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歐陽珣的“請教”,趙構沒有直接開講,論起四書五經,趙構自忖,遠遠不是這般進士出身的文人對手。但趙構有著八百多年的曆史知識積累,和曆朝曆代的風雨更替的先知,這才是他的大招。
趙構一副迷死人的笑樣,湊到歐陽珣麵前,微笑著說道:“沒有記錯的話,全美先生是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時年二十有五。比起其他人,算是入仕較早的,也足見全美先生聰慧異常。政和元年(1111年),又受薦詔,任河南開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幾晉秘書郎,遷大司成軍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李伯紀等九名群臣極力推薦全美先生入閣,拜為觀文殿大學士。全美先生和伯紀公力主抗金,是我大宋為數不多的國之柱石,小王敬佩!”說完起身一揖,這倒是發自內心之言。唬得歐陽珣急忙還禮,連稱不敢。
趙構攙起歐陽珣落座,繼續道:“自太祖爺開創基業,至今快一百六十多年了。今天既然暢所欲言,小王敢問諸位,這一百六十多年,內外可有一日和平?”
這話有點重,可卻是事實。歐陽珣能官居正二品大員,自是熟知本朝曆史典故,仔細迴憶一下,還真是“內憂外患”
趙構繼續“補刀”,毫不留情,說道:“我們先看‘內’,本朝自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王小波的小舅子)揭竿而起,曆時四年而亡;鹹平元年(公元998年),益州戍卒王均兵變;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王倫起兵橫行淮南路,同年,陝西路饑民在張海、郭邈山、黨君子、李鐵槍等人號令下,和光化軍宣毅卒邵興東西唿應,糜爛整個陝南;慶曆七年十一月(公元1047年),河北路宣毅軍校尉王則,利用彌勒教,蠱惑人心,居然建立了個安陽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先後有宋江、方臘起兵,席卷河北、京東、淮南、江浙等南北地區,至於其餘大大小小、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潰兵,更是多如牛毛。
再看‘外’,我大宋初建,太祖爺就麵臨‘南割北據’之局麵,南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諸侯割據,北有大遼、北漢強權當立。太祖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之偉略,自建隆三年(公元963年)開始,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4年)滅北漢;從維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北伐,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遼《澶淵之盟》簽訂;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廣南西路儂智高舉兵叛亂,一直到熙寧九年十二月(公元1076年),才得招安。
諸位,這一百多年來,對外、對內用兵不斷,除卻太祖太宗收複幽燕之地,可算是守疆拓土,其餘兵事,哪一樁不是四下裏救火一般。僅僅廣南西路用兵,前後曆時二十五年,耗費錢糧達上千萬緡,這還是一個不輸不贏的局麵(交趾國恢複對宋朝朝貢,形成相對穩定態勢)。小王想問問諸位,這內憂外患的根兒,在哪兒?”
趙構很明白,後世學者對曆史的興亡更替,都會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一代偉人開創革命先和,創建革命根據地,口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可見,一個農耕時代的國家,土地的問題,才是根本問題。隻有解決了土地問題,把億萬農民深深地紮根在這片沃土上,農民一日兩餐,能有一口飯吃,隔長不短的,開開葷腥兒;百姓日常生活,有一件衣服遮羞,逢年過節的,穿件兒新衣,日子能過成這樣,哪誰吃飽了撐的,跟你去造反!
歐陽珣知道嗎?知道!這些人知道嗎?未必不知道!為什麽避而不談,無他,利益耳!王安石變法,不就是觸動了大多數的利益,不得善終。司馬光也是曆史牛人,學問大了去了,但在變法問題上,就是和王安石死磕,這和學問沒有關係,同樣是利益使然。
現在大家都繞開這個問題,就是涉及的圈子太大太深了,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但,隻有好心,未必能辦得了好事。
趙構拋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在心靈深處去觸動大家。說到底,還是一個權力、利益的再分配。有權欲,不是什麽壞事,要看你怎麽運用這個權力,為誰服務?“人民”這個概念,現在還沒有紮在他們心裏,你這個時候要去談“為人民服務”,可真是曲高和寡了。但以曲求直,不失為一個辦法。
歐陽珣看看趙鼎等人,眾人也是臉色紛紜不一,變幻莫定,看來都在心裏邊使勁兒在琢磨。
趙構不為所動,繼續往他們心裏“見血狠紮”,說道:“全美先生出仕為官較早,人中龍鳳,不可比擬。但請問全美先生,我大宋的官、職、差體係,可有直接深入黎明百姓一層?熙寧新法為何僅僅曆時十七年(自熙寧二年1069到元佑元年1086年),就退出曆史舞台?”
這就要命了,大宋“三冗兩積”的沉屙,處廟堂之高的塔尖人物會不知?王安石變法之心早在宋仁宗趙禎一朝就已有謀劃,曾上書宋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赫赫有名的《萬言書》),指出“有宋官吏,不才苟簡貪鄙之人,且多奸悍無賴之徒”、“科舉選士,恩蔭人子而進者,多無治世之道,少有濟民之才”……更一針見血道出“漢之張角,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二朝所亡,禍自此始。”難道煌煌大宋,就他王安石看得明白,懂得透徹?隻有這麽一位明眼人?笑話!
無他,還是利益這塊蛋糕太大,沒有人敢動第一刀,饒是王介甫,也曆經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才敢下手。但結局,嗬嗬,大家在曆史書上可以清楚知道的哦。
我們提起宋朝,往往想得最多的是“靖康恥”、“偏安恨”。可就是宋徽宗、欽宗二朝,gdp總量占世界的80%,你能說沒錢?玩去,一個城門小官,就比同期歐洲的貴族富有多了。可見,不是錢的問題。
我們單說軍隊,宋朝禁軍高峰期,曾經高達一百萬,水滸裏豹子頭林衝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沒有出處的。這裏有一個問題,宋朝的軍隊性質類似於雇傭軍,終身製。說穿了,你給錢,我辦事,而且都是拖家帶口,軍戶是不能改變的,不存在退役一說。一個國家最強有力的國家機器,單純建立在錢上,是致命的硬傷。錢多,貪腐;錢少,不幹;欠錢……嗬嗬,你試試,沒有臨陣叛變、背後捅刀,統兵之將就燒了高香了。
至於冗官之弊,不在於大宋養不起,根子在於沒有造血機能,像密密麻麻的螞蟥,都撲在大宋這龐大的身軀上,拚命的吸吮。大宋隻出不進,入不敷出,架子還在,唬人的。一但空架子被看穿,不知道有多少虎狼之輩撲上來,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歐陽珣何嚐不知,但王爺發問,又不能不迴答,斟酌再三,迴道:“熙寧變革,王介甫不免操之過急,此其一也;州府官吏,多有掣肘之舉,鮮有卓力之心,此其二也;其三者,有些事情,珣也深感有不妥之處,但如何處置會更好,珣愚鈍。”
趙構對歐陽珣這個迴答,還算滿意,起碼說明其深思熟慮過這個問題,從這個方麵講,還算一個務實派。歐陽珣在試探趙構,趙構又何嚐不是在試探眾人心中真義。
趙構微微一笑,道:“全美先生但講無妨,大家不妨一起參詳參詳。”
歐陽珣繼續說道:“以‘青苗法’為例,韓稚圭(韓琦,字稚圭)講,此乃官放息錢,與民取利。珣也認為有所不妥。當年放貸,次年取利,如果風調雨順,還好,倘若逢旱澇天災,甚至顆粒無收,如何?二者,官府放貸,不論貧富,一律行之,上三戶與分封田,本無需放貸,也一並發放,可柴門小戶,往往略有不足,許多大戶趁機加貸,更是加重小戶負擔,導致抵觸者多矣。本是鼓勵農桑之舉,為何卻不受小民歡迎?”
趙構內心驟然一驚,心裏暗道:“好一個全美公,這一手以退為進,用得巧妙啊!在韓琦故裏,住著人家的宅子,白日裏也是對韓稚圭推崇有加,現在怎好意思說人家的不是呢?嘿嘿,不成想你這個全美公,正人君子,也有些歪點子。還真不能小看古人!放在現在講,都是人精!”
不過,歐陽修卻是看問題尖銳,一下子就戳到點子上了。但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說,還是不敢觸碰“土地利益”這根紅線。
既然挑起這個話頭,趙構就想借勢發力,這幾位都將是大帥府的幕府西賓,不管別的,還是先統一思想再說。
趙構一副迷死人的笑樣,湊到歐陽珣麵前,微笑著說道:“沒有記錯的話,全美先生是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時年二十有五。比起其他人,算是入仕較早的,也足見全美先生聰慧異常。政和元年(1111年),又受薦詔,任河南開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幾晉秘書郎,遷大司成軍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李伯紀等九名群臣極力推薦全美先生入閣,拜為觀文殿大學士。全美先生和伯紀公力主抗金,是我大宋為數不多的國之柱石,小王敬佩!”說完起身一揖,這倒是發自內心之言。唬得歐陽珣急忙還禮,連稱不敢。
趙構攙起歐陽珣落座,繼續道:“自太祖爺開創基業,至今快一百六十多年了。今天既然暢所欲言,小王敢問諸位,這一百六十多年,內外可有一日和平?”
這話有點重,可卻是事實。歐陽珣能官居正二品大員,自是熟知本朝曆史典故,仔細迴憶一下,還真是“內憂外患”
趙構繼續“補刀”,毫不留情,說道:“我們先看‘內’,本朝自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王小波的小舅子)揭竿而起,曆時四年而亡;鹹平元年(公元998年),益州戍卒王均兵變;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王倫起兵橫行淮南路,同年,陝西路饑民在張海、郭邈山、黨君子、李鐵槍等人號令下,和光化軍宣毅卒邵興東西唿應,糜爛整個陝南;慶曆七年十一月(公元1047年),河北路宣毅軍校尉王則,利用彌勒教,蠱惑人心,居然建立了個安陽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先後有宋江、方臘起兵,席卷河北、京東、淮南、江浙等南北地區,至於其餘大大小小、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潰兵,更是多如牛毛。
再看‘外’,我大宋初建,太祖爺就麵臨‘南割北據’之局麵,南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諸侯割據,北有大遼、北漢強權當立。太祖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之偉略,自建隆三年(公元963年)開始,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4年)滅北漢;從維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北伐,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遼《澶淵之盟》簽訂;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廣南西路儂智高舉兵叛亂,一直到熙寧九年十二月(公元1076年),才得招安。
諸位,這一百多年來,對外、對內用兵不斷,除卻太祖太宗收複幽燕之地,可算是守疆拓土,其餘兵事,哪一樁不是四下裏救火一般。僅僅廣南西路用兵,前後曆時二十五年,耗費錢糧達上千萬緡,這還是一個不輸不贏的局麵(交趾國恢複對宋朝朝貢,形成相對穩定態勢)。小王想問問諸位,這內憂外患的根兒,在哪兒?”
趙構很明白,後世學者對曆史的興亡更替,都會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一代偉人開創革命先和,創建革命根據地,口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可見,一個農耕時代的國家,土地的問題,才是根本問題。隻有解決了土地問題,把億萬農民深深地紮根在這片沃土上,農民一日兩餐,能有一口飯吃,隔長不短的,開開葷腥兒;百姓日常生活,有一件衣服遮羞,逢年過節的,穿件兒新衣,日子能過成這樣,哪誰吃飽了撐的,跟你去造反!
歐陽珣知道嗎?知道!這些人知道嗎?未必不知道!為什麽避而不談,無他,利益耳!王安石變法,不就是觸動了大多數的利益,不得善終。司馬光也是曆史牛人,學問大了去了,但在變法問題上,就是和王安石死磕,這和學問沒有關係,同樣是利益使然。
現在大家都繞開這個問題,就是涉及的圈子太大太深了,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但,隻有好心,未必能辦得了好事。
趙構拋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在心靈深處去觸動大家。說到底,還是一個權力、利益的再分配。有權欲,不是什麽壞事,要看你怎麽運用這個權力,為誰服務?“人民”這個概念,現在還沒有紮在他們心裏,你這個時候要去談“為人民服務”,可真是曲高和寡了。但以曲求直,不失為一個辦法。
歐陽珣看看趙鼎等人,眾人也是臉色紛紜不一,變幻莫定,看來都在心裏邊使勁兒在琢磨。
趙構不為所動,繼續往他們心裏“見血狠紮”,說道:“全美先生出仕為官較早,人中龍鳳,不可比擬。但請問全美先生,我大宋的官、職、差體係,可有直接深入黎明百姓一層?熙寧新法為何僅僅曆時十七年(自熙寧二年1069到元佑元年1086年),就退出曆史舞台?”
這就要命了,大宋“三冗兩積”的沉屙,處廟堂之高的塔尖人物會不知?王安石變法之心早在宋仁宗趙禎一朝就已有謀劃,曾上書宋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赫赫有名的《萬言書》),指出“有宋官吏,不才苟簡貪鄙之人,且多奸悍無賴之徒”、“科舉選士,恩蔭人子而進者,多無治世之道,少有濟民之才”……更一針見血道出“漢之張角,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二朝所亡,禍自此始。”難道煌煌大宋,就他王安石看得明白,懂得透徹?隻有這麽一位明眼人?笑話!
無他,還是利益這塊蛋糕太大,沒有人敢動第一刀,饒是王介甫,也曆經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才敢下手。但結局,嗬嗬,大家在曆史書上可以清楚知道的哦。
我們提起宋朝,往往想得最多的是“靖康恥”、“偏安恨”。可就是宋徽宗、欽宗二朝,gdp總量占世界的80%,你能說沒錢?玩去,一個城門小官,就比同期歐洲的貴族富有多了。可見,不是錢的問題。
我們單說軍隊,宋朝禁軍高峰期,曾經高達一百萬,水滸裏豹子頭林衝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沒有出處的。這裏有一個問題,宋朝的軍隊性質類似於雇傭軍,終身製。說穿了,你給錢,我辦事,而且都是拖家帶口,軍戶是不能改變的,不存在退役一說。一個國家最強有力的國家機器,單純建立在錢上,是致命的硬傷。錢多,貪腐;錢少,不幹;欠錢……嗬嗬,你試試,沒有臨陣叛變、背後捅刀,統兵之將就燒了高香了。
至於冗官之弊,不在於大宋養不起,根子在於沒有造血機能,像密密麻麻的螞蟥,都撲在大宋這龐大的身軀上,拚命的吸吮。大宋隻出不進,入不敷出,架子還在,唬人的。一但空架子被看穿,不知道有多少虎狼之輩撲上來,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歐陽珣何嚐不知,但王爺發問,又不能不迴答,斟酌再三,迴道:“熙寧變革,王介甫不免操之過急,此其一也;州府官吏,多有掣肘之舉,鮮有卓力之心,此其二也;其三者,有些事情,珣也深感有不妥之處,但如何處置會更好,珣愚鈍。”
趙構對歐陽珣這個迴答,還算滿意,起碼說明其深思熟慮過這個問題,從這個方麵講,還算一個務實派。歐陽珣在試探趙構,趙構又何嚐不是在試探眾人心中真義。
趙構微微一笑,道:“全美先生但講無妨,大家不妨一起參詳參詳。”
歐陽珣繼續說道:“以‘青苗法’為例,韓稚圭(韓琦,字稚圭)講,此乃官放息錢,與民取利。珣也認為有所不妥。當年放貸,次年取利,如果風調雨順,還好,倘若逢旱澇天災,甚至顆粒無收,如何?二者,官府放貸,不論貧富,一律行之,上三戶與分封田,本無需放貸,也一並發放,可柴門小戶,往往略有不足,許多大戶趁機加貸,更是加重小戶負擔,導致抵觸者多矣。本是鼓勵農桑之舉,為何卻不受小民歡迎?”
趙構內心驟然一驚,心裏暗道:“好一個全美公,這一手以退為進,用得巧妙啊!在韓琦故裏,住著人家的宅子,白日裏也是對韓稚圭推崇有加,現在怎好意思說人家的不是呢?嘿嘿,不成想你這個全美公,正人君子,也有些歪點子。還真不能小看古人!放在現在講,都是人精!”
不過,歐陽修卻是看問題尖銳,一下子就戳到點子上了。但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說,還是不敢觸碰“土地利益”這根紅線。
既然挑起這個話頭,趙構就想借勢發力,這幾位都將是大帥府的幕府西賓,不管別的,還是先統一思想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