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他最好真的有!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將軍。”
侍從拿來布帛,遞給了過來。
司馬師氣息紊亂地接過布帛,擦了擦汗水,抬頭問道:“何事?”
“仆是聽到艙內動靜,以為將軍這裏.....”
“我無礙。”司馬師擺擺手,“出去吧。”
“喏。”
司馬師靠著床榻,長長地唿出一口氣。
............
夏侯獻立於專屬座艦“九州號”的船頭,眼神深邃地注視著漆黑的江麵。
他午前看完了司馬昭部的戰報。
在司馬昭拿下益陽後,馬不停蹄地率軍直奔長沙,由於吳國宗室大將孫恢頃刻間敗亡,以及魏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軍。
衡陽以及長沙各縣皆在震恐中望風而降。
同時武陵郡也被魏軍聯合五溪蠻圍攻日久,沒有援軍的武陵,淪陷是早晚的事。
而在今早,夏侯獻得知巴丘的吳軍主動撤出的消息,據歸來的斥候匯報,如今大江上連一艘船影都看不到。
目前看來,形勢一片大好,魏國從紙麵上幾乎收獲武陵、衡陽、長沙三郡。
不過夏侯獻知道,這些優勢隻是暫時的,真想全取三郡,必須徹底擊敗吳國水軍。
否則一朝失利,吃進去的全部都得吐出來。
夏侯獻的好心情並未持續太久,王昶原本以智計擊破朱異,打算趁吳軍勢微,強攻夏口.....
但一個壞消息傳來,兩吳聯軍率大批戰船溯江而上,王昶以防萬一,主動後撤五十餘裏。
事實上證明王昶的選擇極為正確,再晚一步孫峻的軍隊就要從側翼突襲王昶。
這就是吳軍能多年割據江東的緣由之一。
吳國的要衝基本都設置在沿江,吳人戰船數不勝數,隻要調度得當,可以快速地馳援各處。
而魏軍北來,就沒有吳軍那般從容了。
不過在得知吳國水軍的主將是諸葛恪後,夏侯獻倒是有些驚奇。
雖說急則相助,緩則相爭,吳軍生死存亡之際聯合作戰,夏侯獻早有預料。
但能讓諸葛恪的軍隊深入荊州腹地,且讓對方來做全軍主帥,看來孫峻此人懂得什麽時候該忍讓。
“相國,江麵風涼,還是進閣樓歇息吧。”
甲士拱手站於身後勸道。
一旁的諸葛夫人挽著一件裘袍,也不打擾。夏侯獻迴首,走到諸葛靈身邊,披上袍子一同向閣樓走去。
魏軍的樓船一共三層,第一層叫廬,第二層飛廬,頂層叫做爵室,也就是了望台。
夏侯獻走上樓梯,來到飛廬層的樓閣,還未進門,餘光掃見桅杆旁插著的軍旗,忽然神色一變。
他伸出手掌感受著,瞳孔中倒映著軍旗迎風擺動的畫麵。
“西南風?”
夏侯獻嘀咕一句,踏踏踏地走下樓梯,來到舷梯處,對身旁的傳令兵道:“召眾將來中軍大帳議事。”
“郎君?”諸葛靈提著裙擺快步跟上。
夏侯獻頭也沒迴,大步離去。
不多時,王基、王濬、陸抗、夏侯績以及一眾相府掛參軍之職的人員全部到場。
夏侯獻看向眾將,直入主題:
“諸位,大江風向變化莫測,但總體是有跡可循。我軍自進軍以來江上大抵是西北風或東北風。”
“但初春以後,刮南風的日子會越來越多,這正是孤在等待的戰機。”
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荊州軍,所以很快便明白了夏侯獻的用意。
大江出川經過南郡一直到巴丘,大體都是西北—東南走向,如果說魏軍此役的重點是荊州上遊,自然是西北風最為有利。
而在大江經過洞庭湖後,會突然改道向東北方向流去。
這時候,誰占據西南,便可借西南風之勢占盡優勢。
於是眾將紛紛附和,巴丘之後直到夏口再無險要,除非吳軍寄希望於江麵遭遇戰的勝利,否則隻能退守夏口。
而夏口、武昌還有魏軍兩路大軍,到時分進合擊,勝勢就在眼前。
“孤還有一事,想與諸位商議。”
夏侯獻道:“孤以為,荊南三郡短時間內難以消化,若是不能在大江上擊破吳國水軍,三郡則不可久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且,原本司馬昭部的任務就是牽製衡陽、長沙兩郡的援兵,如今巴丘既得,已無憂慮,不如令司馬昭順湘水北上,經由洞庭趕來巴丘與我軍匯合,以壯軍勢。”
“可行。”
王基率先表態:“司馬刺史今日的戰報中曾言,他部於長沙等地斬獲吳軍諸多戰船,而杜將軍手下亦有精銳水軍,前來助戰,多有裨益。”
夏侯獻點點頭,看向陸抗、王濬等人:“你們覺得如何?”
見眾人沒有異議,隨即下令:“諸將速軍準備,明日進駐巴丘。”
“喏。”
.....
第二日,魏國水軍浩浩蕩蕩開赴巴丘。
夏侯獻腳不沾地,下了船就帶著鍾會、裴秀二人視察巴丘地形和水文。
他們登上閱軍樓,看向浩渺的江麵,大江到了巴丘山前呈“v”字型轉向,另一端則是西南—東北向的洞庭水口。
夏侯獻不經意間向左後方看去,洞庭湖湖水連天,看似一片一望無際的汪洋。
忽然他眉頭微皺:“士季,你可還記得去年胡遵在廣陵那一戰的戰報?”
鍾會抿嘴低頭,顯然是不記得了,倒是對山川、河流頗感興趣的裴秀對此印象深刻。
“相國,臣記得吳人擅長在水域藏兵,當時徐征東順中瀆水南下搜尋吳軍主力,卻一直沒能發現蹤跡,後來吳軍竟悄無聲息地從背後偷襲我軍。”
“戰後複盤後,臣等推測吳軍應當是藏船於山陽池、白馬湖等湖泊,這才瞞天過海。”
“是啊。”夏侯獻複看向洞庭湖水麵:“小小山陽池都能藏兵,這一眼看不到頭的洞庭湖,想要藏個數十艘船不是什麽難事吧。”
鍾會眼珠一轉,瞬間警惕了起來:
“如果吳軍真的這般部署,那便是想要誘敵深入,待我軍順江北上,伏兵則在我軍身後追擊,到時乘風順水,極易發動火攻!”
說著,他立刻轉身:“臣去派走舸日夜巡查洞庭,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必了,洞庭水域如此之廣,隻是徒增消耗罷了。”
夏侯獻出言止住,而是另有打算:
“就算吳軍真用這樣的計謀也無妨,這招隻會對大意輕敵之人有用,而今孤已有所警覺。”
他轉頭看向裴秀:“季彥,你吩咐下去,派船橫江堵截水道。既是伏兵,兵力定然不會太多,隻要能阻擋他們遠離巴丘水寨,那就不足為慮。”
“還有,傳令司馬昭迅速北進洞庭。”
“洞庭伏兵?”
“他最好真的有!”
侍從拿來布帛,遞給了過來。
司馬師氣息紊亂地接過布帛,擦了擦汗水,抬頭問道:“何事?”
“仆是聽到艙內動靜,以為將軍這裏.....”
“我無礙。”司馬師擺擺手,“出去吧。”
“喏。”
司馬師靠著床榻,長長地唿出一口氣。
............
夏侯獻立於專屬座艦“九州號”的船頭,眼神深邃地注視著漆黑的江麵。
他午前看完了司馬昭部的戰報。
在司馬昭拿下益陽後,馬不停蹄地率軍直奔長沙,由於吳國宗室大將孫恢頃刻間敗亡,以及魏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軍。
衡陽以及長沙各縣皆在震恐中望風而降。
同時武陵郡也被魏軍聯合五溪蠻圍攻日久,沒有援軍的武陵,淪陷是早晚的事。
而在今早,夏侯獻得知巴丘的吳軍主動撤出的消息,據歸來的斥候匯報,如今大江上連一艘船影都看不到。
目前看來,形勢一片大好,魏國從紙麵上幾乎收獲武陵、衡陽、長沙三郡。
不過夏侯獻知道,這些優勢隻是暫時的,真想全取三郡,必須徹底擊敗吳國水軍。
否則一朝失利,吃進去的全部都得吐出來。
夏侯獻的好心情並未持續太久,王昶原本以智計擊破朱異,打算趁吳軍勢微,強攻夏口.....
但一個壞消息傳來,兩吳聯軍率大批戰船溯江而上,王昶以防萬一,主動後撤五十餘裏。
事實上證明王昶的選擇極為正確,再晚一步孫峻的軍隊就要從側翼突襲王昶。
這就是吳軍能多年割據江東的緣由之一。
吳國的要衝基本都設置在沿江,吳人戰船數不勝數,隻要調度得當,可以快速地馳援各處。
而魏軍北來,就沒有吳軍那般從容了。
不過在得知吳國水軍的主將是諸葛恪後,夏侯獻倒是有些驚奇。
雖說急則相助,緩則相爭,吳軍生死存亡之際聯合作戰,夏侯獻早有預料。
但能讓諸葛恪的軍隊深入荊州腹地,且讓對方來做全軍主帥,看來孫峻此人懂得什麽時候該忍讓。
“相國,江麵風涼,還是進閣樓歇息吧。”
甲士拱手站於身後勸道。
一旁的諸葛夫人挽著一件裘袍,也不打擾。夏侯獻迴首,走到諸葛靈身邊,披上袍子一同向閣樓走去。
魏軍的樓船一共三層,第一層叫廬,第二層飛廬,頂層叫做爵室,也就是了望台。
夏侯獻走上樓梯,來到飛廬層的樓閣,還未進門,餘光掃見桅杆旁插著的軍旗,忽然神色一變。
他伸出手掌感受著,瞳孔中倒映著軍旗迎風擺動的畫麵。
“西南風?”
夏侯獻嘀咕一句,踏踏踏地走下樓梯,來到舷梯處,對身旁的傳令兵道:“召眾將來中軍大帳議事。”
“郎君?”諸葛靈提著裙擺快步跟上。
夏侯獻頭也沒迴,大步離去。
不多時,王基、王濬、陸抗、夏侯績以及一眾相府掛參軍之職的人員全部到場。
夏侯獻看向眾將,直入主題:
“諸位,大江風向變化莫測,但總體是有跡可循。我軍自進軍以來江上大抵是西北風或東北風。”
“但初春以後,刮南風的日子會越來越多,這正是孤在等待的戰機。”
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荊州軍,所以很快便明白了夏侯獻的用意。
大江出川經過南郡一直到巴丘,大體都是西北—東南走向,如果說魏軍此役的重點是荊州上遊,自然是西北風最為有利。
而在大江經過洞庭湖後,會突然改道向東北方向流去。
這時候,誰占據西南,便可借西南風之勢占盡優勢。
於是眾將紛紛附和,巴丘之後直到夏口再無險要,除非吳軍寄希望於江麵遭遇戰的勝利,否則隻能退守夏口。
而夏口、武昌還有魏軍兩路大軍,到時分進合擊,勝勢就在眼前。
“孤還有一事,想與諸位商議。”
夏侯獻道:“孤以為,荊南三郡短時間內難以消化,若是不能在大江上擊破吳國水軍,三郡則不可久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且,原本司馬昭部的任務就是牽製衡陽、長沙兩郡的援兵,如今巴丘既得,已無憂慮,不如令司馬昭順湘水北上,經由洞庭趕來巴丘與我軍匯合,以壯軍勢。”
“可行。”
王基率先表態:“司馬刺史今日的戰報中曾言,他部於長沙等地斬獲吳軍諸多戰船,而杜將軍手下亦有精銳水軍,前來助戰,多有裨益。”
夏侯獻點點頭,看向陸抗、王濬等人:“你們覺得如何?”
見眾人沒有異議,隨即下令:“諸將速軍準備,明日進駐巴丘。”
“喏。”
.....
第二日,魏國水軍浩浩蕩蕩開赴巴丘。
夏侯獻腳不沾地,下了船就帶著鍾會、裴秀二人視察巴丘地形和水文。
他們登上閱軍樓,看向浩渺的江麵,大江到了巴丘山前呈“v”字型轉向,另一端則是西南—東北向的洞庭水口。
夏侯獻不經意間向左後方看去,洞庭湖湖水連天,看似一片一望無際的汪洋。
忽然他眉頭微皺:“士季,你可還記得去年胡遵在廣陵那一戰的戰報?”
鍾會抿嘴低頭,顯然是不記得了,倒是對山川、河流頗感興趣的裴秀對此印象深刻。
“相國,臣記得吳人擅長在水域藏兵,當時徐征東順中瀆水南下搜尋吳軍主力,卻一直沒能發現蹤跡,後來吳軍竟悄無聲息地從背後偷襲我軍。”
“戰後複盤後,臣等推測吳軍應當是藏船於山陽池、白馬湖等湖泊,這才瞞天過海。”
“是啊。”夏侯獻複看向洞庭湖水麵:“小小山陽池都能藏兵,這一眼看不到頭的洞庭湖,想要藏個數十艘船不是什麽難事吧。”
鍾會眼珠一轉,瞬間警惕了起來:
“如果吳軍真的這般部署,那便是想要誘敵深入,待我軍順江北上,伏兵則在我軍身後追擊,到時乘風順水,極易發動火攻!”
說著,他立刻轉身:“臣去派走舸日夜巡查洞庭,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必了,洞庭水域如此之廣,隻是徒增消耗罷了。”
夏侯獻出言止住,而是另有打算:
“就算吳軍真用這樣的計謀也無妨,這招隻會對大意輕敵之人有用,而今孤已有所警覺。”
他轉頭看向裴秀:“季彥,你吩咐下去,派船橫江堵截水道。既是伏兵,兵力定然不會太多,隻要能阻擋他們遠離巴丘水寨,那就不足為慮。”
“還有,傳令司馬昭迅速北進洞庭。”
“洞庭伏兵?”
“他最好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