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的,這是什麽鬼東西,一次能射出這麽多支箭來!”
公孫郎跌暈在了地上,“摩雲金翅”這邊撿起了章武劍,又趕上前去,拿起了落地的諸葛連弩,仔細端詳了起來。
正看時,“鐵笛仙”馬麟手持雙刀,帶著幾十快馬趕到此處。
“歐鵬哥哥,出了什麽事情?”
“遇到一個刺客,叫我打昏了!”
歐鵬又抽出章武劍看了看,這漢劍的形製和這宋朝的劍大有不同,歐鵬也不認識,就先和馬麟把暈倒的公孫郎抬上馬背,帶走迴去見狄泉請功。
“稟報寨主,我兄弟二人在外麵捉了個刺客!”
狄泉正在營寨之中給李逵和鮑旭補習文化課,狄雷也在旁聽,正講道理豫讓的故事,歐鵬與馬麟便前來匯報了。
“刺客?現在何處?”
狄泉愣了一下,難不成是項元鎮派遣刺客前來?
可笑他們不知道自己今時今日的武藝,不然就絕不會派遣刺客前來送死了!
“刺客被我打暈,奪得他身上些許兵器在此!”
歐鵬一邊安排人把那公孫郎抬進來,“鐵笛仙”馬麟則是直接把那口章武劍並諸葛連弩奉上狄泉觀看。
狄泉也不認得諸葛連弩和章武劍,但是抽出章武劍來一看,確實是一口古劍。
但是,旁邊的墨家钜子狐光看到這兩件東西,卻是眼前一亮,立刻走上前去。
“钜子,可認得這二物?”
狄泉詢問道。
“這是大名鼎鼎的諸葛連弩!”
狐光一邊說,一邊把諸葛連弩拿了起來,緊接著,用狄泉都看不清的速度,直接把這諸葛連弩給拆開成了一堆零件!
“諸葛連弩,當年曾經失傳過製作方法,不過我們墨家在漢朝時就已經學過製造方法,而且多年以來都進行過改進,這支連弩明顯是原版,雖然做過一點改進,但和我們改進過的,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狐光不是王婆賣瓜來個自賣自誇,而是他們墨家在改造這種機械類弓弩,現在能夠達到的地步已經是讓人吃驚了。
“原來這就是諸葛連弩。”
狄泉也仔細端詳了一下這件在曆史中堪稱鼎鼎大名的連弩,不由得感歎起諸葛亮的智慧來。
“這把劍,咦?是一把漢劍,至今至少有千年了!”
狐光隨即拿起章武劍來端詳,當時就看出來了章武劍的準確年份。
狄泉的把柄紫電劍,還有眼前的這柄章武劍,都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一期間造的。
“漢劍的特點是端正儒雅、纖細狹長、霸意內斂,這柄劍乃是玉具劍裝劍飾,當時這種皆為達官顯貴之用,劍身為4個麵叫四麵漢劍,劍身為6個麵叫六麵漢劍,劍身為8個麵叫八麵漢劍,此劍正是四麵漢劍。”
“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側弧曲而伸,大多則樸實無華,木鞘銅裝,其中華麗者也有使用大漆鞘,玉裝,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製,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西漢早期鋼鐵就已取代青銅劍廣泛應用於軍事中,漢劍傳承自周製劍,屬於周製劍大類,而這柄劍製造工藝極其精良,其上有銘文兩道,一道是隸書,年代久遠,磨損嚴重,無法辨認一道是三個字,師古劍。”
“師古劍?”
“據史料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采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後來諸葛亮這把劍輾轉落入李師古手中,後來將其改名為師古劍,就是這柄漢劍。”
“原來是丞相之物!”
狄泉十分驚訝,沒想到今生今世,他還能夠見到諸葛亮的遺物。
“那如此說,這刺客不是諸葛亮的後人,就是李師古的後人了?”
狄雷在一旁問道。
“此言有理,把他弄醒,我來問問。”
狄泉等人立刻圍攏在了昏迷的公孫郎身邊。
狄雷上下打量了一下公孫郎,然後以非常怪異的眼神看著“摩雲金翅”歐鵬,看得歐鵬心裏頭一陣發毛,還以為是自己什麽地方得罪狄雷了。
“你說他是刺客?”
狄雷問道。
“是啊!”
“刺客有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嗎?”
狄雷反問歐鵬,倒是把歐鵬給問懵了,歐鵬立即反問道,“狄二爺,如何說他手無縛雞之力?”
“廢話,一看他就是沒練過武的,項家就是再傻也不能讓這樣一個廢物來刺殺我兄長吧!”
狄雷不耐煩的說道。
“這是怎麽看出來的?”
“鐵笛仙”馬麟在一旁聽得驚奇,忍不住發問起來。
“這有何難?你們兩個功夫太差,自然是看不出來!”
狄雷說話絲毫不留情麵,不過他說的這個道理還真是對的。
習武之人,成了高手以後,看旁人練沒練過武,幾乎就是一抬眼的事情,畢竟練過的人身上一般都會出現很多的標誌性痕跡。
最簡單的,就是看手,有些武術家會在手上有特別明顯的標誌,老繭,在手背上,這是長期打沙袋形成的,別管是內家外家,這都會有,如果不練拳腳,練習的是兵器,那也是在手上會留下老繭,隻不過是位置各不相同罷了。
“不是,這人到底是不是刺客,他怎麽說的?”
旁邊的“神機軍師”朱武聽了狄雷這麽說,對於公孫郎是刺客的這麽一個說法,也產生了些懷疑。
“弄醒他!問就知道了!”
狄泉直接指了指旁邊裝水的水罐,示意著直接潑水把他潑醒。
“看俺的!”
“黑旋風”李逵抓起水罐一股腦的往公孫郎的麵部就是一陣倒水,差點把公孫郎活活給嗆死在當場。
“下雨了?”
公孫郎剛剛睜開眼睛,就發現七八個大漢圍著他,全都死死地盯著他。(表情包你醒了既視感~)
“媽呀!”
公孫郎嚇了一跳,差點有暈了過去。
“說,你是幹什麽的!”
“鐵笛仙”馬麟把刀往公孫郎脖子上一架。
“饒命!我是來見梁山狄寨主的,有要緊訊息要高與他知曉!”
公孫郎高喊起來。
“你有什麽事情,非要見狄寨主。”
狄泉非常的穩重,並沒有直接披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先問問公孫郎前來的目的。
“這是我知己好友的破敵之策,他說了,狄寨主能依計行事,項元鎮與項飛必然如甕中之鱉!”
公孫郎從懷裏掏出那諸葛英的親筆書信,遞給狄泉。
“狄寨主,請莫小覷我這兄弟!”
公孫郎在無人告知的情況下,直接認出來了狄泉,這倒是讓狄泉非常驚訝。
“你是怎麽認出我來的?”
狄泉非常不解,難不成,是這家夥剛剛並沒有暈倒?
“我是衙門小官吏,迎來送往,帶眼識人,必然是會的,我眼見在場眾人都以你馬首是瞻,你的氣勢要壓製在場諸人之和,況且這兩位虎背熊腰的侍衛時刻不離你狄寨主的左右,便大膽猜測!”
“好個帶眼識人,僅是如此嗎!”
狄泉身邊的梁山好漢,一般都是武夫草莽出身,很少有如此心思之人,所以乍一聽這等說詞,倒是新鮮得很。
“除此以外,便是麵相了,按照我家祖傳相書,狄寨主麵相極好,雙眼如炬,儀表堂堂,貴不可言啊!”
狄泉聽了這話,卻是微皺眉頭,因為這話聽著,有點玄乎,而且多多少少,也帶著點奉承的味道。
“莫非奉承?”
“非也非也,狄寨主你乃是朝天伏犀骨,此骨相,上至百會穴的頂部,下至中正之部,兩側周邊城,直上入鬢曲,下達眉尾之福堂,形成一顆方形的印,又名方伏犀骨。”
“此骨相主大富大貴,大名大壽。可享帝王之福,最次也是將相之才,州官郡守的材料,主人尤其英明神武,大勇機智,消息於全國有安危,喜怒於人民有禍福。”
“故漢朝博物誌有雲:‘金龍頭上有物,如博山之形,其精靈之結晶,完全凝聚於此,有此靈物,方能噓氣成雲,扶搖直上,飛升於九天也。此為特貴之品,故列為第一。’”
狄泉本來以為他隻不過是隨口奉承,沒想到還當真能說出來個子醜寅卯,一二三四來。
“看來閣下祖上精通於相學啊,不知是哪一位大家?”
“在下複姓公孫,祖上曾為包青天包龍圖麾下‘紅筆師爺’公孫策。”
公孫郎說道。
“原來如此,我方才看了這封信,排兵布陣卻有法度,但我心中尚有疑慮,難道項元鎮與項飛就會必定按照他所講的排兵布陣方略行事嗎?”
狄泉看著諸葛英的信件,確實,他言辭懇切,而且在他寫的那計策裏麵,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漏洞。
但就算是狄泉姑且相信他當真是誠心投效,但是狄泉也不敢保證項家就會按照他的這個主意來進行排兵布陣。
如果狄泉真的信了他的話,但是到了最後, 項元鎮並沒有如此布陣,到時候死的可就是狄泉了。
“在下自然無法打消狄寨主之疑慮,不過我那位知己好友說了,狄寨主如若不信他,可以叫人潛入城外十裏的關帝廟內見麵,他定然可以打消狄寨主疑慮。”
“居然如此胸有成竹,好,那我不去,到叫人小覷了……公孫先生,你就先住在我這裏,待到我確認計策無疑,再請先生自便如何?”
狄泉留著那公孫郎,暫時當個人質。
“好嘞,我也沒準備走,估計我也走不了……”
而與此同時,諸葛英在家中正好迎來了二次上門的項老賽。
這迴項老賽抬來了一口金絲楠木的棺材,可謂已經是誠意滿滿,仁至義盡了。
曆史上,楠、樟、梓、椆並稱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見人們對楠木喜愛程度有多高。在中國建築中,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
金絲楠木是楠木中品質最高的門類,因為資源珍稀且生長極為緩慢。自古都是皇家文化符號的象征,被稱為“皇帝木”,向陽處或結成人物山水之紋。木質堅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之說,寸木寸金,埋在地裏可以幾千年不腐爛,冬天觸之不涼,這一口金絲楠木棺材,價值千金。
項老賽就是要把賠償的金銀換成諸葛英真正就需要的等價之物,然後再把這東西給他,好讓諸葛英消氣原諒。
諸葛英早就聊到了這些家夥還會上門,這次又抬來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正好能讓他趁機大做文章。
“諸葛賢侄,事發突然,事已至此,你便是責怪,人死也不能複生,如今依我看,還是早日讓雄老弟入土為安的好,這不,今日我特來送此棺槨,聊表歉意!”
項老賽言辭誠懇,諸葛英則是借題發揮,摸著那金絲楠木棺材,“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
“這是金絲楠木棺材,沒成想項節度使竟然如此看重我父親,用帝王所用棺槨盛斂我父屍首,往常有人說我父與項節度使不和,今番觀之,人皆虛言也!”
“賢侄能如此去想,雄老弟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
項老賽心說這迴諸葛英總算是給了好臉色,這迴應該是能夠化解恩仇。
“不過,我爹臨終前還有遺願未了……”
“死者為大,但說無妨!”
“我父獻上保境安民之策,卻未曾為項節度使錄用,但此計策端的好計策一調情,我父臨終時說,他死不足惜,但若賊寇臨城,生靈塗炭,他萬死難辭其咎,故而我懇求閣下,可否將我父遺計交給項節度使!”
諸葛英是哭得聲淚俱下,如喪考妣,令人動容,不對,不是如喪考妣,是真的喪了考妣……
連項老賽都給感動了,“未曾想雄老弟如此為國為民,可惜天不假年啊……賢侄放心,我迴去必然將勸說節度使,用你父親計策保住徐州……”
公孫郎跌暈在了地上,“摩雲金翅”這邊撿起了章武劍,又趕上前去,拿起了落地的諸葛連弩,仔細端詳了起來。
正看時,“鐵笛仙”馬麟手持雙刀,帶著幾十快馬趕到此處。
“歐鵬哥哥,出了什麽事情?”
“遇到一個刺客,叫我打昏了!”
歐鵬又抽出章武劍看了看,這漢劍的形製和這宋朝的劍大有不同,歐鵬也不認識,就先和馬麟把暈倒的公孫郎抬上馬背,帶走迴去見狄泉請功。
“稟報寨主,我兄弟二人在外麵捉了個刺客!”
狄泉正在營寨之中給李逵和鮑旭補習文化課,狄雷也在旁聽,正講道理豫讓的故事,歐鵬與馬麟便前來匯報了。
“刺客?現在何處?”
狄泉愣了一下,難不成是項元鎮派遣刺客前來?
可笑他們不知道自己今時今日的武藝,不然就絕不會派遣刺客前來送死了!
“刺客被我打暈,奪得他身上些許兵器在此!”
歐鵬一邊安排人把那公孫郎抬進來,“鐵笛仙”馬麟則是直接把那口章武劍並諸葛連弩奉上狄泉觀看。
狄泉也不認得諸葛連弩和章武劍,但是抽出章武劍來一看,確實是一口古劍。
但是,旁邊的墨家钜子狐光看到這兩件東西,卻是眼前一亮,立刻走上前去。
“钜子,可認得這二物?”
狄泉詢問道。
“這是大名鼎鼎的諸葛連弩!”
狐光一邊說,一邊把諸葛連弩拿了起來,緊接著,用狄泉都看不清的速度,直接把這諸葛連弩給拆開成了一堆零件!
“諸葛連弩,當年曾經失傳過製作方法,不過我們墨家在漢朝時就已經學過製造方法,而且多年以來都進行過改進,這支連弩明顯是原版,雖然做過一點改進,但和我們改進過的,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狐光不是王婆賣瓜來個自賣自誇,而是他們墨家在改造這種機械類弓弩,現在能夠達到的地步已經是讓人吃驚了。
“原來這就是諸葛連弩。”
狄泉也仔細端詳了一下這件在曆史中堪稱鼎鼎大名的連弩,不由得感歎起諸葛亮的智慧來。
“這把劍,咦?是一把漢劍,至今至少有千年了!”
狐光隨即拿起章武劍來端詳,當時就看出來了章武劍的準確年份。
狄泉的把柄紫電劍,還有眼前的這柄章武劍,都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一期間造的。
“漢劍的特點是端正儒雅、纖細狹長、霸意內斂,這柄劍乃是玉具劍裝劍飾,當時這種皆為達官顯貴之用,劍身為4個麵叫四麵漢劍,劍身為6個麵叫六麵漢劍,劍身為8個麵叫八麵漢劍,此劍正是四麵漢劍。”
“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側弧曲而伸,大多則樸實無華,木鞘銅裝,其中華麗者也有使用大漆鞘,玉裝,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製,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西漢早期鋼鐵就已取代青銅劍廣泛應用於軍事中,漢劍傳承自周製劍,屬於周製劍大類,而這柄劍製造工藝極其精良,其上有銘文兩道,一道是隸書,年代久遠,磨損嚴重,無法辨認一道是三個字,師古劍。”
“師古劍?”
“據史料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采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後來諸葛亮這把劍輾轉落入李師古手中,後來將其改名為師古劍,就是這柄漢劍。”
“原來是丞相之物!”
狄泉十分驚訝,沒想到今生今世,他還能夠見到諸葛亮的遺物。
“那如此說,這刺客不是諸葛亮的後人,就是李師古的後人了?”
狄雷在一旁問道。
“此言有理,把他弄醒,我來問問。”
狄泉等人立刻圍攏在了昏迷的公孫郎身邊。
狄雷上下打量了一下公孫郎,然後以非常怪異的眼神看著“摩雲金翅”歐鵬,看得歐鵬心裏頭一陣發毛,還以為是自己什麽地方得罪狄雷了。
“你說他是刺客?”
狄雷問道。
“是啊!”
“刺客有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嗎?”
狄雷反問歐鵬,倒是把歐鵬給問懵了,歐鵬立即反問道,“狄二爺,如何說他手無縛雞之力?”
“廢話,一看他就是沒練過武的,項家就是再傻也不能讓這樣一個廢物來刺殺我兄長吧!”
狄雷不耐煩的說道。
“這是怎麽看出來的?”
“鐵笛仙”馬麟在一旁聽得驚奇,忍不住發問起來。
“這有何難?你們兩個功夫太差,自然是看不出來!”
狄雷說話絲毫不留情麵,不過他說的這個道理還真是對的。
習武之人,成了高手以後,看旁人練沒練過武,幾乎就是一抬眼的事情,畢竟練過的人身上一般都會出現很多的標誌性痕跡。
最簡單的,就是看手,有些武術家會在手上有特別明顯的標誌,老繭,在手背上,這是長期打沙袋形成的,別管是內家外家,這都會有,如果不練拳腳,練習的是兵器,那也是在手上會留下老繭,隻不過是位置各不相同罷了。
“不是,這人到底是不是刺客,他怎麽說的?”
旁邊的“神機軍師”朱武聽了狄雷這麽說,對於公孫郎是刺客的這麽一個說法,也產生了些懷疑。
“弄醒他!問就知道了!”
狄泉直接指了指旁邊裝水的水罐,示意著直接潑水把他潑醒。
“看俺的!”
“黑旋風”李逵抓起水罐一股腦的往公孫郎的麵部就是一陣倒水,差點把公孫郎活活給嗆死在當場。
“下雨了?”
公孫郎剛剛睜開眼睛,就發現七八個大漢圍著他,全都死死地盯著他。(表情包你醒了既視感~)
“媽呀!”
公孫郎嚇了一跳,差點有暈了過去。
“說,你是幹什麽的!”
“鐵笛仙”馬麟把刀往公孫郎脖子上一架。
“饒命!我是來見梁山狄寨主的,有要緊訊息要高與他知曉!”
公孫郎高喊起來。
“你有什麽事情,非要見狄寨主。”
狄泉非常的穩重,並沒有直接披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先問問公孫郎前來的目的。
“這是我知己好友的破敵之策,他說了,狄寨主能依計行事,項元鎮與項飛必然如甕中之鱉!”
公孫郎從懷裏掏出那諸葛英的親筆書信,遞給狄泉。
“狄寨主,請莫小覷我這兄弟!”
公孫郎在無人告知的情況下,直接認出來了狄泉,這倒是讓狄泉非常驚訝。
“你是怎麽認出我來的?”
狄泉非常不解,難不成,是這家夥剛剛並沒有暈倒?
“我是衙門小官吏,迎來送往,帶眼識人,必然是會的,我眼見在場眾人都以你馬首是瞻,你的氣勢要壓製在場諸人之和,況且這兩位虎背熊腰的侍衛時刻不離你狄寨主的左右,便大膽猜測!”
“好個帶眼識人,僅是如此嗎!”
狄泉身邊的梁山好漢,一般都是武夫草莽出身,很少有如此心思之人,所以乍一聽這等說詞,倒是新鮮得很。
“除此以外,便是麵相了,按照我家祖傳相書,狄寨主麵相極好,雙眼如炬,儀表堂堂,貴不可言啊!”
狄泉聽了這話,卻是微皺眉頭,因為這話聽著,有點玄乎,而且多多少少,也帶著點奉承的味道。
“莫非奉承?”
“非也非也,狄寨主你乃是朝天伏犀骨,此骨相,上至百會穴的頂部,下至中正之部,兩側周邊城,直上入鬢曲,下達眉尾之福堂,形成一顆方形的印,又名方伏犀骨。”
“此骨相主大富大貴,大名大壽。可享帝王之福,最次也是將相之才,州官郡守的材料,主人尤其英明神武,大勇機智,消息於全國有安危,喜怒於人民有禍福。”
“故漢朝博物誌有雲:‘金龍頭上有物,如博山之形,其精靈之結晶,完全凝聚於此,有此靈物,方能噓氣成雲,扶搖直上,飛升於九天也。此為特貴之品,故列為第一。’”
狄泉本來以為他隻不過是隨口奉承,沒想到還當真能說出來個子醜寅卯,一二三四來。
“看來閣下祖上精通於相學啊,不知是哪一位大家?”
“在下複姓公孫,祖上曾為包青天包龍圖麾下‘紅筆師爺’公孫策。”
公孫郎說道。
“原來如此,我方才看了這封信,排兵布陣卻有法度,但我心中尚有疑慮,難道項元鎮與項飛就會必定按照他所講的排兵布陣方略行事嗎?”
狄泉看著諸葛英的信件,確實,他言辭懇切,而且在他寫的那計策裏麵,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漏洞。
但就算是狄泉姑且相信他當真是誠心投效,但是狄泉也不敢保證項家就會按照他的這個主意來進行排兵布陣。
如果狄泉真的信了他的話,但是到了最後, 項元鎮並沒有如此布陣,到時候死的可就是狄泉了。
“在下自然無法打消狄寨主之疑慮,不過我那位知己好友說了,狄寨主如若不信他,可以叫人潛入城外十裏的關帝廟內見麵,他定然可以打消狄寨主疑慮。”
“居然如此胸有成竹,好,那我不去,到叫人小覷了……公孫先生,你就先住在我這裏,待到我確認計策無疑,再請先生自便如何?”
狄泉留著那公孫郎,暫時當個人質。
“好嘞,我也沒準備走,估計我也走不了……”
而與此同時,諸葛英在家中正好迎來了二次上門的項老賽。
這迴項老賽抬來了一口金絲楠木的棺材,可謂已經是誠意滿滿,仁至義盡了。
曆史上,楠、樟、梓、椆並稱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見人們對楠木喜愛程度有多高。在中國建築中,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
金絲楠木是楠木中品質最高的門類,因為資源珍稀且生長極為緩慢。自古都是皇家文化符號的象征,被稱為“皇帝木”,向陽處或結成人物山水之紋。木質堅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之說,寸木寸金,埋在地裏可以幾千年不腐爛,冬天觸之不涼,這一口金絲楠木棺材,價值千金。
項老賽就是要把賠償的金銀換成諸葛英真正就需要的等價之物,然後再把這東西給他,好讓諸葛英消氣原諒。
諸葛英早就聊到了這些家夥還會上門,這次又抬來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正好能讓他趁機大做文章。
“諸葛賢侄,事發突然,事已至此,你便是責怪,人死也不能複生,如今依我看,還是早日讓雄老弟入土為安的好,這不,今日我特來送此棺槨,聊表歉意!”
項老賽言辭誠懇,諸葛英則是借題發揮,摸著那金絲楠木棺材,“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
“這是金絲楠木棺材,沒成想項節度使竟然如此看重我父親,用帝王所用棺槨盛斂我父屍首,往常有人說我父與項節度使不和,今番觀之,人皆虛言也!”
“賢侄能如此去想,雄老弟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
項老賽心說這迴諸葛英總算是給了好臉色,這迴應該是能夠化解恩仇。
“不過,我爹臨終前還有遺願未了……”
“死者為大,但說無妨!”
“我父獻上保境安民之策,卻未曾為項節度使錄用,但此計策端的好計策一調情,我父臨終時說,他死不足惜,但若賊寇臨城,生靈塗炭,他萬死難辭其咎,故而我懇求閣下,可否將我父遺計交給項節度使!”
諸葛英是哭得聲淚俱下,如喪考妣,令人動容,不對,不是如喪考妣,是真的喪了考妣……
連項老賽都給感動了,“未曾想雄老弟如此為國為民,可惜天不假年啊……賢侄放心,我迴去必然將勸說節度使,用你父親計策保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