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範開口道:“丞相有功於社稷,今受命開國,藩衛魏室,此乃國家之幸,還請丞相萬莫推辭。”


    “丞相,大司農所言極是....”


    還沒等那人說完,夏侯獻伸手止住。


    他看向群臣:“諸公厚愛,本相銘記於心....然,獻自輔政以來雖略有微薄之功,卻是盡臣子本分,不足道哉。”


    他又迴首看向天子:“陛下,臣平生所願是輔佐聖君,匡定四海,但這封公建製,臣不可拜受,還望陛下收迴成命。”


    曹啟萌萌地點了點頭,對於這些門道還不甚清楚。


    在宮中,他隨手賜給宦官內侍們東西,他們都大大方方地叩謝天子恩情,這還是第一次送人東西,送不出去的。


    “開始吧。”


    夏侯獻沒給群臣再次勸進的機會,開始了本次朝會。


    太常羊耽和少府王肅聯合上表,先由太常進言道:


    “啟稟陛下,我朝自黃初五年複設太學以來,如今已經二十多年。”


    “明皇帝在位時又於青龍年間設立崇文觀,足以見我大魏對興辦太學之重視。”


    “然,這二十年來太學培養出的人才卻是寥寥無幾。”


    “這是為何?”天子曹啟問道。


    少府王肅出列,拱手迴道:“啟稟陛下,老臣曾任崇文觀祭酒數年,對太學的情況多有了解。”


    “首先,太學博士的選拔門檻過低,導致授業水平參差不齊。”


    “原則上,太學博士者必須通曉五經,然而有些博士卻隻能教授一部分,有的甚至隻通一經。如此博士,如何能教出優秀的學子?臣以為......”


    聽到這裏,夏侯獻心中想道:


    起初太學設立的目的,便是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官製度相互製衡、互相補充,初衷絕對是好的。


    曹魏太學中規定,初步先讀兩年書,通一經則可晉升為“弟子”。


    再學兩年,通兩經便可出仕做文學掌故。


    之後再兩年,通三經可補太子舍人。


    再四年,五經皆通便可補郎中,這便是廟堂官職了。


    十年五考,路線清晰,不得不說曹丕在向士族妥協的同時也做出了一定努力。


    曹叡也非常重視太學,他修建崇文觀作為太學博士和學子們的校舍,並多次下詔勸學。


    但結果收效甚微。


    不僅是師資力量不足,學子們對太學也大多不看好。


    有誌之士覺得太學博士水平不高,學不到東西。


    高門子弟更是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明明被族人推薦一句、鄉裏托關係定個品便可出仕做官,誰要去寒窗苦讀十年啊。


    久而久之,便亂了套。


    雖然曹叡給的福利很好,不僅提高住宿條件,還免除太學學子的兵役,但這反倒成了想要來逃避徭役、混日子之人的天堂。


    僅剩的一些真正用功的寒門子弟,更是淒慘。


    因為科考官會故意刁難。


    據《魏略》記載,考官會給學子劃重點,嗯....反向重點。


    然後審卷時,對於經文的理解不做重點評價,卻是在字跡、標點等無關痛癢的地方挑刺。


    結果就是,合格者甚少。


    為什麽這麽做?


    理由很簡單,你寒門子弟把官位占了,我大族子弟怎麽弄?


    雖然我族裏不是個個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有不少傻子,但他們得有官做!


    在夏侯獻輔政之初,做了一些小小的努力。


    他鼓勵宗室子弟和一些心腹的子弟入太學讀書,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學子來太學,因為真的會有人為了結交權貴來幹出力不討好的事。


    有一定效果,但不多。


    而到了如今這個時候,他決定試著做一些改變。


    外舅王肅作為他的嘴替,此時已經把太學中存在問題當場講完了。


    他那最後一句: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


    說得讓許多朝臣既震驚又汗顏。


    四百多人裏,就不到十個人能提筆就寫?


    太學裏選出來的這都什麽玩意?


    當然這不是說士族是文盲,連個字都不會寫,而是指他們胸無點墨。


    王肅之所以願意為夏侯獻當這個先鋒,理由也簡單。


    先不論這層關係,東海王氏到目前為止其實不算大族,在王朗之前甚至是寒素。


    而王肅要在這一朝擔任三公,他王氏才算兩世兩公,真正擠進豪門之列。


    故而他也要努力,讓族中子弟獲得更多的機會,如此才能開枝散葉。


    另外還有一點,王肅想要在太學中推廣“王學”,這樣有利於他本身的進步,“史書留名”這是經學大家們的終極夢想。


    所以,既然需求基本一致,那就一拍即合。


    盡管“屠龍者終成惡龍”,王氏成為真正高門後,也會同樣打壓寒門,但至少在現階段,他隻能與女婿同行。


    最終朝議決定,整頓太學。


    第一,將那些混日子的學子遣返原郡。


    士族子弟,自己迴鄉定品吧,別跟真正想進步的寒門學子搶名額了。


    而裏麵的一些寒門子弟,那就慘了。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那你滾迴去,看看你鄉裏能給你定幾品?失去這次機會,恐怕永無出頭之日。


    第二,嚴格審查科考的考官。


    如有故意刁難,徇私瀆職者,治重罪。


    另外鼓勵學子上疏舉報,一經祭酒查證,可申請複考。


    當然,如果寒門子弟害怕被人穿小鞋那就沒辦法了,這個隻能看個人魄力,如果能像鄧艾一樣“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那便是可造之材。


    第三,廣招天下賢才入太學做博士。


    其實太學博士能力參差不齊,此言稍稍不妥。


    大儒們隻看通曉經典能力,未免有失偏頗。


    譬如馬均正是他們口中“質量堪憂”的博士之一。


    故而王肅建議,太學不僅隻學經典,還要重視選修課。


    諸如,政治、經濟、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工程等多方麵。


    初衷是,不要求學子像杜預那般全通,但如果學子在治經之餘有個別學科的才能,可酌情加分,物盡其用。


    即便是科考不通過,無法任朝廷官職,但比如說此人精通工程學,而國家又有修建橋梁,製造武器等臨時事務,可使為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小春偷帶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小春偷帶魚並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最新章節