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叫劉唐……”
劉贇也是隨口扯謊,之前聽“智多星”吳用說過梁山好漢中的一些人,他就挑選了這個同樣姓劉的“赤發鬼”劉唐來冒充。
“原來是梁山上的頭領‘赤發鬼’,久聞大名,咦,您這頭發怎麽不是紅的……”
那村裏的老者看著劉贇那黑黝黝的頭發,有點不解。
好在是那劉贇的腦子反應還算不慢,隨口就瞎編了一句說,“那是說我戰場上所向披靡,殺的血染虛發,紅如魔鬼,非我紅發也!”
他的這份說辭,倒是也沒什麽打的錯,這些村民畢竟也沒有真的見識到過“赤發鬼”劉唐的真人。
“原來如此,來人,廚下整製些飯菜來,拿好酒來給劉頭領!”
老裏正帶著村民把劉贇引導到了小酒鋪子裏麵,先是叫人端上來了幾碟子幹果來,是一些大棗、山核桃、野鬆子、橡子之類的山野之物。
而村裏的婦女也是都去拿來了各家的食材,其餘的老百姓各自散去,女人在下頭整治飯菜。
劉贇看著這些毫無惡意的老百姓,想著自己一會兒一定要做戲一出來傷害他們,多少有些於心不忍。
他當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雖然有一身好武藝,但是沒有欺壓過人,就是守著祖上傳下來的十幾畝地和一套莊園過活。
雖然心中對宋朝有恨,但是如果沒有因為花石綱毀掉了他的家產,他這輩子也許就老老實實的當一個鄉紳了。
他也知道老百姓日子過得不容易,尤其是他老家江南的老百姓,基本上因為花石綱暴政快過得到達十室九空的地步了。
但是他現在報複的心情還是很重的,雖然不一定要報複在宋朝身上,但是他也是需要發泄口的,所以強迫自己狠下心來,心說南方因為花石綱暴政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此地乃是山東,是北方,這裏的老百姓沒有那麽慘。
這樣的自我麻醉之後,也就讓他的心思堅定了下來。
“你們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愛護百姓,我們都多有敬愛啊,今日還請劉頭領在我們這裏吃飽喝足,也算是我們鄉野之人對你們梁山好漢的敬仰!”
老裏正說道。
劉贇也有點好奇,就想要詢問一下這老裏正,他們到底是得到了梁山的什麽好處,竟然這麽喜歡梁山的人。
梁山的人再怎麽樣,其本質上不還是土匪嗎?
就在此時,那店小二把飯菜端上了桌子,七八樣菜蔬,兩條魚,外加一隻雞與幾碗幹肉。
雖然說村子裏麵豬牛羊之類的大牲口都有,但是要現殺現吃,那可太費工夫了,就是做熟了也得兩個時辰,畢竟古代燒柴火,又沒有燃氣灶,而鐵鍋炒菜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普遍,屬於是奢侈產物。
劉贇好歹之前也算是個大宋的中產階級地主,吃的自然是不差,這樣的飯食自然是食不下咽的,甚至還有點發怒,認為他們拿出來這樣的飯菜給他吃,是對他的蔑視。
“如何拿這樣的飯菜來與我吃?”
這七八樣菜蔬,說句實話,就沒有一樣是好吃的菜,都屬於是“野菜”,而且還是後世人都已不吃了的那種野菜。
頭一碗就是荇菜,荇菜因為《關雎》這首詩經中的古詩而家喻戶曉,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荇菜的樣子。
其實生活在水邊的人可以常常見到這種植物,就是在池塘或流速緩慢的河流中常看到的這種圓圓的綠葉,所以詩中才說“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這東西的味道就一個字——苦,所以後世已經沒人再把這玩意當菜吃了,因為此物利尿通淋,清熱敗火,算一味中藥,另外也可以撈上來切碎後混合雜糧喂豬或鵝當飼料。
能當豬飼料,這玩意的低級地位可想而知……
第二碗和第三碗是兩種“葵菜”,古代的“葵”說的就是葵菜,也叫“冬葵”,曾經相當受追捧。
《齊民要術》蔬菜篇居首的就是“種葵”,這玩意在古代曾經是非常廣泛食用的蔬菜,元代王禎的《農書》稱之為“百菜之主。
不過此物不耐高溫和嚴寒,主要產自長江流域,如今在山東有新鮮的拿出來給劉贇吃,那都是稀罕物件了。
如今據說隻有雲貴和湖南還有人種植和食用,也是一味中藥,有通便潤腸的功效。
這東西也是苦的不行,而且其表麵還有細小的絨毛,久煮不爛,吃到嘴裏甚至能把人的嘴都給苦麻了,因而一般用草木灰一起和這東西煮,才能驅除其苦澀味道,而且還需要重鹽壓苦味 要麽就要放大量的醋。
但是,古代的鹽,本來就是緊俏物資,醋也是純糧食釀造,在村子裏麵可以說是都不多,所以這葵菜就撒了一點點鹽沫子,估計吃進嘴裏的感覺能讓舌頭和吞吃毛毛蟲一樣。
後麵的菜是“薤”和“藿”,中國古人說起食物,最重要的就是五穀、五蔬、六畜、六獸、六禽。
其中五蔬就是葵、藿、薤、韭、蔥,蔥和韭大家現在還在吃,藿指的是豆子的葉子,也不好吃,但是和葵、薤一比,還算好的。
現在估計沒人吃了,葵剛剛說了,至於這個,“薤”在今天一般稱“薤白”,也叫野蒜,其地下鱗莖可食。
它的一個亞種——藠(jiào)頭,可用來醃、或炒肉吃。
在古代因為沒有冰箱和防腐劑,醃製在食物貯存中作用很大,甚至有看黃曆醃鹹菜的說法,用的就是這東西,味道極大,生吃基本上味道辛辣。
這些個菜,劉贇看著都頭疼。
至於那兩條魚,也不是新鮮魚,都是鹹魚,上麵的鹹鹽粒子基本上都能給這條魚穿上一身鹽粒子盔甲了,散發著那股極其濃烈的鹹魚醃製的氣味,和海貨店裏麵的如出一轍。
鹹魚倒是古代常吃的東西,但是這兩條鹹魚硬的已經和幹柴一樣,都發黑了,一看就是不知道已經醃製了多少年的“僵屍魚”,能把人的牙活生生的硌掉了,還能把人鹹死。
眾所周知,後世日本的鰹魚幹堪稱實際上最硬的食物,因為鰹魚幹在運輸過程中,存放魚的容器上寄生著一種曲黴菌,這種曲黴菌吸收完鰹魚幹的所有水分,讓鰹魚變得非常的堅硬。
而這個鹹魚基本上和鰹魚幹如出一轍,完完全全是硬的如鐵……
即便是在江南見慣了各種鹹魚的劉贇也是感歎起了此物的硬度。
至於那兩碗幹肉,也都是煙熏的臘肉,其顏色已經是看不出來其本來麵貌了,經過了煙熏,上麵全部都是滿滿的煙味,所以外觀和味道兩方麵上都沒可能判斷出來這原本應該是些什麽肉類……
唯一好點的就是那隻雞了,因為殺雞比較迅速,但是雞肉燉的時間有點短,沒有燉爛……
這對於這全村的百姓老說,祭祖宗也就是這種規格的飯菜了,過年都吃不上這種,但是在劉贇的眼睛裏麵,卻是食不下咽。
“劉頭領,這還是各家湊出來的……往年日子不好過啊,我們也是多年沒有吃過好年景了……快,再去殺牛宰羊,叫劉頭領吃好!”
老裏正指揮道。
“行了!夠了,你們這裏也日子過得不行?”
劉贇連忙阻止了老裏正,詢問道。
“想當年官家繼位的時候還好,但是沒了多少年,蔡太師,楊太尉他們就開始頒發法度,我等百姓苦不堪言,苛捐雜稅又多,官軍腐敗,全都來吃鄉裏,敲詐勒索,橫行無忌,真是處處都要錢,糧食存不住……”
宋朝即便是沒有花石綱,宋徽宗折磨百姓的方法可還有不少。
雖然在即位初期,宋徽宗是有一番振作之心的。除了對章惇、趙似等必要的政敵予以打擊,對逐漸掣肘的向太後勢力分化瓦解之外,宋徽宗在潛邸階段的政治經曆與經驗,均使他更傾向於使用調和主義的政策來整頓朝局,但是好景不長,這家夥骨子裏頭就不是什麽好人。
徽宗初年,宦官楊戩先設“稻田務”,開始在汝州立法,可以種稻的田土,收索民戶田契,輾轉追尋,直至無契可證,將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稱為公田,種植戶即作為佃戶,須交納公田錢,繼而推廣至黃河中下遊及淮河流域。
之後,又設“營繕所”,檢括公田,後皆並為“西城所”,楊戩定下規矩之後,宦官李彥繼任,更為兇狠殘暴,凡民間好田,指使他人誣告為荒田,田主雖有地契也無用,即括為公田,甚至魯山,全縣的農田都被括為公田,原業主即作為佃戶,許多投訴者受刑致死,所有荒地廢田都作為公田,強令百姓承佃,交納公田錢。
《水滸傳》原著裏麵“智多星”吳用去說服阮氏三雄七星聚義的時候,三阮就說過,這彌漫數百裏的梁山泊,是濟州、鄆州等數縣沿湖漁民賴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隻強行收取賦稅,逃稅者按盜匪處罪,即便是沒有梁山泊王倫一夥,大夥也打不得魚,不過福兮禍所依,因為梁山泊有強盜,官府倒是不敢來管漁民了,但是他們依舊是打不了魚。
在李彥及其黨羽的摧殘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規模起義不斷發生。
除此之外,蔡京幹的混賬事情主要是貨幣改革,蔡京的錢法改革包括發行當十錢、夾錫錢和錢引,所以鑄一小錢,物料火工加上贍官吏、運銅鐵之費,“費一錢之用始能成一錢”,而鑄當十錢可以“十得息四”。
也就是說一枚當十錢法定價值等於十文小平錢,而用料不到小平錢的三倍,鑄造又可取利四分。
發行當十錢本身就可給政府帶來可觀利益,但同時也給私鑄者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沈畸說:“遊手之民一朝鼓鑄,無故有數倍之息,何憚而不為,雖日斬之,其勢不可遏也”,由於劣幣排斥良幣,還導致了“未期歲而東南之小錢盡矣,錢輕而物重”的情況。
而這樣一來,朝廷獲利而老百姓則是苦不堪言,《雍正王朝》裏麵的孫嘉誠怒斥八爺黨銅六鉛四的鑄造錢幣是害民之舉,就是和這個差不多。
還有更多,數不勝數,而且這些政策可不像是花石綱那樣隻是局限在江南地區,而是大宋朝的境內,每個地方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這樣的情況,沒有一個能跑的了,山東的老百姓也一樣。
劉贇聽了這些也是觸目驚心,以前他是地主,這種盤剝百姓的稅務到不了他頭上,貨幣改革也對他影響不大,他的主要貨幣還是銀子,根本不知道老百姓過得比他想象之中難得多了幾個層次。
“不過現在好了,狄寨主占據了這些州縣,我們也不再受大宋朝廷官府的欺壓,也不服他們王法管了,狄寨主叫人廢了那些苛捐雜稅,還把原本的那些惡紳等全部清除,真是造福我們一方百姓啊!”
狄泉即便是不土地改革,不像是後世實行人頭稅攤丁入畝等情況,就隻是把宋徽宗與民逐利,盤剝百姓的政策廢了,老百姓都是對他感恩戴德的……
“唉!”
劉贇聽著老裏正的話,看著眼前的簡陋飯菜,更是食不下咽,食不甘味了。
他隻覺得,老百姓招誰惹誰了,他們也都是苦人兒,自己要是再打殺他們,也太不是人了吧!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是宋朝暴政的受害者,這些老百姓也是一樣,他們也都是一路人啊!
柴家和他們家有仇,宋朝也有仇,可是滅了他們北漢和後漢的畢竟也不是宋朝的老百姓,更何況宋朝開國都已經多少年了,和現在的老百姓也是沒有關係的。
“你們就過著這樣的日子,這大宋朝是該亡了,不亡天理難容啊……”
劉贇此刻心裏頭想的倒不是他們家和宋朝的怨仇,完全是從自己看到的民生角度去想,老百姓真是民不聊生,宋徽宗真是可殺不可留,包括那些害民,虐民的那些該死的奸臣。
劉贇也是隨口扯謊,之前聽“智多星”吳用說過梁山好漢中的一些人,他就挑選了這個同樣姓劉的“赤發鬼”劉唐來冒充。
“原來是梁山上的頭領‘赤發鬼’,久聞大名,咦,您這頭發怎麽不是紅的……”
那村裏的老者看著劉贇那黑黝黝的頭發,有點不解。
好在是那劉贇的腦子反應還算不慢,隨口就瞎編了一句說,“那是說我戰場上所向披靡,殺的血染虛發,紅如魔鬼,非我紅發也!”
他的這份說辭,倒是也沒什麽打的錯,這些村民畢竟也沒有真的見識到過“赤發鬼”劉唐的真人。
“原來如此,來人,廚下整製些飯菜來,拿好酒來給劉頭領!”
老裏正帶著村民把劉贇引導到了小酒鋪子裏麵,先是叫人端上來了幾碟子幹果來,是一些大棗、山核桃、野鬆子、橡子之類的山野之物。
而村裏的婦女也是都去拿來了各家的食材,其餘的老百姓各自散去,女人在下頭整治飯菜。
劉贇看著這些毫無惡意的老百姓,想著自己一會兒一定要做戲一出來傷害他們,多少有些於心不忍。
他當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雖然有一身好武藝,但是沒有欺壓過人,就是守著祖上傳下來的十幾畝地和一套莊園過活。
雖然心中對宋朝有恨,但是如果沒有因為花石綱毀掉了他的家產,他這輩子也許就老老實實的當一個鄉紳了。
他也知道老百姓日子過得不容易,尤其是他老家江南的老百姓,基本上因為花石綱暴政快過得到達十室九空的地步了。
但是他現在報複的心情還是很重的,雖然不一定要報複在宋朝身上,但是他也是需要發泄口的,所以強迫自己狠下心來,心說南方因為花石綱暴政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此地乃是山東,是北方,這裏的老百姓沒有那麽慘。
這樣的自我麻醉之後,也就讓他的心思堅定了下來。
“你們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愛護百姓,我們都多有敬愛啊,今日還請劉頭領在我們這裏吃飽喝足,也算是我們鄉野之人對你們梁山好漢的敬仰!”
老裏正說道。
劉贇也有點好奇,就想要詢問一下這老裏正,他們到底是得到了梁山的什麽好處,竟然這麽喜歡梁山的人。
梁山的人再怎麽樣,其本質上不還是土匪嗎?
就在此時,那店小二把飯菜端上了桌子,七八樣菜蔬,兩條魚,外加一隻雞與幾碗幹肉。
雖然說村子裏麵豬牛羊之類的大牲口都有,但是要現殺現吃,那可太費工夫了,就是做熟了也得兩個時辰,畢竟古代燒柴火,又沒有燃氣灶,而鐵鍋炒菜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普遍,屬於是奢侈產物。
劉贇好歹之前也算是個大宋的中產階級地主,吃的自然是不差,這樣的飯食自然是食不下咽的,甚至還有點發怒,認為他們拿出來這樣的飯菜給他吃,是對他的蔑視。
“如何拿這樣的飯菜來與我吃?”
這七八樣菜蔬,說句實話,就沒有一樣是好吃的菜,都屬於是“野菜”,而且還是後世人都已不吃了的那種野菜。
頭一碗就是荇菜,荇菜因為《關雎》這首詩經中的古詩而家喻戶曉,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荇菜的樣子。
其實生活在水邊的人可以常常見到這種植物,就是在池塘或流速緩慢的河流中常看到的這種圓圓的綠葉,所以詩中才說“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這東西的味道就一個字——苦,所以後世已經沒人再把這玩意當菜吃了,因為此物利尿通淋,清熱敗火,算一味中藥,另外也可以撈上來切碎後混合雜糧喂豬或鵝當飼料。
能當豬飼料,這玩意的低級地位可想而知……
第二碗和第三碗是兩種“葵菜”,古代的“葵”說的就是葵菜,也叫“冬葵”,曾經相當受追捧。
《齊民要術》蔬菜篇居首的就是“種葵”,這玩意在古代曾經是非常廣泛食用的蔬菜,元代王禎的《農書》稱之為“百菜之主。
不過此物不耐高溫和嚴寒,主要產自長江流域,如今在山東有新鮮的拿出來給劉贇吃,那都是稀罕物件了。
如今據說隻有雲貴和湖南還有人種植和食用,也是一味中藥,有通便潤腸的功效。
這東西也是苦的不行,而且其表麵還有細小的絨毛,久煮不爛,吃到嘴裏甚至能把人的嘴都給苦麻了,因而一般用草木灰一起和這東西煮,才能驅除其苦澀味道,而且還需要重鹽壓苦味 要麽就要放大量的醋。
但是,古代的鹽,本來就是緊俏物資,醋也是純糧食釀造,在村子裏麵可以說是都不多,所以這葵菜就撒了一點點鹽沫子,估計吃進嘴裏的感覺能讓舌頭和吞吃毛毛蟲一樣。
後麵的菜是“薤”和“藿”,中國古人說起食物,最重要的就是五穀、五蔬、六畜、六獸、六禽。
其中五蔬就是葵、藿、薤、韭、蔥,蔥和韭大家現在還在吃,藿指的是豆子的葉子,也不好吃,但是和葵、薤一比,還算好的。
現在估計沒人吃了,葵剛剛說了,至於這個,“薤”在今天一般稱“薤白”,也叫野蒜,其地下鱗莖可食。
它的一個亞種——藠(jiào)頭,可用來醃、或炒肉吃。
在古代因為沒有冰箱和防腐劑,醃製在食物貯存中作用很大,甚至有看黃曆醃鹹菜的說法,用的就是這東西,味道極大,生吃基本上味道辛辣。
這些個菜,劉贇看著都頭疼。
至於那兩條魚,也不是新鮮魚,都是鹹魚,上麵的鹹鹽粒子基本上都能給這條魚穿上一身鹽粒子盔甲了,散發著那股極其濃烈的鹹魚醃製的氣味,和海貨店裏麵的如出一轍。
鹹魚倒是古代常吃的東西,但是這兩條鹹魚硬的已經和幹柴一樣,都發黑了,一看就是不知道已經醃製了多少年的“僵屍魚”,能把人的牙活生生的硌掉了,還能把人鹹死。
眾所周知,後世日本的鰹魚幹堪稱實際上最硬的食物,因為鰹魚幹在運輸過程中,存放魚的容器上寄生著一種曲黴菌,這種曲黴菌吸收完鰹魚幹的所有水分,讓鰹魚變得非常的堅硬。
而這個鹹魚基本上和鰹魚幹如出一轍,完完全全是硬的如鐵……
即便是在江南見慣了各種鹹魚的劉贇也是感歎起了此物的硬度。
至於那兩碗幹肉,也都是煙熏的臘肉,其顏色已經是看不出來其本來麵貌了,經過了煙熏,上麵全部都是滿滿的煙味,所以外觀和味道兩方麵上都沒可能判斷出來這原本應該是些什麽肉類……
唯一好點的就是那隻雞了,因為殺雞比較迅速,但是雞肉燉的時間有點短,沒有燉爛……
這對於這全村的百姓老說,祭祖宗也就是這種規格的飯菜了,過年都吃不上這種,但是在劉贇的眼睛裏麵,卻是食不下咽。
“劉頭領,這還是各家湊出來的……往年日子不好過啊,我們也是多年沒有吃過好年景了……快,再去殺牛宰羊,叫劉頭領吃好!”
老裏正指揮道。
“行了!夠了,你們這裏也日子過得不行?”
劉贇連忙阻止了老裏正,詢問道。
“想當年官家繼位的時候還好,但是沒了多少年,蔡太師,楊太尉他們就開始頒發法度,我等百姓苦不堪言,苛捐雜稅又多,官軍腐敗,全都來吃鄉裏,敲詐勒索,橫行無忌,真是處處都要錢,糧食存不住……”
宋朝即便是沒有花石綱,宋徽宗折磨百姓的方法可還有不少。
雖然在即位初期,宋徽宗是有一番振作之心的。除了對章惇、趙似等必要的政敵予以打擊,對逐漸掣肘的向太後勢力分化瓦解之外,宋徽宗在潛邸階段的政治經曆與經驗,均使他更傾向於使用調和主義的政策來整頓朝局,但是好景不長,這家夥骨子裏頭就不是什麽好人。
徽宗初年,宦官楊戩先設“稻田務”,開始在汝州立法,可以種稻的田土,收索民戶田契,輾轉追尋,直至無契可證,將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稱為公田,種植戶即作為佃戶,須交納公田錢,繼而推廣至黃河中下遊及淮河流域。
之後,又設“營繕所”,檢括公田,後皆並為“西城所”,楊戩定下規矩之後,宦官李彥繼任,更為兇狠殘暴,凡民間好田,指使他人誣告為荒田,田主雖有地契也無用,即括為公田,甚至魯山,全縣的農田都被括為公田,原業主即作為佃戶,許多投訴者受刑致死,所有荒地廢田都作為公田,強令百姓承佃,交納公田錢。
《水滸傳》原著裏麵“智多星”吳用去說服阮氏三雄七星聚義的時候,三阮就說過,這彌漫數百裏的梁山泊,是濟州、鄆州等數縣沿湖漁民賴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隻強行收取賦稅,逃稅者按盜匪處罪,即便是沒有梁山泊王倫一夥,大夥也打不得魚,不過福兮禍所依,因為梁山泊有強盜,官府倒是不敢來管漁民了,但是他們依舊是打不了魚。
在李彥及其黨羽的摧殘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規模起義不斷發生。
除此之外,蔡京幹的混賬事情主要是貨幣改革,蔡京的錢法改革包括發行當十錢、夾錫錢和錢引,所以鑄一小錢,物料火工加上贍官吏、運銅鐵之費,“費一錢之用始能成一錢”,而鑄當十錢可以“十得息四”。
也就是說一枚當十錢法定價值等於十文小平錢,而用料不到小平錢的三倍,鑄造又可取利四分。
發行當十錢本身就可給政府帶來可觀利益,但同時也給私鑄者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沈畸說:“遊手之民一朝鼓鑄,無故有數倍之息,何憚而不為,雖日斬之,其勢不可遏也”,由於劣幣排斥良幣,還導致了“未期歲而東南之小錢盡矣,錢輕而物重”的情況。
而這樣一來,朝廷獲利而老百姓則是苦不堪言,《雍正王朝》裏麵的孫嘉誠怒斥八爺黨銅六鉛四的鑄造錢幣是害民之舉,就是和這個差不多。
還有更多,數不勝數,而且這些政策可不像是花石綱那樣隻是局限在江南地區,而是大宋朝的境內,每個地方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這樣的情況,沒有一個能跑的了,山東的老百姓也一樣。
劉贇聽了這些也是觸目驚心,以前他是地主,這種盤剝百姓的稅務到不了他頭上,貨幣改革也對他影響不大,他的主要貨幣還是銀子,根本不知道老百姓過得比他想象之中難得多了幾個層次。
“不過現在好了,狄寨主占據了這些州縣,我們也不再受大宋朝廷官府的欺壓,也不服他們王法管了,狄寨主叫人廢了那些苛捐雜稅,還把原本的那些惡紳等全部清除,真是造福我們一方百姓啊!”
狄泉即便是不土地改革,不像是後世實行人頭稅攤丁入畝等情況,就隻是把宋徽宗與民逐利,盤剝百姓的政策廢了,老百姓都是對他感恩戴德的……
“唉!”
劉贇聽著老裏正的話,看著眼前的簡陋飯菜,更是食不下咽,食不甘味了。
他隻覺得,老百姓招誰惹誰了,他們也都是苦人兒,自己要是再打殺他們,也太不是人了吧!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是宋朝暴政的受害者,這些老百姓也是一樣,他們也都是一路人啊!
柴家和他們家有仇,宋朝也有仇,可是滅了他們北漢和後漢的畢竟也不是宋朝的老百姓,更何況宋朝開國都已經多少年了,和現在的老百姓也是沒有關係的。
“你們就過著這樣的日子,這大宋朝是該亡了,不亡天理難容啊……”
劉贇此刻心裏頭想的倒不是他們家和宋朝的怨仇,完全是從自己看到的民生角度去想,老百姓真是民不聊生,宋徽宗真是可殺不可留,包括那些害民,虐民的那些該死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