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尚書右丞何栗、樞密院同知孫傅、樞密院簽事張叔夜、殿前司指揮使王宗濋、四壁防禦使劉延慶等幾位大臣已經陸續到來,在大殿等候官家。
幾人一碰頭,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為何皇上緊急召見。孫傅、劉延慶更是心裏著急,金兵今天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攻城的塔樓、皮洞子等器械,種種跡象表明,恐怕今天要大舉攻城。宣化門昨天差點被攻破,還是守將姚友仲、王瓊等將領率敢死隊冒死出擊,才遏製住金兵的勢頭。今天天氣稍好,看樣子,金兵今天的攻勢一定不小。這個時候,守城主官卻不在城頭,他二人很是擔心士氣受損。
趙桓踏進垂拱殿,幾位大臣忙揖禮參見。趙桓大手一擺,說道:“事有急緩,諸位毋須多禮。今天召集諸位前來,是有一件事,需要和大家商議商議。”說著話,趙桓把趙構的來信拿出來,遞給了何栗,大家迅速傳看了一遍,由何栗奉還給趙桓手裏。
看大家都不說話,右相何栗可不能不說,他略一思忖,道:“康王殿下書中所言,不僅沒有見到宗望,還和金兵發生戰事,所幸王爺無恙。據此而判,磁州、相州一線,倒是形成對我大宋有利之態勢,實屬不易啊。”
孫傅也接著話頭說道:“康王殿下神勇,加上宗汝霖協助,微臣覺得康王經營磁、相一線乃至兩河之地,是為上謀,一來可牽製金兵大量人馬,二來以康王身份,可召集四路勤王之兵,以解東京之危。”
張叔夜道:“當初設四路總管,就是以備不虞。可事到臨頭,還是自顧自。北路大名府趙野,兵強馬壯,近在咫尺,十萬大軍卻被金兵兀術部不足三千人攔住,不能寸進;西道王襄更是裹足不前,被婁室牢牢的擋住;東路胡直儒倒是領兵西進,但手下卻沒有統兵大將,難堪大用。老夫本已聚兵十萬,可惜……”他下麵的話頭卻讓劉延慶拉了一下袖子,噎了迴去。散去這十萬救兵的,就是跟前這位官家,你這不是無辜觸黴頭嗎?劉延慶很是欽佩張叔夜,也顧不得君前失儀,生生止住了張叔夜的話頭。
“唉,這是我的過失,不能怪嵇仲。”趙桓也是對當時的決策有一絲悔意,說到底,還是心存幻想,一心想求和退兵。
“老夫以為,康王殿下在外牽製,利大於弊。四路勤王之兵互不統屬,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優勢兵力,往往金兵區區一兩千人,就讓大軍裹足不前,瞻前顧後;再者,康王統兵在外,金兵就不能放下心來全力攻城,必須分兵四下阻擊我勤王大軍,我守城壓力會減少許多。如果再遣一員大將率部分兵力切斷其退路,截其糧道,過不了多久,城下十幾萬金兵大軍就會陷入糧草不繼的困境,不得不退兵北上,東京之危當可化解。”說道戰場兵事,張叔夜還是眼光足夠毒辣。
殿前司指揮使王宗濋接著話頭說道:“據康王信使趙子亮將軍所講,兩河之地,不少義兵和潰退的正軍散勇,聽說康王殿下在磁州和金兵大殺四方,尤其是聚殲金兵那野所部,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軍民的士氣,都紛紛前往投奔,王爺已經交代磁州宗澤,妥善安置,這股力量,可是不小,要是能真正整合起來,就是一支勤王之兵啊。”
四壁防禦使劉延慶歎道:“久聞康王殿下武藝出眾,如果能召迴,我們守城將士不啻如虎添翼。”
張叔夜反駁道:“康王在外,以王爵號令四方,形成狼兵之勢,四下出擊騷擾;金軍勢大,我則遊擊而動;金軍弱小,我可圍而殲之。如果我是金兵統帥,有這樣一股力量環伺四周,定會讓我坐臥不安,必須除去這後顧之憂才行。這樣一來,康王殿下就是我們在外的一大助力。如果迴京,一來現在金兵已經圍困京城,絕不會讓勤王之兵進入城內;二來,即使能迴來,兵也不會多,少量軍兵,於事無補。”
孫傅讚同道:“嵇仲公所言有理,康王在外,金兵處處提防;康王迴京,金兵後顧全無。勤王詔令已經下發多日,獨有嵇仲公率兵殺破重圍而抵,其餘諸道之兵,未見一兵一卒。如果康王能擔起大任,統禦四道之兵,我東京之危有望破解。”
何栗許久沒有說話,能為宰執,心裏所想所謀,還是比其他幾位要深遠一些。眼見大殿之上形成不同意見,可是,身為皇上的趙桓卻一言不發,自己是偏向康王在外統兵牽製的。但,自古“帝王心,海底針”。太上皇傳位給當今皇上,本就是急迫之舉,非是本意。傳位之後,父子二人已經開始離心離德,以至於趙桓從未在太上皇趙佶所住的延福宮用膳,即使太上皇趙佶挽留,趙桓也是婉轉客氣推脫;太上皇召見趙桓,也是趙桓一人覲見,奏事完畢,便匆匆而出。朝堂之上,近臣皆知,隻是從不言明罷了。
如今康王在外,對金兵多有掣肘,本是上上之策。但是,今天看官家之意,也是舉棋不定。當今官家考慮的,絕不僅僅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去思考。擔心“尾大不掉”,應該是管家舉棋不定的主要考量,恐怕也是召集他們前來商議的主要原因。
何栗想到這裏,心裏也有了大概的思路,他正要開口說話,忽然殿外朱遠山進殿急促稟報,言道金兵開始大舉攻城,南城宣化門、南熏門、廣利水門和北城酸棗門、景陽門、衛州門、永泰門同時被攻,金兵攻勢洶洶,多處城牆、城門出現危機,姚統製急請二位防禦使迴城牆指揮協防,萬分火急。
聽完奏報,趙桓不敢絲毫耽擱,急命孫傅、張叔夜、劉延慶速迴各自防區,全力防守,三人急匆匆領命而去。
何栗見狀急忙言道:“官家,如今東京局勢堪憂,今天金兵已經開始南北夾擊,兩路攻城,一但金兵攻城器械全部營造完畢,四路總攻,恐怕為時不遠。為今之計,應速令康王率眾來京勤王,以解東京之危。”
趙桓剛才也是猶豫不決,可剛剛的戰事一起,又撲滅了他心頭的僥幸心裏,想起康王書信中所言“金人不可信”的忠告,身為大宋的一國之君,深知城破被俘的結果是什麽。
深吸一口涼氣,望著遠方顯著陰沉的天際,趙桓開口道:“何卿,你親自擬旨:晉封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權知中山府陳遘為元帥,權知磁州宗澤、權知相州汪伯彥為副元帥,領河北一應兵事,入衛王室。詔書到日,可辟宮行事,並以便宜,所屬郡府,皆聽從大帥府軍令,不得有誤。不發明詔,你等記住就行,何卿口諭孫傅、張叔夜、劉延慶知曉。”
何栗謹慎進言說道:“官家,另辟大元帥府,我大宋自太祖以來,可從來未有先例,是否改為‘元帥府’,更穩妥一些?”
趙桓略一思忖,堅定地說道:“值此祖宗社稷安危之際,何惜一‘大’字,照此發詔就是。”
何栗不再言語,躬身道:“臣,遵旨。”
旁邊朱遠山已經鋪開筆墨紙硯,親自動手開始研磨,何栗提筆在手,刷刷點點,一蹴而就,身為右相,文筆字體,自是俱佳。承寫完畢,請趙桓過目之後,何栗自去用印不提。
趙桓略微停頓了一下,衝朱遠山道:“傳旨,讓趙子亮和梁景進宮,走之前,我要再見他們一麵。”
朱遠山微微躬身,迴道:“是。”便慢慢退了出去,自有小黃門出宮傳旨。
幾人一碰頭,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為何皇上緊急召見。孫傅、劉延慶更是心裏著急,金兵今天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攻城的塔樓、皮洞子等器械,種種跡象表明,恐怕今天要大舉攻城。宣化門昨天差點被攻破,還是守將姚友仲、王瓊等將領率敢死隊冒死出擊,才遏製住金兵的勢頭。今天天氣稍好,看樣子,金兵今天的攻勢一定不小。這個時候,守城主官卻不在城頭,他二人很是擔心士氣受損。
趙桓踏進垂拱殿,幾位大臣忙揖禮參見。趙桓大手一擺,說道:“事有急緩,諸位毋須多禮。今天召集諸位前來,是有一件事,需要和大家商議商議。”說著話,趙桓把趙構的來信拿出來,遞給了何栗,大家迅速傳看了一遍,由何栗奉還給趙桓手裏。
看大家都不說話,右相何栗可不能不說,他略一思忖,道:“康王殿下書中所言,不僅沒有見到宗望,還和金兵發生戰事,所幸王爺無恙。據此而判,磁州、相州一線,倒是形成對我大宋有利之態勢,實屬不易啊。”
孫傅也接著話頭說道:“康王殿下神勇,加上宗汝霖協助,微臣覺得康王經營磁、相一線乃至兩河之地,是為上謀,一來可牽製金兵大量人馬,二來以康王身份,可召集四路勤王之兵,以解東京之危。”
張叔夜道:“當初設四路總管,就是以備不虞。可事到臨頭,還是自顧自。北路大名府趙野,兵強馬壯,近在咫尺,十萬大軍卻被金兵兀術部不足三千人攔住,不能寸進;西道王襄更是裹足不前,被婁室牢牢的擋住;東路胡直儒倒是領兵西進,但手下卻沒有統兵大將,難堪大用。老夫本已聚兵十萬,可惜……”他下麵的話頭卻讓劉延慶拉了一下袖子,噎了迴去。散去這十萬救兵的,就是跟前這位官家,你這不是無辜觸黴頭嗎?劉延慶很是欽佩張叔夜,也顧不得君前失儀,生生止住了張叔夜的話頭。
“唉,這是我的過失,不能怪嵇仲。”趙桓也是對當時的決策有一絲悔意,說到底,還是心存幻想,一心想求和退兵。
“老夫以為,康王殿下在外牽製,利大於弊。四路勤王之兵互不統屬,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優勢兵力,往往金兵區區一兩千人,就讓大軍裹足不前,瞻前顧後;再者,康王統兵在外,金兵就不能放下心來全力攻城,必須分兵四下阻擊我勤王大軍,我守城壓力會減少許多。如果再遣一員大將率部分兵力切斷其退路,截其糧道,過不了多久,城下十幾萬金兵大軍就會陷入糧草不繼的困境,不得不退兵北上,東京之危當可化解。”說道戰場兵事,張叔夜還是眼光足夠毒辣。
殿前司指揮使王宗濋接著話頭說道:“據康王信使趙子亮將軍所講,兩河之地,不少義兵和潰退的正軍散勇,聽說康王殿下在磁州和金兵大殺四方,尤其是聚殲金兵那野所部,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軍民的士氣,都紛紛前往投奔,王爺已經交代磁州宗澤,妥善安置,這股力量,可是不小,要是能真正整合起來,就是一支勤王之兵啊。”
四壁防禦使劉延慶歎道:“久聞康王殿下武藝出眾,如果能召迴,我們守城將士不啻如虎添翼。”
張叔夜反駁道:“康王在外,以王爵號令四方,形成狼兵之勢,四下出擊騷擾;金軍勢大,我則遊擊而動;金軍弱小,我可圍而殲之。如果我是金兵統帥,有這樣一股力量環伺四周,定會讓我坐臥不安,必須除去這後顧之憂才行。這樣一來,康王殿下就是我們在外的一大助力。如果迴京,一來現在金兵已經圍困京城,絕不會讓勤王之兵進入城內;二來,即使能迴來,兵也不會多,少量軍兵,於事無補。”
孫傅讚同道:“嵇仲公所言有理,康王在外,金兵處處提防;康王迴京,金兵後顧全無。勤王詔令已經下發多日,獨有嵇仲公率兵殺破重圍而抵,其餘諸道之兵,未見一兵一卒。如果康王能擔起大任,統禦四道之兵,我東京之危有望破解。”
何栗許久沒有說話,能為宰執,心裏所想所謀,還是比其他幾位要深遠一些。眼見大殿之上形成不同意見,可是,身為皇上的趙桓卻一言不發,自己是偏向康王在外統兵牽製的。但,自古“帝王心,海底針”。太上皇傳位給當今皇上,本就是急迫之舉,非是本意。傳位之後,父子二人已經開始離心離德,以至於趙桓從未在太上皇趙佶所住的延福宮用膳,即使太上皇趙佶挽留,趙桓也是婉轉客氣推脫;太上皇召見趙桓,也是趙桓一人覲見,奏事完畢,便匆匆而出。朝堂之上,近臣皆知,隻是從不言明罷了。
如今康王在外,對金兵多有掣肘,本是上上之策。但是,今天看官家之意,也是舉棋不定。當今官家考慮的,絕不僅僅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去思考。擔心“尾大不掉”,應該是管家舉棋不定的主要考量,恐怕也是召集他們前來商議的主要原因。
何栗想到這裏,心裏也有了大概的思路,他正要開口說話,忽然殿外朱遠山進殿急促稟報,言道金兵開始大舉攻城,南城宣化門、南熏門、廣利水門和北城酸棗門、景陽門、衛州門、永泰門同時被攻,金兵攻勢洶洶,多處城牆、城門出現危機,姚統製急請二位防禦使迴城牆指揮協防,萬分火急。
聽完奏報,趙桓不敢絲毫耽擱,急命孫傅、張叔夜、劉延慶速迴各自防區,全力防守,三人急匆匆領命而去。
何栗見狀急忙言道:“官家,如今東京局勢堪憂,今天金兵已經開始南北夾擊,兩路攻城,一但金兵攻城器械全部營造完畢,四路總攻,恐怕為時不遠。為今之計,應速令康王率眾來京勤王,以解東京之危。”
趙桓剛才也是猶豫不決,可剛剛的戰事一起,又撲滅了他心頭的僥幸心裏,想起康王書信中所言“金人不可信”的忠告,身為大宋的一國之君,深知城破被俘的結果是什麽。
深吸一口涼氣,望著遠方顯著陰沉的天際,趙桓開口道:“何卿,你親自擬旨:晉封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權知中山府陳遘為元帥,權知磁州宗澤、權知相州汪伯彥為副元帥,領河北一應兵事,入衛王室。詔書到日,可辟宮行事,並以便宜,所屬郡府,皆聽從大帥府軍令,不得有誤。不發明詔,你等記住就行,何卿口諭孫傅、張叔夜、劉延慶知曉。”
何栗謹慎進言說道:“官家,另辟大元帥府,我大宋自太祖以來,可從來未有先例,是否改為‘元帥府’,更穩妥一些?”
趙桓略一思忖,堅定地說道:“值此祖宗社稷安危之際,何惜一‘大’字,照此發詔就是。”
何栗不再言語,躬身道:“臣,遵旨。”
旁邊朱遠山已經鋪開筆墨紙硯,親自動手開始研磨,何栗提筆在手,刷刷點點,一蹴而就,身為右相,文筆字體,自是俱佳。承寫完畢,請趙桓過目之後,何栗自去用印不提。
趙桓略微停頓了一下,衝朱遠山道:“傳旨,讓趙子亮和梁景進宮,走之前,我要再見他們一麵。”
朱遠山微微躬身,迴道:“是。”便慢慢退了出去,自有小黃門出宮傳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