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泉張張嘴,蕭讓、金大堅、張叔夜跑斷腿。
但是完全沒辦法,這腿你跑斷不跑斷,都得幹。
蕭讓這個“聖手書生”現在已經希望自己是個斷臂殘廢了,因為沒有手就不用寫字了。
他不但在給膠泥活字寫字模,而且還在不停的抄寫許貫忠所撰寫的檄文。
因為即便是有活字印刷術可以實現,但是活字印刷術的膠泥活字需要雕刻、製作、燒、烤、排版,一時半會的還不能大批量生產,所以手抄也是非常必要的趕工方式。
蕭讓這幾天抄寫的檄文當真是有三千多份了,之前由於狄泉發現他左右手都能寫字,所以他是左右開弓寫到手抽筋,坐到腳發麻,直至生無可戀。
除此之外,他還領導著梁山上剩餘的會寫字的,沒重要事情的人,一起都在抄寫許貫忠的檄文,這也就二三百人,畢竟梁山上能識字還能寫字,且不能寫錯別字的“高級知識分子”實在是太有數了。
張叔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把濟州城內所有的幕僚師爺、私塾先生、落第秀才、測字算命的、代寫書信的、裝裱字畫的、賬房櫃台算賬的、三班衙役能寫會算的,甚至是會寫字的學童全部聚集在了一起,有二百多人。
然後,他又派遣兒子張立和張用前往濟州治下轄巨野、金鄉、任城、鄆城四縣,任城就是現在的濟寧,前去尋找諸如此類之人,隻要是能認字,能寫字的全部都給帶迴來,抄寫檄文。
有人可能說不對,濟州府巨野與任城中間不是還有個嘉祥縣呢,但其實那時還沒嘉祥縣這個區劃,南宋紹興年間才設立的嘉祥縣。
那時巨野北部一片大野澤,所以稱為巨野,往北直連梁山泊;往西,直通東京汴梁,所以這地方並不是什麽文章錦繡之鄉,反而是盜匪較多,漁民多,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張叔夜明白,現在這個情況,可不能好好的請了,叫倆兒子使用點硬性手段,反正必須弄來人,來的人寫一張給他們三文錢,一天三頓烙餅、燉羊肉,因為張叔夜截獲了任城縣境內有走私商戶私自從遼國販賣進入山東的五百多隻羊。
這飯食水平已經很高了,而且張叔夜還拿頭蹄下水和羊皮頂工錢,最後沒準還不用花錢,這賬讓他算的明白……
而“玉臂將”金大堅已經快累死了,因為他這個工種非常難辦,他需要各種刻字,你要是說會寫字的人很多,張叔夜唿啦一下子能弄來百八十個,但是能夠像他這樣進行精細雕刻的人可就不多了,這需要手藝非常厲害的木匠,或者玉石匠,刻碑匠,才能夠勝任,整個濟州府轄區境內的這些人湊到一塊兒都不一定能夠湊齊三百人,所以“玉臂將”金大堅簡直是壓力山大。
好在檄文的內容是不變的,所以他們需要雕刻的字也就是固定的,否則真得累的吐血,就這樣,“玉臂將”金大堅還感到自己視力模糊,重影,似乎是點燈熬夜所致。
而張叔夜和狄泉、許貫忠則是在一起討論如何把這些東西散步到大江南北的問題。
狄泉首先提出,這些檄文的傳播一定要範圍廣,而且一定要密度大,有一定的覆蓋性。
這就要求印有檄文的傳單,必須要保證數量,蕭讓和金大堅又有的忙了。
按說,之前“聖手書生”蕭讓和“玉臂將”金大堅還比較慶幸。
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雖然被強扭著上了梁山,但是在山上白吃大米幹飯,不怎麽需要他們幹活,蕭讓還會讓狄泉抓丁去給山上的大老粗們說書講古做掃盲工作,但是“玉臂將”金大堅的工作性畢竟特殊,所以一直清閑到了現在。
他們雖然在梁山上,但是衣食無憂,按說不用他們上陣殺敵,清閑養老也挺好的,沒想到,現在憋了個大的,簡直累死!
許貫忠則是認為,除了傳單規格的檄文傳播,還需要更多的傳播方式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為什麽?因為古代識字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就算是有人撿到了傳單,他也不知道這上麵寫的是什麽,是多大的事情,他沒準當擦屁股紙還嫌硬呢!
而且這也不是官府的官司榜文,貼在哪裏,保不齊就會被官府大規模的毀壞收繳掉,這樣的流傳度還是有限。
許貫忠則是提出來了另一個傳播方式——童謠。
“寨主,昔日《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鎬京大街上聽到有一群兒童喊: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以為賣弧箕服的人要造反,命令把賣弧箕服的統統抓起來殺掉,可這實際上指的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漢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出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至漢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誰說童謠之內不能暗含天心民意呢?更何況童謠流傳,隻要朗朗上口,街頭巷裏的孩童四處傳唱,說句不過分的話,天下皆知又何妨?”
許貫忠的話,狄泉非常讚同,畢竟曆史上有很多童謠提前預言了朝代的興亡及曆史人物的禍福,這樣的童謠在王朝末期和亂世更容易出現,或許天真的孩童更容易傳達上天的旨意,預言似乎在告訴人們,冥冥中一切早有安排。
最出名的就是《三國演義》裏麵的那些童謠了,當然了,宋朝沒有《三國演義》,但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這些童謠的傳唱程度和各自暗中指的是什麽,可是人盡皆知。
“既然如此,許先生,既然是你出的主意,你的聰明才智便又有了用場,請寫幾句童謠來吧!哈哈,隻怕是那蕭讓金大堅要恨上你了!”
張叔夜不禁笑道,他之前給蕭讓和金大堅送飯,蕭讓是渾身的墨汁,都快成黑人了,金大堅則是一身的膠泥,說是一個泥人也亳不過分,就連濟州附近的紙價這兩天都漲了,城外全是派出去活膠泥的軍士,如此依舊供不應求。
現在,又要弄出來這麽多新的童謠,蕭讓那裏先不說,金大堅那裏又得重新去弄新的活字,工作量直接就翻翻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除此之外,我看還有一種力量可以調動。”
狄泉此時開口,使得許貫忠與張叔夜二人靜聽。
“二位,可見過乞丐沿街乞討嗎?”
狄泉這句話說完了,張叔夜沒反應過來,但是許貫忠直接明白了。
“寨主是說……”
“沒錯,數來寶,蓮花樓,打竹板,沿街叫!”
狄泉說的,正是那些乞丐在平日裏麵沿街乞討時為了能夠乞討,經常幹的事情。
蓮花落,又稱為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流傳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
這種街頭藝術表演者在古代多為乞丐,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助打節拍,內容主要以勸世文, 民間故事等為主。
而乞丐想要別人能夠多給兩個錢,肯定得編出來點好詞來討飯啊,是從南說到北,從北說到東,至於他們說的東西,那豈不是可以控製的。
最重要的是,叫花子大街上沿街乞討,說了兩句話,唱了兩句詞,官府哪裏管的著,就算是抓進了牢裏也估計沒地方放,叫花子沒準還高興呢,畢竟能吃兩天牢飯啊,總比餓肚子要強吧。
許貫忠則是一笑道,“寨主,這你想的倒是好,可是這天下間,管天管地,叫花子卻不歸你管,你若是沒有丐幫的命令,調集不了這些花子。”
“丐幫?難不成這天下的叫花子都是丐幫的?就沒有饑民百姓?”
狄泉認為,天下的叫花子那麽多,不太可能一個個都是這丐幫的弟子吧。
“話雖如此,可是乞丐若是不得到各地丐幫的庇護,早晚客死他鄉,這並非危言聳聽。”
張叔夜說這句話的時候,滿臉盡是些憤恨之色,那是氣憤到了極點。
張叔夜想當初被罷官免職之後,流落在濟州城裏麵遇見“拚命三郎”石秀時混得就比叫花子都不如,就是因為他當時被濟州城的丐幫所不容,要飯都找不著門 可謂是有切膚之痛,深惡痛絕。
狄泉冷靜下來,思索一下,這丐幫乍一聽雖然像是武俠小說裏麵的產物,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這東西也是現實存在的。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中,尤其是通都大邑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
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曆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曆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發展於元、明時期,朱元璋畢竟是要過飯的……後來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以亂世之時為其最盛大。
宋代的丐幫大體以名都大城、集鎮裏社為聚集活動中心,他們尚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組織,多數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群體特征,元明時期亦大致如此,當時丐幫因地而異,而且多與黑道有染。
“寨主要是想召集天下的乞丐,那必然要得到丐幫幫主的同意,寨主,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許貫忠說出這話來,明顯就是知道內情的。
“許先生知道多少?”
狄泉連忙問道。
“所知並不多,但是這一代天下群丐的首領,乃是江淮漕幫領袖甄玉瑙。”
“漕幫幫主?怎麽漕幫幫主還是丐幫幫主?”
狄泉驚詫道。
“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這江淮流域的漕幫,自古就幹著私鹽買賣,控製航運,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但也不算是真正的綠林之人,但是這一代幫主甄玉瑙就與眾不同,此人是漕幫傳人,自幼卻向往江湖,費盡心思入了丐幫當了乞丐幫主。”
許貫忠說道。
作為丐幫的頭領,丐頭雖然也脫不了乞丐的身份,但是,他們實際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卻遠非普通人所能比,更不用說乞丐了。
他們有妻有妾,生活豐足,雖名為丐首而富於平民。他們個人生活闊綽,常有朝歌弦舞之樂,每逢年節以及個人壽慶婚吊,其舉事用度之排,不僅超過普通民眾,而且可與富戶商賈比肩。
很顯然,這個甄玉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若是前往拜會此人如何?”
狄泉問道。
“寨主,他率領漕幫支持王慶,如今我們之間的關係,他又如何能夠聽你的話?”
許貫忠這一點倒是提醒了狄泉,這家夥是支持王慶的。
不過,這小子能夠支持王慶,就證明他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既然支持王慶造反,對宋朝多多少少他得有點不滿,要不然不可能這麽幹。
既然如此,那狄泉的勝算是遠要比王慶更大的,如果是這樣,未必不能勸說這個家夥來和狄泉一起幹啊!
這樣,甚至還能變相的削弱王慶,畢竟漕幫是江淮幾十萬人的大幫派,一條河上下眼線遍布,而且交通便利。
更何況,還有丐幫的助力,天底下的乞丐加在一塊,怎麽也得有一百萬左右!
但是完全沒辦法,這腿你跑斷不跑斷,都得幹。
蕭讓這個“聖手書生”現在已經希望自己是個斷臂殘廢了,因為沒有手就不用寫字了。
他不但在給膠泥活字寫字模,而且還在不停的抄寫許貫忠所撰寫的檄文。
因為即便是有活字印刷術可以實現,但是活字印刷術的膠泥活字需要雕刻、製作、燒、烤、排版,一時半會的還不能大批量生產,所以手抄也是非常必要的趕工方式。
蕭讓這幾天抄寫的檄文當真是有三千多份了,之前由於狄泉發現他左右手都能寫字,所以他是左右開弓寫到手抽筋,坐到腳發麻,直至生無可戀。
除此之外,他還領導著梁山上剩餘的會寫字的,沒重要事情的人,一起都在抄寫許貫忠的檄文,這也就二三百人,畢竟梁山上能識字還能寫字,且不能寫錯別字的“高級知識分子”實在是太有數了。
張叔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把濟州城內所有的幕僚師爺、私塾先生、落第秀才、測字算命的、代寫書信的、裝裱字畫的、賬房櫃台算賬的、三班衙役能寫會算的,甚至是會寫字的學童全部聚集在了一起,有二百多人。
然後,他又派遣兒子張立和張用前往濟州治下轄巨野、金鄉、任城、鄆城四縣,任城就是現在的濟寧,前去尋找諸如此類之人,隻要是能認字,能寫字的全部都給帶迴來,抄寫檄文。
有人可能說不對,濟州府巨野與任城中間不是還有個嘉祥縣呢,但其實那時還沒嘉祥縣這個區劃,南宋紹興年間才設立的嘉祥縣。
那時巨野北部一片大野澤,所以稱為巨野,往北直連梁山泊;往西,直通東京汴梁,所以這地方並不是什麽文章錦繡之鄉,反而是盜匪較多,漁民多,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張叔夜明白,現在這個情況,可不能好好的請了,叫倆兒子使用點硬性手段,反正必須弄來人,來的人寫一張給他們三文錢,一天三頓烙餅、燉羊肉,因為張叔夜截獲了任城縣境內有走私商戶私自從遼國販賣進入山東的五百多隻羊。
這飯食水平已經很高了,而且張叔夜還拿頭蹄下水和羊皮頂工錢,最後沒準還不用花錢,這賬讓他算的明白……
而“玉臂將”金大堅已經快累死了,因為他這個工種非常難辦,他需要各種刻字,你要是說會寫字的人很多,張叔夜唿啦一下子能弄來百八十個,但是能夠像他這樣進行精細雕刻的人可就不多了,這需要手藝非常厲害的木匠,或者玉石匠,刻碑匠,才能夠勝任,整個濟州府轄區境內的這些人湊到一塊兒都不一定能夠湊齊三百人,所以“玉臂將”金大堅簡直是壓力山大。
好在檄文的內容是不變的,所以他們需要雕刻的字也就是固定的,否則真得累的吐血,就這樣,“玉臂將”金大堅還感到自己視力模糊,重影,似乎是點燈熬夜所致。
而張叔夜和狄泉、許貫忠則是在一起討論如何把這些東西散步到大江南北的問題。
狄泉首先提出,這些檄文的傳播一定要範圍廣,而且一定要密度大,有一定的覆蓋性。
這就要求印有檄文的傳單,必須要保證數量,蕭讓和金大堅又有的忙了。
按說,之前“聖手書生”蕭讓和“玉臂將”金大堅還比較慶幸。
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雖然被強扭著上了梁山,但是在山上白吃大米幹飯,不怎麽需要他們幹活,蕭讓還會讓狄泉抓丁去給山上的大老粗們說書講古做掃盲工作,但是“玉臂將”金大堅的工作性畢竟特殊,所以一直清閑到了現在。
他們雖然在梁山上,但是衣食無憂,按說不用他們上陣殺敵,清閑養老也挺好的,沒想到,現在憋了個大的,簡直累死!
許貫忠則是認為,除了傳單規格的檄文傳播,還需要更多的傳播方式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為什麽?因為古代識字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就算是有人撿到了傳單,他也不知道這上麵寫的是什麽,是多大的事情,他沒準當擦屁股紙還嫌硬呢!
而且這也不是官府的官司榜文,貼在哪裏,保不齊就會被官府大規模的毀壞收繳掉,這樣的流傳度還是有限。
許貫忠則是提出來了另一個傳播方式——童謠。
“寨主,昔日《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鎬京大街上聽到有一群兒童喊: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以為賣弧箕服的人要造反,命令把賣弧箕服的統統抓起來殺掉,可這實際上指的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漢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出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至漢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誰說童謠之內不能暗含天心民意呢?更何況童謠流傳,隻要朗朗上口,街頭巷裏的孩童四處傳唱,說句不過分的話,天下皆知又何妨?”
許貫忠的話,狄泉非常讚同,畢竟曆史上有很多童謠提前預言了朝代的興亡及曆史人物的禍福,這樣的童謠在王朝末期和亂世更容易出現,或許天真的孩童更容易傳達上天的旨意,預言似乎在告訴人們,冥冥中一切早有安排。
最出名的就是《三國演義》裏麵的那些童謠了,當然了,宋朝沒有《三國演義》,但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這些童謠的傳唱程度和各自暗中指的是什麽,可是人盡皆知。
“既然如此,許先生,既然是你出的主意,你的聰明才智便又有了用場,請寫幾句童謠來吧!哈哈,隻怕是那蕭讓金大堅要恨上你了!”
張叔夜不禁笑道,他之前給蕭讓和金大堅送飯,蕭讓是渾身的墨汁,都快成黑人了,金大堅則是一身的膠泥,說是一個泥人也亳不過分,就連濟州附近的紙價這兩天都漲了,城外全是派出去活膠泥的軍士,如此依舊供不應求。
現在,又要弄出來這麽多新的童謠,蕭讓那裏先不說,金大堅那裏又得重新去弄新的活字,工作量直接就翻翻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除此之外,我看還有一種力量可以調動。”
狄泉此時開口,使得許貫忠與張叔夜二人靜聽。
“二位,可見過乞丐沿街乞討嗎?”
狄泉這句話說完了,張叔夜沒反應過來,但是許貫忠直接明白了。
“寨主是說……”
“沒錯,數來寶,蓮花樓,打竹板,沿街叫!”
狄泉說的,正是那些乞丐在平日裏麵沿街乞討時為了能夠乞討,經常幹的事情。
蓮花落,又稱為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流傳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
這種街頭藝術表演者在古代多為乞丐,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助打節拍,內容主要以勸世文, 民間故事等為主。
而乞丐想要別人能夠多給兩個錢,肯定得編出來點好詞來討飯啊,是從南說到北,從北說到東,至於他們說的東西,那豈不是可以控製的。
最重要的是,叫花子大街上沿街乞討,說了兩句話,唱了兩句詞,官府哪裏管的著,就算是抓進了牢裏也估計沒地方放,叫花子沒準還高興呢,畢竟能吃兩天牢飯啊,總比餓肚子要強吧。
許貫忠則是一笑道,“寨主,這你想的倒是好,可是這天下間,管天管地,叫花子卻不歸你管,你若是沒有丐幫的命令,調集不了這些花子。”
“丐幫?難不成這天下的叫花子都是丐幫的?就沒有饑民百姓?”
狄泉認為,天下的叫花子那麽多,不太可能一個個都是這丐幫的弟子吧。
“話雖如此,可是乞丐若是不得到各地丐幫的庇護,早晚客死他鄉,這並非危言聳聽。”
張叔夜說這句話的時候,滿臉盡是些憤恨之色,那是氣憤到了極點。
張叔夜想當初被罷官免職之後,流落在濟州城裏麵遇見“拚命三郎”石秀時混得就比叫花子都不如,就是因為他當時被濟州城的丐幫所不容,要飯都找不著門 可謂是有切膚之痛,深惡痛絕。
狄泉冷靜下來,思索一下,這丐幫乍一聽雖然像是武俠小說裏麵的產物,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這東西也是現實存在的。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中,尤其是通都大邑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
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曆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曆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發展於元、明時期,朱元璋畢竟是要過飯的……後來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以亂世之時為其最盛大。
宋代的丐幫大體以名都大城、集鎮裏社為聚集活動中心,他們尚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組織,多數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群體特征,元明時期亦大致如此,當時丐幫因地而異,而且多與黑道有染。
“寨主要是想召集天下的乞丐,那必然要得到丐幫幫主的同意,寨主,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許貫忠說出這話來,明顯就是知道內情的。
“許先生知道多少?”
狄泉連忙問道。
“所知並不多,但是這一代天下群丐的首領,乃是江淮漕幫領袖甄玉瑙。”
“漕幫幫主?怎麽漕幫幫主還是丐幫幫主?”
狄泉驚詫道。
“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這江淮流域的漕幫,自古就幹著私鹽買賣,控製航運,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但也不算是真正的綠林之人,但是這一代幫主甄玉瑙就與眾不同,此人是漕幫傳人,自幼卻向往江湖,費盡心思入了丐幫當了乞丐幫主。”
許貫忠說道。
作為丐幫的頭領,丐頭雖然也脫不了乞丐的身份,但是,他們實際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卻遠非普通人所能比,更不用說乞丐了。
他們有妻有妾,生活豐足,雖名為丐首而富於平民。他們個人生活闊綽,常有朝歌弦舞之樂,每逢年節以及個人壽慶婚吊,其舉事用度之排,不僅超過普通民眾,而且可與富戶商賈比肩。
很顯然,這個甄玉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若是前往拜會此人如何?”
狄泉問道。
“寨主,他率領漕幫支持王慶,如今我們之間的關係,他又如何能夠聽你的話?”
許貫忠這一點倒是提醒了狄泉,這家夥是支持王慶的。
不過,這小子能夠支持王慶,就證明他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既然支持王慶造反,對宋朝多多少少他得有點不滿,要不然不可能這麽幹。
既然如此,那狄泉的勝算是遠要比王慶更大的,如果是這樣,未必不能勸說這個家夥來和狄泉一起幹啊!
這樣,甚至還能變相的削弱王慶,畢竟漕幫是江淮幾十萬人的大幫派,一條河上下眼線遍布,而且交通便利。
更何況,還有丐幫的助力,天底下的乞丐加在一塊,怎麽也得有一百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