭州,當年隨種樸征討西夏,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箭無虛發。
據《宋史·種世衡傳》記載,在北宋徽宗年間,有一次,宋軍與反叛的羌族部落作戰,一開始作戰不利,甚至連主帥都遇伏戰死。
按照宋朝西軍的戰鬥力,麵對那種情況,也是隻能退後,而不能向前,情況非常危急,當時敗退的宋軍被敵人圍追堵截,在狹窄的關隘前擠成一團,所謂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主將戰死,兵敗如山倒,不出意外的話,這支部隊即將陷入潰敗和覆滅。
就在這個危機時刻,有一個叫王舜臣的軍官站了出來。他就拿著弓獨自站在那裏,等待敵人進入射程。
羌人衝在最前麵的,是羌酋長手下七個最驍勇兇悍的騎兵先鋒,王舜臣認為,不打掉這支先鋒,宋軍必定在低迷的士氣下土崩瓦解。
於是他當眾宣言說:“我要在最前麵的騎兵眉間插花。”
這句話也是給這幾個羌人的最後警告!
結果這七個敵騎還在衝,於是王舜臣發了三箭,三個敵騎落馬而死,近距離發射,而且都是臉上中箭。
這弓箭技術和其膽魄也是非比尋常,騎兵衝鋒,瞬息而至,在放敵人到達非常近的情況下,還有膽量連發三箭,箭箭射麵,一擊斃命,其箭術和膽魄當屬天下一流!
這三箭下去,那效果是不亞於當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剩下四個敵騎害怕了,扭轉馬頭就跑,哪兒有那麽便宜的事兒啊?你耀武揚威一通,一看情況不對就想走了?門兒也沒有啊!
結果,這幾個倒黴蛋別管是跑得多快,最後也都被王舜臣的箭穿通了後背,落馬而死。
上萬的敵軍都王舜臣神乎其技的弓箭所震懾住了,沒人再敢上,要不說這三箭堪比當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呢。
於是王舜臣這手箭術震懾住了敵人,給軍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也在同一時間開始重整宋軍,恢複了士氣。
沒多久,敵軍又衝了上來,一場惡戰就此爆發,這場激戰一直從下午持續到了晚上,堪稱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在近四個小時的時間裏,王舜臣射出了上千隻箭,箭無虛發,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滿臂。
在場眾人聽聞,無不駭然,俗話說臨陣開弓,箭不過五,就是說一個士兵在一場戰鬥之中最多能拉五次滿弓,然後就沒力氣了。
也許有臂力過人著能夠超出這個限製,但是兩個時辰內拉弓射箭上千次,這個頻率如果是真的話,隻怕是這人的兩個臂膀都得廢了!
最終,憑借著王舜臣的勇猛和擔當,宋軍才平安脫險,反敗為勝。
相比於後羿射日、李廣射虎之類的傳說,王舜臣的戰史詳實而生動,其中的細節也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彰顯勇氣與力量的壯舉,也是人類切實可以做到的壯舉。
可以說此戰宋軍之所以沒有全軍覆沒,絕大方麵的因素都要歸功於王舜臣,也可以說是王舜臣憑靠一己之力就扭轉了戰場局勢。
“兩個時辰,一千多支箭,這還是人嗎?”
“醜郡馬”宣讚嘴巴都張開了,他也是擅長騎射,能用連珠箭對射贏了番將的狠人,但是讓他兩個時辰射一千多支箭,他無論如何都辦不到,要是一整天還差不多。
“千真萬確,那一站,灑家也在。”
“花和尚”魯智深作為戰爭的親曆者,就是證明王舜臣能耐的最好鐵證。
按照這麽算,王舜臣在近四個小時的戰鬥裏,發射了一千多支箭矢,這裏以他在四個小時中射出一千支箭為標準,經過了計算,那麽他大概是一分鍾就能射出4.17支箭,相當於是大約每14.4秒便射出一箭,考慮到休息和更換裝備等消耗的時間,王舜臣的射擊頻率極有可能高於10秒\/箭。
這種射速和戰績稱他為“中國曆史上最強神射手”一點也不為過,這也是為何現代網友送給他“宋朝加特林”、“固定炮台”等“美譽”的原因所在。
“而且,他那弓箭也是特製的,仿造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大黃弓,長短足有五尺。”
魯智深和王舜臣關係很好,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王舜臣的力量和他不相上下……
這種長短的弓箭,在宋朝堪稱是絕無僅有的,這長短和弓重幾乎和清弓無異。
千萬別小看清弓!清弓是中國曆史上最晚出現的大反曲弓,其殺傷力、破甲能力堪稱那個年代的“反器材步槍”。清弓以“力”作為拉力單位,一個力≈13磅(5.85公斤)。
明、清兩代,武舉人的考核標準都是能用3力的戰弓在清初,八旗兵普遍能開7力以上的硬弓(91磅)。
而實戰中,60磅清弓即能輕鬆破鋼板。經實戰測試,清弓的破甲能力遠勝於同等磅數的英格蘭長弓,100磅的清弓,其破甲能力就相當於160磅的英格蘭長弓。
王舜臣的弓箭就是自己改造的,使兩端的弓梢變得更大更長,並反向彎曲,是標準的大反翹長弓梢。這樣就使得在杠杆作用下,弓箭手隻需用較小的拉力就能拉開更大磅數的弓。
換句話來說,這種弓的結構可以在拉弓時提高能量轉換,使得拉弓較為省力,還增大了拉距,當然這也讓開弓射箭的射姿變得特別醜,誰看誰吐槽,以及使得弓的射速較慢。
並且為了增強使用這種大威力弓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他們將弓上的環形弦墊改為了固定式的凹槽狀弦墊,更高更大,弦墊上還裝有皮革,以緩衝弓弦撒放時的巨大力量,減少對弓體本身造成的衝擊,還能夠很好的防止“翻弓”。
但是以王舜臣不遜色於魯智深的力量,射速慢在他手裏完全可以用力量彌補,根本不慢,箭無虛發。
這種弓箭已經非常近似於經滿清女真人改造後的大梢弓,清朝八旗兵的製式弓形清弓,可以說是這種改進領先了時代很多年的。
因為在之後的曆史上,清弓確實是取代了中原內地原本流行的無弦墊長梢弓、開元弓、小梢弓等各種弓形,名震天下,一統中國的弓圈江湖。
而且王舜臣這射術也和八旗軍很像,重弓重箭,在與敵軍作戰時,八旗軍的戰術往往也是在近距離猛射,擊穿敵軍的鎧甲,給敵人造成嚴重傷亡。
而且,在實戰中,直至乾隆晚期,精銳八旗軍的殺手鐧戰術就是“近戰射麵”——利用極其精湛的射術和重型滿洲弓的強大威力,將負隅頑抗的敵軍一掃而光!
他們是到了距離敵人二三十步,甚至五步的距離才開始張弓搭箭,以精準射擊直接射向敵人盔甲不能保護到的地方,如麵部、腋下等部位,將對手一舉斃命,這種技法被稱為“五步射麵”。
仔細看來,王舜臣的這種射術與之極其相似,這種射法並不是滿清首創,而是漢人早就發明出來了的。
清弓的威力極大,以王舜臣這種射術的人操作,恐怕能麵對早期火器而不落下風,在數十米的距離上能跟火繩槍有來有迴,畢竟清弓本來就被現代人稱為“古代版的反器材步槍”,因為清弓的普遍特點就是體型大、磅數高、威力大、射擊穩。
“這小子那一站,戰,我魯達算是服了,一箭就把人家一條胳膊給射下來了!我這是生平僅見!”
魯智深的這句話卻引起一陣懷疑之聲。
因為大家夥誰也沒聽說過能用箭矢射落胳膊的!
“這不是玩笑話,有一種鏟箭,箭頭極其寬大,配合著重弓,卻有鏟掉肢體之能。”
“青麵獸”楊誌此刻也開口說話了,這種箭頭,他們楊家將祖上是見過的,不是射術高手,用極其厲害的重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這種箭矢一般都是清朝用的比較多,八旗軍所用的箭矢的戰鬥部都極其寬大,像一把鏟刀一樣,殺傷力巨大,能夠給敵人身上造成巨大傷口,在戰鬥時,甚至出現過一箭鏟掉敵人手臂或脖子的情況。
“我的個乖乖,那個什麽‘小李廣’花榮和他比起來,就是個屁啊……”
“醜郡馬”宣讚見識過“小李廣”花榮的弓箭威力,但是人家花榮的弓箭是隻有準頭,威力卻遠遠達不到能夠傷殘肢體的程度。
“這樣的好漢,魯提轄怎麽沒給他弄過來?”
“大刀”關勝聽著都對這位王舜臣垂涎三尺了。
“唉,老種經略相公要把自己孫女許配給他,往後他就得是種家的自己人了,你說他能不能來?”
魯智深這話說的痛切,如若是這樣,那王舜臣確實是沒有可能再加入梁山了。
“這籠絡人心可有一手!可惜咱寨主家裏麵也沒個女眷什麽的,要不也和那老種經略相公的女兒爭一爭。”
“井木犴”郝思文半打趣半實話的說著。
但是“大刀”關勝聽了,卻是臉色大變 連忙嗬斥道,“兄弟,莫要開寨主的玩笑,雖說你我等人與寨主情同手足,但如今我梁山已經成了勢力,日後少不了要封邦建國,屆時寨主必然登基大寶,屆時主臣有別,你等要還是這個樣子,豈不……”
不得不說,關勝想的長遠,畢竟祖祖輩輩都是讀《春秋》的,文化人。
“你說的沒錯,但是灑家不願意變了,灑家看,寨主不是那等人,自古君王能患難而不能同富貴,但灑家尋思,寨主當是那個例外!”
對於“花和尚”魯智深來說,鐵浮屠騎兵和正常的騎兵沒有兩樣,以他的力氣,別管是啥盔甲,一禪杖下去,這盔甲裏麵的人也就都報銷了。
“小王將軍乃是老種經略相公愛將,不肯舍棄老種經略相公知遇之恩,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青麵獸”楊誌話語的字裏行間,也透露著對於這位小王將軍的惋惜,看來這人在種家軍裏麵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種家軍是洛陽種世衡所建,是北宋西北的屏障,在老牌開國元勳唿楊高鄭幾大將門都紛紛凋零了之後,隻有西軍異軍突起,狄家將傳的不長,三代而終,還得靠狄泉挑大梁,現在西軍的中堅力量還是折種劉姚四家,其中種家軍是最出人才的。
在《水滸傳》原著提到種家軍人物就不少,王進是要去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魯智深是老種經略相公帳前軍官,還有提到渭州小種經略相公。不過,書中也僅限於此,但能讓魯智深這樣的好漢在帳下當軍官引以為榮就能看出種家軍的厲害了。
種家軍並沒有演義評書,隻是在其他評書話本裏麵留下過隻言片語罷了,他們走進了史書,因此少有人知,隻是,種家軍的功績卻是無比顯赫的。
種家軍第一代是種世衡,他與狄青齊名,曾計除西夏大將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第二代是種世衡的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谘、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他們兄弟全部在軍中,為國而戰,為民而戰;第三代主要以種師道、種師中、種樸為主,在那鐵馬金戈的數百年間,種家兒郎抗西夏,抗金,抗吐蕃,數十人戰死沙場,種家軍更是無數人染血西北的黃沙。
時至今日朝廷裏麵的第一名將,還是老種經略相公,穩坐釣魚台。
而這位小王將軍,也是當年魯智深在西軍之中的至交好友,“北宋加特林”——王舜臣。
“什麽王將軍?魯提轄細說說!”
關勝來了興趣,連連詢問起來。
“咳咳咳,話說灑家那位小王兄弟……”
魯智深還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的開始了講述。
王舜臣,如今的北宋蘭州知州,後累功至知鄜州、崇儀使、成州刺史、權知蘭州,當年隨種樸征討西夏,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箭無虛發。
據《宋史·種世衡傳》記載,在北宋徽宗年間,有一次,宋軍與反叛的羌族部落作戰,一開始作戰不利,甚至連主帥都遇伏戰死。
按照宋朝西軍的戰鬥力,麵對那種情況,也是隻能退後,而不能向前,情況非常危急,當時敗退的宋軍被敵人圍追堵截,在狹窄的關隘前擠成一團,所謂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主將戰死,兵敗如山倒,不出意外的話,這支部隊即將陷入潰敗和覆滅。
就在這個危機時刻,有一個叫王舜臣的軍官站了出來。他就拿著弓獨自站在那裏,等待敵人進入射程。
羌人衝在最前麵的,是羌酋長手下七個最驍勇兇悍的騎兵先鋒,王舜臣認為,不打掉這支先鋒,宋軍必定在低迷的士氣下土崩瓦解。
於是他當眾宣言說:“我要在最前麵的騎兵眉間插花。”
這句話也是給這幾個羌人的最後警告!
結果這七個敵騎還在衝,於是王舜臣發了三箭,三個敵騎落馬而死,近距離發射,而且都是臉上中箭。
這弓箭技術和其膽魄也是非比尋常,騎兵衝鋒,瞬息而至,在放敵人到達非常近的情況下,還有膽量連發三箭,箭箭射麵,一擊斃命,其箭術和膽魄當屬天下一流!
這三箭下去,那效果是不亞於當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剩下四個敵騎害怕了,扭轉馬頭就跑,哪兒有那麽便宜的事兒啊?你耀武揚威一通,一看情況不對就想走了?門兒也沒有啊!
結果,這幾個倒黴蛋別管是跑得多快,最後也都被王舜臣的箭穿通了後背,落馬而死。
上萬的敵軍都王舜臣神乎其技的弓箭所震懾住了,沒人再敢上,要不說這三箭堪比當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呢。
於是王舜臣這手箭術震懾住了敵人,給軍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也在同一時間開始重整宋軍,恢複了士氣。
沒多久,敵軍又衝了上來,一場惡戰就此爆發,這場激戰一直從下午持續到了晚上,堪稱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在近四個小時的時間裏,王舜臣射出了上千隻箭,箭無虛發,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滿臂。
在場眾人聽聞,無不駭然,俗話說臨陣開弓,箭不過五,就是說一個士兵在一場戰鬥之中最多能拉五次滿弓,然後就沒力氣了。
也許有臂力過人著能夠超出這個限製,但是兩個時辰內拉弓射箭上千次,這個頻率如果是真的話,隻怕是這人的兩個臂膀都得廢了!
最終,憑借著王舜臣的勇猛和擔當,宋軍才平安脫險,反敗為勝。
相比於後羿射日、李廣射虎之類的傳說,王舜臣的戰史詳實而生動,其中的細節也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彰顯勇氣與力量的壯舉,也是人類切實可以做到的壯舉。
可以說此戰宋軍之所以沒有全軍覆沒,絕大方麵的因素都要歸功於王舜臣,也可以說是王舜臣憑靠一己之力就扭轉了戰場局勢。
“兩個時辰,一千多支箭,這還是人嗎?”
“醜郡馬”宣讚嘴巴都張開了,他也是擅長騎射,能用連珠箭對射贏了番將的狠人,但是讓他兩個時辰射一千多支箭,他無論如何都辦不到,要是一整天還差不多。
“千真萬確,那一站,灑家也在。”
“花和尚”魯智深作為戰爭的親曆者,就是證明王舜臣能耐的最好鐵證。
按照這麽算,王舜臣在近四個小時的戰鬥裏,發射了一千多支箭矢,這裏以他在四個小時中射出一千支箭為標準,經過了計算,那麽他大概是一分鍾就能射出4.17支箭,相當於是大約每14.4秒便射出一箭,考慮到休息和更換裝備等消耗的時間,王舜臣的射擊頻率極有可能高於10秒\/箭。
這種射速和戰績稱他為“中國曆史上最強神射手”一點也不為過,這也是為何現代網友送給他“宋朝加特林”、“固定炮台”等“美譽”的原因所在。
“而且,他那弓箭也是特製的,仿造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大黃弓,長短足有五尺。”
魯智深和王舜臣關係很好,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王舜臣的力量和他不相上下……
這種長短的弓箭,在宋朝堪稱是絕無僅有的,這長短和弓重幾乎和清弓無異。
千萬別小看清弓!清弓是中國曆史上最晚出現的大反曲弓,其殺傷力、破甲能力堪稱那個年代的“反器材步槍”。清弓以“力”作為拉力單位,一個力≈13磅(5.85公斤)。
明、清兩代,武舉人的考核標準都是能用3力的戰弓在清初,八旗兵普遍能開7力以上的硬弓(91磅)。
而實戰中,60磅清弓即能輕鬆破鋼板。經實戰測試,清弓的破甲能力遠勝於同等磅數的英格蘭長弓,100磅的清弓,其破甲能力就相當於160磅的英格蘭長弓。
王舜臣的弓箭就是自己改造的,使兩端的弓梢變得更大更長,並反向彎曲,是標準的大反翹長弓梢。這樣就使得在杠杆作用下,弓箭手隻需用較小的拉力就能拉開更大磅數的弓。
換句話來說,這種弓的結構可以在拉弓時提高能量轉換,使得拉弓較為省力,還增大了拉距,當然這也讓開弓射箭的射姿變得特別醜,誰看誰吐槽,以及使得弓的射速較慢。
並且為了增強使用這種大威力弓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他們將弓上的環形弦墊改為了固定式的凹槽狀弦墊,更高更大,弦墊上還裝有皮革,以緩衝弓弦撒放時的巨大力量,減少對弓體本身造成的衝擊,還能夠很好的防止“翻弓”。
但是以王舜臣不遜色於魯智深的力量,射速慢在他手裏完全可以用力量彌補,根本不慢,箭無虛發。
這種弓箭已經非常近似於經滿清女真人改造後的大梢弓,清朝八旗兵的製式弓形清弓,可以說是這種改進領先了時代很多年的。
因為在之後的曆史上,清弓確實是取代了中原內地原本流行的無弦墊長梢弓、開元弓、小梢弓等各種弓形,名震天下,一統中國的弓圈江湖。
而且王舜臣這射術也和八旗軍很像,重弓重箭,在與敵軍作戰時,八旗軍的戰術往往也是在近距離猛射,擊穿敵軍的鎧甲,給敵人造成嚴重傷亡。
而且,在實戰中,直至乾隆晚期,精銳八旗軍的殺手鐧戰術就是“近戰射麵”——利用極其精湛的射術和重型滿洲弓的強大威力,將負隅頑抗的敵軍一掃而光!
他們是到了距離敵人二三十步,甚至五步的距離才開始張弓搭箭,以精準射擊直接射向敵人盔甲不能保護到的地方,如麵部、腋下等部位,將對手一舉斃命,這種技法被稱為“五步射麵”。
仔細看來,王舜臣的這種射術與之極其相似,這種射法並不是滿清首創,而是漢人早就發明出來了的。
清弓的威力極大,以王舜臣這種射術的人操作,恐怕能麵對早期火器而不落下風,在數十米的距離上能跟火繩槍有來有迴,畢竟清弓本來就被現代人稱為“古代版的反器材步槍”,因為清弓的普遍特點就是體型大、磅數高、威力大、射擊穩。
“這小子那一站,戰,我魯達算是服了,一箭就把人家一條胳膊給射下來了!我這是生平僅見!”
魯智深的這句話卻引起一陣懷疑之聲。
因為大家夥誰也沒聽說過能用箭矢射落胳膊的!
“這不是玩笑話,有一種鏟箭,箭頭極其寬大,配合著重弓,卻有鏟掉肢體之能。”
“青麵獸”楊誌此刻也開口說話了,這種箭頭,他們楊家將祖上是見過的,不是射術高手,用極其厲害的重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這種箭矢一般都是清朝用的比較多,八旗軍所用的箭矢的戰鬥部都極其寬大,像一把鏟刀一樣,殺傷力巨大,能夠給敵人身上造成巨大傷口,在戰鬥時,甚至出現過一箭鏟掉敵人手臂或脖子的情況。
“我的個乖乖,那個什麽‘小李廣’花榮和他比起來,就是個屁啊……”
“醜郡馬”宣讚見識過“小李廣”花榮的弓箭威力,但是人家花榮的弓箭是隻有準頭,威力卻遠遠達不到能夠傷殘肢體的程度。
“這樣的好漢,魯提轄怎麽沒給他弄過來?”
“大刀”關勝聽著都對這位王舜臣垂涎三尺了。
“唉,老種經略相公要把自己孫女許配給他,往後他就得是種家的自己人了,你說他能不能來?”
魯智深這話說的痛切,如若是這樣,那王舜臣確實是沒有可能再加入梁山了。
“這籠絡人心可有一手!可惜咱寨主家裏麵也沒個女眷什麽的,要不也和那老種經略相公的女兒爭一爭。”
“井木犴”郝思文半打趣半實話的說著。
但是“大刀”關勝聽了,卻是臉色大變 連忙嗬斥道,“兄弟,莫要開寨主的玩笑,雖說你我等人與寨主情同手足,但如今我梁山已經成了勢力,日後少不了要封邦建國,屆時寨主必然登基大寶,屆時主臣有別,你等要還是這個樣子,豈不……”
不得不說,關勝想的長遠,畢竟祖祖輩輩都是讀《春秋》的,文化人。
“你說的沒錯,但是灑家不願意變了,灑家看,寨主不是那等人,自古君王能患難而不能同富貴,但灑家尋思,寨主當是那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