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泉本來在等待著許貫忠前來,本以為許貫忠從淩州到達鄆州,最快也要幾天時間,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許貫忠隻在狄泉發出命令之後的一天,就趕到了鄆州,見到了狄泉。


    狄泉見到許貫忠的時候都滿是詫異,“許先生,我這剛讓人送信出去,你怎麽就迴來了?也太快了些!”


    許貫忠則是一臉嚴肅,“寨主容稟,非我知曉寨主召我迴來,而是夜觀天象,天下間百日之內將有滄桑巨變,故此趕迴告知寨主!”


    許貫忠夜觀天象,發現中原大地上要有五百年不遇的滄桑巨變,而且不是一個,是兩個!


    狄泉聽了許貫忠的話,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所謂能掐會算,恐怕諸葛亮當年夜觀星象,也不過如此了吧!


    “許先生,你當真是個神人,天下何止是要劇變,百姓都要流離失所,天下要變成一片澤國了!”


    狄泉把情報告知了許貫忠,許貫忠一個修道的隱士,按說脾氣已經是遠勝於常人的平靜,但是看完了之後,這臉也是氣得由紅變白,當真是勃然大怒。


    “縱觀史冊,曆朝曆代昏君,豈有如此混蛋!”


    許貫忠現在滿心就想一個天雷把宋徽宗給劈死,但是他知道,這宋徽宗確實是真龍天子的命數,是上屆天神投胎的,自己微末道行,改不了因果。


    後世民間傳說,宋徽宗是南唐後主李煜轉世投胎,因為李煜的南唐政權是被宋太祖趙匡胤所滅,李煜不心甘,於是就投胎為趙匡胤的子孫,好把宋朝也搞亡。


    宋徽宗被金人擄走後,金國人對待他就像當年宋太祖對待李煜一樣。


    而實際上,在《說嶽全傳》裏麵,這小子是上屆長眉大仙下界,因為祭天的時候把“玉皇大帝”寫成了“王皇犬帝”,所以玉帝看了大怒道:‘王皇可恕,犬帝難饒!”遂命赤須龍下界,降生於北地女真國黃龍府內,使他後來侵犯中原,攪亂宋室江山,使萬民受兵革之災,正是金兀術完顏宗弼。


    而西天如來佛祖恐赤須龍無人降伏,故遣金翅大鵬鳥明王菩薩下界投胎,保全宋室江山,以滿一十八帝年數,正是日後的精忠報國大元帥嶽飛。


    許貫忠在淩州聽說黃河突然變清,自古有言,“黃河清,聖人出,天下亂”,所以他夜觀星象,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黃河曾有三次變清澈的現象,於是朝野上下彈冠相慶,宋徽宗趙佶更是對號入座,認為“黃河清,聖人出”,出的就是自己這個聖明的君主。


    在1107年,黃河第三次變清,趙佶下令將頌歌勒石立碑,希望自己可以美名流萬世,沒想到隻過了十五以後,他這個聖君就變成了金國的階下囚,真是無比諷刺。


    而在今時今日,竟然與曆史不同則是出現了第四次黃河清,這也表示著天下將有劇變。


    “許先生,如今怒罵那無道昏君已經沒有用處,該如何是好?”


    “寨主意下如何?”


    許貫忠反問道。


    “不瞞許先生,若是道君皇帝當真如此改道黃河,他必然激起天下民憤,自斷江山之根基,我們滅宋必然更有把握,但是如若這般,天下百姓就要飽受水患肆虐之苦,死難者成千上萬,數十年不得重迴太平,非我所願。”


    “況且,宋朝若因此一蹶不振,北方遼金兩國若乘機南下,北方各地水患肆虐,如何有力量抗衡,中原大地豈不淪為異族鐵蹄柔藺之處,難不成又要重現晉朝五胡亂華的慘劇嗎?”


    狄泉說到此時,不由得垂頭歎息起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昔日孟子主張君王執政應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為天下趨勢,


    即便是三國時的司馬懿,其臨死前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的話來,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我何嚐不知曉百姓艱難,如今……真是難以抉擇!”


    許貫忠則是上前兩步,詢問狄泉道,“主公可知楚漢爭雄之事?”


    “如何不知?秦末天下大亂,原來的楚國項燕之後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拔山舉鼎之力成為各個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號稱西楚霸王。”


    “那項羽能耐如何?”


    許貫忠又問道。


    “先生,誰人不知,那西楚霸王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有拔山舉鼎之力,套用太史公司馬遷的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啊!”


    “可最終一統天下的卻是劉邦這個市井無賴,


    此人從小不學無術,遊手好閑,雖然祖上是魏國貴族,可卻沒有一點正形,起兵反秦不過是因生活所迫,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輕慢儒生,後人觀史書其言行,其人根本沒有王者風範,又何以奪取天下?全因為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以下犯上,又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連亞父範增都逼死了。”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迴鄉下,十分受人愛戴,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楚漢相爭,這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收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該下一戰,淮陰侯施四麵楚歌之計謀,項羽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劉邦雖不隻是靠仁義取勝,卻因仁義而得人心,其實劉邦又何嚐是一個仁義之人,彭城之戰丟棄兒女,無視父親性命,可是他表現出的仁義,卻足矣收買人心。”


    許貫忠這一通話,狄泉自然是明白,許貫忠可不是隻想給他講這些古,而是告訴他,仁義的力量。


    “這麽說,先生叫我站在百姓這邊,阻止昏君改道黃河了!”


    但許貫忠卻並沒有迴答狄泉的話,而是詢問狄泉,“寨主可還記得我們初次見麵是在什麽時候?”


    “如何能忘卻,當時饑民殺了我的馬匹,打了段景住,山上兄弟都要殺他們泄憤,我知曉他們是餓得如此,鋌而走險,不忍加害,出手相助,得遇先生。”


    許貫忠點了點頭,“然也,昔日秦穆公丟禦馬,岐山下的三百個野人捕獲了這匹馬並且把它分吃掉,官吏追捕到他們,準備繩之以法。秦穆公說有道德的人是不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的,於是就給他們酒喝,後來秦穆公攻打晉國,那三百個人千裏隨軍,聽說秦穆公被晉國軍隊圍困,個個拿著武器,為秦穆公拚死作戰,以報答秦穆公當初讓他們食馬飲酒的恩德,俘獲了晉侯,我縱觀史書,除堯舜禹外,曆代帝王雄才大略者代代有之,可心懷仁德者卻少之又少,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除開國皇帝外,曆代皇帝長於深宮,不知人民疾苦,世道艱難,能夠站在百姓這邊哀民生之多艱者又有多少?”


    “而寨主宅心仁厚,雖說亂世將至,亂世需用重典,可百姓無辜,需要的是仁義二字,迴想漢末三國,劉備織席販履之輩,以仁義終成基業,當時我便想,正如春秋時期孔子所言,‘秦,國雖小,其誌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絏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故而我願意追隨寨主,今日我則同樣送寨主一句話,君之才,圖霸小矣,當王天下!而要王天下,寨主需要借力百姓啊!”


    許貫忠這可都是心裏話,狄泉聽了不禁流出熱淚。


    “東南西北,隻有你許先生深知我心,寧叫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我意已決,定要阻止道君皇帝此行,隻是我該如何阻止,黃河九曲,我們的兵馬即便是全力攻打一年,也不可能打下整個黃河沿岸,如此又如何阻止?”


    狄泉即便是沒有許貫忠這句話,心裏麵也是想要阻止宋徽宗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隻不過是許貫忠幫助他穩固了信心而已。


    但是,他現在犯愁的的該怎麽來阻止宋徽宗。


    “寨主,黃河九曲,上遊在吐蕃、西夏境內,此地不在大宋境內,道君皇帝自然是鞭長莫及的,至於中遊下遊,則是經過整個中原,若是任其改道泛濫,你說天下半壁江山,北方百姓有誰能夠幸免,他們豈能夠允許家園被毀,命在旦夕?”


    許貫忠引導著狄泉思考了起來。


    “許先生是說,讓我引導這些不滿的百姓……”


    “然也,狄寨主若能傳檄天下,將道君皇帝這改道黃河,引黃泡堿,深挖下流的危害叫天下百姓抖知曉,百姓心中自然有一杆秤,知道這些事情將讓他們萬劫不複,今亡亦死,留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他們定然會揭竿而起,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號令天下,非你狄寨主莫屬!”


    這就是輿論戰!


    別說古代沒有輿論戰,輿論向來是一種很大的力量,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國家。


    在中國古代輿論也有很多的形式:比如謠諺、讖言、災異、民間信仰等等,尤其是在那個科學還沒有完全覆蓋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相信鬼神之說,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之前的“篝火狐鳴,魚腹藏書”,還有東漢末年,曾有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特別流行,多少梟雄把中原大地打得血流成河,就是希望自己能應上這個讖語。


    而狄泉如果能夠傳檄天下,塑造一個為了天下百姓死活而討伐宋朝的形象,那就算是師出有名,為民請命的正當形象了,不但能夠收獲的是全天下的民心,而且還能夠收這些人心為己用。


    既能夠對狄泉有利,又對天下百姓有利。


    而且,許貫忠還告訴狄泉,現在朱緬該派上用場來。


    之前大鬧東京的時候狄泉把朱緬帶迴梁山,一直都沒有殺他,就是為了把他這顆人頭留在有用的時候才用,畢竟江南百姓因為他的花石綱搞得民不聊生,生吃他的心都有,殺了他無疑是給江南百姓出一口惡氣,也能收取江南人心。


    許貫忠給狄泉的建議是,傳檄天下號召天下有識之士前來共同商討會盟如何阻止道君皇帝禍亂天下,改道黃河,同時號召綠林同道共同前往赴會,為天下而一起發兵攻打宋朝,解除隱患。


    甚至,許貫忠還告訴他,可以邀請比如田虎或者王慶等這些大勢力的首領一起來赴會,他們要是不敢來,天下人就認為他們無心百姓和天下,就失了大義,他們來了不同意,就失了人心。


    要是來了而且同意,就更有辦法讓他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而這個地點,許貫忠說就應該在會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


    因為上古時期大禹平息洪水,劃定九州,不但是治水英雄,也是華夏始祖之一,在此會盟祭祀大禹,不但可以表示狄泉是要仿效大禹,製止水患肆虐,同時也是地處江南,殺朱緬祭祀大禹,以謝天下,江南的百姓又如何能不奔走相告,普天同慶,沒準狄泉在江南的影響了也會空前高漲,保不齊方臘的起義班底都得叫狄泉這一次的舉動而弄得心歸狄泉,所謂半路截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之狄家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玄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玄嶽並收藏水滸之狄家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