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師,你這又是何苦啊!”
李綱眼見三朝老臣韓忠彥血撒在八寶金殿之上,真是悲從中來,不覺淚灑朝廷。
“老太師已死,臣也不願苟活,願我與老太師這一腔熱血能喚醒陛下,莫要聽信讒言,做出禍國殃民之舉啊!”
李綱一時悲憤,也轉身找到柱子就要去撞,一旁跪倒在地的宿元景和趙鼎一個抱腰,一個拽腿,才算是沒讓李綱也步了韓忠彥的後塵。
“老愛卿……唉!”
宋徽宗見韓忠彥自殺,本要走下龍椅來勸,卻看見韓忠彥已撞死於階下,歎氣一口,又坐迴了龍椅之上。
這滿堂的忠臣看到這一幕,心裏頭不覺就涼了一大半啊,這老太師韓忠彥身為三朝老臣,想當初宋徽宗即位之初,扶助他做下不少事情,如今當庭撞死,宋徽宗都不上前看一眼,當真是讓人心寒。
旁邊的言官禦史見狀,也是哭天搶地,指責皇帝逼死了三朝老臣,為天下所不能容忍之舉。
宋徽宗雖然昏庸無道,但是也要臉的,眼下這情況,言官禦史的聲音都快把他給淹了,他也是知道害怕的。
而蔡京內心暗暗狂喜,因為韓忠彥死了,與他抗衡的忠臣一黨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要知道,盡管奸臣集團在蔡京的領導下可以算得上是權傾朝野,但是總有韓忠彥的班底在這裏製衡他們。
韓忠彥是三朝老臣,韓琦的親兒子,地位無與倫比。
韓琦是誰?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望其項背的人物,要知道,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與富弼並稱“富韓”。
歐陽修讚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這可是最後受封魏郡王的人。
因為韓忠彥的出身和資曆,不管他有多老,隻要他在朝廷上一日,就能壓他們一頭,而今天他死了,豈不正是能夠讓他們去除反對勢力的大好時機嗎?
雖然忠臣集團現在還有李綱、宿元景、趙鼎這些人他們都沒有各自的黨羽,所謂“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正是如此情形。
現在整個朝局已經要落入他們掌控之中了,蔡京怎麽能不高興呢?
於是,他暗自壓下了內心之中的躁動,在當場用十足的忠氣喊了聲,“金殿之上,豈能容得爾等喧嘩吵鬧!”
他這一嗓子,倒是把那些言官禦史都給嚇沒聲了,這聲音裏麵,可透著寒氣呢!
“萬歲,韓忠彥之死,固然可惜,但是他的所為,其罪當誅!”
蔡京說道。
“什麽?”
宋徽宗的腦迴路這迴都跟不上蔡京的節奏了,他是真的不知道韓忠彥到底哪裏當誅。
“韓忠彥他以臣子之身而威脅逼迫皇上,其罪不容誅,而他所作所為,說是為了國計民生,其實不過是為了博得自己一個死諫的名聲而已,如此之人,又如何能夠讓他苟活於世呢?”
蔡京這個說法,就完全是把韓忠彥為了天下的一片苦心,完全給變成了一死以求名聲了。
宋徽宗本來對於這件事情,他就有點想要逃避責任的意思,現在他打瞌睡蔡京就來給他遞上來了枕頭,豈不是美哉?
於是乎,他假模假樣的追思了一下韓忠彥的功績,然後封賞了幾個諡號,假模假樣的就算是了事了,讓人把屍體抬下去交給家人了。
一代三朝老臣死後如此,真是讓人說不出話了……
曆史上,韓忠彥去世,年七十二,後諡“文定”,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詩》錄其詩二首,無上榮光,而現在,卻十分淒涼。
“聖上,除此以外,韓忠彥侄兒韓存保尚在南方前線統兵,需暗地裏解除其兵權啊!”
楊戩的意思很明確了,誰都能明白,韓存保在前線統兵打仗,手裏頭可是有兵權的,萬一他要是得知了自己叔叔這麽死在了八寶金殿上,一時氣憤,反了可怎麽辦?
“準奏!”
宋徽宗對於這條建議非常認可,這可是深深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來自於那宋太祖時期就重文輕武從而貫徹到今天的對於武將的防禦心思。
而散朝之後,韓忠彥屍體被拉迴家中,韓家舉喪,而大臣裏麵對於這位三朝老臣,態度也是十分微妙。
奸臣一黨的人,偷著樂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前來吊喪祭奠。
平日裏和韓忠彥無冤無仇的,也有一部分不太趕來,因為隻要是來了就會勢必得罪奸臣一黨,到時候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
而且,八寶金殿之上,宋徽宗的態度也是模棱兩可,皇上都不表態,他們就更不敢去了。
隻有清流和忠臣一黨的人才敢到韓府上吊喪。
而李綱、宿元景兩人與之前被韓存保舉薦到了韓忠彥府上做幕僚的聞煥章幾人給韓忠彥守靈,也是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情況。
至於趙鼎,他屬於沒有根基的那一種剛剛踏入官場的無根浮萍,雖然也想來,但是宿太尉認為不該在這時候把他也攪進來,應該給清流日後留下來一點火種,就讓他迴翰林院待著,不要露麵了。
他們幾個一致認為,要是宋徽宗撤換韓存保的旨意到了錢嫌棄,或者是韓存保聽說到了韓忠彥的死訊,很有可能會立時三刻反叛。
這個道理很簡單,就算奸臣不弄他,皇帝也不會允許他韓存保再存在在朝廷上了。
原因很簡單,他叔叔韓忠彥死了,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被逼死的,甚至是氣死的,他心裏頭能沒有怨氣嗎?
對皇帝心存怨氣的人,還是個手握兵馬的武將,這件事情擱在哪朝哪代的皇帝身上他也不可能放心啊。
就算再退一萬步說,皇帝不對韓存保下手,奸臣一黨也不可能防過他去。
韓忠彥咋死的韓存保心裏有數,他們不可能放任韓存保在前線立了大功勞然後迴朝廷威脅他們的地位,乃至於向他們報複。
論斬草除根 這些奸臣幹的是太漂亮了,當場宋江誣告宗澤投遞叛變,蔡京就要對宗澤的家人下手,要不是東京城裏麵有梁山的聯絡站,“操刀鬼”曹正早就設法把宗澤的家人送到了梁山,宗澤的滿門也得沒了!
而且,按照聞煥章的分析,韓存保一旦叛亂,很有可能擁兵自重,而當時麵對朝廷大軍,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也不是好惹的,不會和他同流合汙,所以他是有家不能迴,有國不能投的狀態。
到那時候,他八成會和安南李朝狼狽為奸,那就麻煩了。
要知道,韓存保與梁山馬軍五虎將之一的雙鞭唿延灼有過一場精彩的較量,雙方經曆了馬戰、步戰、兵器戰、徒手戰,依然不分高下。
正當二人的戰鬥陷入膠著之際,梁山八虎騎之一的沒羽箭張清率部趕到,將韓存保生擒活捉,此後,宋江釋放了韓存保,足見韓存保實力其實不容小覷。
而楊溫此人,江湖綽號為“攔路虎”,是江夏零陵節度使,武藝高強,善於使用一根杆棒,隨高俅征討梁山泊時被楊雄、石秀捉住獻功。
此人在坊間傳說之中說他是楊家將後人,這屬於是以訛傳訛,正統的楊家將後人也就隻有“青麵獸”楊誌和楊再興,楊溫純屬於是成名之後自抬身價,以訛傳訛罷了。
而他早先在那綠林裏麵也是盜賊,專門攔路搶劫,後來被朝廷招安,曾經在戰場上立下九次大功勞,不是硬手,朝廷也不會把他派到南邊打仗。
這兩個人一旦成了敵人,難說他們之間誰能取勝。
關鍵問題是現在戰局吃緊,臨陣走馬換將不說會不會影響戰局,這有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對內自稱“華夏”,對外號稱“南天小中華”。
這個偏居中南半島的“小中華”並非一直都心甘情願當人小弟的。
地處紅河三角洲的古代越南,土地和人口都極為有限,要想在當時東亞的華夏體係下拓展勢力,無論是向南還是向北,都離不開對中原王朝的正麵挑戰。
而趙匡胤承認安南為藩屬的惡果就是自此之後三百年,中原王朝不再壓製安南,讓安南土著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用三百年多年時間產生了民族認同感,以及越南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概念,而宋朝也是曆史上唯一被越南主動侵略過的中原王朝。
以致後來中原王朝與越南的戰爭,變為“泥潭式戰爭”。
中原軍隊的對手,不再僅是土著軍閥,還有海量的土著老百姓。
相對來說,土著軍閥好對付,中原王朝隻要費點勁,還是可以拿下叛軍首級的。
但土著老百姓就不好對付了,中原王朝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樣,在斬殺匪首後,輕鬆得到老百姓的臣服,一旦朝廷派去管理的官員素質不高,引發階級矛盾。
這種階級矛盾立即就會被叛軍刻意引導為民族矛盾。繼而變成全民參與性質的民族戰爭。
元朝三征安南的失利,以及明朝征安南的先勝後敗,就是典型,元軍、明軍不是無法擊敗越南正規軍,隻是實難征服海量的土著。
如果這些人裏麵還有熟悉宋朝情況的中原人,甚至是韓存保這樣的猛將,那對於宋朝實在是太不利了!
而中原人受不了熱帶氣候,越南多雨林沒打大仗的地點不說,人家也不跟你硬碰硬,往往都是給你打持久戰、消耗戰。
你一來人家皇室就坐船跑到海上避難去,跑了還沒完還得堅壁清野,把軍隊化整為零拉進雨林襲擊你補給線。
即使在北方的冬季發兵,人家隻要能把時間拖到夏季,溫度一上來什麽蚊蟲、疾病、水土不服的症狀就全都有了,往往士兵病死的超過半數,無奈隻能退兵。
那邊的地理環境,攻城容易,守城難,後勤跟不上、將士水土不服、毒蟲、疾病,這條件就是鋼鐵俠來了都扛不住。
韓存保一旦叛變投敵,其情況不可彌補。
而要是用南方兵力物力來支持,兩廣還不富裕,支撐不了。
越南紅河三角洲是河流下遊衝積平原地區,而廣西在古代是是密林高山分布的險惡地區。
從漢武帝滅南越,並在紅河三角洲設置交趾郡開始,紅河三角洲就長期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漢武帝在嶺南地區設置交州,統領今兩廣和越南北部中部廣大地區,而交州的治所正是交趾,當時,交趾郡的總人口占據整個交州一半以上,遙遙領先今廣西廣東地區。
紅河三角洲是河流下遊衝積平原地區,土地開闊平坦肥沃,自然容易開墾,容易吸引人口到來,建立穩固統治。
而當時的廣西,除了密林分布,還因其處於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分布處,地勢高低起伏。因此當時廣西的許多密林深山漢人難以到達開墾,更不用說有效控製了,這裏都被當地蠻族土著控製。
舉一個例子,很多喜歡三國的人都知道漢末三國交州有個士燮家族,這個家族是嶺南豪族,他是蒼梧郡廣信人,也就是今天的廣西梧州人。
然而他在亂世取得政權的地方正是交趾郡,立足交趾後,他派他的子侄兄弟分赴蒼梧郡、合浦軍、南海郡等交州地區,迅速就控製了這些地區。士燮以交趾一郡之力 ,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席卷交州,成為嶺南土霸王,足以見得交趾郡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兵源賦稅充足。
以兩廣一隅之地和越南對抗,還是不可能的。
而聞煥章的意思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派人先朝廷一步,去穩住韓存保,就算朝廷還是要把他罷官奪職,起碼讓他別生出來什麽叛國投敵的念頭。
保住了韓存保,韓家日後也還算是有希望。
而聞煥章自己覺得他受了韓忠彥和韓存保賞識的這一恩情,現在應該到了自己報恩的時候了,於是真把趕赴安南去勸說韓存保。
李綱眼見三朝老臣韓忠彥血撒在八寶金殿之上,真是悲從中來,不覺淚灑朝廷。
“老太師已死,臣也不願苟活,願我與老太師這一腔熱血能喚醒陛下,莫要聽信讒言,做出禍國殃民之舉啊!”
李綱一時悲憤,也轉身找到柱子就要去撞,一旁跪倒在地的宿元景和趙鼎一個抱腰,一個拽腿,才算是沒讓李綱也步了韓忠彥的後塵。
“老愛卿……唉!”
宋徽宗見韓忠彥自殺,本要走下龍椅來勸,卻看見韓忠彥已撞死於階下,歎氣一口,又坐迴了龍椅之上。
這滿堂的忠臣看到這一幕,心裏頭不覺就涼了一大半啊,這老太師韓忠彥身為三朝老臣,想當初宋徽宗即位之初,扶助他做下不少事情,如今當庭撞死,宋徽宗都不上前看一眼,當真是讓人心寒。
旁邊的言官禦史見狀,也是哭天搶地,指責皇帝逼死了三朝老臣,為天下所不能容忍之舉。
宋徽宗雖然昏庸無道,但是也要臉的,眼下這情況,言官禦史的聲音都快把他給淹了,他也是知道害怕的。
而蔡京內心暗暗狂喜,因為韓忠彥死了,與他抗衡的忠臣一黨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要知道,盡管奸臣集團在蔡京的領導下可以算得上是權傾朝野,但是總有韓忠彥的班底在這裏製衡他們。
韓忠彥是三朝老臣,韓琦的親兒子,地位無與倫比。
韓琦是誰?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望其項背的人物,要知道,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與富弼並稱“富韓”。
歐陽修讚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這可是最後受封魏郡王的人。
因為韓忠彥的出身和資曆,不管他有多老,隻要他在朝廷上一日,就能壓他們一頭,而今天他死了,豈不正是能夠讓他們去除反對勢力的大好時機嗎?
雖然忠臣集團現在還有李綱、宿元景、趙鼎這些人他們都沒有各自的黨羽,所謂“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正是如此情形。
現在整個朝局已經要落入他們掌控之中了,蔡京怎麽能不高興呢?
於是,他暗自壓下了內心之中的躁動,在當場用十足的忠氣喊了聲,“金殿之上,豈能容得爾等喧嘩吵鬧!”
他這一嗓子,倒是把那些言官禦史都給嚇沒聲了,這聲音裏麵,可透著寒氣呢!
“萬歲,韓忠彥之死,固然可惜,但是他的所為,其罪當誅!”
蔡京說道。
“什麽?”
宋徽宗的腦迴路這迴都跟不上蔡京的節奏了,他是真的不知道韓忠彥到底哪裏當誅。
“韓忠彥他以臣子之身而威脅逼迫皇上,其罪不容誅,而他所作所為,說是為了國計民生,其實不過是為了博得自己一個死諫的名聲而已,如此之人,又如何能夠讓他苟活於世呢?”
蔡京這個說法,就完全是把韓忠彥為了天下的一片苦心,完全給變成了一死以求名聲了。
宋徽宗本來對於這件事情,他就有點想要逃避責任的意思,現在他打瞌睡蔡京就來給他遞上來了枕頭,豈不是美哉?
於是乎,他假模假樣的追思了一下韓忠彥的功績,然後封賞了幾個諡號,假模假樣的就算是了事了,讓人把屍體抬下去交給家人了。
一代三朝老臣死後如此,真是讓人說不出話了……
曆史上,韓忠彥去世,年七十二,後諡“文定”,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詩》錄其詩二首,無上榮光,而現在,卻十分淒涼。
“聖上,除此以外,韓忠彥侄兒韓存保尚在南方前線統兵,需暗地裏解除其兵權啊!”
楊戩的意思很明確了,誰都能明白,韓存保在前線統兵打仗,手裏頭可是有兵權的,萬一他要是得知了自己叔叔這麽死在了八寶金殿上,一時氣憤,反了可怎麽辦?
“準奏!”
宋徽宗對於這條建議非常認可,這可是深深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來自於那宋太祖時期就重文輕武從而貫徹到今天的對於武將的防禦心思。
而散朝之後,韓忠彥屍體被拉迴家中,韓家舉喪,而大臣裏麵對於這位三朝老臣,態度也是十分微妙。
奸臣一黨的人,偷著樂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前來吊喪祭奠。
平日裏和韓忠彥無冤無仇的,也有一部分不太趕來,因為隻要是來了就會勢必得罪奸臣一黨,到時候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
而且,八寶金殿之上,宋徽宗的態度也是模棱兩可,皇上都不表態,他們就更不敢去了。
隻有清流和忠臣一黨的人才敢到韓府上吊喪。
而李綱、宿元景兩人與之前被韓存保舉薦到了韓忠彥府上做幕僚的聞煥章幾人給韓忠彥守靈,也是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情況。
至於趙鼎,他屬於沒有根基的那一種剛剛踏入官場的無根浮萍,雖然也想來,但是宿太尉認為不該在這時候把他也攪進來,應該給清流日後留下來一點火種,就讓他迴翰林院待著,不要露麵了。
他們幾個一致認為,要是宋徽宗撤換韓存保的旨意到了錢嫌棄,或者是韓存保聽說到了韓忠彥的死訊,很有可能會立時三刻反叛。
這個道理很簡單,就算奸臣不弄他,皇帝也不會允許他韓存保再存在在朝廷上了。
原因很簡單,他叔叔韓忠彥死了,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被逼死的,甚至是氣死的,他心裏頭能沒有怨氣嗎?
對皇帝心存怨氣的人,還是個手握兵馬的武將,這件事情擱在哪朝哪代的皇帝身上他也不可能放心啊。
就算再退一萬步說,皇帝不對韓存保下手,奸臣一黨也不可能防過他去。
韓忠彥咋死的韓存保心裏有數,他們不可能放任韓存保在前線立了大功勞然後迴朝廷威脅他們的地位,乃至於向他們報複。
論斬草除根 這些奸臣幹的是太漂亮了,當場宋江誣告宗澤投遞叛變,蔡京就要對宗澤的家人下手,要不是東京城裏麵有梁山的聯絡站,“操刀鬼”曹正早就設法把宗澤的家人送到了梁山,宗澤的滿門也得沒了!
而且,按照聞煥章的分析,韓存保一旦叛亂,很有可能擁兵自重,而當時麵對朝廷大軍,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也不是好惹的,不會和他同流合汙,所以他是有家不能迴,有國不能投的狀態。
到那時候,他八成會和安南李朝狼狽為奸,那就麻煩了。
要知道,韓存保與梁山馬軍五虎將之一的雙鞭唿延灼有過一場精彩的較量,雙方經曆了馬戰、步戰、兵器戰、徒手戰,依然不分高下。
正當二人的戰鬥陷入膠著之際,梁山八虎騎之一的沒羽箭張清率部趕到,將韓存保生擒活捉,此後,宋江釋放了韓存保,足見韓存保實力其實不容小覷。
而楊溫此人,江湖綽號為“攔路虎”,是江夏零陵節度使,武藝高強,善於使用一根杆棒,隨高俅征討梁山泊時被楊雄、石秀捉住獻功。
此人在坊間傳說之中說他是楊家將後人,這屬於是以訛傳訛,正統的楊家將後人也就隻有“青麵獸”楊誌和楊再興,楊溫純屬於是成名之後自抬身價,以訛傳訛罷了。
而他早先在那綠林裏麵也是盜賊,專門攔路搶劫,後來被朝廷招安,曾經在戰場上立下九次大功勞,不是硬手,朝廷也不會把他派到南邊打仗。
這兩個人一旦成了敵人,難說他們之間誰能取勝。
關鍵問題是現在戰局吃緊,臨陣走馬換將不說會不會影響戰局,這有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對內自稱“華夏”,對外號稱“南天小中華”。
這個偏居中南半島的“小中華”並非一直都心甘情願當人小弟的。
地處紅河三角洲的古代越南,土地和人口都極為有限,要想在當時東亞的華夏體係下拓展勢力,無論是向南還是向北,都離不開對中原王朝的正麵挑戰。
而趙匡胤承認安南為藩屬的惡果就是自此之後三百年,中原王朝不再壓製安南,讓安南土著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用三百年多年時間產生了民族認同感,以及越南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概念,而宋朝也是曆史上唯一被越南主動侵略過的中原王朝。
以致後來中原王朝與越南的戰爭,變為“泥潭式戰爭”。
中原軍隊的對手,不再僅是土著軍閥,還有海量的土著老百姓。
相對來說,土著軍閥好對付,中原王朝隻要費點勁,還是可以拿下叛軍首級的。
但土著老百姓就不好對付了,中原王朝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樣,在斬殺匪首後,輕鬆得到老百姓的臣服,一旦朝廷派去管理的官員素質不高,引發階級矛盾。
這種階級矛盾立即就會被叛軍刻意引導為民族矛盾。繼而變成全民參與性質的民族戰爭。
元朝三征安南的失利,以及明朝征安南的先勝後敗,就是典型,元軍、明軍不是無法擊敗越南正規軍,隻是實難征服海量的土著。
如果這些人裏麵還有熟悉宋朝情況的中原人,甚至是韓存保這樣的猛將,那對於宋朝實在是太不利了!
而中原人受不了熱帶氣候,越南多雨林沒打大仗的地點不說,人家也不跟你硬碰硬,往往都是給你打持久戰、消耗戰。
你一來人家皇室就坐船跑到海上避難去,跑了還沒完還得堅壁清野,把軍隊化整為零拉進雨林襲擊你補給線。
即使在北方的冬季發兵,人家隻要能把時間拖到夏季,溫度一上來什麽蚊蟲、疾病、水土不服的症狀就全都有了,往往士兵病死的超過半數,無奈隻能退兵。
那邊的地理環境,攻城容易,守城難,後勤跟不上、將士水土不服、毒蟲、疾病,這條件就是鋼鐵俠來了都扛不住。
韓存保一旦叛變投敵,其情況不可彌補。
而要是用南方兵力物力來支持,兩廣還不富裕,支撐不了。
越南紅河三角洲是河流下遊衝積平原地區,而廣西在古代是是密林高山分布的險惡地區。
從漢武帝滅南越,並在紅河三角洲設置交趾郡開始,紅河三角洲就長期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漢武帝在嶺南地區設置交州,統領今兩廣和越南北部中部廣大地區,而交州的治所正是交趾,當時,交趾郡的總人口占據整個交州一半以上,遙遙領先今廣西廣東地區。
紅河三角洲是河流下遊衝積平原地區,土地開闊平坦肥沃,自然容易開墾,容易吸引人口到來,建立穩固統治。
而當時的廣西,除了密林分布,還因其處於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分布處,地勢高低起伏。因此當時廣西的許多密林深山漢人難以到達開墾,更不用說有效控製了,這裏都被當地蠻族土著控製。
舉一個例子,很多喜歡三國的人都知道漢末三國交州有個士燮家族,這個家族是嶺南豪族,他是蒼梧郡廣信人,也就是今天的廣西梧州人。
然而他在亂世取得政權的地方正是交趾郡,立足交趾後,他派他的子侄兄弟分赴蒼梧郡、合浦軍、南海郡等交州地區,迅速就控製了這些地區。士燮以交趾一郡之力 ,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席卷交州,成為嶺南土霸王,足以見得交趾郡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兵源賦稅充足。
以兩廣一隅之地和越南對抗,還是不可能的。
而聞煥章的意思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派人先朝廷一步,去穩住韓存保,就算朝廷還是要把他罷官奪職,起碼讓他別生出來什麽叛國投敵的念頭。
保住了韓存保,韓家日後也還算是有希望。
而聞煥章自己覺得他受了韓忠彥和韓存保賞識的這一恩情,現在應該到了自己報恩的時候了,於是真把趕赴安南去勸說韓存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