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水陸協同,分進合擊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各路大軍大部分都在行軍或是進行戰前部署。
真正交戰的除了率先打響第一槍的司馬昭部,還有統領荊州水軍的王基和王濬。
並非是其餘路的人馬墨跡,實則是因為荊州水軍順流而下,想不快都不行。
........
大江,石首山一帶。
石首山山腳下的餘脈喚作繡林山,此山原名陽歧山。
建安十五年,劉備迎娶孫夫人迴荊州時在此處“掛錦於山,結繡如林”,故而得名。
不過此地現在仍歸華容縣管轄,暫未置縣(後來的石首縣),自從魏軍收複南郡之後,在繡林山的大江邊上修築了前線邊境據點。
“諸位將軍都到齊了吧。”
營寨內,鎮南大將軍王基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決定對吳軍的第一道防線展開進攻。
“末將拜見(鎮南)大將軍。”
王基微微點頭,轉身指著懸於身後的地圖中的某處。
“吳軍在此處我南北各置了一座營寨,江麵還有眾多戰船,不知諸位將軍有何破敵之策?”
陸抗看著地圖,發現王基所指的位置應當是監利縣以南大約三十裏的江畔。
此處長江河道突然向南轉向,導致北岸泥沙堆積,河道因此收窄。
這時,有部將提議道:“末將以為我軍上風上水,且水軍操練也有兩年的時間,如果麵對敵軍第一道防線就畏手畏腳,如何能攻破巴丘呢?”
“所以末將建議,當直接順流而下向敵軍發起進攻!”
“末將也是此意,我荊州水軍也不是吃素的,豈會懼怕吳狗。”
王基捋著灰白的胡須若有所思。
作為此番南征最關鍵的水軍,他這第一戰不僅要取得勝利,更要打出氣勢。
“大將軍,末將有計策。”
就在他思索之時,陸抗忽然開口。
“幼節且說。”
陸抗抱拳一禮,隨後道:
“我軍若白日乘船而下,彼則見我軍虛實.....敵隻需水軍扼守江麵,兩岸步軍掩殺,則易守難攻,於我軍不利。”
“夜襲?”王基立刻聽出了陸抗的用意。
陸抗點頭:
“我軍可水陸協同,分進合擊。水軍正麵牽製,步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打敵南北兩岸的營寨,使其不能相顧。”
王基豁然轉身,眯起眼睛看了看地圖,之後緩緩轉身,捋著胡須沉默。
年輕人確實敢打敢拚啊。
這確是奇策,但同時風險也很大。
夜間視野不好,大江中有不少暗礁,在不熟悉江情的情況下,夜間出兵要比白天正麵對決更加兇險。
另外,若是被敵軍提前洞悉了計劃,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他明年就要六十歲了,這本該是老而持重、無欲無求的年紀,但他卻想給自己的六十大壽送上一份大禮。
他王基在用兵方麵,向來不是墨守成規,他想賭一把。
況且陸抗的方案中兵分三路,無論哪一路成功都能挫敗敵軍的士氣,也給這樣一個相對激進的策略多了一份保底。
終於在沉默一陣後,他開口了:“善。”
王基決定采用陸抗之策,扶了扶佩劍,聲線有幾分蒼老,但卻不失威嚴。
“陸抗聽令。”
“末將在。”
“著你率本部兵馬六千,攻打敵軍南岸營寨。”
“喏。”
“王濬聽令。”
“末將在。”
“著你率本部兵馬,本將再撥給你一個營,攻打北岸營寨。”
“本將則親率水軍主力,從大江正麵突破。”
“喏!”
..........
夜幕深沉,烏雲蔽月。
大江南岸,百餘艘戰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
江水滔滔,西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在桅杆上,吱吱作響。
踏~踏~踏~
一名吳兵走上岸邊的了望台,“換班了。”
麵前的袍澤打了個哈欠,“交給你了。”說罷,走了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
突然,他大聲叫了出來:“不對勁,你過來,快看江麵!”
袍澤轉過頭來,發現對方眼睛瞪得跟銅鈴一樣,不禁覺得他有點大驚小怪。
可順著他的指尖看去,迎麵吹來刺骨的江風,隱約能看到一串漂浮上水麵上的巨大黑影。
月光悄然躲過雲層,灑在江麵,波光粼粼。
漸漸地竟能分辨出一支船隊的輪廓!
“不會吧!魏軍怎麽敢的?”
“別愣著了,快去報於將軍!”
“敵襲,有敵襲!”
很快,這聲音在整個軍營響起。
...
另一邊,魏國水軍的各艘戰船上,人影攢動,士兵們集結待命,水手們加快手上劃槳的動作。
戰船瞬間提速。
王基在船隊前部布置蒙衝、鬥艦數十艘裝滿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後跟走舸,以為先驅。
“舉火!”
唿!唿!唿!唿!
數百把火把幾乎在同一時刻亮起,把水麵照映得星星點點,照亮了寂靜的夜。
由於吳國水軍吃住都在船上,並沒有直接白給,船舷兩側的弓弩手紛紛搭箭拉弓,向魏軍戰船射出一波又一波箭雨。
魏軍戰船頂著箭矢,迎頭衝了上去。
要知道,北方政權討伐南方一般都會選擇在秋冬時節。
一、秋後軍糧豐沛,能夠供養大規模兵團作戰。
二、夏季易爆發瘟疫,北方士兵極容易水土不服,同時夏季南方幾乎所有河流都能行大船,如此南方軍隊可利用複雜的水係,遊刃有餘地增援、迂迴。
三、風向。
冬季盛行西北風,絕大多數情況下順風順流的北方政權幾乎是無人能擋。
正因為如此,魏軍戰船船速極快,眨眼之間,裝滿浸油柴草蒙衝、鬥艦就衝進了吳軍的船陣。
“收錨,轉舵!”
吳軍軍官大喊著催促船隻駛離。
下一刻。
轟隆一聲巨響,隨之而來是劇烈的搖晃。
吳軍外圍的一艘戰船被撞角撞出巨大的豁口,船身瞬間爆開火柱,江水洶湧灌入。
“呃啊!”
船上的幾個士兵被箭雨射中,還未穩定身形,迎麵而來又是從天而降的桐油罐。
哢嚓!
桐油罐碎裂,甲板上燃氣熊熊火焰,滾滾濃煙騰空而起,將天空染得漆黑如墨。
......
吳軍南岸主營。
鍾離茂向江畔大步走去,身後跟著一群親兵。
“將軍,不能去啊!江上火勢猛烈,我軍大勢已去!”
鍾離茂咬牙切齒道:“江道狹窄,魏軍最多隻能燒了外圍船隻,隻要其餘戰船迅速離港,分散開來,未必不能一戰!”
“話雖如此,可軍心已亂,如何能退敵?”部將苦口婆心敵勸說。
鍾離茂終於陷入猶豫,想了想說道:“就算要撤軍,我們也得有船才行,不能把那麽多船留給魏軍,走,去江邊!”
“將軍,不好了!”
突然,一小卒飛奔而來。
“我大營遭遇魏軍襲擊,營門守備不力,魏軍就...就要殺進來了!”
“什麽!?”
真正交戰的除了率先打響第一槍的司馬昭部,還有統領荊州水軍的王基和王濬。
並非是其餘路的人馬墨跡,實則是因為荊州水軍順流而下,想不快都不行。
........
大江,石首山一帶。
石首山山腳下的餘脈喚作繡林山,此山原名陽歧山。
建安十五年,劉備迎娶孫夫人迴荊州時在此處“掛錦於山,結繡如林”,故而得名。
不過此地現在仍歸華容縣管轄,暫未置縣(後來的石首縣),自從魏軍收複南郡之後,在繡林山的大江邊上修築了前線邊境據點。
“諸位將軍都到齊了吧。”
營寨內,鎮南大將軍王基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決定對吳軍的第一道防線展開進攻。
“末將拜見(鎮南)大將軍。”
王基微微點頭,轉身指著懸於身後的地圖中的某處。
“吳軍在此處我南北各置了一座營寨,江麵還有眾多戰船,不知諸位將軍有何破敵之策?”
陸抗看著地圖,發現王基所指的位置應當是監利縣以南大約三十裏的江畔。
此處長江河道突然向南轉向,導致北岸泥沙堆積,河道因此收窄。
這時,有部將提議道:“末將以為我軍上風上水,且水軍操練也有兩年的時間,如果麵對敵軍第一道防線就畏手畏腳,如何能攻破巴丘呢?”
“所以末將建議,當直接順流而下向敵軍發起進攻!”
“末將也是此意,我荊州水軍也不是吃素的,豈會懼怕吳狗。”
王基捋著灰白的胡須若有所思。
作為此番南征最關鍵的水軍,他這第一戰不僅要取得勝利,更要打出氣勢。
“大將軍,末將有計策。”
就在他思索之時,陸抗忽然開口。
“幼節且說。”
陸抗抱拳一禮,隨後道:
“我軍若白日乘船而下,彼則見我軍虛實.....敵隻需水軍扼守江麵,兩岸步軍掩殺,則易守難攻,於我軍不利。”
“夜襲?”王基立刻聽出了陸抗的用意。
陸抗點頭:
“我軍可水陸協同,分進合擊。水軍正麵牽製,步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打敵南北兩岸的營寨,使其不能相顧。”
王基豁然轉身,眯起眼睛看了看地圖,之後緩緩轉身,捋著胡須沉默。
年輕人確實敢打敢拚啊。
這確是奇策,但同時風險也很大。
夜間視野不好,大江中有不少暗礁,在不熟悉江情的情況下,夜間出兵要比白天正麵對決更加兇險。
另外,若是被敵軍提前洞悉了計劃,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他明年就要六十歲了,這本該是老而持重、無欲無求的年紀,但他卻想給自己的六十大壽送上一份大禮。
他王基在用兵方麵,向來不是墨守成規,他想賭一把。
況且陸抗的方案中兵分三路,無論哪一路成功都能挫敗敵軍的士氣,也給這樣一個相對激進的策略多了一份保底。
終於在沉默一陣後,他開口了:“善。”
王基決定采用陸抗之策,扶了扶佩劍,聲線有幾分蒼老,但卻不失威嚴。
“陸抗聽令。”
“末將在。”
“著你率本部兵馬六千,攻打敵軍南岸營寨。”
“喏。”
“王濬聽令。”
“末將在。”
“著你率本部兵馬,本將再撥給你一個營,攻打北岸營寨。”
“本將則親率水軍主力,從大江正麵突破。”
“喏!”
..........
夜幕深沉,烏雲蔽月。
大江南岸,百餘艘戰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
江水滔滔,西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在桅杆上,吱吱作響。
踏~踏~踏~
一名吳兵走上岸邊的了望台,“換班了。”
麵前的袍澤打了個哈欠,“交給你了。”說罷,走了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
突然,他大聲叫了出來:“不對勁,你過來,快看江麵!”
袍澤轉過頭來,發現對方眼睛瞪得跟銅鈴一樣,不禁覺得他有點大驚小怪。
可順著他的指尖看去,迎麵吹來刺骨的江風,隱約能看到一串漂浮上水麵上的巨大黑影。
月光悄然躲過雲層,灑在江麵,波光粼粼。
漸漸地竟能分辨出一支船隊的輪廓!
“不會吧!魏軍怎麽敢的?”
“別愣著了,快去報於將軍!”
“敵襲,有敵襲!”
很快,這聲音在整個軍營響起。
...
另一邊,魏國水軍的各艘戰船上,人影攢動,士兵們集結待命,水手們加快手上劃槳的動作。
戰船瞬間提速。
王基在船隊前部布置蒙衝、鬥艦數十艘裝滿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後跟走舸,以為先驅。
“舉火!”
唿!唿!唿!唿!
數百把火把幾乎在同一時刻亮起,把水麵照映得星星點點,照亮了寂靜的夜。
由於吳國水軍吃住都在船上,並沒有直接白給,船舷兩側的弓弩手紛紛搭箭拉弓,向魏軍戰船射出一波又一波箭雨。
魏軍戰船頂著箭矢,迎頭衝了上去。
要知道,北方政權討伐南方一般都會選擇在秋冬時節。
一、秋後軍糧豐沛,能夠供養大規模兵團作戰。
二、夏季易爆發瘟疫,北方士兵極容易水土不服,同時夏季南方幾乎所有河流都能行大船,如此南方軍隊可利用複雜的水係,遊刃有餘地增援、迂迴。
三、風向。
冬季盛行西北風,絕大多數情況下順風順流的北方政權幾乎是無人能擋。
正因為如此,魏軍戰船船速極快,眨眼之間,裝滿浸油柴草蒙衝、鬥艦就衝進了吳軍的船陣。
“收錨,轉舵!”
吳軍軍官大喊著催促船隻駛離。
下一刻。
轟隆一聲巨響,隨之而來是劇烈的搖晃。
吳軍外圍的一艘戰船被撞角撞出巨大的豁口,船身瞬間爆開火柱,江水洶湧灌入。
“呃啊!”
船上的幾個士兵被箭雨射中,還未穩定身形,迎麵而來又是從天而降的桐油罐。
哢嚓!
桐油罐碎裂,甲板上燃氣熊熊火焰,滾滾濃煙騰空而起,將天空染得漆黑如墨。
......
吳軍南岸主營。
鍾離茂向江畔大步走去,身後跟著一群親兵。
“將軍,不能去啊!江上火勢猛烈,我軍大勢已去!”
鍾離茂咬牙切齒道:“江道狹窄,魏軍最多隻能燒了外圍船隻,隻要其餘戰船迅速離港,分散開來,未必不能一戰!”
“話雖如此,可軍心已亂,如何能退敵?”部將苦口婆心敵勸說。
鍾離茂終於陷入猶豫,想了想說道:“就算要撤軍,我們也得有船才行,不能把那麽多船留給魏軍,走,去江邊!”
“將軍,不好了!”
突然,一小卒飛奔而來。
“我大營遭遇魏軍襲擊,營門守備不力,魏軍就...就要殺進來了!”
“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