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爵?寨主所說,乃是秦朝軍功爵?”
楊誌不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他是楊家將的後人,梁山諸將裏麵,他也是學習過兵法,算得上文武雙全是一個,秦朝商鞅變法的軍功爵製度他自然是有所耳聞。
“沒錯,楊製使你是當過宋朝軍官的,你知道,他們即便是出生入死,又能有何作為?功勞賞罰,還不如文人一篇科舉文章,我要讓他們有以武而進身的渠道。”
狄泉這麽說,楊誌也是嗟歎不已,身為楊家將後人,他們楊家將九代將門,出的都是武將,沒有文官,對這一點可是深有體會。
那宋朝向來是用得著他們楊家的時候,就拿忠烈楊門來說事,然後把楊家將給搞得男丁凋零,用不著了的時候,就棄之如敝履。
縱觀楊家將這些年,潘仁美,王欽若,謝金吾,龐籍都是文人與楊家將作對,就連謝金吾害楊家將,他說天波樓有損皇威,而後領旨拆毀天波樓的事情趙宋王朝都幹出來了,足以證明他們從來沒有把武人放在眼裏。
而狄泉則看得更遠一些,秦漢唐三朝,中華大地上都是武德充沛之時,內外用武,無往而不利。
但是,自此自科舉製度誕生以後,由於這項製度打破了門閥製度,所以自科舉考試普及之後,中國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輕武,在宋代就尤其嚴重。
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這有著先進文治的國家武力值頻繁下跌,反倒是保存著軍功精身的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不斷建立政權,甚至顛覆漢人政權。
從契丹碾壓北宋,西夏一隅之地幾乎拖垮宋朝,再到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後來清朝滅大順、南明,異族入主中原達四百多年之久。
狄泉把這稱之為武德和血性的喪失,因為重文輕武,武人改變命運無望,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那根尚武的脊梁被抽掉了。
科舉製以前,是軍功授爵製,中華民族武德充沛,想當官封爵,封妻蔭子得靠戰場殺敵,武人憑借力鬥搏殺,還有上升渠道。
宋朝全麵科舉之後,文官開始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又不用上前線,在後方緊吃,自然是看不起武人,更因為趙匡胤以武官篡權奪位,更是矯枉過正的防著武將,愈演愈烈。
直到被金國和蒙古兩次異族入侵亡國,也沒打醒他們
文人抓住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心理,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舉開始武人再難有出頭之日。
“那,具體如何?”
楊誌想要知道具體情況。
“將戰功分為四等,拔城、斬將、破敵,稱為奇功,立為首功;其次為第一、第二、第三等,各轉若幹官資,立奇功者還可獲賜錢物。”
宋朝是根據兵種不同將軍功分為五等或四等,詳細規宰了賞賜物品和數額。右廂禁軍立功者,第一等賜輯、錢各十匹貫,第二等賜紹七匹、錢八貫,第三等賜絹、錢各五匹貫,第四等賜絹、錢各3匹貫,第五等賜領一匹、錢三貫。
雖然有賞賜,但是賞賜並不足以激勵士兵拚死效命。
而且,這些賞賜,宋朝也不實行,也有水分,原因就是一場仗打下來,需要的賞賜太多,財政會捉襟見肘。
想當初宋孝宗心懷大誌,曾力圖收複舊土,有朝臣提議,可盤算一下目前積蓄能應付得了幾場犒賞,便知是否可以作戰。
結果府庫財物隻夠十三場犒賞所用,宋孝宗隻得作罷,記載雖有誇大之詞,但也透露出宋代軍功賞賜的花費極大。
而狄泉主要是在政策上給予優惠,除了賞賜錢財之外,他把當年秦朝軍功爵的二十等爵位進行了細化。
比如免征勞役,脫離賤籍,賞賜土地等各項獎勵,用政策獎勵代替爵位。
因為以往的軍功爵製度,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那些戰鬥力強的士兵在通過軍功爵製度獲得升遷後,就不會再去衝鋒陷陣了,他們會盡量保證在後續的戰鬥中存活,在戰爭結束後兌現獎勵,然後去家鄉置辦土地成為地主。
因為他們也不傻,如果他們死了,那麽功爵就浪費了,自己也白拚命了,不會有人傻到想要一直殺敵立功一路爬上殺神白起那種地位的。
這就導致了軍隊的武力隻取決於底層士兵的先天條件,而沒法形成技術傳承,戰鬥力強的那些士兵到頭來也不會被軍功爵製度留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同時,也使得隊伍在連勝以後,士兵會嬌縱不聽號令,畢竟都有爵位了,誰管誰啊?很多先贏後輸的戰爭都有這個因素。
具體的政策,許貫忠將其細化,逐條列出,並給楊誌出示,他們準備拿東平府做一個試點,因為東平府這個地方可是山東的一個大州縣,濟州崇文,但東平府附近自古以來都有尚武之風,看看新鮮出爐的軍功爵製度對其能不能有什麽引領作用。
於是,逗留一晚後,東平府內外貼出了狄泉軍的招兵告示和軍功爵明示,“青麵獸”楊誌也分別在內外駐紮了招兵帳篷進行招兵買馬。
沒想到楊誌招兵買馬倒是先遇到了本家的人。
招兵買馬,本來這種事情是用不著楊誌親自去的,作為東平府守將,他在府邸裏麵呆著,陪伴狄泉等人。
但是,突然他部下有人報告他,說是來了一個少年應征,非要見他“青麵獸”楊誌,不依不饒。
“噢?楊製使,這會不會是你們楊家的人啊?”
當時狄泉正在和“青麵獸”楊誌對弈,楊誌一聽,就把腦袋搖晃成了撥浪鼓。
“絕無可能,我們楊家除了我以外,已經沒有成年男丁了,隻有幾個幼童,又在西寧老家,如何能到這裏來。”
楊家將九代將門,可人丁凋零,到了楊誌他們第九代楊家將,除了早逝的楊滿堂,隻有他一個沒有混出頭的“青麵獸”楊誌。
“楊製使,快出去看看吧,有個孩子在招兵那裏打起來了,用的可是你們楊家的槍法。”
楊誌剛剛說完,隻見那“行者”武鬆就闖了進來。
“什麽?我們楊家的槍法?”
“青麵獸”楊誌明顯語氣上有點不敢置信的意思。
“是,我認得出來,就是你們楊家槍法。”
武鬆也是見識過楊誌演練他們楊家槍法的,雖然他沒學會,但是讓他自己去辨認,他還是認得出來的。
楊誌這迴臉色變了,直接跳起身來,說道,“不該啊,那小子歲數應該……”
“走,武鬆剛哥哥,看熱鬧去!”
狄泉見狀,也是當場跟了上去。
這能夠使出正宗楊家槍的,必然是楊家人,更何況楊家將如今已經人丁凋零,正牌的楊家槍那是要多少見有多少見。
狄泉知道,楊家將在楊誌和楊滿堂之後,就傳了兩代人,再往後就杳無音信了。
所以,他也得過去看看。
楊誌叫武鬆引路來到東平府校場上,那裏正在招兵,但見一個身高不過六尺五六,不足七尺的孩童手中舞動一杆爛銀槍,正在與那“神火將”魏定國打著。
這“神火將”魏定國被安排在城內招兵,“聖水將”單廷圭在城外招兵,也不知道這家夥究竟是怎麽迴事,這麽大的一個人了,跟孩子打起來了!
但見那孩子雖然隻有十二三歲的模樣,臉上稚氣未脫,可手裏那杆爛銀槍的槍頭那是飄忽不定,槍法了不得。
梁山上的一些低戰頭領,比如“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他們的槍法都不如這個孩子。
而狄泉也看出來了,可不是嗎,這孩子所用的就是最為正宗的正牌楊家槍法,那“神火將”魏定國是手持一口佩刀與他相鬥,按說這“神火將”魏定國的武藝在梁山泊一眾的地煞星裏麵,也算是佼佼者了,但因為武器短小,竟然被這個孩子壓製了一籌。
“楊製使,你看,這不是你楊家槍法?”
武鬆說道。
“住手!”
“青麵獸”楊誌立刻大喊起來,直接製止了校場上一大一小正在打鬥的兩人。
那“神火將”魏定國和那少年同時把兵器收住,看向了楊誌。
而那少年見到了楊誌,直接就跑了過來,“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向著楊誌磕了三個響頭,口中說,“伯父,孩兒再興有禮了!”
這孩子就是日後戰死小商河的嶽家軍大將楊再興。
“孩子,起來,你怎麽自老家來了?”
楊誌非常驚訝,自楊家將七代英雄楊世瀚開始,楊家分了兩支,楊世瀚這一支後來隨佘老太君迴了西寧老家,而楊誌這一支當年是楊世鵬之後,是四郎的後人,留在京城來著。
而楊再興的爺爺是楊金豹,父親是楊滿堂,楊滿堂和楊誌是族中兄弟,楊誌歲數比楊滿堂大一點,所以楊再興要叫楊誌伯伯。
楊滿堂,其父楊金豹,楊金豹和楊家眾人曆經磨難最終迴到老家,頤養天年,楊滿堂自幼就有楊府眾人寵愛,也都願意將武藝交與楊滿堂。
楊滿堂非常的喜歡練武,將三十六路楊家槍法練得出神入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後來鋤奸大戰,班師迴朝,與蕭玉嬌迴西寧老家,在楊金豹的主持下楊滿堂和蕭玉嬌喜結良緣,佘老太君含笑歸天,後來就有了楊再興。
“伯伯,王太祖奶歸天了,我娘叫我來尋你迴家奔喪!”
“啊!老人家幾時歿的!”
楊誌聞言,大驚失色,這王太祖奶說的就是當年楊六郎楊景楊延昭的次妻重陽女大刀王蘭英,當場楊家將迴西寧老家的時候,隻剩下佘老太君和王蘭英兩個老人帶領一眾婦孺,後來佘老太君歸天,享年一百七十餘歲,楊誌還迴老家奔喪。
但是王蘭英還活著,她畢竟比佘老太君年輕幾十歲,但是現在也是歸天了。
“半月之前,突發疾病,不治身亡,我母親也悲傷過度,病倒在家中,因此叫我來尋找伯父迴家奔喪,先前去京城老宅尋不見伯父,被人說伯父上了梁山,一路尋來,聽聞伯父在此,特來相見,誰知他們不給通報,還要打我!”
楊再興奶聲奶氣,氣鼓鼓的看著那“神火將”魏定國。
“這是我族中侄子,你連孩子都動手!”
“青麵獸”楊誌對“神火將”魏定國怒目而視,魏定國隻得灰溜溜的跑開了。
“孩子,你且去歇息一會兒,吃些東西,我去準備一下。”
楊誌叫人領著小楊再興去吃飯,這邊他則是去找狄泉去了。
他得迴家奔喪,王蘭英是楊六郎當年的次妻,那也是楊四郎的弟妹,也是楊誌祖奶奶級別的人物,老人家幼時指點過楊誌刀法,此刻不容不迴去奔喪。
可是他現在歸屬狄泉手下,能不能讓他去,還兩說著。
“寨主,這……我家中長輩亡故,需迴去奔喪啊……”
狄泉點了點頭,“孝悌者也,實為人之本源,楊製使迴鄉奔喪即可,不過,你若是一路上見到什麽西北名人好漢,多替咱們梁山招攬一二,順便你們楊家還有沒有什麽子侄,都一並帶到山東來,你教習武藝,也別叫他們孤兒寡母在西北過活。”
狄泉這話雖有私心,是想要培養楊家將後人為己用,畢竟楊家將沒有一個是囊踹,楊再興,還有楊再興的兒子楊繼周,那都是一等一的厲害,但是他說的也在理,楊家老弱婦孺都在西寧府,楊誌鞭長莫及也照顧不到,楊滿堂又早死,楊家後人的教導,他得承擔起來。
“寨主體察人情啊!家中此番恐怕隻剩下蕭弟妹與滿堂兄弟的兩個女兒了,其餘也沒什麽人了,西寧府地處西北,我也確實是不放心啊!”
楊誌作為楊家將現在僅存的一個成年男丁,說句不好聽的,楊家將能不能發揚光大,那就是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了,責任重大啊!
“既然要搬家,要不要派人與你同去西北走一遭?”
狄泉想著楊誌一個人去,可能照顧不過來,因此想找人與他同去。
“灑家同去如何?”
楊誌不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他是楊家將的後人,梁山諸將裏麵,他也是學習過兵法,算得上文武雙全是一個,秦朝商鞅變法的軍功爵製度他自然是有所耳聞。
“沒錯,楊製使你是當過宋朝軍官的,你知道,他們即便是出生入死,又能有何作為?功勞賞罰,還不如文人一篇科舉文章,我要讓他們有以武而進身的渠道。”
狄泉這麽說,楊誌也是嗟歎不已,身為楊家將後人,他們楊家將九代將門,出的都是武將,沒有文官,對這一點可是深有體會。
那宋朝向來是用得著他們楊家的時候,就拿忠烈楊門來說事,然後把楊家將給搞得男丁凋零,用不著了的時候,就棄之如敝履。
縱觀楊家將這些年,潘仁美,王欽若,謝金吾,龐籍都是文人與楊家將作對,就連謝金吾害楊家將,他說天波樓有損皇威,而後領旨拆毀天波樓的事情趙宋王朝都幹出來了,足以證明他們從來沒有把武人放在眼裏。
而狄泉則看得更遠一些,秦漢唐三朝,中華大地上都是武德充沛之時,內外用武,無往而不利。
但是,自此自科舉製度誕生以後,由於這項製度打破了門閥製度,所以自科舉考試普及之後,中國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輕武,在宋代就尤其嚴重。
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這有著先進文治的國家武力值頻繁下跌,反倒是保存著軍功精身的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不斷建立政權,甚至顛覆漢人政權。
從契丹碾壓北宋,西夏一隅之地幾乎拖垮宋朝,再到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後來清朝滅大順、南明,異族入主中原達四百多年之久。
狄泉把這稱之為武德和血性的喪失,因為重文輕武,武人改變命運無望,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那根尚武的脊梁被抽掉了。
科舉製以前,是軍功授爵製,中華民族武德充沛,想當官封爵,封妻蔭子得靠戰場殺敵,武人憑借力鬥搏殺,還有上升渠道。
宋朝全麵科舉之後,文官開始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又不用上前線,在後方緊吃,自然是看不起武人,更因為趙匡胤以武官篡權奪位,更是矯枉過正的防著武將,愈演愈烈。
直到被金國和蒙古兩次異族入侵亡國,也沒打醒他們
文人抓住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心理,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舉開始武人再難有出頭之日。
“那,具體如何?”
楊誌想要知道具體情況。
“將戰功分為四等,拔城、斬將、破敵,稱為奇功,立為首功;其次為第一、第二、第三等,各轉若幹官資,立奇功者還可獲賜錢物。”
宋朝是根據兵種不同將軍功分為五等或四等,詳細規宰了賞賜物品和數額。右廂禁軍立功者,第一等賜輯、錢各十匹貫,第二等賜紹七匹、錢八貫,第三等賜絹、錢各五匹貫,第四等賜絹、錢各3匹貫,第五等賜領一匹、錢三貫。
雖然有賞賜,但是賞賜並不足以激勵士兵拚死效命。
而且,這些賞賜,宋朝也不實行,也有水分,原因就是一場仗打下來,需要的賞賜太多,財政會捉襟見肘。
想當初宋孝宗心懷大誌,曾力圖收複舊土,有朝臣提議,可盤算一下目前積蓄能應付得了幾場犒賞,便知是否可以作戰。
結果府庫財物隻夠十三場犒賞所用,宋孝宗隻得作罷,記載雖有誇大之詞,但也透露出宋代軍功賞賜的花費極大。
而狄泉主要是在政策上給予優惠,除了賞賜錢財之外,他把當年秦朝軍功爵的二十等爵位進行了細化。
比如免征勞役,脫離賤籍,賞賜土地等各項獎勵,用政策獎勵代替爵位。
因為以往的軍功爵製度,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那些戰鬥力強的士兵在通過軍功爵製度獲得升遷後,就不會再去衝鋒陷陣了,他們會盡量保證在後續的戰鬥中存活,在戰爭結束後兌現獎勵,然後去家鄉置辦土地成為地主。
因為他們也不傻,如果他們死了,那麽功爵就浪費了,自己也白拚命了,不會有人傻到想要一直殺敵立功一路爬上殺神白起那種地位的。
這就導致了軍隊的武力隻取決於底層士兵的先天條件,而沒法形成技術傳承,戰鬥力強的那些士兵到頭來也不會被軍功爵製度留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同時,也使得隊伍在連勝以後,士兵會嬌縱不聽號令,畢竟都有爵位了,誰管誰啊?很多先贏後輸的戰爭都有這個因素。
具體的政策,許貫忠將其細化,逐條列出,並給楊誌出示,他們準備拿東平府做一個試點,因為東平府這個地方可是山東的一個大州縣,濟州崇文,但東平府附近自古以來都有尚武之風,看看新鮮出爐的軍功爵製度對其能不能有什麽引領作用。
於是,逗留一晚後,東平府內外貼出了狄泉軍的招兵告示和軍功爵明示,“青麵獸”楊誌也分別在內外駐紮了招兵帳篷進行招兵買馬。
沒想到楊誌招兵買馬倒是先遇到了本家的人。
招兵買馬,本來這種事情是用不著楊誌親自去的,作為東平府守將,他在府邸裏麵呆著,陪伴狄泉等人。
但是,突然他部下有人報告他,說是來了一個少年應征,非要見他“青麵獸”楊誌,不依不饒。
“噢?楊製使,這會不會是你們楊家的人啊?”
當時狄泉正在和“青麵獸”楊誌對弈,楊誌一聽,就把腦袋搖晃成了撥浪鼓。
“絕無可能,我們楊家除了我以外,已經沒有成年男丁了,隻有幾個幼童,又在西寧老家,如何能到這裏來。”
楊家將九代將門,可人丁凋零,到了楊誌他們第九代楊家將,除了早逝的楊滿堂,隻有他一個沒有混出頭的“青麵獸”楊誌。
“楊製使,快出去看看吧,有個孩子在招兵那裏打起來了,用的可是你們楊家的槍法。”
楊誌剛剛說完,隻見那“行者”武鬆就闖了進來。
“什麽?我們楊家的槍法?”
“青麵獸”楊誌明顯語氣上有點不敢置信的意思。
“是,我認得出來,就是你們楊家槍法。”
武鬆也是見識過楊誌演練他們楊家槍法的,雖然他沒學會,但是讓他自己去辨認,他還是認得出來的。
楊誌這迴臉色變了,直接跳起身來,說道,“不該啊,那小子歲數應該……”
“走,武鬆剛哥哥,看熱鬧去!”
狄泉見狀,也是當場跟了上去。
這能夠使出正宗楊家槍的,必然是楊家人,更何況楊家將如今已經人丁凋零,正牌的楊家槍那是要多少見有多少見。
狄泉知道,楊家將在楊誌和楊滿堂之後,就傳了兩代人,再往後就杳無音信了。
所以,他也得過去看看。
楊誌叫武鬆引路來到東平府校場上,那裏正在招兵,但見一個身高不過六尺五六,不足七尺的孩童手中舞動一杆爛銀槍,正在與那“神火將”魏定國打著。
這“神火將”魏定國被安排在城內招兵,“聖水將”單廷圭在城外招兵,也不知道這家夥究竟是怎麽迴事,這麽大的一個人了,跟孩子打起來了!
但見那孩子雖然隻有十二三歲的模樣,臉上稚氣未脫,可手裏那杆爛銀槍的槍頭那是飄忽不定,槍法了不得。
梁山上的一些低戰頭領,比如“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他們的槍法都不如這個孩子。
而狄泉也看出來了,可不是嗎,這孩子所用的就是最為正宗的正牌楊家槍法,那“神火將”魏定國是手持一口佩刀與他相鬥,按說這“神火將”魏定國的武藝在梁山泊一眾的地煞星裏麵,也算是佼佼者了,但因為武器短小,竟然被這個孩子壓製了一籌。
“楊製使,你看,這不是你楊家槍法?”
武鬆說道。
“住手!”
“青麵獸”楊誌立刻大喊起來,直接製止了校場上一大一小正在打鬥的兩人。
那“神火將”魏定國和那少年同時把兵器收住,看向了楊誌。
而那少年見到了楊誌,直接就跑了過來,“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向著楊誌磕了三個響頭,口中說,“伯父,孩兒再興有禮了!”
這孩子就是日後戰死小商河的嶽家軍大將楊再興。
“孩子,起來,你怎麽自老家來了?”
楊誌非常驚訝,自楊家將七代英雄楊世瀚開始,楊家分了兩支,楊世瀚這一支後來隨佘老太君迴了西寧老家,而楊誌這一支當年是楊世鵬之後,是四郎的後人,留在京城來著。
而楊再興的爺爺是楊金豹,父親是楊滿堂,楊滿堂和楊誌是族中兄弟,楊誌歲數比楊滿堂大一點,所以楊再興要叫楊誌伯伯。
楊滿堂,其父楊金豹,楊金豹和楊家眾人曆經磨難最終迴到老家,頤養天年,楊滿堂自幼就有楊府眾人寵愛,也都願意將武藝交與楊滿堂。
楊滿堂非常的喜歡練武,將三十六路楊家槍法練得出神入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後來鋤奸大戰,班師迴朝,與蕭玉嬌迴西寧老家,在楊金豹的主持下楊滿堂和蕭玉嬌喜結良緣,佘老太君含笑歸天,後來就有了楊再興。
“伯伯,王太祖奶歸天了,我娘叫我來尋你迴家奔喪!”
“啊!老人家幾時歿的!”
楊誌聞言,大驚失色,這王太祖奶說的就是當年楊六郎楊景楊延昭的次妻重陽女大刀王蘭英,當場楊家將迴西寧老家的時候,隻剩下佘老太君和王蘭英兩個老人帶領一眾婦孺,後來佘老太君歸天,享年一百七十餘歲,楊誌還迴老家奔喪。
但是王蘭英還活著,她畢竟比佘老太君年輕幾十歲,但是現在也是歸天了。
“半月之前,突發疾病,不治身亡,我母親也悲傷過度,病倒在家中,因此叫我來尋找伯父迴家奔喪,先前去京城老宅尋不見伯父,被人說伯父上了梁山,一路尋來,聽聞伯父在此,特來相見,誰知他們不給通報,還要打我!”
楊再興奶聲奶氣,氣鼓鼓的看著那“神火將”魏定國。
“這是我族中侄子,你連孩子都動手!”
“青麵獸”楊誌對“神火將”魏定國怒目而視,魏定國隻得灰溜溜的跑開了。
“孩子,你且去歇息一會兒,吃些東西,我去準備一下。”
楊誌叫人領著小楊再興去吃飯,這邊他則是去找狄泉去了。
他得迴家奔喪,王蘭英是楊六郎當年的次妻,那也是楊四郎的弟妹,也是楊誌祖奶奶級別的人物,老人家幼時指點過楊誌刀法,此刻不容不迴去奔喪。
可是他現在歸屬狄泉手下,能不能讓他去,還兩說著。
“寨主,這……我家中長輩亡故,需迴去奔喪啊……”
狄泉點了點頭,“孝悌者也,實為人之本源,楊製使迴鄉奔喪即可,不過,你若是一路上見到什麽西北名人好漢,多替咱們梁山招攬一二,順便你們楊家還有沒有什麽子侄,都一並帶到山東來,你教習武藝,也別叫他們孤兒寡母在西北過活。”
狄泉這話雖有私心,是想要培養楊家將後人為己用,畢竟楊家將沒有一個是囊踹,楊再興,還有楊再興的兒子楊繼周,那都是一等一的厲害,但是他說的也在理,楊家老弱婦孺都在西寧府,楊誌鞭長莫及也照顧不到,楊滿堂又早死,楊家後人的教導,他得承擔起來。
“寨主體察人情啊!家中此番恐怕隻剩下蕭弟妹與滿堂兄弟的兩個女兒了,其餘也沒什麽人了,西寧府地處西北,我也確實是不放心啊!”
楊誌作為楊家將現在僅存的一個成年男丁,說句不好聽的,楊家將能不能發揚光大,那就是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了,責任重大啊!
“既然要搬家,要不要派人與你同去西北走一遭?”
狄泉想著楊誌一個人去,可能照顧不過來,因此想找人與他同去。
“灑家同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