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先生仇人是誰?若從了我梁山大軍,便無懼此人,先生自可再改迴郭姓。”
“賽存孝”蕭聖衣說道。
因為姓郭和姓張完全就是兩個概念,郭子儀的後人有多麽大的光環,那是不敢想的。
甚至是要比楊家將和狄家將更加的受人敬仰。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王朝之末都是國亂歲兇,四方擾攘,每逢戰爭,名將輩出。
然而,當一位名將打遍天下無敵手時,不僅會讓敵人心驚膽戰,就連己方皇帝對他也會有所猜忌,這便是“功高震主”之說。
白起、韓信、周亞夫等人,便是因這四個字而死,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夠逃離功高蓋主卻不死於非命的這一詛咒。
但也有例外,在唐朝,有一位被稱為“功高而主不疑”的絕世名將,就是受封汾陽王,85歲善終的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
作為隋唐時期的演義小說係列,除了《隋唐演義》、《薛家將演義》之外,還有兩部書,一部是《月唐演義》,一部是《殘唐演義》。
《殘唐演義》自然是講述五代殘唐的故事,而《月唐演義》裏麵就講了汾陽王郭子儀的故事。
這部書講述的是唐玄宗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然後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叛亂,五虎縛蒼龍等熱鬧故事,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的話本小說。
起因是想當初,青龍星轉世是單雄信,被羅成殺了,而羅成正是白虎星。
單雄信死的時候發誓,三世不投唐,代代去找白虎星羅成報仇。
單雄信死後,青龍星轉世而為勃遼國大元帥蓋蘇文,引得唐太宗李世民被困三江越虎城,而白虎星後轉世為薛仁貴,跨海征東受封平遼王。
之後,蓋蘇文死了,青龍星再轉世,又成了蘇烈蘇定方之後蘇寶童,二十四把飛刀,斬殺秦懷玉,力挫火頭軍。
而白虎星這一代比較特殊,有兩個,一個是薛仁貴,一個是薛丁山。
但是薛丁山出世後,白虎星就必須要死一個,就迎來了薛丁山射虎誤殺薛仁貴,薛仁貴一死,白虎星就是薛丁山了,後來薛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平滅西涼國。
之後,青龍星再轉世,成為反唐的薛剛,但薛剛作為青龍星,這個不僅很少見,而且同時期沒有白虎星克他,但是他鬧得薛家三百多口全進了鐵丘墳。
所以薛剛反唐,也是應了當初單雄信對大唐的怨恨。
而青龍星再度轉世的時候,就成為了反叛大唐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而白虎星自然是平滅了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後來在《殘唐演義》裏麵,青龍星還曾轉世為後周郭威,而白虎星前為後梁朱溫帳下鐵槍王彥章,後為史弘肇,也有說是高行周的。
而白虎敗青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那仇人斷不可能追上梁山來,我就如蕭老弟所言,改迴,原本名姓,還叫郭錦。”
那張錦說道。
“先生,同去見我表兄如何?”
蕭聖衣說道。
“令表兄是……”
“正是狄寨主!”
“原來如此,久聞這代的狄永華寨主是當世狄家將傳人,卻不知將軍也是狄家將親戚。”
郭錦說道。
“哪裏哪裏,不知者無罪,請!”
那“賽存孝”蕭聖衣師從王敖老祖,天下武功,他看不出來的不多,所以他能夠慧眼識珠,發現這郭錦用的是郭子儀家傳戟法,繼而看破了他的真實身份。
“賽存孝”蕭聖衣一路把那郭錦引到了鐵匠鋪門口,這時的狄泉正拿著自己家傳的神機萬勝水龍刀在試驗新打造的痦子甲。
“嘩!”
狄泉一刀揮出,甲片被砍得散落一地,痦子甲雖然防禦性能不差,但還是沒能擋住萬勝水龍刀的鋒利。
“還是不行,繼續給我重鑄!”
狄泉高喝道。
“這邊是狄寨主,怎麽親自鑄造?”
郭錦有些吃驚,畢竟現在狄泉也是一方首領,竟然親自幹這個!
“先生稍後。”
“賽存孝”蕭聖衣進了裏麵,叫出狄泉來。
“表兄,今日有位先生來投。”
“何方人士,姓甚名誰?”
狄泉敏銳的察覺到了蕭聖衣的話裏麵稱唿此人為“先生”。
這個詞語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用的,非得是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夠令人信服的人,才能用。
比如許貫忠。
“此人名叫郭錦,乃是汾陽王直係子孫。”
“汾陽王?”
狄泉自然知道宋朝沒有汾陽王,汾陽王指的是郭子儀。
“帶我過去。”
狄泉去見郭錦,郭錦先行禮道,“郭錦見過狄寨主。”
“快快請起,這邊是天命戰戟吧!”
狄泉一眼就認了出來。
“正是,昔日先祖何其高位,如今在下辱沒祖宗。”
郭錦尷尬一笑。
“先生魚未得水,未遇明主,今投我梁山,當成大業,來來來,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去清淨之處序談。”
狄泉引郭錦到了會客廳,叫人奉茶,茶進一盞,郭錦就率先出口發問。
“久聞狄寨主等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劫富濟貧,卻絲毫不肯坑害百姓,如今也攻州占府,不知狄寨主誌在何處?”
郭錦想要明白狄泉的誌向究竟是什麽。
“狄泉欲滅宋,亦欲抗外族,澄清寰宇,再造乾坤。”
狄泉說道。
“此可謂雄心壯誌也!”
郭錦明白,狄泉有這個心思,就是和那些占山為王的強盜和那些想要過一把皇帝癮的家夥不一樣。
他總得找一個自己覺得有希望的主子。
“狄寨主之誌不小,隻是身在山東,此誌難申啊。”
郭錦說道。
“哦?請先生解惑。”
狄泉倒是想要聽聽郭錦這麽說。
“如今遼在河北,若抗遼,宋便擊其後,抗宋,則助遼南下,進退兩難。”
“自石敬瑭後,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而狄寨主應當知道,這中原之地地勢北高而南低,自北往南打,可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河北地麵又是易守難攻,南有黃河作為依仗可隔絕兵馬,而西側則有太行山橫絕於此,可謂依山傍水,各有其防,西側臨近三晉,遠擊千裏,燕雲十六州又盛產戰馬,騎兵自然易於訓練組建,更勝於中原,隨時都是進取中原的跳板啊!”
郭錦所言不虛,自古以來,整個中國的戰馬產區隻有一個東北,一個西北,其餘的地方不能大規模生產戰馬。
誰掌握了這兩個地方,就可以輕易的建立起軍事力量強大的政權,這都是在論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西夏都能把宋朝鬧得雞犬不寧。
“相比攻取河北,而南下取開封,則易於成事,開封無險可守,其利處隻在漕運,商貿繁榮,但其附近除黃河外無險可守,且凡事福禍相依,開封附近河流雖多,有水利之便,但是這些河流的上遊都不在開封城的控製之下,易於被人從源頭上截斷。”
“倘若這些河流上遊一旦被敵人所掌握,開封水利便是與敵人所共有,此實乃利弊一體也,要是有擅長於水戰的將領,都可以用水圍城,效仿當年韓信水淹廢丘了。”
“然也!”
這句話狄泉深以為然,想當初金兵渡過黃河的時候,就是因為天冷河水結冰,宋軍猝不及防,這樣的天險受環境影響太大,靠不住。
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國都前方必須要有險阻,否則就利於敵軍進軍。
試想一下,想當初金軍渡過黃河後,發現這片土地上,沒遮沒擋,一馬平川,連個土坡都沒有,豈不快哉。
河南這個地方就不適合存在政權,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屬於夾縫中生存,不好發展。
在河南建都,你國家的國力必須極其強盛,武備昌隆,即便是無險可守你也戰無不勝,否則就是壽星佬吃砒霜——找死。
可是,宋朝那拉胯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保證這一條,所以澶淵之盟前和靖康之恥時都是被平推到了開封城下。
“而狄寨主立足山東,自保有餘,進取不足。”
郭錦走到了軍事地圖前開始了論述。
“論地理,山東有山川可固守,以為屏障,得天獨厚,抵禦朝廷,割據一方,自然不在話下。”
狄泉看了看那郭錦,投去了讚許的目光,他所說一點不差。
每到天下大亂,山東的割據政權往往屹立不倒。
戰國七雄裏麵齊國就是最後滅亡的,光武中興,最後對付的也是齊地的張步,包括晚清太平天國時期的山東撚軍,也是讓朝廷頭疼不已。
狄泉對山東的看法就是,有山海漁鹽之利,腹地有平原,四周有屏障,得天獨厚的起家之地。
但山東,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底蘊。
因為隻要打出山東,就是一馬平川,開拓容易,卻無險可守,山東也不產戰馬,沒有騎兵快速推進,也是沒有用的,戰線一旦拉的太長,又是首尾不能相顧。
“那先生之意,我該如何?”
狄泉虛心請教。
“我華夏自周滅商,秦滅六國,直到隋唐一統,都是在關中之地,依我看,當謀圖關中。”
郭錦說道。
雖然,關中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他並非拾人牙慧,狄泉看得出來。
中國的地勢,上過初中的都知道,是西高東低,關中是“四塞之地”,有函穀關和潼關攔住敵人,隻要守得住,千軍萬馬也開不進來。
要是關中的地理不好,後世的西安能成為十三朝古都嗎?
但現在的關中經曆了唐末的生靈塗炭,各路軍閥在關中地區折騰的實在是太狠了,導致到了宋朝,關中地區的力量還是沒有完全恢複過來。
而且,作為政治因素考量,關中的長安是前唐朝的首都所在地,宋朝自然要有意無意的規避這個地區,不能加以扶持,所以幾番影響下來,昔日屬於關中地區的光輝自然不在。
“關中平原,如今地力經過千年使用,又在近兩百年內屢遭受塗炭,元氣並沒有恢複,其關中各地的產出,現在不足以養自身,難以自給自足,而西北原屬雍涼地區的故地被西夏占據,自然利用不了,但巴蜀仍然在漢人手中,此地乃是上佳之土,天府之國,自都江堰落成,古今未曾改變,若是自關中進漢中而下取巴蜀,南通宛洛,則無此憂慮,隆中對策,君可聽聞?”
蜀地向關中運糧,很多人認為不可能,那是因為受了諸葛亮北伐缺糧的影響。
因為兩漢交際之時漢中地震震沒了天池大澤,所以諸葛亮走不了水運運糧。
但是如果也把南陽拿在手裏,還是可以走這條陸路運糧,比其他方式要快捷的多。
而當時的諸葛亮自然是沒有南陽在手裏,所以無論如何運糧都是運不上去的。
“而洛陽若也能取得,若無異族入侵,君必得天下。”
想當初,趙匡胤就是打算把首都定在洛陽,不過趙匡義從中作梗,才定都開封。
“先生說了這麽多,可我如何自山東而至關中?”
這才是狄泉想聽的話。
“狄寨主首先不可對北用兵,一來若對北邊宋軍用兵,則削弱宋軍助長遼國,極易相助遼軍南下,而不對其下手,遼國則可牽製宋軍精銳。”
“如今老種經略相公在燕代抗遼,西北留守西軍抗擊西夏,西北後方空虛,三晉之地又有田虎作亂,可以圖謀。”
“狄寨主當先取山東全境為家,然後開辟海陸,派遣人自渤海向遼國購買大批馬匹,然後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
“而後,先向下,取江淮蘇浙之魚米之鄉,此時朝廷已經是重病纏身,且各處受敵,但江南被占據,他們必然相奪。”
“此時則兵分兩路,一路誘敵,將其大軍引誘至江淮,而騎兵自山東輕騎突進,直取河北。”
“取河北?先生不是說不取河北?”
狄泉有點詫異,這小子前後矛盾啊。
“我是說狄寨主不能與河北宋軍與遼軍過多糾纏,而是應該伺機而動,此時,為解圍江南,朝廷必派河北軍後撤去增援,遼國見狀,必然南下,而狄寨主就輕騎截斷遼國大軍歸路,突襲燕雲十六州,把那些契丹人全部堵進宋地,關門打狗。”
“屆時宋軍與那入境遼軍相鬥,遼軍後路被狄寨主所斷,腹背受敵,而狄寨主則可以取燕雲而坐視宋遼激戰,最後宋必然可滅那遼國孤軍,但對燕雲之地,他絕無可能再去爭奪。”
“而後,遼國損失慘重,也不會馬上奪迴燕雲十六州,而狄寨主則是可以對田虎下手,取三晉之地。”
“賽存孝”蕭聖衣說道。
因為姓郭和姓張完全就是兩個概念,郭子儀的後人有多麽大的光環,那是不敢想的。
甚至是要比楊家將和狄家將更加的受人敬仰。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王朝之末都是國亂歲兇,四方擾攘,每逢戰爭,名將輩出。
然而,當一位名將打遍天下無敵手時,不僅會讓敵人心驚膽戰,就連己方皇帝對他也會有所猜忌,這便是“功高震主”之說。
白起、韓信、周亞夫等人,便是因這四個字而死,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夠逃離功高蓋主卻不死於非命的這一詛咒。
但也有例外,在唐朝,有一位被稱為“功高而主不疑”的絕世名將,就是受封汾陽王,85歲善終的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
作為隋唐時期的演義小說係列,除了《隋唐演義》、《薛家將演義》之外,還有兩部書,一部是《月唐演義》,一部是《殘唐演義》。
《殘唐演義》自然是講述五代殘唐的故事,而《月唐演義》裏麵就講了汾陽王郭子儀的故事。
這部書講述的是唐玄宗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然後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叛亂,五虎縛蒼龍等熱鬧故事,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的話本小說。
起因是想當初,青龍星轉世是單雄信,被羅成殺了,而羅成正是白虎星。
單雄信死的時候發誓,三世不投唐,代代去找白虎星羅成報仇。
單雄信死後,青龍星轉世而為勃遼國大元帥蓋蘇文,引得唐太宗李世民被困三江越虎城,而白虎星後轉世為薛仁貴,跨海征東受封平遼王。
之後,蓋蘇文死了,青龍星再轉世,又成了蘇烈蘇定方之後蘇寶童,二十四把飛刀,斬殺秦懷玉,力挫火頭軍。
而白虎星這一代比較特殊,有兩個,一個是薛仁貴,一個是薛丁山。
但是薛丁山出世後,白虎星就必須要死一個,就迎來了薛丁山射虎誤殺薛仁貴,薛仁貴一死,白虎星就是薛丁山了,後來薛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平滅西涼國。
之後,青龍星再轉世,成為反唐的薛剛,但薛剛作為青龍星,這個不僅很少見,而且同時期沒有白虎星克他,但是他鬧得薛家三百多口全進了鐵丘墳。
所以薛剛反唐,也是應了當初單雄信對大唐的怨恨。
而青龍星再度轉世的時候,就成為了反叛大唐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而白虎星自然是平滅了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後來在《殘唐演義》裏麵,青龍星還曾轉世為後周郭威,而白虎星前為後梁朱溫帳下鐵槍王彥章,後為史弘肇,也有說是高行周的。
而白虎敗青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那仇人斷不可能追上梁山來,我就如蕭老弟所言,改迴,原本名姓,還叫郭錦。”
那張錦說道。
“先生,同去見我表兄如何?”
蕭聖衣說道。
“令表兄是……”
“正是狄寨主!”
“原來如此,久聞這代的狄永華寨主是當世狄家將傳人,卻不知將軍也是狄家將親戚。”
郭錦說道。
“哪裏哪裏,不知者無罪,請!”
那“賽存孝”蕭聖衣師從王敖老祖,天下武功,他看不出來的不多,所以他能夠慧眼識珠,發現這郭錦用的是郭子儀家傳戟法,繼而看破了他的真實身份。
“賽存孝”蕭聖衣一路把那郭錦引到了鐵匠鋪門口,這時的狄泉正拿著自己家傳的神機萬勝水龍刀在試驗新打造的痦子甲。
“嘩!”
狄泉一刀揮出,甲片被砍得散落一地,痦子甲雖然防禦性能不差,但還是沒能擋住萬勝水龍刀的鋒利。
“還是不行,繼續給我重鑄!”
狄泉高喝道。
“這邊是狄寨主,怎麽親自鑄造?”
郭錦有些吃驚,畢竟現在狄泉也是一方首領,竟然親自幹這個!
“先生稍後。”
“賽存孝”蕭聖衣進了裏麵,叫出狄泉來。
“表兄,今日有位先生來投。”
“何方人士,姓甚名誰?”
狄泉敏銳的察覺到了蕭聖衣的話裏麵稱唿此人為“先生”。
這個詞語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用的,非得是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夠令人信服的人,才能用。
比如許貫忠。
“此人名叫郭錦,乃是汾陽王直係子孫。”
“汾陽王?”
狄泉自然知道宋朝沒有汾陽王,汾陽王指的是郭子儀。
“帶我過去。”
狄泉去見郭錦,郭錦先行禮道,“郭錦見過狄寨主。”
“快快請起,這邊是天命戰戟吧!”
狄泉一眼就認了出來。
“正是,昔日先祖何其高位,如今在下辱沒祖宗。”
郭錦尷尬一笑。
“先生魚未得水,未遇明主,今投我梁山,當成大業,來來來,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去清淨之處序談。”
狄泉引郭錦到了會客廳,叫人奉茶,茶進一盞,郭錦就率先出口發問。
“久聞狄寨主等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劫富濟貧,卻絲毫不肯坑害百姓,如今也攻州占府,不知狄寨主誌在何處?”
郭錦想要明白狄泉的誌向究竟是什麽。
“狄泉欲滅宋,亦欲抗外族,澄清寰宇,再造乾坤。”
狄泉說道。
“此可謂雄心壯誌也!”
郭錦明白,狄泉有這個心思,就是和那些占山為王的強盜和那些想要過一把皇帝癮的家夥不一樣。
他總得找一個自己覺得有希望的主子。
“狄寨主之誌不小,隻是身在山東,此誌難申啊。”
郭錦說道。
“哦?請先生解惑。”
狄泉倒是想要聽聽郭錦這麽說。
“如今遼在河北,若抗遼,宋便擊其後,抗宋,則助遼南下,進退兩難。”
“自石敬瑭後,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而狄寨主應當知道,這中原之地地勢北高而南低,自北往南打,可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河北地麵又是易守難攻,南有黃河作為依仗可隔絕兵馬,而西側則有太行山橫絕於此,可謂依山傍水,各有其防,西側臨近三晉,遠擊千裏,燕雲十六州又盛產戰馬,騎兵自然易於訓練組建,更勝於中原,隨時都是進取中原的跳板啊!”
郭錦所言不虛,自古以來,整個中國的戰馬產區隻有一個東北,一個西北,其餘的地方不能大規模生產戰馬。
誰掌握了這兩個地方,就可以輕易的建立起軍事力量強大的政權,這都是在論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西夏都能把宋朝鬧得雞犬不寧。
“相比攻取河北,而南下取開封,則易於成事,開封無險可守,其利處隻在漕運,商貿繁榮,但其附近除黃河外無險可守,且凡事福禍相依,開封附近河流雖多,有水利之便,但是這些河流的上遊都不在開封城的控製之下,易於被人從源頭上截斷。”
“倘若這些河流上遊一旦被敵人所掌握,開封水利便是與敵人所共有,此實乃利弊一體也,要是有擅長於水戰的將領,都可以用水圍城,效仿當年韓信水淹廢丘了。”
“然也!”
這句話狄泉深以為然,想當初金兵渡過黃河的時候,就是因為天冷河水結冰,宋軍猝不及防,這樣的天險受環境影響太大,靠不住。
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國都前方必須要有險阻,否則就利於敵軍進軍。
試想一下,想當初金軍渡過黃河後,發現這片土地上,沒遮沒擋,一馬平川,連個土坡都沒有,豈不快哉。
河南這個地方就不適合存在政權,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屬於夾縫中生存,不好發展。
在河南建都,你國家的國力必須極其強盛,武備昌隆,即便是無險可守你也戰無不勝,否則就是壽星佬吃砒霜——找死。
可是,宋朝那拉胯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保證這一條,所以澶淵之盟前和靖康之恥時都是被平推到了開封城下。
“而狄寨主立足山東,自保有餘,進取不足。”
郭錦走到了軍事地圖前開始了論述。
“論地理,山東有山川可固守,以為屏障,得天獨厚,抵禦朝廷,割據一方,自然不在話下。”
狄泉看了看那郭錦,投去了讚許的目光,他所說一點不差。
每到天下大亂,山東的割據政權往往屹立不倒。
戰國七雄裏麵齊國就是最後滅亡的,光武中興,最後對付的也是齊地的張步,包括晚清太平天國時期的山東撚軍,也是讓朝廷頭疼不已。
狄泉對山東的看法就是,有山海漁鹽之利,腹地有平原,四周有屏障,得天獨厚的起家之地。
但山東,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底蘊。
因為隻要打出山東,就是一馬平川,開拓容易,卻無險可守,山東也不產戰馬,沒有騎兵快速推進,也是沒有用的,戰線一旦拉的太長,又是首尾不能相顧。
“那先生之意,我該如何?”
狄泉虛心請教。
“我華夏自周滅商,秦滅六國,直到隋唐一統,都是在關中之地,依我看,當謀圖關中。”
郭錦說道。
雖然,關中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他並非拾人牙慧,狄泉看得出來。
中國的地勢,上過初中的都知道,是西高東低,關中是“四塞之地”,有函穀關和潼關攔住敵人,隻要守得住,千軍萬馬也開不進來。
要是關中的地理不好,後世的西安能成為十三朝古都嗎?
但現在的關中經曆了唐末的生靈塗炭,各路軍閥在關中地區折騰的實在是太狠了,導致到了宋朝,關中地區的力量還是沒有完全恢複過來。
而且,作為政治因素考量,關中的長安是前唐朝的首都所在地,宋朝自然要有意無意的規避這個地區,不能加以扶持,所以幾番影響下來,昔日屬於關中地區的光輝自然不在。
“關中平原,如今地力經過千年使用,又在近兩百年內屢遭受塗炭,元氣並沒有恢複,其關中各地的產出,現在不足以養自身,難以自給自足,而西北原屬雍涼地區的故地被西夏占據,自然利用不了,但巴蜀仍然在漢人手中,此地乃是上佳之土,天府之國,自都江堰落成,古今未曾改變,若是自關中進漢中而下取巴蜀,南通宛洛,則無此憂慮,隆中對策,君可聽聞?”
蜀地向關中運糧,很多人認為不可能,那是因為受了諸葛亮北伐缺糧的影響。
因為兩漢交際之時漢中地震震沒了天池大澤,所以諸葛亮走不了水運運糧。
但是如果也把南陽拿在手裏,還是可以走這條陸路運糧,比其他方式要快捷的多。
而當時的諸葛亮自然是沒有南陽在手裏,所以無論如何運糧都是運不上去的。
“而洛陽若也能取得,若無異族入侵,君必得天下。”
想當初,趙匡胤就是打算把首都定在洛陽,不過趙匡義從中作梗,才定都開封。
“先生說了這麽多,可我如何自山東而至關中?”
這才是狄泉想聽的話。
“狄寨主首先不可對北用兵,一來若對北邊宋軍用兵,則削弱宋軍助長遼國,極易相助遼軍南下,而不對其下手,遼國則可牽製宋軍精銳。”
“如今老種經略相公在燕代抗遼,西北留守西軍抗擊西夏,西北後方空虛,三晉之地又有田虎作亂,可以圖謀。”
“狄寨主當先取山東全境為家,然後開辟海陸,派遣人自渤海向遼國購買大批馬匹,然後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
“而後,先向下,取江淮蘇浙之魚米之鄉,此時朝廷已經是重病纏身,且各處受敵,但江南被占據,他們必然相奪。”
“此時則兵分兩路,一路誘敵,將其大軍引誘至江淮,而騎兵自山東輕騎突進,直取河北。”
“取河北?先生不是說不取河北?”
狄泉有點詫異,這小子前後矛盾啊。
“我是說狄寨主不能與河北宋軍與遼軍過多糾纏,而是應該伺機而動,此時,為解圍江南,朝廷必派河北軍後撤去增援,遼國見狀,必然南下,而狄寨主就輕騎截斷遼國大軍歸路,突襲燕雲十六州,把那些契丹人全部堵進宋地,關門打狗。”
“屆時宋軍與那入境遼軍相鬥,遼軍後路被狄寨主所斷,腹背受敵,而狄寨主則可以取燕雲而坐視宋遼激戰,最後宋必然可滅那遼國孤軍,但對燕雲之地,他絕無可能再去爭奪。”
“而後,遼國損失慘重,也不會馬上奪迴燕雲十六州,而狄寨主則是可以對田虎下手,取三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