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內安靜無比,氣氛詭異。
送拓跋硯迴去是朝堂諸公的決定,
經過京兆府,鴻臚寺,刑部共同操辦,這才定下。
如今不過月餘,因為靖安軍貿然出擊草原一事,便要改弦易轍,
成為攻訐靖安侯的手段,其變化讓人應接不暇。
就在一月前,送拓跋硯迴去的種種好處在京中廣為流傳,
官員們覺得確有道理,百姓們也信以為真,紛紛表示早就該送迴去了。
但經過這幾日的口口相傳,拓跋硯迴去一事被渲染成了通敵賣國之舉,
尤其是親自將拓跋硯抓獲的靖安侯林青,更是罪大惡極,
就連前些日子立下的大功也漸漸被忘卻。
京中有傳言,林青小兒將拓跋硯抓獲並帶來京城領賞,成功封侯。
但見拓跋部陳兵曲州,心有懼意,便想著將拓跋硯送迴去,以保曲州安寧。
此事傳得有鼻子有眼,就連京中的說書先生都在訴說此事,就像是在一旁親眼見到一般。
如今科道言官一同彈劾林青,何嚐不是在說他們這些朝堂諸公有眼無珠,聽信小人讒言。
而陸務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
在朝會之前,三令五申各類禦史,管住腿,閉上嘴,莫要招惹殺身之禍。
也莫要與朝堂百官為敵。
如今,都察院的各位禦史都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副無所事事的模樣。
這讓朝堂中不少大人都暗暗點頭,“這陸務升向來知分寸。”
兵部尚書莊兆臉色陰沉到了極點,頭顱低垂,以掩蓋心中的滔滔怒意。
“是誰,是誰在背後做這一切?”
莊兆為兵部尚書,送拓跋硯迴去他也是出力了的,而且如今大乾九邊已然開戰,
曆史上已經有無數次大敗證明,
大敵當前,不可換將斬將。
如今恰逢大戰,林青更是不可撤換,更何況...
他還等著西軍與靖安軍給草原以懲戒,
不光是他,還有許多人在等著。
若是在一月前或者一月後,有人要是彈劾林青,
那他定然要落井下石,踩上一腳,將其罪名坐實。
但如今卻不行。
朝堂爭鬥就是如此,敵我雙方總是因為利益在刹那間變換,又在刹那間流轉。
正當莊兆視線掃過身旁的一小撮人時,淡淡的聲音從高處傳了下來。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那靖安侯真是如此?”
光漢皇帝明懷瑾此刻正襟危坐,臉色凝重,一隻手輕輕握著龍椅扶手,手指輕輕敲打,
一旁的黃俊知道,皇帝此刻的心情極為不好,已經要到了爆發的邊緣。
“這些言官真是該死,見風使舵,聽信流言蜚語,不論事情真假就相互攀咬。
如今是戰時,怎麽可能對靖安侯予以處置,就算是百姓再不滿又如何。
就是不知...是誰在出手試探。”
在黃俊眼中,眼前洶如浪潮的攻訐隻是試探,試探陛下以及朝堂諸公的應對,
真正的殺招還在後麵,畢竟靖安侯是勳貴,又手握兵馬,
隻憑借彈劾就要擊倒一位戰功赫赫的侯爺,未免太過癡心妄想。
隻是這洶湧的輿情民意,讓他這位太監都覺得膽戰心驚。
大乾以仁孝治天下,百姓忠君愛國,皇帝體恤民情,
真要鬧得群情激奮,皇帝就算是不想處置靖安侯,也不得已而為之了。
金鑾殿內落針可聞,隻有一些大人輕微的唿吸聲,
作為世襲國公,勳貴頭領的鎮國公掃視四周,見那些文官都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發出一聲冷哼,
側身一步,來到文武中央,
他身材高大魁梧,體態端正,肩膀寬闊,給人以陣陣威嚴之感,
“陛下,靖安侯林青不日陣斬兩萬草原蠻夷,
若如此是通敵叛國,那在場的諸位大人手中無功,還是早早斬首,抄沒家財以充國庫的好。
也讓那通敵叛國之人有足夠的銀錢,多殺一些草原蠻夷。”
此話一出,文官一側的大人們都皺起眉頭,雖然這納蘭老匹夫說得有幾分道理,
但如此說話方式真是讓人討厭,不愧是臭不可聞的粗鄙丘八。
兵部都給事中年過四十,身材修長,麵容清秀,雙眸明亮如星,鼻梁挺直,一頭黑發束起,即使身穿官袍,也自得暴露幾分書生氣。
但他此刻怒目圓瞪,眼神銳利而鋒芒,看向鎮國公高聲道:
“鎮國公,若是如你所言,下官提議先斬五軍都督府之武將,一個裏通外國之人都有如此戰功,
你等大乾忠臣為何不能斬敵於草原。”
他臉上出現幾分不屑,繼續說道:“倒是在這金鑾殿之上與我等言官唇槍舌劍,莫不是鎮國軍想要棄武從文?”
鎮國公迴過身來,臉上露出譏笑,伸出手指向那人的鼻子:
“好利索的嘴皮子,不愧是神憎鬼厭的言官,朝堂上有你這等人,乃是大乾之恥!!”
眼見朝堂有淪為街口鬧事之疑,光漢皇帝雖然樂見文武爭吵,但還是輕咳一聲。
一旁的黃俊馬上意會,手掌一翻,頓時一條長鞭出現,隨著他的揮手,清澈的脆響在金鑾殿內迴蕩。
“靜!”
至此,鎮國公才停止了爭吵。
光漢皇帝看向兵部都給事中,問道:
“愛卿彈劾靖安侯林青,可有證據?”
按照以往管理,言官彈劾不用證據,一言而決,而後慢慢調查。
但皇帝就是如此問了,畢竟林青是皇黨,是他在京城外的重要支撐。
若是沒有了靖安軍,皇帝不知自己該如何麵對國朝之複雜局麵。
六科左事中手掌一翻,頓時出現一封奏疏,高聲道:
“陛下,此奏折便是證據。”
一旁有太監靜靜前來將奏折拿走,六科左事中開口說道:
“陛下,如今曲州多地工坊被靖安軍占領,民怨沸騰,
就連布政使司衙門都為非作歹加以配合,
不少百姓流離失所,隻能離開原籍,去往北鄉城做工。
而這些工坊所產所用也被運送到了北鄉城,雖說是為靖安軍所用,
但下官核實過具體數目,其中鹽鐵糖麻布等物資足夠十餘萬軍卒使用,
他靖安軍不過兩萬餘,要如此多的物資作甚?怕不是要與那拓跋部苟合啊!!
而且靖安侯如此所作所為,致使曲州邊軍軍資緊缺,若是那拓跋部真的打來,可能會途生變故。
陛下...如今大乾雖歌舞升平,但要時刻提防吃裏扒外之國賊啊!!”
他的聲音洪亮,聲淚俱下,甚至還低下頭來,悄然抹著眼淚,一副忠君愛國的模樣。
但他沒有發現,在他說出此事後,
朝堂九卿、五軍都督府幾位都督,甚至陛下都變得神情晦暗難明。
若是沒猜錯的話,那些軍資...是給跋山涉水的西軍準備的。
此事在朝堂之上還是絕密,不被外人知曉。
此人說出此事,難道是有人察覺到了什麽,借言官之口出言試探,達到一箭雙雕之計謀?
送拓跋硯迴去是朝堂諸公的決定,
經過京兆府,鴻臚寺,刑部共同操辦,這才定下。
如今不過月餘,因為靖安軍貿然出擊草原一事,便要改弦易轍,
成為攻訐靖安侯的手段,其變化讓人應接不暇。
就在一月前,送拓跋硯迴去的種種好處在京中廣為流傳,
官員們覺得確有道理,百姓們也信以為真,紛紛表示早就該送迴去了。
但經過這幾日的口口相傳,拓跋硯迴去一事被渲染成了通敵賣國之舉,
尤其是親自將拓跋硯抓獲的靖安侯林青,更是罪大惡極,
就連前些日子立下的大功也漸漸被忘卻。
京中有傳言,林青小兒將拓跋硯抓獲並帶來京城領賞,成功封侯。
但見拓跋部陳兵曲州,心有懼意,便想著將拓跋硯送迴去,以保曲州安寧。
此事傳得有鼻子有眼,就連京中的說書先生都在訴說此事,就像是在一旁親眼見到一般。
如今科道言官一同彈劾林青,何嚐不是在說他們這些朝堂諸公有眼無珠,聽信小人讒言。
而陸務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
在朝會之前,三令五申各類禦史,管住腿,閉上嘴,莫要招惹殺身之禍。
也莫要與朝堂百官為敵。
如今,都察院的各位禦史都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副無所事事的模樣。
這讓朝堂中不少大人都暗暗點頭,“這陸務升向來知分寸。”
兵部尚書莊兆臉色陰沉到了極點,頭顱低垂,以掩蓋心中的滔滔怒意。
“是誰,是誰在背後做這一切?”
莊兆為兵部尚書,送拓跋硯迴去他也是出力了的,而且如今大乾九邊已然開戰,
曆史上已經有無數次大敗證明,
大敵當前,不可換將斬將。
如今恰逢大戰,林青更是不可撤換,更何況...
他還等著西軍與靖安軍給草原以懲戒,
不光是他,還有許多人在等著。
若是在一月前或者一月後,有人要是彈劾林青,
那他定然要落井下石,踩上一腳,將其罪名坐實。
但如今卻不行。
朝堂爭鬥就是如此,敵我雙方總是因為利益在刹那間變換,又在刹那間流轉。
正當莊兆視線掃過身旁的一小撮人時,淡淡的聲音從高處傳了下來。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那靖安侯真是如此?”
光漢皇帝明懷瑾此刻正襟危坐,臉色凝重,一隻手輕輕握著龍椅扶手,手指輕輕敲打,
一旁的黃俊知道,皇帝此刻的心情極為不好,已經要到了爆發的邊緣。
“這些言官真是該死,見風使舵,聽信流言蜚語,不論事情真假就相互攀咬。
如今是戰時,怎麽可能對靖安侯予以處置,就算是百姓再不滿又如何。
就是不知...是誰在出手試探。”
在黃俊眼中,眼前洶如浪潮的攻訐隻是試探,試探陛下以及朝堂諸公的應對,
真正的殺招還在後麵,畢竟靖安侯是勳貴,又手握兵馬,
隻憑借彈劾就要擊倒一位戰功赫赫的侯爺,未免太過癡心妄想。
隻是這洶湧的輿情民意,讓他這位太監都覺得膽戰心驚。
大乾以仁孝治天下,百姓忠君愛國,皇帝體恤民情,
真要鬧得群情激奮,皇帝就算是不想處置靖安侯,也不得已而為之了。
金鑾殿內落針可聞,隻有一些大人輕微的唿吸聲,
作為世襲國公,勳貴頭領的鎮國公掃視四周,見那些文官都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發出一聲冷哼,
側身一步,來到文武中央,
他身材高大魁梧,體態端正,肩膀寬闊,給人以陣陣威嚴之感,
“陛下,靖安侯林青不日陣斬兩萬草原蠻夷,
若如此是通敵叛國,那在場的諸位大人手中無功,還是早早斬首,抄沒家財以充國庫的好。
也讓那通敵叛國之人有足夠的銀錢,多殺一些草原蠻夷。”
此話一出,文官一側的大人們都皺起眉頭,雖然這納蘭老匹夫說得有幾分道理,
但如此說話方式真是讓人討厭,不愧是臭不可聞的粗鄙丘八。
兵部都給事中年過四十,身材修長,麵容清秀,雙眸明亮如星,鼻梁挺直,一頭黑發束起,即使身穿官袍,也自得暴露幾分書生氣。
但他此刻怒目圓瞪,眼神銳利而鋒芒,看向鎮國公高聲道:
“鎮國公,若是如你所言,下官提議先斬五軍都督府之武將,一個裏通外國之人都有如此戰功,
你等大乾忠臣為何不能斬敵於草原。”
他臉上出現幾分不屑,繼續說道:“倒是在這金鑾殿之上與我等言官唇槍舌劍,莫不是鎮國軍想要棄武從文?”
鎮國公迴過身來,臉上露出譏笑,伸出手指向那人的鼻子:
“好利索的嘴皮子,不愧是神憎鬼厭的言官,朝堂上有你這等人,乃是大乾之恥!!”
眼見朝堂有淪為街口鬧事之疑,光漢皇帝雖然樂見文武爭吵,但還是輕咳一聲。
一旁的黃俊馬上意會,手掌一翻,頓時一條長鞭出現,隨著他的揮手,清澈的脆響在金鑾殿內迴蕩。
“靜!”
至此,鎮國公才停止了爭吵。
光漢皇帝看向兵部都給事中,問道:
“愛卿彈劾靖安侯林青,可有證據?”
按照以往管理,言官彈劾不用證據,一言而決,而後慢慢調查。
但皇帝就是如此問了,畢竟林青是皇黨,是他在京城外的重要支撐。
若是沒有了靖安軍,皇帝不知自己該如何麵對國朝之複雜局麵。
六科左事中手掌一翻,頓時出現一封奏疏,高聲道:
“陛下,此奏折便是證據。”
一旁有太監靜靜前來將奏折拿走,六科左事中開口說道:
“陛下,如今曲州多地工坊被靖安軍占領,民怨沸騰,
就連布政使司衙門都為非作歹加以配合,
不少百姓流離失所,隻能離開原籍,去往北鄉城做工。
而這些工坊所產所用也被運送到了北鄉城,雖說是為靖安軍所用,
但下官核實過具體數目,其中鹽鐵糖麻布等物資足夠十餘萬軍卒使用,
他靖安軍不過兩萬餘,要如此多的物資作甚?怕不是要與那拓跋部苟合啊!!
而且靖安侯如此所作所為,致使曲州邊軍軍資緊缺,若是那拓跋部真的打來,可能會途生變故。
陛下...如今大乾雖歌舞升平,但要時刻提防吃裏扒外之國賊啊!!”
他的聲音洪亮,聲淚俱下,甚至還低下頭來,悄然抹著眼淚,一副忠君愛國的模樣。
但他沒有發現,在他說出此事後,
朝堂九卿、五軍都督府幾位都督,甚至陛下都變得神情晦暗難明。
若是沒猜錯的話,那些軍資...是給跋山涉水的西軍準備的。
此事在朝堂之上還是絕密,不被外人知曉。
此人說出此事,難道是有人察覺到了什麽,借言官之口出言試探,達到一箭雙雕之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