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師,有何話說?”
宋徽宗對於韓忠彥這個三朝老臣還是很看重的,現在蔡京不在,朝堂上除了宋徽宗之外,除了一個柴王柴宗是異姓王,剩下的就是他老太師韓忠彥地位最高了。
而且,就算是蔡京在這裏,那也隻能算得上是韓忠彥的後輩,遠遠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依老臣所見,此事如果不查個水落石出,不足以向天下百姓交代,依我看,不如派人徹查一番,也好給梁王與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韓忠彥的這個說法倒是符合宋徽宗的胃口,畢竟他宋徽宗早就沒有心情和心思去聽著梁王柴宗和其他奸臣在那裏掰扯這件事情了。
雖然這件事情對於宋徽宗來說,這也算是一件不小的事情,但是他本來是在那酩酊居裏麵聽著李師師吹奏洞簫呢,欣賞音樂,還能見到美人,對於宋徽宗這個“藝術家皇帝”和“風流帝王”來說,簡直是雙重享受。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他中斷了他的美好享受,現在要是能把這件事情丟給某一個大臣去調查,那他可就能躲了清閑了!
“老太師言之有理,派誰去徹查為好?”
韓忠彥等的就是宋徽宗他這句話,因為他正是想要找一個“自己人”來徹查這件事情。
論辦案能力,查案的進展,那宋朝第一的當屬當年在開封府的“包青天”包拯了,當年帶領展昭、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在開封府那是日審案夜審鬼,芒寒色正,鐵麵無私!
可惜,包公他老人家沒活到這個時候,作為文曲星轉世投胎的包公,在地府和寇準一樣,成了閻羅王了。
不過,現在滿朝的文武裏麵,能人並不多,而且多一半都是那些和奸臣沆瀣一起穿一條褲子的人,讓他們來查,肯定不行。
剩下一小部分,那都是庸碌無能之輩,而韓忠彥為代表的忠臣陣營裏麵,人也不多。
除了他,說得上話的也就一個宿元景宿太尉,還有個李綱。
但是李綱的官職現在是太常少卿,是負責這個祭祀宗廟時由其率太祝、齋郎安排香燭,整理揩拂神座與幕帳,迎送神主的,讓他去查案這也對不上業務啊,盡管說李綱有這個能力,但是奸臣一黨肯定是會拿這個事情來攻擊李綱的。
而韓忠彥也是老練的,他準備推薦的是宿太尉宿元景,一來這宿元景是地位夠高的人,第二則是他在宋徽宗麵前也比較得寵。
再一個,他那個當雲中雁門節度使的侄子韓存保最近把那聞煥章給推薦給了自己,通過韓忠彥對聞煥章進行的考量來看,這個小子還真的是不錯,實力和能力確實是有。
韓忠彥倒是也有心在朝廷裏麵安插幾個自己人進去,畢竟現在朝廷裏麵基本上十個裏麵九個大臣都是四大奸臣一黨,阿諛諂媚之徒。
他準備讓聞煥章在這個案子裏麵多少立點功勞,然後再提拔提拔他一下。
宿太尉宿元景,做為宋徽宗心腹官員,官拜殿前太尉,他雖然以忠臣身份官居太尉,但卻是宋徽宗心愛的近侍官員,早晚與天子寸步不離。
按理說,這樣的一個配置應該是和那四大奸臣差不多,但是在《水滸傳》原著裏麵,宿太尉卻對梁山泊好漢比較寬容,遠比那四大奸臣的態度要好的多。
其實也好理解,就像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麵的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自然是逢迎有數,讓乾隆皇帝喜愛,但是紀曉嵐在他身邊的價值就在於“不可或缺”這四個字。
(隻是拿電視劇舉例子,正史之上的和珅雖然是清朝第一大貪的帽子洗不掉了,但是還是一個能力極其強大的大臣,與電視劇裏麵那種過於阿諛的形象有所出入。)
而宿太尉他為人寬厚,馭下有恩,是童貫、蔡京等權奸的反對派,能向宋徽宗反映一些民間疾苦。
正因為他是朝廷裏麵少有的忠臣,也是慧眼識英雄的人,所以他反對對梁山泊用兵,力主對梁山泊好漢進行招安,終於促成徽宗下詔,他親奉詔書馳往梁山進行招安事宜。
對於梁山好漢,他可謂是有知遇之恩,是梁山被招安的關鍵人物,按說要是宋朝能夠善加對待梁山好漢,對他們進行合理的使用,那也是大宋的護國中堅力量。
畢竟,在《水滸傳》原著裏麵裏麵,宋江被招安之後,北伐大遼,平定田虎、王慶,都沒有損失,一直摧枯拉朽,直到平定方臘的時候,他們才因為朝廷後方奸臣掣肘,地形原因,久戰疲憊,缺醫少藥,人才被調走等原因開始損兵折將,也是極其逆天的戰績了!
試想一下,宋江死後其實沒有多長時間就發生了靖康之恥,倘若當時梁山一百單八將都在,在抵抗金國的道路上,不敢說像嶽飛那樣做到摧枯拉朽,起碼也是一支勁旅!
總比讓那郭京守城要強啊!
而宿元景宿太尉和老太師韓忠彥在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眼神交流,所以宿太尉宿元景就知道,韓忠彥是想要讓他站出來攬這件事情在他身上。
於是乎,宿太尉直接出班站立,開口道:“聖上,臣願意徹查此事!”
宋徽宗一看,是宿太尉出來了,點了點頭,又問了問柴王柴宗道:“梁王覺得如何?”
“聖上若叫宿太尉徹查此事,最好不過!”
柴宗他這一次來,那是要討公道的,其實也不完全是討公道,討公道隻是一個表麵的形勢。
他自己也知道,不管到了之後,這件案子查成了一個什麽樣子,估計都夠嗆能夠讓宋徽宗對四大奸臣下手。
他的目的,首先是在民間賺取老百姓的“同情票”。
因為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位,那說是禪讓,其實得位不正老百姓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之間也有些人對趙家的態度有些不好。
如果現在柴宗能夠博起老百姓的同情,對他來說極其有利。
再者,就是希望宋徽宗能夠給他一點補償。
畢竟,這件事情要是查了個水落石出之後,那也難免會涉及到懲處問題。
估計那些首惡,蔡京、高俅這些老賊,是打死都不可能受到懲處的。
頂多也就是個設局寶色,把涉案的滄州府尹杜充給處理了。
但是,這樣明顯是偏袒那四大奸臣的做法肯定是說不過去的,於是乎,那就得給柴家一點偏袒,要不然也是說不過去啊!
這樣,到時候要是宋徽宗提出來要給柴家一些相對的補償,那也對於柴家有利。
再者,這迴柴王柴宗到東京城來,也是想要結交一下在這中原的英雄好漢,在其中挑選出來一些可以為他所用的人,到時候他要造反,用得上不是。
畢竟,打仗,這樣的事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肯定是不嫌多的!
這邊朝廷裏麵風波暫歇,卻未曾平定,而那邊水泊梁山,又有好漢來投。
就在清晨,在李家道口的“旱地忽律”朱貴發現有一群人,約莫三四十個,拖著車馬箱籠等物,往李家道口來了。
因為他們人數不少,所以被朱貴等人輕易發現,朱貴可是知道,客商一般情況下不敢走梁山泊,雖然狄泉已將下過令了,不讓人去搶來往客商,但是這些客商到了梁山,他們自發恐懼,一般都不從這裏過去。
而逃難的,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往梁山靠攏,但是看他們的隊伍不小,大包小裹的,還基本上都以青壯年成員為主。
難不成是來投奔山寨的?
而這群人正是之前在那榆柳莊上的“太湖四傑”,“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太湖蛟”卜青,“瘦臉熊”狄成與一眾夥家。
他們被“神機軍師”朱武和“鼓上蚤”時遷的配合之下,中了計,愣是以為榆柳莊鬧鬼,自己還被冤魂餓鬼給纏上了,所以千裏迢迢來梁山找許貫忠來“救命”來了。
由於朱武說他們隻有十天時間,所以他們這一路上簡直是達到了不眠不休的狀態,路上吃路上睡,如今到了梁山,這渾身上下都是風塵仆仆,每個人都憔悴的不行了。
而“神機軍師”朱武,“赤發鬼”劉唐與“鼓上蚤”時遷,耿明初、耿明達兄弟到了太湖西山上說服了“九頭蛟”楊虎和花普方,帶著他們的人馬,隨後也離開了太湖。
他們就沒有走得那麽快了,畢竟之前楊虎身上有傷,還是那“赤須龍”費保給留下的。
而此時的榆柳莊眾人終於跋涉到了梁山泊附近,已經可以肉眼可見的看到梁山泊那廣袤的八百裏水泊了。
“總算到了!久聞水泊梁山方圓八百裏,比起我等在太湖之中,雖有所不如,但也算是一片廣闊天地,你我兄弟都是慣住在水邊上的人,日後在此,也不怕過不習慣了!”
“赤須龍”費保既來之則安之,看見了梁山那廣闊的八百裏水泊感歎了起來。
“大哥,咱們到何處去尋找渡船過湖?”
那“卷毛虎”倪雲,“太湖蛟”卜青,“瘦臉熊”狄成都在一旁詢問起來。
原本他們“太湖四傑”都是在太湖流域的人,而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遠比這梁山泊的八百裏水泊要大得多。
而南北方的水域狀況也都不一樣,大海和內河又是不一樣,其水軍的戰鬥力在這些地方都會有差距的。
比如說,原本是在《水滸傳》原著裏麵無往不利的梁山水軍,到了征方臘的時候,麵對江南密集的水網,甚至還涉及到了海戰,梁山水軍就吃了大虧。
而說到海戰,那就更考驗水軍實力了,能夠在內陸水域作戰的水軍要是拉到了海麵上去,那也未必好用。
中國自古以來水軍一直在戰鬥序列之中,但一般都是叫“水軍”而非“海軍”。
因為古代雖然也有很多水戰,而海戰比較少,艦船多行於江河而非海洋。
而中國曆史上的最厲害的海軍在宋朝還不行,那得是到了明朝才行。
在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當時所攜帶的船隊才是中國古代最強大的海軍。
當時所用艦船據《國榷》記載“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最大的船約148米長,50米寬,最多的一次出船200艘,攜甲士二萬餘人。
這樣的寶船,也不知道在宋朝的階段能不能造的出來,感覺是夠嗆的,畢竟在宋朝,才剛剛使用指南針。
鄭和這七下西洋的船隊無敵於天下,這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無異於海上猛虎,一路南下,七下西洋可謂浩浩蕩蕩,遠涉重洋,所到之國無不戰戰兢兢,攝於大明國國威之下,盡皆臣服,成為了大明的屬國。
想要在宋朝建立起這樣的一支海軍,可謂是任重而道遠,不僅有著強大的人員問題,還有許多的技術問題。
而這迴梁山要是有了熟悉南方水域特殊和特殊性,包括精通於海戰的水軍頭領,那對於梁山泊好漢水軍的多樣性和實力來講,都是有很大提升的。
畢竟,梁山泊現在的水軍主力阮氏三雄他們也是在北方湖泊裏麵的漁民,雖然說熟悉水性,但是南北水係差距較大,讓他們到江南密集的水網去打仗,未必管用 這是原著裏麵已經證實過的。
“不可妄動,貿然過湖,那些梁山好漢必然警戒,若是誤會了,免不了要鬥上一鬥,我聽聞在李家道口處,梁山泊派遣了一個叫‘旱地忽律’朱貴在此迎來送往,專門收攬好漢,我看先去尋他,再引薦上山!”
“赤須龍”費保作為“太湖四傑”裏麵的老大,也是唯一腦子比較靈活的一個,帶頭開始尋找李家道口的朱貴酒肆。
而朱貴就在酒肆那裏等著他們來呢!
眾人到了李家道口朱貴酒肆處,早就看見了那“旱地忽律”朱貴已經排擺下了幾桌“迎風酒”在外麵。
“諸位,遠道而來,先用杯水酒吧!”
宋徽宗對於韓忠彥這個三朝老臣還是很看重的,現在蔡京不在,朝堂上除了宋徽宗之外,除了一個柴王柴宗是異姓王,剩下的就是他老太師韓忠彥地位最高了。
而且,就算是蔡京在這裏,那也隻能算得上是韓忠彥的後輩,遠遠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依老臣所見,此事如果不查個水落石出,不足以向天下百姓交代,依我看,不如派人徹查一番,也好給梁王與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韓忠彥的這個說法倒是符合宋徽宗的胃口,畢竟他宋徽宗早就沒有心情和心思去聽著梁王柴宗和其他奸臣在那裏掰扯這件事情了。
雖然這件事情對於宋徽宗來說,這也算是一件不小的事情,但是他本來是在那酩酊居裏麵聽著李師師吹奏洞簫呢,欣賞音樂,還能見到美人,對於宋徽宗這個“藝術家皇帝”和“風流帝王”來說,簡直是雙重享受。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他中斷了他的美好享受,現在要是能把這件事情丟給某一個大臣去調查,那他可就能躲了清閑了!
“老太師言之有理,派誰去徹查為好?”
韓忠彥等的就是宋徽宗他這句話,因為他正是想要找一個“自己人”來徹查這件事情。
論辦案能力,查案的進展,那宋朝第一的當屬當年在開封府的“包青天”包拯了,當年帶領展昭、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在開封府那是日審案夜審鬼,芒寒色正,鐵麵無私!
可惜,包公他老人家沒活到這個時候,作為文曲星轉世投胎的包公,在地府和寇準一樣,成了閻羅王了。
不過,現在滿朝的文武裏麵,能人並不多,而且多一半都是那些和奸臣沆瀣一起穿一條褲子的人,讓他們來查,肯定不行。
剩下一小部分,那都是庸碌無能之輩,而韓忠彥為代表的忠臣陣營裏麵,人也不多。
除了他,說得上話的也就一個宿元景宿太尉,還有個李綱。
但是李綱的官職現在是太常少卿,是負責這個祭祀宗廟時由其率太祝、齋郎安排香燭,整理揩拂神座與幕帳,迎送神主的,讓他去查案這也對不上業務啊,盡管說李綱有這個能力,但是奸臣一黨肯定是會拿這個事情來攻擊李綱的。
而韓忠彥也是老練的,他準備推薦的是宿太尉宿元景,一來這宿元景是地位夠高的人,第二則是他在宋徽宗麵前也比較得寵。
再一個,他那個當雲中雁門節度使的侄子韓存保最近把那聞煥章給推薦給了自己,通過韓忠彥對聞煥章進行的考量來看,這個小子還真的是不錯,實力和能力確實是有。
韓忠彥倒是也有心在朝廷裏麵安插幾個自己人進去,畢竟現在朝廷裏麵基本上十個裏麵九個大臣都是四大奸臣一黨,阿諛諂媚之徒。
他準備讓聞煥章在這個案子裏麵多少立點功勞,然後再提拔提拔他一下。
宿太尉宿元景,做為宋徽宗心腹官員,官拜殿前太尉,他雖然以忠臣身份官居太尉,但卻是宋徽宗心愛的近侍官員,早晚與天子寸步不離。
按理說,這樣的一個配置應該是和那四大奸臣差不多,但是在《水滸傳》原著裏麵,宿太尉卻對梁山泊好漢比較寬容,遠比那四大奸臣的態度要好的多。
其實也好理解,就像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麵的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自然是逢迎有數,讓乾隆皇帝喜愛,但是紀曉嵐在他身邊的價值就在於“不可或缺”這四個字。
(隻是拿電視劇舉例子,正史之上的和珅雖然是清朝第一大貪的帽子洗不掉了,但是還是一個能力極其強大的大臣,與電視劇裏麵那種過於阿諛的形象有所出入。)
而宿太尉他為人寬厚,馭下有恩,是童貫、蔡京等權奸的反對派,能向宋徽宗反映一些民間疾苦。
正因為他是朝廷裏麵少有的忠臣,也是慧眼識英雄的人,所以他反對對梁山泊用兵,力主對梁山泊好漢進行招安,終於促成徽宗下詔,他親奉詔書馳往梁山進行招安事宜。
對於梁山好漢,他可謂是有知遇之恩,是梁山被招安的關鍵人物,按說要是宋朝能夠善加對待梁山好漢,對他們進行合理的使用,那也是大宋的護國中堅力量。
畢竟,在《水滸傳》原著裏麵裏麵,宋江被招安之後,北伐大遼,平定田虎、王慶,都沒有損失,一直摧枯拉朽,直到平定方臘的時候,他們才因為朝廷後方奸臣掣肘,地形原因,久戰疲憊,缺醫少藥,人才被調走等原因開始損兵折將,也是極其逆天的戰績了!
試想一下,宋江死後其實沒有多長時間就發生了靖康之恥,倘若當時梁山一百單八將都在,在抵抗金國的道路上,不敢說像嶽飛那樣做到摧枯拉朽,起碼也是一支勁旅!
總比讓那郭京守城要強啊!
而宿元景宿太尉和老太師韓忠彥在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眼神交流,所以宿太尉宿元景就知道,韓忠彥是想要讓他站出來攬這件事情在他身上。
於是乎,宿太尉直接出班站立,開口道:“聖上,臣願意徹查此事!”
宋徽宗一看,是宿太尉出來了,點了點頭,又問了問柴王柴宗道:“梁王覺得如何?”
“聖上若叫宿太尉徹查此事,最好不過!”
柴宗他這一次來,那是要討公道的,其實也不完全是討公道,討公道隻是一個表麵的形勢。
他自己也知道,不管到了之後,這件案子查成了一個什麽樣子,估計都夠嗆能夠讓宋徽宗對四大奸臣下手。
他的目的,首先是在民間賺取老百姓的“同情票”。
因為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位,那說是禪讓,其實得位不正老百姓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之間也有些人對趙家的態度有些不好。
如果現在柴宗能夠博起老百姓的同情,對他來說極其有利。
再者,就是希望宋徽宗能夠給他一點補償。
畢竟,這件事情要是查了個水落石出之後,那也難免會涉及到懲處問題。
估計那些首惡,蔡京、高俅這些老賊,是打死都不可能受到懲處的。
頂多也就是個設局寶色,把涉案的滄州府尹杜充給處理了。
但是,這樣明顯是偏袒那四大奸臣的做法肯定是說不過去的,於是乎,那就得給柴家一點偏袒,要不然也是說不過去啊!
這樣,到時候要是宋徽宗提出來要給柴家一些相對的補償,那也對於柴家有利。
再者,這迴柴王柴宗到東京城來,也是想要結交一下在這中原的英雄好漢,在其中挑選出來一些可以為他所用的人,到時候他要造反,用得上不是。
畢竟,打仗,這樣的事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肯定是不嫌多的!
這邊朝廷裏麵風波暫歇,卻未曾平定,而那邊水泊梁山,又有好漢來投。
就在清晨,在李家道口的“旱地忽律”朱貴發現有一群人,約莫三四十個,拖著車馬箱籠等物,往李家道口來了。
因為他們人數不少,所以被朱貴等人輕易發現,朱貴可是知道,客商一般情況下不敢走梁山泊,雖然狄泉已將下過令了,不讓人去搶來往客商,但是這些客商到了梁山,他們自發恐懼,一般都不從這裏過去。
而逃難的,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往梁山靠攏,但是看他們的隊伍不小,大包小裹的,還基本上都以青壯年成員為主。
難不成是來投奔山寨的?
而這群人正是之前在那榆柳莊上的“太湖四傑”,“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太湖蛟”卜青,“瘦臉熊”狄成與一眾夥家。
他們被“神機軍師”朱武和“鼓上蚤”時遷的配合之下,中了計,愣是以為榆柳莊鬧鬼,自己還被冤魂餓鬼給纏上了,所以千裏迢迢來梁山找許貫忠來“救命”來了。
由於朱武說他們隻有十天時間,所以他們這一路上簡直是達到了不眠不休的狀態,路上吃路上睡,如今到了梁山,這渾身上下都是風塵仆仆,每個人都憔悴的不行了。
而“神機軍師”朱武,“赤發鬼”劉唐與“鼓上蚤”時遷,耿明初、耿明達兄弟到了太湖西山上說服了“九頭蛟”楊虎和花普方,帶著他們的人馬,隨後也離開了太湖。
他們就沒有走得那麽快了,畢竟之前楊虎身上有傷,還是那“赤須龍”費保給留下的。
而此時的榆柳莊眾人終於跋涉到了梁山泊附近,已經可以肉眼可見的看到梁山泊那廣袤的八百裏水泊了。
“總算到了!久聞水泊梁山方圓八百裏,比起我等在太湖之中,雖有所不如,但也算是一片廣闊天地,你我兄弟都是慣住在水邊上的人,日後在此,也不怕過不習慣了!”
“赤須龍”費保既來之則安之,看見了梁山那廣闊的八百裏水泊感歎了起來。
“大哥,咱們到何處去尋找渡船過湖?”
那“卷毛虎”倪雲,“太湖蛟”卜青,“瘦臉熊”狄成都在一旁詢問起來。
原本他們“太湖四傑”都是在太湖流域的人,而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遠比這梁山泊的八百裏水泊要大得多。
而南北方的水域狀況也都不一樣,大海和內河又是不一樣,其水軍的戰鬥力在這些地方都會有差距的。
比如說,原本是在《水滸傳》原著裏麵無往不利的梁山水軍,到了征方臘的時候,麵對江南密集的水網,甚至還涉及到了海戰,梁山水軍就吃了大虧。
而說到海戰,那就更考驗水軍實力了,能夠在內陸水域作戰的水軍要是拉到了海麵上去,那也未必好用。
中國自古以來水軍一直在戰鬥序列之中,但一般都是叫“水軍”而非“海軍”。
因為古代雖然也有很多水戰,而海戰比較少,艦船多行於江河而非海洋。
而中國曆史上的最厲害的海軍在宋朝還不行,那得是到了明朝才行。
在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當時所攜帶的船隊才是中國古代最強大的海軍。
當時所用艦船據《國榷》記載“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最大的船約148米長,50米寬,最多的一次出船200艘,攜甲士二萬餘人。
這樣的寶船,也不知道在宋朝的階段能不能造的出來,感覺是夠嗆的,畢竟在宋朝,才剛剛使用指南針。
鄭和這七下西洋的船隊無敵於天下,這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無異於海上猛虎,一路南下,七下西洋可謂浩浩蕩蕩,遠涉重洋,所到之國無不戰戰兢兢,攝於大明國國威之下,盡皆臣服,成為了大明的屬國。
想要在宋朝建立起這樣的一支海軍,可謂是任重而道遠,不僅有著強大的人員問題,還有許多的技術問題。
而這迴梁山要是有了熟悉南方水域特殊和特殊性,包括精通於海戰的水軍頭領,那對於梁山泊好漢水軍的多樣性和實力來講,都是有很大提升的。
畢竟,梁山泊現在的水軍主力阮氏三雄他們也是在北方湖泊裏麵的漁民,雖然說熟悉水性,但是南北水係差距較大,讓他們到江南密集的水網去打仗,未必管用 這是原著裏麵已經證實過的。
“不可妄動,貿然過湖,那些梁山好漢必然警戒,若是誤會了,免不了要鬥上一鬥,我聽聞在李家道口處,梁山泊派遣了一個叫‘旱地忽律’朱貴在此迎來送往,專門收攬好漢,我看先去尋他,再引薦上山!”
“赤須龍”費保作為“太湖四傑”裏麵的老大,也是唯一腦子比較靈活的一個,帶頭開始尋找李家道口的朱貴酒肆。
而朱貴就在酒肆那裏等著他們來呢!
眾人到了李家道口朱貴酒肆處,早就看見了那“旱地忽律”朱貴已經排擺下了幾桌“迎風酒”在外麵。
“諸位,遠道而來,先用杯水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